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文鉴赏活动对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意义

来源 :求学·教学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haoalin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便是写作教学,学生方面首要的表现就是“望文生畏”。一听说要写作文,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反感,究其内在原因,一来无材料可写,或者无新颖的素材可写;二来不知如何写好一篇文章。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会将写作的方法教授给学生,要求学生课上认真听讲、做笔记,课下进行“实战”演练,但经验表明,这样的效果并不显著,并且不能内化于学生之心,学生为写作文而写作文,并非出自真心,虽不乏佳作,但属凤毛麟角,并不普及。 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综合性实践活动以其综合性、实践性、体验性、开放性、生成性以及自主性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写作教学也可利用这块阵地,让学生不熟悉的古人走出“故纸堆”,与学生来一场穿越时空的相识、相知。数千年来,人事变迁,可人情变化却较少,古人的性情之致必能打动今人,诗文鉴赏类实践活动,让学生从鉴赏诗文入手,以文会友为出口,以情感触动为切入点,以文字输出为外显,从而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进而提升写作能力。下面以“我所了解的司马迁”实践性活动课程为例进行分析。
  课程案例:
  一、拓宽阅读,积累素材
  学生写作常见的问题之一便是写作题材陈旧,老生常谈。这样,教师有视觉疲劳,学生也写得甚是乏味。中学生因年龄限制而历练有限,无经历,不知晓,自然无话可写;再者,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大部分学生没有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读的书有限,没有素材的累积和写作手法的耳濡目染,写出的文章便会平淡无奇,千篇一律。既无法“行万里路”,又不愿“读万卷书”,写作的水平便可想而知了。古诗文鉴赏类实践活动,可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广泛地阅读相关的文章或书籍,感受历史人物的情怀,最终心中有所悟,胸中有欲言之人事,笔下自能成文。
  在上述实践性活动案例中,笔者以“我所了解的司马迁”为主题,提供给学生阅读素材,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前准备材料并整理总结,课上展示成果。课堂展示涉及司马迁本人的作品(如《报任安书》和《史记》中的篇目)以及其他作家对司马迁的评述文章(如余秋雨的《中国文脉·历史母本》等),在课堂展示活动中,学生们积极性很高,发言踊跃。整堂课下来,学生不仅对司马迁有了充分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太史公犀利、典雅、独到的文笔和卓绝的人格魅力深深触动了学生,而在此之前,学生虽然知道司马迁,但仅停留在一知半解上,即使有能背诵其名句的,也只在少数,并且不能深切体会其情感内涵而流于表面。笔者以此为契机,让学生以“司马迁”为话题进行写作训练,大家都兴致盎然,并无反感之意,因为他们从心底喜欢并崇敬这位历史人物,想要与他有心灵上的沟通。可见,综合性实践活动可以大大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提升作文素材的深度累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培养遣词造句的意识和能力
  如今,玄幻书籍充斥青少年读书界,这类书籍以其宏大的背景设置、新颖出奇的情节安排、栩栩如生的人物设定而吸引了广大的青少年读者,于是,许多学生便纷纷抛下经典读本,奔向玄幻书籍。相较于不那么通俗易懂的古文诗词,这类书籍确实更容易“引人入胜”,可前者的不“那么通俗易懂”正是遣词造句、炼词炼意的成果,而这点也正是中学生写作中语言方面需要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中学生的作文中,网络词汇、口语白话的大面积出现,写作用语的不规范等问题屡见不鲜。并不是说写作语言一定要典雅,朴实无华也是一种美,苏轼就曾在《与侄简书》中说:“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苏轼所谓的“平淡”是“繁华落尽”的“真淳”,当今学生作文中用语的平淡则更多的是无能为力的结果。语言的浅薄无味是影响学生写作的一大难题。而综合性实践活动对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正可助一臂之力。
  在上述案例中,有学生小组提到了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一文,这篇文章是太史公含冤泣诉的血泪之文,幽怨沉痛而不失豪情大义的文笔深深地触动了学生。他们举例道,太史公在陈述李陵事件时的语言令人如历其事,如见其人,深为折服:
  “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横挑强胡,仰亿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余日,所杀过当。虜救死扶伤不给,旃裘之君长咸震怖,乃悉征左右贤王,举引弓之民,一国共攻而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然李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流涕,沫血饮泣,张空弮,冒白刃,北首争死敌。”
  这样的语言,必能得到学生的青睐。这对于学生在写作语言上的熏陶和感染作用是很强的,举例者的感受体悟、学生的分析加之教师的积极引导,至少在意识上让学生有所领悟,使其在今后的写作中有意地炼字炼句。在此次的写作中便有学生写道:
  “最煎熬之事是你有死的权利但又不能死,你必须忍辱负重,独自一人尝遍世间炎凉,我看到你坐在枯黄的稻草上,脚上铐着生锈沉重的铁链,前有一朽桌,上有一点劣墨,一沓糙纸和一盏将熄未熄的油灯,看见你那沾满血和灰但又挥洒自如的手,那深邃的双眼充斥着绝望但又总会找到希望。因为你的羽毛太美丽了,所以笼子是关不住的。”
  三、培养有真性情的人,写有真性情的文
  文章贵乎情。情分两种,家国大情与个人小情。前者有恢宏大义,撼人心魄;后者细腻贴切,动人心弦。无论大小,情之所至,必能动人。当今社会,网络迅速发展,人们受益良多,与此同时带来的不良影响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容易流于表面,人们似乎更关心远在天边的新闻,而忽略了自己身边的人与事。对于学生的影响,就是情感的表现有固化和淡薄的趋势,他们似乎不那么深情、不那么真诚、不那么“敏感”了,少了许多敬畏,缺了很多心灵体验,这在写作中也多有体现。而最能动人的文章一定是以真情取胜的。对于学生情感的培养要注重方方面面,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正可以贡献一份心力。   以古诗文鉴赏活动为例,初中阶段语文教学所涉及的古人及其名篇著作,之所以能历经千年而大放光彩,就是因为他们的为人和作品都有高境界,能引起今人的共鸣。所谓“境界”,源自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可见,“境界”于人便是真性情。以这类有境界的人和作品为主题的实践类活动,可以深入触动学生的内在情感,在日积月累的耳濡目染、诵读赏析中将心灵重新打磨得澄澈透亮、坚韧不屈,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提升民族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其写出的文章有真性情、真感情,既有“独善其身”的修养,又能呈现出“兼济天下”的气象。
  在有关司马迁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在展示成果时饱含深情地诵读了《报任安书》中的一段话:
  “事未易一二为俗人言也。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他读得深沉而坚定,马上就有同学呼应他,又读了一段:
  “仆以口語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后面这位同学读到最后时,声音已经哽咽了,这个时候,全班都很寂静,大家都陷入一种沉思……而后的学生作品便有了展现:
  “自请腐刑,是苟延残喘,怕死吗?非也。大志未遂,巨著未成,遗命未达,岂能轻易放弃?于是,你从古代先贤在凄凉境遇中的坚忍里受到鼓舞。决心隐忍‘苟活’。你痛苦,没有人比你更想死去;你煎熬,没有人比你更觉耻辱;你愤恨,没有人比你更隐忍委屈;你孤独,没有人比你更需要知己。你的苦,你的痛,你的辱,你的恨都是极其刻骨铭心。你融集了一辈子的血与泪,想着父亲及古代先贤,带着一颗支离破碎的心,背负着外人的冷眼嘲笑,硬是完成了这部52万字的巨著……”
  此文的作者说,她写到这里的时候,情感达到了顶峰,握着笔的手都有些颤抖。可见,经典诗文鉴赏类实践活动对于学生的情感触动是极大的。
  经典诗文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和影响力,语文的写作教学可充分利用其优势,采用综合性实践活动的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诗文鉴赏,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创作的能力。应当注意的是,不可急于求成,当坚持不懈。此外,教师在甄选活动主题时要用心择取具有典型意义的、富有强烈感染力的人物或作品;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令其充分阐释人物、作品,教师作为主导,可适当地进行引导,不拘泥于形式;在评析学生作文时,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褒奖或建议,以激励其继续提升,进而一步步地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并最终让写作成为一种无意识的常态。
  参考文献
  [1]陈家生.写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司马迁.史记[M].韩兆琦,评注.长沙:岳麓书社,2012.
  [3]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4]梁衡.我的阅读与写作[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
  [5]梁衡.把栏杆拍遍[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其他文献
又是一年高考季,我看着以前的班主任在朋友圈发高考报名缴费信息、英语听力考试日期等,一时之间心里酸涩不已,仿佛又回到了去年那段焦虑难熬的日子。以前懵懂无知时总说自己一定要考“985”“211”,后来真正与高考交手时,才明白要付出多少努力才会接近这两个标签。  二战高考:复读是因为不甘心  我相信大部分高考生都曾收到过这句祝福:愿你合上笔盖的那一刻,有着战士收刀入鞘的骄傲。现在回想起来,我第一次高考时
期刊
摘 要:地理核心素养要求培养学生具有空间认知的能力,以综合思维对区域进行要素分布、演变过程、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等方面的认知, 通过活动提升地理实践力。常规的课堂教学多数情况下只能提供地理知识等间接知识。教师通过设计科学合理的地理实践活动,不仅丰富地理教学内容,更是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有力抓手。地理实践活动设计水平的层次,直接决定了活动开展的效果。本文结合笔者在教学活动和地理实践中的切身体验,对活动
期刊
“对新颖的信息、情境和设问,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收集信息,综合与灵活地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进行独立思考、探索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下面,笔者结合典型例题并分类解析,旨在探索题型规律,揭示解題方法。
期刊
摘 要:核心问题设计是引导学生思考的动力,教师依据核心问题引领学生在经历、体会、感悟中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真正地体现教学过程中不仅能教会学生知识,更要启迪学生的思维的要求.教师要紧紧围绕核心问题展开教学,直指核心问题的本质进行探究,形成一系列“问题串”,利用“问题串”引发学生的思考、交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时空,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核心问题;思维;激活;提升;启迪;发散  所谓核
期刊
摘 要:笔者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发现式教学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状况。由调查结果分析可知:大多数教师对发现式教学的认识不充分,对其他教学模式也较少进行总结;虽然发现式教学的原理在教学实践中有所体现,但教师对其认识、理解不深,应用不多;被调查的大多数学生表示喜欢地理课程,学生在中学阶段对教师的传统教学模式接受度尚可,但课堂参与意识不强,很少自己独立思考地理问题,大多数会倾向于求助教师和同学,而且学生
期刊
坊间有一个段子,医生的三句话能让你感受到人生的波澜起伏:一、你这病很严重;二、但是还能治;三、不过需要很多钱。医生的这三句话之所以跌宕起伏,在于“翻转”,从“无望”翻转到“有望”,再从“有望”翻转到“愿损”,可谓句句惊心。我们写作记叙文时若能借助翻转,必能让文章更有张力。下面以《礼物》一文为例,解读翻转故事的两个要旨。  【例文】  一个年轻人在沙漠漫游时,发现了一泓清澈、甘甜的湖水。他把随身携带
期刊
摘 要:数学概念是导出全部数学定理、法则的逻辑基础,是数学学科结构的基石,由此可见概念学习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概念教学是感受概念、认知概念、理解概念、运用概念的一种结合.概念教学的扎实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对于数学本质的理解程度.本文结合“平面向量的数量积”这一课例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对高中数学概念课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课程标准;数学思想;评价任务  2018
期刊
摘 要:笔者通过自己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结合当下社会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对化学教材中“分子运动实验”提出一些教学建议。对实验设计的细化和改进,以便充分利用“活动与探究”这些教学素材,突破教学的难点,落实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分子运动实验;细化;改进;实践;兴趣培养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
期刊
摘 要:复习课能引导学生系统地整理和归纳教材各部分的知识,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将知识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形成知识网络,有助于学生理解、巩固和运用已学的知识和技能。本文结合PEP人教版小学英语教材的教学案例,分析和探讨了小学英语多元型复习课的有效复习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英语;复习课;教学策略  一、引言  复习课是小学英语教学中常见的课堂类型,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梳理和总结一段时间以来的学习
期刊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完善,这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