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27次集体学习时,首次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随后的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应运而生,其中作为着眼点和落脚点的“共享”,尤其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共享理念之所以引发全球共鸣,不仅因其体现了中国经济发展和国家治理的新思路,更在于其有力回应了全球治理的一系列问题与困境,为国际社会构建“携手文明进步、共享繁荣安宁”美好世界的探索,增添了一抹鲜明亮色。
什么是共享?
顾名思义,共享即和衷共济、有福同享。全球治理中的共享就是各国无论大小一律平等,各国人民无论地域、种族、文化,共同享受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成果。共享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和西方精神家园。无论孔子、孟子、墨子等中国往圣先贤主张的“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兼相爱,交相利”;抑或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智者哲人眼中的“单一个体必难自足,唯携手互助、共享利益成果,方堪人类社会正道坦途”——其背后无不折射出对“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等共享理念的向往推崇。
为什么要共享?
共享不仅是理念主张,更是现实诉求。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面对日渐猖獗的德日法西斯和岌岌可危的国际形势,美国总统罗斯福郑重提出要“让全人类免于匮乏、免于恐惧”。然而70多年后的今天,尽管全球物质资源已极大丰富,治理机制也不断建立完善,但“丛林法则”“修昔底德陷阱”等传统国际关系“魔咒”仍阴魂不散,加之全球化背景下霸权主义、恐怖主义、地区冲突乃至环境恶化等问题重重,“零和”博弈场上的世界各国仍走不出周而复始的“囚徒困境”,人类社会依然饱受匮乏与恐惧的困扰煎熬。此时提出“共享”理念,可谓恰逢其时,并必将盛行于世。
怎样才能实现共享?
共享并非挑战谁,更不是取代谁,而是在充实、完善既有架构基础上,引入适当理念和机制,使全球治理更趋合理、公正与高效,这就要求:
一是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气度。共享首先要求开放包容。中华文化向来强调“四海之内皆兄弟”“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如今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所秉持的也是这种放眼世界、胸怀天下的气度。今年9月即将由中国主办的G20峰会,主题就落脚在“包容”上。这与一些西方国家因一己之私,大搞排他性区域贸易协定和“富国俱乐部”、拒绝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围墙心态”,已然形成鲜明对比。
二是要有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共享不是坐享其成,若无担当,则无太平,遑论共享。中华文化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国领导人明确指出,要解当今时代困局,各国必须勇于担当。而在气候变化、国际维和、对外援助及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等诸多方面,中国更是用具体行动,有力证明了什么叫作大国责任和担当。
三是要有同舟共济的协作精神。共享就是要“关舆共驰,同舟共济”。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领导人多次强调,愿与世界各国加强合作,做同舟共济的逐梦伙伴。中国近期在“一带一路”建设、世界互联网大会等重大国际事务中的原则主张,也都处处体现出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等协作精神。
四是要有一视同仁的公道正义。符合共享理念的国际秩序必须平等公正。中国主张“各国无论大小都是国际社会平等一员,都有平等参与地区和国际事务的权利”,反对国际规则“双重标准”和偏袒包庇。近期闹得沸沸扬扬的“南海仲裁案”就明顯有失公允,非但不利于问题解决,反而加剧形势紧张,有损和平稳定大局。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人类之所以比别的物种更能适应严酷环境,靠的就是团结、协作、共享。他同时指出,西方在经济和科技上影响了世界,但在政治上却难以建立一个符合人类共同利益的治理机制。而中国的“天下主义”及“和而不同”等共生共享理念,则可能成为推动全球治理向更高层次迈进的力量源泉。(责任编辑:张凯)
什么是共享?
顾名思义,共享即和衷共济、有福同享。全球治理中的共享就是各国无论大小一律平等,各国人民无论地域、种族、文化,共同享受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成果。共享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和西方精神家园。无论孔子、孟子、墨子等中国往圣先贤主张的“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兼相爱,交相利”;抑或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智者哲人眼中的“单一个体必难自足,唯携手互助、共享利益成果,方堪人类社会正道坦途”——其背后无不折射出对“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等共享理念的向往推崇。
为什么要共享?
共享不仅是理念主张,更是现实诉求。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面对日渐猖獗的德日法西斯和岌岌可危的国际形势,美国总统罗斯福郑重提出要“让全人类免于匮乏、免于恐惧”。然而70多年后的今天,尽管全球物质资源已极大丰富,治理机制也不断建立完善,但“丛林法则”“修昔底德陷阱”等传统国际关系“魔咒”仍阴魂不散,加之全球化背景下霸权主义、恐怖主义、地区冲突乃至环境恶化等问题重重,“零和”博弈场上的世界各国仍走不出周而复始的“囚徒困境”,人类社会依然饱受匮乏与恐惧的困扰煎熬。此时提出“共享”理念,可谓恰逢其时,并必将盛行于世。
怎样才能实现共享?
共享并非挑战谁,更不是取代谁,而是在充实、完善既有架构基础上,引入适当理念和机制,使全球治理更趋合理、公正与高效,这就要求:
一是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气度。共享首先要求开放包容。中华文化向来强调“四海之内皆兄弟”“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如今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所秉持的也是这种放眼世界、胸怀天下的气度。今年9月即将由中国主办的G20峰会,主题就落脚在“包容”上。这与一些西方国家因一己之私,大搞排他性区域贸易协定和“富国俱乐部”、拒绝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围墙心态”,已然形成鲜明对比。
二是要有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共享不是坐享其成,若无担当,则无太平,遑论共享。中华文化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国领导人明确指出,要解当今时代困局,各国必须勇于担当。而在气候变化、国际维和、对外援助及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等诸多方面,中国更是用具体行动,有力证明了什么叫作大国责任和担当。
三是要有同舟共济的协作精神。共享就是要“关舆共驰,同舟共济”。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领导人多次强调,愿与世界各国加强合作,做同舟共济的逐梦伙伴。中国近期在“一带一路”建设、世界互联网大会等重大国际事务中的原则主张,也都处处体现出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等协作精神。
四是要有一视同仁的公道正义。符合共享理念的国际秩序必须平等公正。中国主张“各国无论大小都是国际社会平等一员,都有平等参与地区和国际事务的权利”,反对国际规则“双重标准”和偏袒包庇。近期闹得沸沸扬扬的“南海仲裁案”就明顯有失公允,非但不利于问题解决,反而加剧形势紧张,有损和平稳定大局。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人类之所以比别的物种更能适应严酷环境,靠的就是团结、协作、共享。他同时指出,西方在经济和科技上影响了世界,但在政治上却难以建立一个符合人类共同利益的治理机制。而中国的“天下主义”及“和而不同”等共生共享理念,则可能成为推动全球治理向更高层次迈进的力量源泉。(责任编辑:张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