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青冈县水稻常发生的水稻立枯病和水稻恶苗病的发病症状及发病特点,分析了病害的发病原因,并结合青冈县水稻的生产实际,制定了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水稻种植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 水稻;恶苗病;立枯病;发病症状;致病原因;防治措施;黑龙江青冈
中图分类号 S435.11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01-0120-01
青冈县水稻种植已由单一的2个乡镇逐渐发展到现在的6个乡镇种植,面积也增加到目前的8 000 hm2,但往往由于农户种植经验不足及管理上的疏忽,导致各种病害时有发生。因此,县、乡农业技术人员就水稻恶苗病、立枯病的发生与防治进行了简要介绍,以期为水稻种植户生产实践提供参考。
1 水稻恶苗病
水稻恶苗病又称公稻子,从苗期到抽穗期均可以发病,病菌主要寄生或附着在种子上,种子带菌是恶苗病发生的主要根源。一旦发生水稻恶苗病,可导致减产10%~20%,严重地块减产幅度可以达到50%。种子带菌率高、苗床密度过大、温度过高、种子受伤、浸种不彻底等因素均会导致水稻发病程度重。
1.1 发病症状
一是苗期感病。苗期感病主要与种子有关,其症状表现为轻度感病的种子易生成徒长苗,一般比正常苗高1/3左右,植株相对细弱,颜色黄绿,根部发育不良,种苗叶片和叶鞘狭长,有些植株在移栽前后死亡。感病较重的种子一般不能发芽,即使发芽,也会在萌发后死亡。二是成株期感病。成株期感病症状主要体现在插秧后1个月以后出现病株,症状与苗期相似,病株分蘖少或不分蘖。节间明显比健壮植株长,下部的几个节间会生出大量倒生的不定根,颜色多为白色或黄褐色。病株抽穗后剑叶开张角度比正常植株大,有一部分发病植株在孕穗期枯死;还有一部分早抽穗,导致穗小、籽粒不实。天气潮湿时,枯死病株的叶鞘上会出现红色或白色霉状物,即恶苗病病菌。三是谷物受害。当谷粒受害较重时,颜色变褐,几乎不能灌浆结实,轻度感病时病粒外表没有明显变化,内部生有菌丝,尖端和基部的颜色多呈褐色[1]。
1.2 致病原因
水稻恶苗病主要是由串珠镰孢菌所致,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病菌主要在种子内或种子表皮越冬,第2年春季,带病菌的种子播到苗床后,幼苗就会发病,即健康的种子发芽后也可由于病菌侵入芽鞘而发病。这时病菌产生的赤霉素很容易引起植株徒长或节间生出不定根。在叶鞘上产生的病菌会通过风雨传播,在水稻开花、内外颖张开时侵入花器中,导致种子带菌,成为第2年的初侵染源。
1.3 综合防治措施
一是建立无病留种田。留种田应该选择无病或发病比较轻的地块,同时要单打单收,减少种子带菌。二是选择抗病品种并且对种子进行消毒。应该选择抗性比较强的品种,尽量不种植容易感病的品种。同时用250 g/L咪鲜胺乳油10~15 mL 0.01%天丰素5 mL兑对水5 kg,浸种40 kg,保持水面高出种子10 cm,在室温10~15 ℃的条件下浸种5~7 d。要做到每天早、晚分别搅拌1次,然后便可催芽播种。也可以用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 100 g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200 g,加少量水溶解后拌稻种50 kg处理种子[2]。
2 水稻立枯病
水稻立枯病是水稻栽培中的一种常见病害,水稻的病源种类、发病时期及生长环境的不同,立枯病的症状也有所不同。土壤黏重、偏碱、湿度过大、播种过密、播种过早、覆土过厚等条件均有利于立枯病的发生。
2.1 发病症状
一是芽腐。芽腐主要是在出苗前或幼苗刚出土时发生,症状为幼苗的幼根或幼芽变褐色,病芽扭曲、腐烂死亡,并在种子或芽基部长出霉层。二是针腐。针腐主要是在幼苗立针到幼苗二叶期发生,病苗的心叶枯黄,叶片不展开,基部颜色微褐色,根部也会逐渐变成黄褐色,在种子和幼苗的交界处长出霉层,茎基部较弱,会成簇死亡。三是青枯。青枯主要发生在幼苗三叶期,病苗叶尖不吐水,在温度骤升骤降时表现为青枯,心叶及上部叶片打绺,幼苗颜色为深绿色,慢慢整株枯死[3]。
2.2 致病原因
水稻立枯病属于土传病害,由多种病原菌侵染引起。立枯病病菌一般在土壤及病残体上越冬,在低温、阴雨、光照不足等条件下容易发病。尤其是低温寡照的情况下,导致水稻根系发育不好、吸水能力较差,在突然出现高温的情况下,造成幼苗吸收水分和蒸发的比例失调,致使幼苗卷叶青枯。
2.3 综合防治措施
立枯病是一种土传病害,因而及时消灭土壤中的病菌是防治该病的关键措施。一是床土配制。床土要选用有机质含量高、土质肥沃、疏松、略偏酸的土壤,同时苗床应选地势较高且平坦的地块。二是苗床管理。要做好防寒、保温、通风、炼苗等各个环节的工作,以提高水稻幼苗的抗病能力。在幼苗1叶1心时,开始通风炼苗,降温可防止幼苗徒长。同时,播种不能过密。三是药剂防治。用30%瑞苗清水剂1 mL/m2兑水2~3 kg/m2,或20%移栽灵乳油1~2 mL/m2,或30%恶霉灵水剂 4.5 g/m2进行床土消毒。茎叶处理时可用30%瑞苗清水剂、30%恶霉灵水剂或20%移栽灵乳油加大剂量喷雾防治[4]。
3 參考文献
[1] 丁绪宽,陆珍珍,渠明.不同药剂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效果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7(19):94-95.
[2] 庞子千,黄国育.水稻恶苗病发生成因及主要防控技术[J].中国稻米,2017,23(3):77-78.
[3] 王剑,陈诚,伏荣桃,等.四川省水稻苗期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要点[J].四川农业科技,2017(8):53-55.
[4] 王玉东,孙振东,张丽娟.辽宁黄海稻区主要病害发生与防治[J].中国农业信息,2016(22):117-118.
关键词 水稻;恶苗病;立枯病;发病症状;致病原因;防治措施;黑龙江青冈
中图分类号 S435.11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01-0120-01
青冈县水稻种植已由单一的2个乡镇逐渐发展到现在的6个乡镇种植,面积也增加到目前的8 000 hm2,但往往由于农户种植经验不足及管理上的疏忽,导致各种病害时有发生。因此,县、乡农业技术人员就水稻恶苗病、立枯病的发生与防治进行了简要介绍,以期为水稻种植户生产实践提供参考。
1 水稻恶苗病
水稻恶苗病又称公稻子,从苗期到抽穗期均可以发病,病菌主要寄生或附着在种子上,种子带菌是恶苗病发生的主要根源。一旦发生水稻恶苗病,可导致减产10%~20%,严重地块减产幅度可以达到50%。种子带菌率高、苗床密度过大、温度过高、种子受伤、浸种不彻底等因素均会导致水稻发病程度重。
1.1 发病症状
一是苗期感病。苗期感病主要与种子有关,其症状表现为轻度感病的种子易生成徒长苗,一般比正常苗高1/3左右,植株相对细弱,颜色黄绿,根部发育不良,种苗叶片和叶鞘狭长,有些植株在移栽前后死亡。感病较重的种子一般不能发芽,即使发芽,也会在萌发后死亡。二是成株期感病。成株期感病症状主要体现在插秧后1个月以后出现病株,症状与苗期相似,病株分蘖少或不分蘖。节间明显比健壮植株长,下部的几个节间会生出大量倒生的不定根,颜色多为白色或黄褐色。病株抽穗后剑叶开张角度比正常植株大,有一部分发病植株在孕穗期枯死;还有一部分早抽穗,导致穗小、籽粒不实。天气潮湿时,枯死病株的叶鞘上会出现红色或白色霉状物,即恶苗病病菌。三是谷物受害。当谷粒受害较重时,颜色变褐,几乎不能灌浆结实,轻度感病时病粒外表没有明显变化,内部生有菌丝,尖端和基部的颜色多呈褐色[1]。
1.2 致病原因
水稻恶苗病主要是由串珠镰孢菌所致,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病菌主要在种子内或种子表皮越冬,第2年春季,带病菌的种子播到苗床后,幼苗就会发病,即健康的种子发芽后也可由于病菌侵入芽鞘而发病。这时病菌产生的赤霉素很容易引起植株徒长或节间生出不定根。在叶鞘上产生的病菌会通过风雨传播,在水稻开花、内外颖张开时侵入花器中,导致种子带菌,成为第2年的初侵染源。
1.3 综合防治措施
一是建立无病留种田。留种田应该选择无病或发病比较轻的地块,同时要单打单收,减少种子带菌。二是选择抗病品种并且对种子进行消毒。应该选择抗性比较强的品种,尽量不种植容易感病的品种。同时用250 g/L咪鲜胺乳油10~15 mL 0.01%天丰素5 mL兑对水5 kg,浸种40 kg,保持水面高出种子10 cm,在室温10~15 ℃的条件下浸种5~7 d。要做到每天早、晚分别搅拌1次,然后便可催芽播种。也可以用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 100 g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200 g,加少量水溶解后拌稻种50 kg处理种子[2]。
2 水稻立枯病
水稻立枯病是水稻栽培中的一种常见病害,水稻的病源种类、发病时期及生长环境的不同,立枯病的症状也有所不同。土壤黏重、偏碱、湿度过大、播种过密、播种过早、覆土过厚等条件均有利于立枯病的发生。
2.1 发病症状
一是芽腐。芽腐主要是在出苗前或幼苗刚出土时发生,症状为幼苗的幼根或幼芽变褐色,病芽扭曲、腐烂死亡,并在种子或芽基部长出霉层。二是针腐。针腐主要是在幼苗立针到幼苗二叶期发生,病苗的心叶枯黄,叶片不展开,基部颜色微褐色,根部也会逐渐变成黄褐色,在种子和幼苗的交界处长出霉层,茎基部较弱,会成簇死亡。三是青枯。青枯主要发生在幼苗三叶期,病苗叶尖不吐水,在温度骤升骤降时表现为青枯,心叶及上部叶片打绺,幼苗颜色为深绿色,慢慢整株枯死[3]。
2.2 致病原因
水稻立枯病属于土传病害,由多种病原菌侵染引起。立枯病病菌一般在土壤及病残体上越冬,在低温、阴雨、光照不足等条件下容易发病。尤其是低温寡照的情况下,导致水稻根系发育不好、吸水能力较差,在突然出现高温的情况下,造成幼苗吸收水分和蒸发的比例失调,致使幼苗卷叶青枯。
2.3 综合防治措施
立枯病是一种土传病害,因而及时消灭土壤中的病菌是防治该病的关键措施。一是床土配制。床土要选用有机质含量高、土质肥沃、疏松、略偏酸的土壤,同时苗床应选地势较高且平坦的地块。二是苗床管理。要做好防寒、保温、通风、炼苗等各个环节的工作,以提高水稻幼苗的抗病能力。在幼苗1叶1心时,开始通风炼苗,降温可防止幼苗徒长。同时,播种不能过密。三是药剂防治。用30%瑞苗清水剂1 mL/m2兑水2~3 kg/m2,或20%移栽灵乳油1~2 mL/m2,或30%恶霉灵水剂 4.5 g/m2进行床土消毒。茎叶处理时可用30%瑞苗清水剂、30%恶霉灵水剂或20%移栽灵乳油加大剂量喷雾防治[4]。
3 參考文献
[1] 丁绪宽,陆珍珍,渠明.不同药剂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效果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7(19):94-95.
[2] 庞子千,黄国育.水稻恶苗病发生成因及主要防控技术[J].中国稻米,2017,23(3):77-78.
[3] 王剑,陈诚,伏荣桃,等.四川省水稻苗期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要点[J].四川农业科技,2017(8):53-55.
[4] 王玉东,孙振东,张丽娟.辽宁黄海稻区主要病害发生与防治[J].中国农业信息,2016(22):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