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便是写作教学,学生方面首要的表现就是“望文生畏”。一听说要写作文,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反感,究其内在原因,一来无材料可写,或者无新颖的素材可写;二来不知如何写好一篇文章。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会将写作的方法教授给学生,要求学生课上认真听讲、做笔记,课下进行“实战”演练,但经验表明,这样的效果并不显著,并且不能内化于学生之心,学生为写作文而写作文,并非出自真心,虽不乏佳作,但属凤毛麟角,并不普及。 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综合性实践活动以其综合性、实践性、体验性、开放性、生成性以及自主性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写作教学也可利用这块阵地,让学生不熟悉的古人走出“故纸堆”,与学生来一场穿越时空的相识、相知。数千年来,人事变迁,可人情变化却较少,古人的性情之致必能打动今人,诗文鉴赏类实践活动,让学生从鉴赏诗文入手,以文会友为出口,以情感触动为切入点,以文字输出为外显,从而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进而提升写作能力。下面以“我所了解的司马迁”实践性活动课程为例进行分析。
课程案例:
一、拓宽阅读,积累素材
学生写作常见的问题之一便是写作题材陈旧,老生常谈。这样,教师有视觉疲劳,学生也写得甚是乏味。中学生因年龄限制而历练有限,无经历,不知晓,自然无话可写;再者,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大部分学生没有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读的书有限,没有素材的累积和写作手法的耳濡目染,写出的文章便会平淡无奇,千篇一律。既无法“行万里路”,又不愿“读万卷书”,写作的水平便可想而知了。古诗文鉴赏类实践活动,可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广泛地阅读相关的文章或书籍,感受历史人物的情怀,最终心中有所悟,胸中有欲言之人事,笔下自能成文。
在上述实践性活动案例中,笔者以“我所了解的司马迁”为主题,提供给学生阅读素材,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前准备材料并整理总结,课上展示成果。课堂展示涉及司马迁本人的作品(如《报任安书》和《史记》中的篇目)以及其他作家对司马迁的评述文章(如余秋雨的《中国文脉·历史母本》等),在课堂展示活动中,学生们积极性很高,发言踊跃。整堂课下来,学生不仅对司马迁有了充分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太史公犀利、典雅、独到的文笔和卓绝的人格魅力深深触动了学生,而在此之前,学生虽然知道司马迁,但仅停留在一知半解上,即使有能背诵其名句的,也只在少数,并且不能深切体会其情感内涵而流于表面。笔者以此为契机,让学生以“司马迁”为话题进行写作训练,大家都兴致盎然,并无反感之意,因为他们从心底喜欢并崇敬这位历史人物,想要与他有心灵上的沟通。可见,综合性实践活动可以大大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提升作文素材的深度累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培养遣词造句的意识和能力
如今,玄幻书籍充斥青少年读书界,这类书籍以其宏大的背景设置、新颖出奇的情节安排、栩栩如生的人物设定而吸引了广大的青少年读者,于是,许多学生便纷纷抛下经典读本,奔向玄幻书籍。相较于不那么通俗易懂的古文诗词,这类书籍确实更容易“引人入胜”,可前者的不“那么通俗易懂”正是遣词造句、炼词炼意的成果,而这点也正是中学生写作中语言方面需要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中学生的作文中,网络词汇、口语白话的大面积出现,写作用语的不规范等问题屡见不鲜。并不是说写作语言一定要典雅,朴实无华也是一种美,苏轼就曾在《与侄简书》中说:“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苏轼所谓的“平淡”是“繁华落尽”的“真淳”,当今学生作文中用语的平淡则更多的是无能为力的结果。语言的浅薄无味是影响学生写作的一大难题。而综合性实践活动对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正可助一臂之力。
在上述案例中,有学生小组提到了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一文,这篇文章是太史公含冤泣诉的血泪之文,幽怨沉痛而不失豪情大义的文笔深深地触动了学生。他们举例道,太史公在陈述李陵事件时的语言令人如历其事,如见其人,深为折服:
“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横挑强胡,仰亿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余日,所杀过当。虜救死扶伤不给,旃裘之君长咸震怖,乃悉征左右贤王,举引弓之民,一国共攻而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然李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流涕,沫血饮泣,张空弮,冒白刃,北首争死敌。”
这样的语言,必能得到学生的青睐。这对于学生在写作语言上的熏陶和感染作用是很强的,举例者的感受体悟、学生的分析加之教师的积极引导,至少在意识上让学生有所领悟,使其在今后的写作中有意地炼字炼句。在此次的写作中便有学生写道:
“最煎熬之事是你有死的权利但又不能死,你必须忍辱负重,独自一人尝遍世间炎凉,我看到你坐在枯黄的稻草上,脚上铐着生锈沉重的铁链,前有一朽桌,上有一点劣墨,一沓糙纸和一盏将熄未熄的油灯,看见你那沾满血和灰但又挥洒自如的手,那深邃的双眼充斥着绝望但又总会找到希望。因为你的羽毛太美丽了,所以笼子是关不住的。”
三、培养有真性情的人,写有真性情的文
文章贵乎情。情分两种,家国大情与个人小情。前者有恢宏大义,撼人心魄;后者细腻贴切,动人心弦。无论大小,情之所至,必能动人。当今社会,网络迅速发展,人们受益良多,与此同时带来的不良影响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容易流于表面,人们似乎更关心远在天边的新闻,而忽略了自己身边的人与事。对于学生的影响,就是情感的表现有固化和淡薄的趋势,他们似乎不那么深情、不那么真诚、不那么“敏感”了,少了许多敬畏,缺了很多心灵体验,这在写作中也多有体现。而最能动人的文章一定是以真情取胜的。对于学生情感的培养要注重方方面面,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正可以贡献一份心力。 以古诗文鉴赏活动为例,初中阶段语文教学所涉及的古人及其名篇著作,之所以能历经千年而大放光彩,就是因为他们的为人和作品都有高境界,能引起今人的共鸣。所谓“境界”,源自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可见,“境界”于人便是真性情。以这类有境界的人和作品为主题的实践类活动,可以深入触动学生的内在情感,在日积月累的耳濡目染、诵读赏析中将心灵重新打磨得澄澈透亮、坚韧不屈,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提升民族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其写出的文章有真性情、真感情,既有“独善其身”的修养,又能呈现出“兼济天下”的气象。
在有关司马迁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在展示成果时饱含深情地诵读了《报任安书》中的一段话:
“事未易一二为俗人言也。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他读得深沉而坚定,马上就有同学呼应他,又读了一段:
“仆以口語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后面这位同学读到最后时,声音已经哽咽了,这个时候,全班都很寂静,大家都陷入一种沉思……而后的学生作品便有了展现:
“自请腐刑,是苟延残喘,怕死吗?非也。大志未遂,巨著未成,遗命未达,岂能轻易放弃?于是,你从古代先贤在凄凉境遇中的坚忍里受到鼓舞。决心隐忍‘苟活’。你痛苦,没有人比你更想死去;你煎熬,没有人比你更觉耻辱;你愤恨,没有人比你更隐忍委屈;你孤独,没有人比你更需要知己。你的苦,你的痛,你的辱,你的恨都是极其刻骨铭心。你融集了一辈子的血与泪,想着父亲及古代先贤,带着一颗支离破碎的心,背负着外人的冷眼嘲笑,硬是完成了这部52万字的巨著……”
此文的作者说,她写到这里的时候,情感达到了顶峰,握着笔的手都有些颤抖。可见,经典诗文鉴赏类实践活动对于学生的情感触动是极大的。
经典诗文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和影响力,语文的写作教学可充分利用其优势,采用综合性实践活动的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诗文鉴赏,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创作的能力。应当注意的是,不可急于求成,当坚持不懈。此外,教师在甄选活动主题时要用心择取具有典型意义的、富有强烈感染力的人物或作品;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令其充分阐释人物、作品,教师作为主导,可适当地进行引导,不拘泥于形式;在评析学生作文时,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褒奖或建议,以激励其继续提升,进而一步步地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并最终让写作成为一种无意识的常态。
参考文献
[1]陈家生.写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司马迁.史记[M].韩兆琦,评注.长沙:岳麓书社,2012.
[3]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4]梁衡.我的阅读与写作[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
[5]梁衡.把栏杆拍遍[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综合性实践活动以其综合性、实践性、体验性、开放性、生成性以及自主性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写作教学也可利用这块阵地,让学生不熟悉的古人走出“故纸堆”,与学生来一场穿越时空的相识、相知。数千年来,人事变迁,可人情变化却较少,古人的性情之致必能打动今人,诗文鉴赏类实践活动,让学生从鉴赏诗文入手,以文会友为出口,以情感触动为切入点,以文字输出为外显,从而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进而提升写作能力。下面以“我所了解的司马迁”实践性活动课程为例进行分析。
课程案例:
一、拓宽阅读,积累素材
学生写作常见的问题之一便是写作题材陈旧,老生常谈。这样,教师有视觉疲劳,学生也写得甚是乏味。中学生因年龄限制而历练有限,无经历,不知晓,自然无话可写;再者,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大部分学生没有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读的书有限,没有素材的累积和写作手法的耳濡目染,写出的文章便会平淡无奇,千篇一律。既无法“行万里路”,又不愿“读万卷书”,写作的水平便可想而知了。古诗文鉴赏类实践活动,可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广泛地阅读相关的文章或书籍,感受历史人物的情怀,最终心中有所悟,胸中有欲言之人事,笔下自能成文。
在上述实践性活动案例中,笔者以“我所了解的司马迁”为主题,提供给学生阅读素材,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前准备材料并整理总结,课上展示成果。课堂展示涉及司马迁本人的作品(如《报任安书》和《史记》中的篇目)以及其他作家对司马迁的评述文章(如余秋雨的《中国文脉·历史母本》等),在课堂展示活动中,学生们积极性很高,发言踊跃。整堂课下来,学生不仅对司马迁有了充分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太史公犀利、典雅、独到的文笔和卓绝的人格魅力深深触动了学生,而在此之前,学生虽然知道司马迁,但仅停留在一知半解上,即使有能背诵其名句的,也只在少数,并且不能深切体会其情感内涵而流于表面。笔者以此为契机,让学生以“司马迁”为话题进行写作训练,大家都兴致盎然,并无反感之意,因为他们从心底喜欢并崇敬这位历史人物,想要与他有心灵上的沟通。可见,综合性实践活动可以大大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提升作文素材的深度累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培养遣词造句的意识和能力
如今,玄幻书籍充斥青少年读书界,这类书籍以其宏大的背景设置、新颖出奇的情节安排、栩栩如生的人物设定而吸引了广大的青少年读者,于是,许多学生便纷纷抛下经典读本,奔向玄幻书籍。相较于不那么通俗易懂的古文诗词,这类书籍确实更容易“引人入胜”,可前者的不“那么通俗易懂”正是遣词造句、炼词炼意的成果,而这点也正是中学生写作中语言方面需要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中学生的作文中,网络词汇、口语白话的大面积出现,写作用语的不规范等问题屡见不鲜。并不是说写作语言一定要典雅,朴实无华也是一种美,苏轼就曾在《与侄简书》中说:“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苏轼所谓的“平淡”是“繁华落尽”的“真淳”,当今学生作文中用语的平淡则更多的是无能为力的结果。语言的浅薄无味是影响学生写作的一大难题。而综合性实践活动对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正可助一臂之力。
在上述案例中,有学生小组提到了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一文,这篇文章是太史公含冤泣诉的血泪之文,幽怨沉痛而不失豪情大义的文笔深深地触动了学生。他们举例道,太史公在陈述李陵事件时的语言令人如历其事,如见其人,深为折服:
“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横挑强胡,仰亿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余日,所杀过当。虜救死扶伤不给,旃裘之君长咸震怖,乃悉征左右贤王,举引弓之民,一国共攻而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然李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流涕,沫血饮泣,张空弮,冒白刃,北首争死敌。”
这样的语言,必能得到学生的青睐。这对于学生在写作语言上的熏陶和感染作用是很强的,举例者的感受体悟、学生的分析加之教师的积极引导,至少在意识上让学生有所领悟,使其在今后的写作中有意地炼字炼句。在此次的写作中便有学生写道:
“最煎熬之事是你有死的权利但又不能死,你必须忍辱负重,独自一人尝遍世间炎凉,我看到你坐在枯黄的稻草上,脚上铐着生锈沉重的铁链,前有一朽桌,上有一点劣墨,一沓糙纸和一盏将熄未熄的油灯,看见你那沾满血和灰但又挥洒自如的手,那深邃的双眼充斥着绝望但又总会找到希望。因为你的羽毛太美丽了,所以笼子是关不住的。”
三、培养有真性情的人,写有真性情的文
文章贵乎情。情分两种,家国大情与个人小情。前者有恢宏大义,撼人心魄;后者细腻贴切,动人心弦。无论大小,情之所至,必能动人。当今社会,网络迅速发展,人们受益良多,与此同时带来的不良影响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容易流于表面,人们似乎更关心远在天边的新闻,而忽略了自己身边的人与事。对于学生的影响,就是情感的表现有固化和淡薄的趋势,他们似乎不那么深情、不那么真诚、不那么“敏感”了,少了许多敬畏,缺了很多心灵体验,这在写作中也多有体现。而最能动人的文章一定是以真情取胜的。对于学生情感的培养要注重方方面面,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正可以贡献一份心力。 以古诗文鉴赏活动为例,初中阶段语文教学所涉及的古人及其名篇著作,之所以能历经千年而大放光彩,就是因为他们的为人和作品都有高境界,能引起今人的共鸣。所谓“境界”,源自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可见,“境界”于人便是真性情。以这类有境界的人和作品为主题的实践类活动,可以深入触动学生的内在情感,在日积月累的耳濡目染、诵读赏析中将心灵重新打磨得澄澈透亮、坚韧不屈,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提升民族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其写出的文章有真性情、真感情,既有“独善其身”的修养,又能呈现出“兼济天下”的气象。
在有关司马迁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在展示成果时饱含深情地诵读了《报任安书》中的一段话:
“事未易一二为俗人言也。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他读得深沉而坚定,马上就有同学呼应他,又读了一段:
“仆以口語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后面这位同学读到最后时,声音已经哽咽了,这个时候,全班都很寂静,大家都陷入一种沉思……而后的学生作品便有了展现:
“自请腐刑,是苟延残喘,怕死吗?非也。大志未遂,巨著未成,遗命未达,岂能轻易放弃?于是,你从古代先贤在凄凉境遇中的坚忍里受到鼓舞。决心隐忍‘苟活’。你痛苦,没有人比你更想死去;你煎熬,没有人比你更觉耻辱;你愤恨,没有人比你更隐忍委屈;你孤独,没有人比你更需要知己。你的苦,你的痛,你的辱,你的恨都是极其刻骨铭心。你融集了一辈子的血与泪,想着父亲及古代先贤,带着一颗支离破碎的心,背负着外人的冷眼嘲笑,硬是完成了这部52万字的巨著……”
此文的作者说,她写到这里的时候,情感达到了顶峰,握着笔的手都有些颤抖。可见,经典诗文鉴赏类实践活动对于学生的情感触动是极大的。
经典诗文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和影响力,语文的写作教学可充分利用其优势,采用综合性实践活动的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诗文鉴赏,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创作的能力。应当注意的是,不可急于求成,当坚持不懈。此外,教师在甄选活动主题时要用心择取具有典型意义的、富有强烈感染力的人物或作品;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令其充分阐释人物、作品,教师作为主导,可适当地进行引导,不拘泥于形式;在评析学生作文时,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褒奖或建议,以激励其继续提升,进而一步步地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并最终让写作成为一种无意识的常态。
参考文献
[1]陈家生.写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司马迁.史记[M].韩兆琦,评注.长沙:岳麓书社,2012.
[3]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4]梁衡.我的阅读与写作[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
[5]梁衡.把栏杆拍遍[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