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患者静脉注射化疗药物渗漏致局部组织损伤的早期处理方法,以避免因化疗药物渗漏引起患者局部皮下组织坏死。方法:对25例静脉注射化疗药物而导致局部组织损伤患者所采用的局部高流量吹氧干预措施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在局部早期高流量吹氧干预下,全部病例未发生局部皮下组织坏死。结论:局部早期吹氧干预,对化疗药物渗漏致患者局部组织的损伤,能明显改善其局部循环和组织缺氧及缺血,从而避免引起皮下组织坏死的发生,且效果显著。
关键词 组织损伤 化疗药物 早期吹氧 干预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0.249
静脉注射化疗药物是治疗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但由于肿瘤患者血管长期受化学药物的刺激,从而导致血管受损,出现血管变硬,通透性较大,很容易发生药物渗漏。当静脉注射化疗药物渗漏时,轻者则引起局部肿胀和疼痛,重者则致局部皮下组织坏死,甚至功能障碍。对静脉注射化疗渗漏致局部组织损伤,较多学者主张采用利多卡因局部封闭或采用拮抗剂局部注射,但这往往会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痛苦。为了避免因静脉注射化疗药物渗漏引起局部皮下组织坏死,我科对2009年1月~2010年5月静脉注射化疗药物渗漏致局部组织损伤患者,采用了局部高流量吹氧干预方法,避免了药物渗漏致组织坏死的发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9年1月~2010年5月静脉注射化疗药物渗漏致局部组织损伤患者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18~60岁,平均39岁。其中静脉注射萘达铂3例,氟脲嘧啶12例,顺铂10例。发生在足背有5例,手背部有11例,上臂静脉有9例。患者局部皮肤出现水疱16例,局部皮肤出现暗红色9例。
方法:静脉注射化疗药物渗漏,造成局部出现水疱或皮肤出现紫黑色等皮下组织损伤,采用给予局部高流量吹氧干预。利用现有给氧装置,倒去湿化瓶内水,接上一次性吸氧管,同时吸氧管的末端距离局部皮肤约1cm呈环状直接对局部进行吹氧,氧量为5~6L/分,每日3次,每次30分钟。在每次吹氧前,予生理盐水棉球清洁局部皮肤,以保持皮肤的清洁,并用碘伏局部擦拭后吹氧。吹氧后予无菌纱布保护水疱,防止人为擦破感染[1]。对化疗药物渗漏部位皮肤呈暗红色者,吹氧至皮肤颜色恢复正常;而出现水疱者吹氧至水疱结痂。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结 果
本组结果显示,在局部早期高流量吹氧干预下,局部皮肤暗红色患者,在吹氧30分钟后,暗红色的皮肤颜色逐渐变为浅色;第2次吹氧,皮肤颜色转为潮红色;经局部吹氧2~3天,每天2次,每次30分钟,可见患者的皮肤颜色转为正常。对局部皮肤水疱者,但水疱面积<1.5cm×2cm者,经在无菌操作下抽水疱,经局部吹氧1天,发现水疱缩小,表面干燥;在吹氧2~3天后,水疱结痂。对于水疱面积大于1.5cm×2cm者,经在无菌操作下抽水疱,吹氧3~4天,使其水疱结痂。本组25例在局部早期高流量吹氧干预下,无局部皮下组织坏死发生。
讨 论
药物渗漏是静脉化疗的严重并发症,现已引起了临床和护理的广泛重视。目前临床采用静脉注射化学药物,仍是治疗肿瘤的重要方法和主要手段,但静脉注射化学药物渗漏导致组织损伤又是临床上的较常见的问题。其原因:一是多与患者全身营养状况、肢体过多活动、血管通透性以及脆性等自身因素有关;二是医护人员静脉穿刺水平较差和责任心不强,是导致血管损伤药物外渗的原因,譬如在穿刺时,针尖刺破对侧血管或针尖斜角未能完全进入血管腔,致使药物外渗至皮下组织;三是药物因素,与药物的pH值、渗透压、浓度、速度及用药时间,对细胞的毒性等因素有关,强刺激的化疗药物在短时间内大剂量快速进入血管或弱刺激性药物长时间输注,均对血管造成损伤。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静脉注射化学药物渗漏性损伤的因素及防治措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由于化学药物具有的细胞毒性以及对血管刺激性大的特点,静脉注射化学药物渗漏性损伤,使肿瘤患者仍难以避免。当肿瘤患者静脉注射化学药物渗漏致局部组织发生重度炎性改变时,如不及时的积极处理或处理不当,则极易导致患者局部皮下组织损伤或坏死,甚至出现功能障碍。目前较多学者都主张采用利多卡因局部封闭或拮抗剂局部注射,但这些方法往往会给肿瘤患者增加极大的痛苦,且很难取得其较好的合作。本组研究显示,采用局部早期高流量吹氧的方法,5~6L/分,每次20~30分钟,每日3次,并且来干预肿瘤患者因静脉注射化学药物所致的局部组织损伤,具有其较好的疗效[2]。因为氧既能抑制革兰阳性菌,又能抑制革兰阴性菌,可认为是一种天然的广谱抗生素[3]。而且该方法可以使局部氧压增大,提高局部毛细血管氧含量,增强血氧弥散,改善血液循环,加强有氧代谢,促进受损组织的恢复[4]。氧气能促使坏死组织分解,促进正常组织细胞的氧合,改善局部组织缺氧,降低毛细血管血压,加速消除水肿,并使創面保持干燥,促使水疱结痂[5],从而避免引起患者皮下组织损伤,并可预防瘢痕的发生。总之,用此法来防治静脉注射化学药物渗漏性损伤,可明显减轻患者的痛苦,且取材容易、简单易行、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木惠,徐艳萍,刘雁虹,等.局部吹氧法治疗烧伤残余创面及褥疮.西南军医杂志,2004,6(1):59.
2 李丹.静脉化疗药物渗漏全程预防的管理.当代护士杂志,2005,12(11):54-55.
3 王殿珍,许爱华.局部高流量吹氧对压疮的康复作用.中国临床康复,2002,6(6):901.
4 韦林安.局部吹氧和烫伤油用于小儿静脉输液外渗损伤溃疡的效果观察.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7):63.
5 肖文慧,黄春燕,梅松春,等.局部高流量吹氧对压疮的康复作用.现代护理杂志,2006,12(20):1899.
关键词 组织损伤 化疗药物 早期吹氧 干预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0.249
静脉注射化疗药物是治疗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但由于肿瘤患者血管长期受化学药物的刺激,从而导致血管受损,出现血管变硬,通透性较大,很容易发生药物渗漏。当静脉注射化疗药物渗漏时,轻者则引起局部肿胀和疼痛,重者则致局部皮下组织坏死,甚至功能障碍。对静脉注射化疗渗漏致局部组织损伤,较多学者主张采用利多卡因局部封闭或采用拮抗剂局部注射,但这往往会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痛苦。为了避免因静脉注射化疗药物渗漏引起局部皮下组织坏死,我科对2009年1月~2010年5月静脉注射化疗药物渗漏致局部组织损伤患者,采用了局部高流量吹氧干预方法,避免了药物渗漏致组织坏死的发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9年1月~2010年5月静脉注射化疗药物渗漏致局部组织损伤患者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18~60岁,平均39岁。其中静脉注射萘达铂3例,氟脲嘧啶12例,顺铂10例。发生在足背有5例,手背部有11例,上臂静脉有9例。患者局部皮肤出现水疱16例,局部皮肤出现暗红色9例。
方法:静脉注射化疗药物渗漏,造成局部出现水疱或皮肤出现紫黑色等皮下组织损伤,采用给予局部高流量吹氧干预。利用现有给氧装置,倒去湿化瓶内水,接上一次性吸氧管,同时吸氧管的末端距离局部皮肤约1cm呈环状直接对局部进行吹氧,氧量为5~6L/分,每日3次,每次30分钟。在每次吹氧前,予生理盐水棉球清洁局部皮肤,以保持皮肤的清洁,并用碘伏局部擦拭后吹氧。吹氧后予无菌纱布保护水疱,防止人为擦破感染[1]。对化疗药物渗漏部位皮肤呈暗红色者,吹氧至皮肤颜色恢复正常;而出现水疱者吹氧至水疱结痂。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结 果
本组结果显示,在局部早期高流量吹氧干预下,局部皮肤暗红色患者,在吹氧30分钟后,暗红色的皮肤颜色逐渐变为浅色;第2次吹氧,皮肤颜色转为潮红色;经局部吹氧2~3天,每天2次,每次30分钟,可见患者的皮肤颜色转为正常。对局部皮肤水疱者,但水疱面积<1.5cm×2cm者,经在无菌操作下抽水疱,经局部吹氧1天,发现水疱缩小,表面干燥;在吹氧2~3天后,水疱结痂。对于水疱面积大于1.5cm×2cm者,经在无菌操作下抽水疱,吹氧3~4天,使其水疱结痂。本组25例在局部早期高流量吹氧干预下,无局部皮下组织坏死发生。
讨 论
药物渗漏是静脉化疗的严重并发症,现已引起了临床和护理的广泛重视。目前临床采用静脉注射化学药物,仍是治疗肿瘤的重要方法和主要手段,但静脉注射化学药物渗漏导致组织损伤又是临床上的较常见的问题。其原因:一是多与患者全身营养状况、肢体过多活动、血管通透性以及脆性等自身因素有关;二是医护人员静脉穿刺水平较差和责任心不强,是导致血管损伤药物外渗的原因,譬如在穿刺时,针尖刺破对侧血管或针尖斜角未能完全进入血管腔,致使药物外渗至皮下组织;三是药物因素,与药物的pH值、渗透压、浓度、速度及用药时间,对细胞的毒性等因素有关,强刺激的化疗药物在短时间内大剂量快速进入血管或弱刺激性药物长时间输注,均对血管造成损伤。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静脉注射化学药物渗漏性损伤的因素及防治措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由于化学药物具有的细胞毒性以及对血管刺激性大的特点,静脉注射化学药物渗漏性损伤,使肿瘤患者仍难以避免。当肿瘤患者静脉注射化学药物渗漏致局部组织发生重度炎性改变时,如不及时的积极处理或处理不当,则极易导致患者局部皮下组织损伤或坏死,甚至出现功能障碍。目前较多学者都主张采用利多卡因局部封闭或拮抗剂局部注射,但这些方法往往会给肿瘤患者增加极大的痛苦,且很难取得其较好的合作。本组研究显示,采用局部早期高流量吹氧的方法,5~6L/分,每次20~30分钟,每日3次,并且来干预肿瘤患者因静脉注射化学药物所致的局部组织损伤,具有其较好的疗效[2]。因为氧既能抑制革兰阳性菌,又能抑制革兰阴性菌,可认为是一种天然的广谱抗生素[3]。而且该方法可以使局部氧压增大,提高局部毛细血管氧含量,增强血氧弥散,改善血液循环,加强有氧代谢,促进受损组织的恢复[4]。氧气能促使坏死组织分解,促进正常组织细胞的氧合,改善局部组织缺氧,降低毛细血管血压,加速消除水肿,并使創面保持干燥,促使水疱结痂[5],从而避免引起患者皮下组织损伤,并可预防瘢痕的发生。总之,用此法来防治静脉注射化学药物渗漏性损伤,可明显减轻患者的痛苦,且取材容易、简单易行、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木惠,徐艳萍,刘雁虹,等.局部吹氧法治疗烧伤残余创面及褥疮.西南军医杂志,2004,6(1):59.
2 李丹.静脉化疗药物渗漏全程预防的管理.当代护士杂志,2005,12(11):54-55.
3 王殿珍,许爱华.局部高流量吹氧对压疮的康复作用.中国临床康复,2002,6(6):901.
4 韦林安.局部吹氧和烫伤油用于小儿静脉输液外渗损伤溃疡的效果观察.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7):63.
5 肖文慧,黄春燕,梅松春,等.局部高流量吹氧对压疮的康复作用.现代护理杂志,2006,12(20):1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