“硬人”张奚若

来源 :长江文艺·精品悦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nj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望重德劭的张奚若先生被尘封、被遗忘得太久了。他1973年逝世,至今37年过去,绝少被人提起,身后寂寞如此,令人慨叹不已。
  建国前后,使陕人张奚若声名远播的有两件大事,“十六字诤言”即其中之一。
  那是1957年5月15日,张奚若在一次由中央有关部门主持召开,有毛泽东主席参加的座谈会上有过一个发言。发言中,他针对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在工作中的一些做法,直言不讳地提出了十六个字的概括性的尖锐批评。这十六个字就是:“好大喜功,急功近利,鄙视既往,迷信将来。”
  在会上,张奚若侃侃而谈,他说:“第一是好大喜功,总误认为社会主义就是大,不管人民的生活和消费者的需要如何,只要组织规模大才过瘾。第二是急功近利,表现为强调速成,把长远的事情用速成的办法去做。第三是鄙视既往,许多人忽视了历史因素,一切都搬用洋教条,把历史遗留下来的许多东西看作封建,都要打倒。第四是迷信将来,认为将来一切都是好的,都是等速发展的……”
  当时,与会者中很多人听了他的发言,都感到震惊,怕他惹下乱子,为他捏着一把汗。但就在这时,毛泽东主席说话了,他说:“我很欣赏这几句话。这几句话是好人说的,说这个话的人并非右派。我很喜欢这一位,这个人是个有正义感的人。”
  另外一件事是:1949年6月15日,张奚若应邀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并参加拟定国旗、国徽和国歌方案。在讨论国歌时,他慷慨陈词、据理力争,认为革命成功了、新中国建立了,但国人应当居安思危,所以坚决支持采用《义勇军进行曲》作为新中国的国歌;后来讨论国名,当他听到不少人支持“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这个名称时,他又一次站起来申明个人意见,他说:“‘人民共和国’已经说明了我们的国体,‘人民’二字指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这已经把人民民主专政的意思表达出来了,所以,国名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适当的。”他的意见终于被大会所采纳,在大会表决的热烈掌声中获得通过。
  上述种种,一个“硬人”的形象巍然屹立在我们面前。
  其实,远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作为学人和著名教授,张奚若的直言耿介、光明磊落就受到了广大知识界及社会各界人士的由衷称颂。
  所谓“硬人”,原是诗人徐志摩奉送给张奚若的一个绰号。诗人徐志摩,是张奚若的挚友,他非常倾心和欣赏张奚若的人品和个性。他说:“奚若这位先生……是个‘硬’人。他是一块岩石,还是一块长满苍苔的(岩石)。他说的话也是硬的,直挺挺的几段,直挺挺的几句,有时这直挺挺中也有一种异样的妩媚。”
  诗人徐志摩对张奚若的形容和赞美,绝不是虚意奉承,应该说,既是他的亲历之感,也是他的由衷之言。
  1925年,时任《晨报》主笔的陈博生先生,为聘请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曾竭力邀请大批社会名流作陪设宴招待诗人。被邀请的社会名流中,当然也有张奚若先生。
  宴席上,大家高谈阔论有关副刊的改良之策。张奚若听后,快人快语道:“这并不是个改良的问题,这只是个停办的问题。”
  一语既出,众人瞠目。
  不久,当徐志摩上任执编之时,张奚若毫不留情地“单刀赴会”,送上了一篇题为《副刊殃》的杂文。在文中,他厉色写道:“鉴于当今思想界的堕落,现在的问题不是如何拯救副刊,而是应该一把火把它们烧掉。”
  其人其言何其耿介爽直!
  奚若先生在与独裁腐败的旧政权斗争中,始终针锋相对、不屈不挠——
  有一次,在国民党主持的所谓政协会议上,民主同盟与共产党一致举荐张奚若列入无党派人士名单,但国民党提出反对意见,说他是国民党员。
  于是,张奚若便在《大公报》上刊登声明说:“近有人在外造谣,误称本人为国民党员,实为对本人一大侮辱,兹特郑重声明,本人不属于任何党派。”
  这就是“硬人”张奚若,这就是“炮手”张奚若。
  令人深感遗憾的是,如今,渐行渐远的张奚若先生,留给年轻一代的,仅仅是一个孤单的身影了。这是不公平的。因为他是一位为了建立中国的民主制度而奋斗终生的学人,也是一位身体力行的睿智而勇敢的民主战士。
  摘自《西安晚报》
  
  【链接】
  张奚若(1889~1973) 陕西省朝邑(今大荔县东部)人。字熙若,自号耘,后改为奚若。早年参加过辛亥革命,后赴美留学获得政治学硕士学位,回国后长期任教于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新中国成立后,任政务院政法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部长、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等职。他还是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社会活动家、政治学家。留世有《张奚若文集》。
其他文献
受不了  医生:“去给那位今天出院的病人注射一针镇静剂。”  护士不解:“都可以出院了,还打镇静剂干吗?”  医生:“等下要结账,我怕他受不了!”    婴儿般的睡眠  昨天问一炒股朋友:“最近股市暴跌了,睡眠怎样?”  他说:“像婴儿般的睡眠。”  我说:“不愧是炒股高手,丝毫不受影响啊!”  他沉默半晌,道:“是半夜经常醒来,哭一会儿再睡。”    年轻的草莓  我买回了几斤草莓。  儿子盯着
期刊
有人说美国是个充满幽默的国家,这话不假。很多美国人往往都显得诙谐机智,总爱幽你一默,让你捧腹大笑,而他在那里跟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杨百翰大学的一位汉学家对我谈起他当年之所以投了克林顿一票,就与克林顿的幽默有关。克林顿萨克斯吹得好,即使当年到中国访问也不忘露一手。一次他在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发表竞选演说,节目主持人调侃他道:“你除了会吹牛之外,还会吹什么?”克林顿听罢,胸有成竹地拿
期刊
话说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回来,国家给安排了稳定的工作。可是有个人不甘寂寞,忽然辞掉工作,下海淘金去了。他就是猪八戒。    老猪的赚钱大计    猪八戒在高老庄搞了个“旅游开发区”,在里面盖了个“猪头大酒店”,几年下来,赚了不少钱。  但是老猪不知足,他知道大师兄的地盘花果山,要是开发出来一定大赚特赚。于是,老猪请猴子喝了几瓶茅台,加了点迷魂散,把地契搞到了手,在花果山建了“游乐大世界”和“甜蜜桃子园
期刊
民国时期,有一位官员十分耿直,不畏权贵,敢于碰硬,他骂过孙科,打过戴季陶,辱过陈果夫,冒犯过汪精卫,逼过孔祥熙纳税……他就是曾任孙中山秘书、湖北建设厅厅长、南京市市长等职的石瑛。  石瑛生于1878年,湖北阳新人。1924年,国民党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孙中山亲定石瑛为中央执行委员,此后为历届中央委员。身为国民党元老级人物,石瑛平时生活十分俭朴,节衣缩食,坚持乘火车坐三等车,乘轮船坐统舱,被称为“三
期刊
有宋一朝,优秀的文臣一抓一把,但是拿得出手的武将,却少得可怜。按照“物以稀为贵”的道理,在这样的时代中,武将们应该更有底气。但事实恰恰相反,对武将们来说,这是最憋屈的岁月。  憋屈到什么程度,我们这里有一个活生生的样本,具有相当的说服力。这个人叫狄青,字汉臣,农民出身,靠着一身武艺升至国防部长。但最终,他却被吓死了!这个打遍天下无敌手的猛将怎么会被吓死呢?    狄青是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投
期刊
朱买臣与卢梭,一个是中国汉武帝时的太守,一个是法国18世纪的思想家。无论年代还是身份,两人都风马牛不相及。然而,彼此的一段婚姻经历却有神似之处。  朱买臣,原是一位挑着卖柴担子也要读书的书呆子。朱妻跟着他过了大半辈子还家徒四壁,一忍再忍,终于忍不住了。可朱买臣好言相劝:“汝苦日久,待我富贵,报汝功。”这话谁信呢?妻子的满腔愤怒也实在情有可原,朱买臣无可奈何地被妻子休了。  几年之后,朱买臣因为有功
期刊
生活是由许许多多微妙的细节构成的,有些细节看起来微不足道,却往往暗藏玄机。也许,你就是因为疏忽了一个小小的细节,而错失了人生旅途上的许多机遇。关注细节,这不仅是一个小小的提示,更应该是一种需要我们刻意去培养的态度和行为准则。  世界上最难遵循的规则是度,度源于素养,而素养则来自于日常生活一点一滴的细节积累,这种积累是一种功夫。  某著名大公司招聘职业经理人,应者云集,其中不乏高学历、多证书、有相关
期刊
北京:艳遇都是男人惹的祸    北京的性别,应该是雄性。政治文化中心,决定了京派男人不能不“拽”!喜欢拍胸脯保证,仿佛无所不能,这很让女生着迷。所以北京男人最容易成为一见钟情的主角,第一印象就让人激动心动。  “爷们儿”、“哥们儿”,好像只有北京男人说得最流畅骄傲。  在北京,即使一个男人兜里只剩下最后一百块钱,有朋友来了,尤其是女朋友,他也会毫不犹豫地拿出来花掉。北京人面对感情总会毫无保留地付出
期刊
多年前,有一个刚从大学毕业的毛头小子,异想天开地想进通用电气公司,但很快他的梦想就被残酷的现实击得支离破碎。主考官只是扫了一眼他的个人简历,就立刻摇着头说:“抱歉!你离我们的要求还很远,欢迎你下次再来。”  这位年轻人十分沮丧,他没想到自己这么快就被通用否决了。带着无尽的遗憾与伤感,他离开了通用公司。后来他不再做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是进了一家适合他的小公司。他学的是机电制造,在公司里担任技术顾问。尽
期刊
王卓是数学系的高材生,没有毕业前对未来充满了幻想,当进入人才市场的时候,才发现生活不是那么简单。几个月下来,他对所找的工作大都不满意,偶尔看好的,人家又嫌他本科的学历低。面对现实,他也只好降低标准,即使这样,工作依然不好找。  有一天,他经过一个大型建筑工地,看见门口张贴着一张红纸,上面用黑字写着招工启事。内容是要招一位工地管账会计,要求很低,活也不累,待遇更是没得说。王卓很满意,他根据上面所写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