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苏轼的哲理诗告诉我们,只有手指和琴弦的完美配合,才能弹奏出动人的旋律。同样,一篇新闻作品,只有新闻题材与新闻视角的高度匹配,才能脱颖而出,从而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在媒体激烈竞争的时代,党报如何构建自己独特的新闻视角,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本文试图从政治属性、主流意识、人文素养、文本风格四个方面对党报新闻视角的特性进行分析,并从实践的角度对党报如何构建新闻视角进行初探。
一、党报新闻必须讲究角度
新闻角度,是指新闻报道的切入点,它影响着新闻生产的整个环节,从采访、写作到定稿甚至还潜在地影响到报纸的发行量。只有每一个编辑记者把新闻角度理论科学地内化到具体的新闻实践中,党报的新闻生产才会真正走向成熟和理性。
党报讲究新闻角度,是吸引读者的需要。党报读者是社会中最有话语权和行动能力的主流人群。有人曾形象地把他们概括为“四有”——有点权、有点钱、有点闲、有点烦。所谓“有点权”,即他们都负责某一方面的工作;“有点钱”,即他们大都为工薪阶层,收入相对稳定;“有点闲”,即8小时之外,他们有自己的业余生活和兴趣爱好;“有点烦”,即他们同为社会人,也有工作的苦恼、生活的压力。他们对党报的关注点是“双重”的,一方面要求党报具有宣传、舆论引导功能,并希望在党报上展示自己的业绩;另一方面希望从中获取具有实用价值、生动可感的新闻。我们只有把握读者特殊的心理需求,并以此确定新闻角度,不断增强针对性。党报新闻才能真正吸引读者。
党报讲究新闻角度。是尊重新闻规律的需要。党报是新闻纸,同样要遵循新闻规律。如果过分强调工作性、宣传性,而忽视了新闻性和贴近性,对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仅仅视为“规定动作”,按照习惯视角来组织报道、处理新闻,就会陷入被动应付的局面。对于同一新闻题材。正面报道与侧面报道,其效果迥异;俯仰高下,变化无限。党报新闻角度的选择得当与否,直接体现了报纸的办报水平和传播效果。
党报讲究新闻角度,是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需要。面对海量信息,人们的注意力日渐成为稀缺资源。在“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时代,媒体同台竞技,谁能选取最佳的新闻视角,谁就能拔得头筹;谁能够获取读者更多的注意力,谁便是赢家。
由于竞争激烈,哪里有重大新闻事件发生,哪里就会记者云集。然而,新闻报道的同源同质化也日趋严重,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媒体的声誉。作为党报,在新闻时效上本来就受到网络、电视、电台的多方夹击,如果在新闻角度的选择上不能独树一帜,就无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党报新闻角度的特征
不同的媒体,服务对象不同,市场定位不同,新闻报道的角度也就不同。如《南方日报》,倡导“高度决定影响力”,新闻报道以深度剖析为主;《今日女报》,则以“风眼看世界”,报道多从女性视角出发。党报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具有权威地位和特殊影响,新闻角度必须是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价值观和方法论出发。实事求是地认识和反映新闻事件的出发点和切入点。它不仅具有一般新闻角度的共性,还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
1、鲜明的政治判断——党报新闻角度的核心理念。党报的特殊定位决定了党报记者必须具有政治敏锐性,特别是报道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重要动向时,党报新闻的角度必须体现出党报的政治判断。如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报道,各级党报突出的是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快速反应和科学决策,是党和政府对群众的关怀。但某些市民类的报纸就没有这种政治敏锐性,缺乏这种全局观念、大局意识。南方某都市报,在一篇题为《天佑吾民》的评论员文章中,竟然称四川汶川大地震是“遭天谴”,结果遭到读者尤其是网民的一片唾骂声。
2、社会主流意识和价值观——党报新闻角度的永恒坐标。新闻角度看似“技巧”问题,其实背后大有文章,它有意或无意、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媒体不同的价值观。有些娱乐类报纸,今天是这个明星离婚。明天是那个名人的绯闻,它追求的是一种消遣文化、感官刺激。作为党报,所反映的必须是社会主流意识,体现的必须是大多数人的意愿,弘扬的必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在北京奥运会上,针对海外兵团频频对中国队发起冲击,某些民族情结过分暴涨的观众,认为中国人率领老外来打中国人,简直是“汉奸”、“叛徒”、“卖国贼”,不可原谅。面对少数人的愤懑与指责,党报就不能跟着起哄、随意附和。其实,在北京奥运会上,也有许多项目是外国教练带领中国队打败了外国队。体育无国界,当我们习惯引进外国教练来中国的时候,也应该习惯中国教练被外国引进。
3、深厚的人文素养——党报新闻角度的内在尺度。把采写基本功当作记者的先决条件是必须的,但若将一名优秀的记者等同于“笔杆子”那就是对记者职业的简单化和庸俗化。尤其是现在,因为缺少人文关怀和法制意识,被诟病和指控的记者却与日俱增,当然个中原因很复杂,但记者人文素养的贫乏和职业素养的弱化是其中的根本原因。
2005年印度洋海啸,很多记者拍摄罹难者惨状可谓不遗余力,不顾亲人的悲痛,把遇难者家属照得“体无完肤”。这样的记者不能说不敬业,但这样的敬业是以无知和冷漠为代价的,是建立在对当事人隐私权的践踏基础之上的。
作为党报新闻工作者,选择新闻角度要平衡全局,将受众的承受心理和新闻职业操守结合起来,做到详略、分寸、隐显等的把握,而不是进行不负责任的“有闻必录”、“新闻扫荡”和“新闻三光”政策——照光、录光、写光。
4、简洁典雅的话语形态——党报新闻角度的文本指向。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新闻语言本身就意味着一种无声的新闻角度,如同新闻版面的组合显示编辑的意图一样,常常“无声胜有声”。
作为党报,在选择新闻角度时。必须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新闻语言,既不能云遮雾罩、故弄玄虚,又不能哗众取宠、“语不惊人死不休”。相比而言,党报的新闻语言思维更为严谨、逻辑更为周密、表达更为通俗、格调更为高雅。白纸黑字,每一句话都力求经得起推敲;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一种健康向上的心态。
三、党报新闻角度的构建路径
党报新闻角度的构建,方法多种多样,但必须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大处着眼,小处落笔。记者脑中的“大处”,不是空洞无物,而是揭示一种时代浪潮和发展趋势;记者笔下的“小处”,不是鸡毛蒜皮,而是打开一扇窗户。透过这扇窗户,人们能够由此及彼、由点到面,看到更加广阔的社会画卷。
1、夺取制高点,突出权威性。党报记者经常参加各种重大会议,报道各种领导活动,这是一笔宝贵财富,而不是负担,因为我们可从中掌握许多权威信息,关键是 如何找准角度,善于从纷繁复杂的会议程序中跳出来写新闻。今年2月23日,笔者在报道湖南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会时,得知一个重要信息,即2008年,湖南省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这在湖南的工业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于是笔者把报道视角由会议程序改为信息发布,写了一篇《湖南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首破万亿》的消息,由于是独家新闻,消息见报后,各大媒体纷纷转载。
2、逆向思考,追求独特性。《大众日报》荣获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消息《兖州:2亿吨大煤田不挖了》就是这方面的经典之作。为了追求GDP,有些地方盲目开矿,虽得到了一时的经济利益,却牺牲了长远的生态效益。山东兖州为了惠及子孙后代、确保科学可持续发展,主动叫停了境内已完成详勘、储量达2亿吨的小盂煤田,全面封存。此举意味着当地每年将减少5000万元的财政收入,但科学发展的理念受到人们的广泛称赞。这则消息之所以获大奖,关键是角度选择独特。
3、捕捉细节,体现生动性。2004年11月7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召开庆功会,庆祝袁隆平院士获世界粮食奖。庆功会上有一个感人的细节:时任省长周伯华走上主席台时,发现袁院士的座位安排得比较偏,就亲自动手将写有“袁隆平”三字的座位牌移到主席台正中央,并恭请袁院士入座。《三湘都市报》记者巧妙地抓住这个细节,写出《袁院士,请您坐中间》的消息,赢得满堂喝彩。角度对准细节,文风就能生动,文章就有韵味。
4、展示人物语言,彰显个性化。古人云:“言为心声。”不同的人语言风格截然不同,有的粗犷豪放,有的风趣幽默。有的严谨深刻……我们在报道新闻时,不妨从人物的个性化语言人手,选择报道角度。
有一天,桃江县乌旗山乡杉木塘路段,两名学生骑单车时被摩托车撞倒。一人不省人事,另一学生招手向过往司机求救,一连拦了十多辆车,无一人愿意相助。后幸得该县桃花镇财政所熊标荣等同志停车相救,学生方才脱险。记者在报道时,把新闻的“眼睛”——标题部分腾出来,着重写两类司机的语言:
两学生遇车祸受伤求救(引)
麻术者:“走,走,走,关我屁事!”(主)
热心者:“快,快,快,救人要紧!”(主)
一正一反。使人物个性展露无遗,一下子就吸引了读者的目光。
5、变仰视为平视,体现亲和力。典型宣传是党报的一个重要内容,要让人觉得典型人物可亲、可信、可学,就必须学会平视而不是仰视,必须把典型当人来报道,而不是当神来崇拜。新华社记者朱玉在报道“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时,文章的开头这样写道:
袁隆平喜欢下象棋,也喜欢看人下棋。
闲暇时,两个人下棋,周围十几个人围着指手画脚,其中就有袁隆平。袁隆平输了,会一巴掌拍在出招人的脑袋上:“臭小子,乱支招!”然后仰面大笑,笑声穿透房间在走廊中回响,满屋的人情不自禁地会被感染着浮现出笑容。
写袁隆平的性格时,她不从正面写,而是引用大学同学在毕业时给他的调侃式的评价:
爱好——自由;特长——散漫。加在一起,就是“自由散漫”。
表面上看这是出了袁隆平的丑,但实际上,却让大家觉得袁隆平更真实、更可爱。
6、勇开“第一腔”,追求及时性。“当真理还在穿鞋的时候,谣言已经跑遍了世界的每个角落。”这话既反映了当前某些公职人员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的“迟钝”,也点中了党报在突发事件中老是“慢半拍”的软肋。
在信息渠道多元化的时代,当突发事件发生后,如果我们不能提供及时充分的信息,谣言就会满天飞。党报要提升舆论引导力,就必须把角度对准突发事件的“第一落点”,及时满足读者的知情权。5月17日,株洲市红旗路高架桥垮塌,造成9人死亡、16人受伤,对于这一突发事件,《湖南日报》在第一时间就发布了消息,此后几天,又连续进行跟踪报道。很好地引导了社会舆论。
7、挖掘背景,展现厚重感。新闻报道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应善于利用背景资料,体现厚重感和思想深度。1999年10月28日,笔者在衡阳县采访时得到一条线索,该县原电力局局长因贪污被判有期徒刑3年。从单个案件看,这是一个并不起眼的新闻。但在采访中得知,该局的前两任局长也是因为贪污,分别被判刑11年和7年,笔者联系三任局长被判刑的背景一起来写,新闻价值就大大提升了。文章的标题是《三任局长进班房——衡阳县电力局贪官上演“接力赛”》,既报道了连续三任局长因贪污坐牢的事实,又提出了加强权力监督和制度建设的反思。
8、释疑解惑,强化服务性。今天的读者,既要知道“发生了什么”,更想知道“为什么会发生”。党报在新闻报道时,不妨多从解读、分折的角度来进行。2008年初,南方多个省份发生罕见冰冻灾害,湖南日报邀请气象专家及时对这种恶劣天气进行解读,推出了《千里冰封缘何起——气象专家解析罕见冰冻》等系列文章,受到读者的好评。此外,对一些重大法律法规、重大决策的出台,也可请专家进行深度解析。新闻解析既是党报的传统优势,也是新时期的努力方向。
编校:杨彩霞
一、党报新闻必须讲究角度
新闻角度,是指新闻报道的切入点,它影响着新闻生产的整个环节,从采访、写作到定稿甚至还潜在地影响到报纸的发行量。只有每一个编辑记者把新闻角度理论科学地内化到具体的新闻实践中,党报的新闻生产才会真正走向成熟和理性。
党报讲究新闻角度,是吸引读者的需要。党报读者是社会中最有话语权和行动能力的主流人群。有人曾形象地把他们概括为“四有”——有点权、有点钱、有点闲、有点烦。所谓“有点权”,即他们都负责某一方面的工作;“有点钱”,即他们大都为工薪阶层,收入相对稳定;“有点闲”,即8小时之外,他们有自己的业余生活和兴趣爱好;“有点烦”,即他们同为社会人,也有工作的苦恼、生活的压力。他们对党报的关注点是“双重”的,一方面要求党报具有宣传、舆论引导功能,并希望在党报上展示自己的业绩;另一方面希望从中获取具有实用价值、生动可感的新闻。我们只有把握读者特殊的心理需求,并以此确定新闻角度,不断增强针对性。党报新闻才能真正吸引读者。
党报讲究新闻角度。是尊重新闻规律的需要。党报是新闻纸,同样要遵循新闻规律。如果过分强调工作性、宣传性,而忽视了新闻性和贴近性,对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仅仅视为“规定动作”,按照习惯视角来组织报道、处理新闻,就会陷入被动应付的局面。对于同一新闻题材。正面报道与侧面报道,其效果迥异;俯仰高下,变化无限。党报新闻角度的选择得当与否,直接体现了报纸的办报水平和传播效果。
党报讲究新闻角度,是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需要。面对海量信息,人们的注意力日渐成为稀缺资源。在“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时代,媒体同台竞技,谁能选取最佳的新闻视角,谁就能拔得头筹;谁能够获取读者更多的注意力,谁便是赢家。
由于竞争激烈,哪里有重大新闻事件发生,哪里就会记者云集。然而,新闻报道的同源同质化也日趋严重,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媒体的声誉。作为党报,在新闻时效上本来就受到网络、电视、电台的多方夹击,如果在新闻角度的选择上不能独树一帜,就无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党报新闻角度的特征
不同的媒体,服务对象不同,市场定位不同,新闻报道的角度也就不同。如《南方日报》,倡导“高度决定影响力”,新闻报道以深度剖析为主;《今日女报》,则以“风眼看世界”,报道多从女性视角出发。党报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具有权威地位和特殊影响,新闻角度必须是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价值观和方法论出发。实事求是地认识和反映新闻事件的出发点和切入点。它不仅具有一般新闻角度的共性,还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
1、鲜明的政治判断——党报新闻角度的核心理念。党报的特殊定位决定了党报记者必须具有政治敏锐性,特别是报道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重要动向时,党报新闻的角度必须体现出党报的政治判断。如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报道,各级党报突出的是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快速反应和科学决策,是党和政府对群众的关怀。但某些市民类的报纸就没有这种政治敏锐性,缺乏这种全局观念、大局意识。南方某都市报,在一篇题为《天佑吾民》的评论员文章中,竟然称四川汶川大地震是“遭天谴”,结果遭到读者尤其是网民的一片唾骂声。
2、社会主流意识和价值观——党报新闻角度的永恒坐标。新闻角度看似“技巧”问题,其实背后大有文章,它有意或无意、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媒体不同的价值观。有些娱乐类报纸,今天是这个明星离婚。明天是那个名人的绯闻,它追求的是一种消遣文化、感官刺激。作为党报,所反映的必须是社会主流意识,体现的必须是大多数人的意愿,弘扬的必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在北京奥运会上,针对海外兵团频频对中国队发起冲击,某些民族情结过分暴涨的观众,认为中国人率领老外来打中国人,简直是“汉奸”、“叛徒”、“卖国贼”,不可原谅。面对少数人的愤懑与指责,党报就不能跟着起哄、随意附和。其实,在北京奥运会上,也有许多项目是外国教练带领中国队打败了外国队。体育无国界,当我们习惯引进外国教练来中国的时候,也应该习惯中国教练被外国引进。
3、深厚的人文素养——党报新闻角度的内在尺度。把采写基本功当作记者的先决条件是必须的,但若将一名优秀的记者等同于“笔杆子”那就是对记者职业的简单化和庸俗化。尤其是现在,因为缺少人文关怀和法制意识,被诟病和指控的记者却与日俱增,当然个中原因很复杂,但记者人文素养的贫乏和职业素养的弱化是其中的根本原因。
2005年印度洋海啸,很多记者拍摄罹难者惨状可谓不遗余力,不顾亲人的悲痛,把遇难者家属照得“体无完肤”。这样的记者不能说不敬业,但这样的敬业是以无知和冷漠为代价的,是建立在对当事人隐私权的践踏基础之上的。
作为党报新闻工作者,选择新闻角度要平衡全局,将受众的承受心理和新闻职业操守结合起来,做到详略、分寸、隐显等的把握,而不是进行不负责任的“有闻必录”、“新闻扫荡”和“新闻三光”政策——照光、录光、写光。
4、简洁典雅的话语形态——党报新闻角度的文本指向。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新闻语言本身就意味着一种无声的新闻角度,如同新闻版面的组合显示编辑的意图一样,常常“无声胜有声”。
作为党报,在选择新闻角度时。必须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新闻语言,既不能云遮雾罩、故弄玄虚,又不能哗众取宠、“语不惊人死不休”。相比而言,党报的新闻语言思维更为严谨、逻辑更为周密、表达更为通俗、格调更为高雅。白纸黑字,每一句话都力求经得起推敲;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一种健康向上的心态。
三、党报新闻角度的构建路径
党报新闻角度的构建,方法多种多样,但必须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大处着眼,小处落笔。记者脑中的“大处”,不是空洞无物,而是揭示一种时代浪潮和发展趋势;记者笔下的“小处”,不是鸡毛蒜皮,而是打开一扇窗户。透过这扇窗户,人们能够由此及彼、由点到面,看到更加广阔的社会画卷。
1、夺取制高点,突出权威性。党报记者经常参加各种重大会议,报道各种领导活动,这是一笔宝贵财富,而不是负担,因为我们可从中掌握许多权威信息,关键是 如何找准角度,善于从纷繁复杂的会议程序中跳出来写新闻。今年2月23日,笔者在报道湖南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会时,得知一个重要信息,即2008年,湖南省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这在湖南的工业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于是笔者把报道视角由会议程序改为信息发布,写了一篇《湖南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首破万亿》的消息,由于是独家新闻,消息见报后,各大媒体纷纷转载。
2、逆向思考,追求独特性。《大众日报》荣获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消息《兖州:2亿吨大煤田不挖了》就是这方面的经典之作。为了追求GDP,有些地方盲目开矿,虽得到了一时的经济利益,却牺牲了长远的生态效益。山东兖州为了惠及子孙后代、确保科学可持续发展,主动叫停了境内已完成详勘、储量达2亿吨的小盂煤田,全面封存。此举意味着当地每年将减少5000万元的财政收入,但科学发展的理念受到人们的广泛称赞。这则消息之所以获大奖,关键是角度选择独特。
3、捕捉细节,体现生动性。2004年11月7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召开庆功会,庆祝袁隆平院士获世界粮食奖。庆功会上有一个感人的细节:时任省长周伯华走上主席台时,发现袁院士的座位安排得比较偏,就亲自动手将写有“袁隆平”三字的座位牌移到主席台正中央,并恭请袁院士入座。《三湘都市报》记者巧妙地抓住这个细节,写出《袁院士,请您坐中间》的消息,赢得满堂喝彩。角度对准细节,文风就能生动,文章就有韵味。
4、展示人物语言,彰显个性化。古人云:“言为心声。”不同的人语言风格截然不同,有的粗犷豪放,有的风趣幽默。有的严谨深刻……我们在报道新闻时,不妨从人物的个性化语言人手,选择报道角度。
有一天,桃江县乌旗山乡杉木塘路段,两名学生骑单车时被摩托车撞倒。一人不省人事,另一学生招手向过往司机求救,一连拦了十多辆车,无一人愿意相助。后幸得该县桃花镇财政所熊标荣等同志停车相救,学生方才脱险。记者在报道时,把新闻的“眼睛”——标题部分腾出来,着重写两类司机的语言:
两学生遇车祸受伤求救(引)
麻术者:“走,走,走,关我屁事!”(主)
热心者:“快,快,快,救人要紧!”(主)
一正一反。使人物个性展露无遗,一下子就吸引了读者的目光。
5、变仰视为平视,体现亲和力。典型宣传是党报的一个重要内容,要让人觉得典型人物可亲、可信、可学,就必须学会平视而不是仰视,必须把典型当人来报道,而不是当神来崇拜。新华社记者朱玉在报道“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时,文章的开头这样写道:
袁隆平喜欢下象棋,也喜欢看人下棋。
闲暇时,两个人下棋,周围十几个人围着指手画脚,其中就有袁隆平。袁隆平输了,会一巴掌拍在出招人的脑袋上:“臭小子,乱支招!”然后仰面大笑,笑声穿透房间在走廊中回响,满屋的人情不自禁地会被感染着浮现出笑容。
写袁隆平的性格时,她不从正面写,而是引用大学同学在毕业时给他的调侃式的评价:
爱好——自由;特长——散漫。加在一起,就是“自由散漫”。
表面上看这是出了袁隆平的丑,但实际上,却让大家觉得袁隆平更真实、更可爱。
6、勇开“第一腔”,追求及时性。“当真理还在穿鞋的时候,谣言已经跑遍了世界的每个角落。”这话既反映了当前某些公职人员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的“迟钝”,也点中了党报在突发事件中老是“慢半拍”的软肋。
在信息渠道多元化的时代,当突发事件发生后,如果我们不能提供及时充分的信息,谣言就会满天飞。党报要提升舆论引导力,就必须把角度对准突发事件的“第一落点”,及时满足读者的知情权。5月17日,株洲市红旗路高架桥垮塌,造成9人死亡、16人受伤,对于这一突发事件,《湖南日报》在第一时间就发布了消息,此后几天,又连续进行跟踪报道。很好地引导了社会舆论。
7、挖掘背景,展现厚重感。新闻报道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应善于利用背景资料,体现厚重感和思想深度。1999年10月28日,笔者在衡阳县采访时得到一条线索,该县原电力局局长因贪污被判有期徒刑3年。从单个案件看,这是一个并不起眼的新闻。但在采访中得知,该局的前两任局长也是因为贪污,分别被判刑11年和7年,笔者联系三任局长被判刑的背景一起来写,新闻价值就大大提升了。文章的标题是《三任局长进班房——衡阳县电力局贪官上演“接力赛”》,既报道了连续三任局长因贪污坐牢的事实,又提出了加强权力监督和制度建设的反思。
8、释疑解惑,强化服务性。今天的读者,既要知道“发生了什么”,更想知道“为什么会发生”。党报在新闻报道时,不妨多从解读、分折的角度来进行。2008年初,南方多个省份发生罕见冰冻灾害,湖南日报邀请气象专家及时对这种恶劣天气进行解读,推出了《千里冰封缘何起——气象专家解析罕见冰冻》等系列文章,受到读者的好评。此外,对一些重大法律法规、重大决策的出台,也可请专家进行深度解析。新闻解析既是党报的传统优势,也是新时期的努力方向。
编校:杨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