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家户外老店的故事

来源 :户外探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oriayl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当我探寻中国几座城市的户外老店,听着店主讲述那不远不近的往事,我的心中就想起这样一句话。
  他们在背包客最火热的年代,迎上浪潮,在窄小到货物也要累堆的店铺里,开始一份营生。又赶上电商盛行,网购风起,在这个变化的时代勉力生存下来。
  店铺从热闹到冷清,他们在思变也在坚守,老店里,也藏着不少人的青春。

昆明 梅里户外


  身在梅里,心系梅里
  25年,1996年至今
  如果你去云南昆明旅行,一定要去一个叫梅里户外的老店看看。和店主老段聊聊登山,聊聊滑翔伞,聊聊装备,或者聊聊美食也不错。
  昆明市人民东路198号,工人文化宫A座,负一层。2020年,老段将店铺从商业中心搬到稍微偏僻一点的地方,位置偏了,房租减了,但店面大了。“2020年啊,影响有一点,但现在来看反而是好的。”老段说。
  从1996年到2021年,25年,身在梅里,心系梅里。
  老段前不久才从云南雨崩村回来。每一年,他都会开启这趟梅里敬拜祭奠旅行。1月初,他来到当年中日梅里雪山联合登山队大本营营址,找到当年和登山队员曾一起住了一个多月的屋子,为昔日故友系上17条经幡,敬上哈达。
  以前偶有慕名而来的旅人,会来店里和老段谈起当年的故事。1990年,那时23岁的段建新还在昆明饭店做厨师。他在一本杂志上看到卡瓦格博峰的照片,因为喜欢画画和摄影,便一心也想去拍一张。那年春节,因为封山,他被困在中旬招待所等待通车。同时被困在招待所里的,还有年底为中日联合攀登卡瓦博格峰做准备的中日登山队。
  机缘巧合下,段建新以厨师身份加入了这次登山活动。再后来,就是那场震惊世界的梅里山难。1991年1月3日晚,17名中日队员在三号营地全部遇难。当时段建新因为留在大本营,活了下来。
  亲见山难,从梅里回来的老段不仅没有远离户外,反而更觉生命可贵,抓紧一切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下山后,老段辞去厨师工作,和朋友做起探险旅行社,当时他们在开展很多活动时都缺少装备,而参与其中的他更知道了装备的重要性,心中萌生了开一家装备店的想法。
  当年网络不发达,但在外文书店里,他翻看到美国的《Outside》、日本的《山与溪谷》、法国的《攀登》这些杂志,知道了原来户外装备在国外已经是一个行业。然而当他去工商局注册时,在中国却还没有这个行业分类,后来还是通过一个熟人,将行业名称手写填了上去。
  “我1996年申报执照,1997年才审批下来,应该是中国第一家叫户外用品的商店。”老段说。当年老店的位置在青年路新西南对面的巷子里。
  老段还记得他的第一笔订单。国内一家公司需采购一批高空作业绳索器材,他们打听到老段这里可能卖攀登绳索,于是找到了他。但这在当时国内根本买不到。当年没有手机,他发电报联系到中国登山协会,才从那里买到这第一批装备。除了交给顾客的,老段当时为自己也留下了一份。“30年前的登山绳,真是太珍贵了。”老段说。
  店铺从当年7平方米,到如今百平方米,老段的销售模式一直没变过,他称为“顾问式销售”。他一般是先了解客户的需求,再给他们一些建议,所有装备都是他亲自去挑。有时候他会向顾客一起推荐好几款产品,让顾客去挑,剩下的再发到店里。老段对店内的所有产品都了如指掌,顾客也对他完全信赖。他称自己早习惯了这种面对面、心交心的传统销售方式,这反而成为如今小店生存下去的优势。

  当年,云南本地去西藏的人群也在增长,很多老顾客向他们介绍梅里户外店,老段也会亲自为他们选几件保暖又质量好的衣服。云南有山有水,玩户外的人也越来越多,并认同了这种生活方式,老段的店里品类齐全,无论是专业类还是休闲类,大家伙儿总能买到质量可靠的装备。
  有了可靠装备,就可以爬得更高、走得更远。卖货并不是老段生活里的唯一,生活中的老段其实是个颇爱玩的人。
  有朋友说,他这是在以贩养吸。
  当年7平方米的小店,老段随时关门就可以出去撒野。除了登山徒步,老段更是早在1997年、店铺开张的第二年,就玩起了滑翔伞,也是国内民间第一批滑翔伞飞行员。2010年,他考下潜水证,开始潜水。2016年,又重新考过滑翔伞证,到处飞。期间也在登山滑雪。
  现在他的身边,一起玩了二十几年的老朋友每周六都会聚一聚,而商店也成为了老友相聚的大本营。当年的老顾客,从青年小伙到已为人父,有时突然一个孩子过来,喊他“叔叔”,他会吓一跳,原来,当年孩子的孩子,也开始来店里买东西了。

北京 小特户外


  马甸户外商圈往事
  16年2005年至今
  在手机导航上,你虽然找不到一家叫小特的户外店,但若你在北京老牌驴友中一吆喝:“小特户外店在哪?”他们或许都能大概给你指一指——“就在马甸桥东北角的一个地下室里。”
  乘电梯到商房大厦地下二层,窄小的走廊,冷清的环境,门口小半面墙上颇有年代感的产品广告,“绿野”“天涯”等俱乐部旗帜高高挂起,门口还有一个8264的户外驴在看门。相比于大厦对面店面堂皇的三夫,这个小店简直太缺少存在感。
  店长唐朝侧身倚坐在柜台后面,偶尔有进店的,便会起身招呼。小特户外店刚开的时候,唐朝还在上大学,那时他兼职在网上卖卖装备,还算挣钱。毕业后的唐朝在幾年后成为了小特的合伙人。   小店的一角專门布置了一张茶桌,落座沏茶,起身招客,如今35岁的唐朝,几分慵懒中透着随意。给顾客认真介绍着一款鞋子,却不刻意推销。“她脚本身就不好,强推荐一款鞋,她就算发觉不了,我也没必要这么做。”这个普通小店里,从来不缺真诚。
  网店还不错,唐朝时不时的起来发货,但店里很冷清。当年可不是这样。小特说:“当年临近节假日的时候,买包都要排队买!”本就不宽敞的店里,一度很拥挤。当年一起出去玩的队伍里,大家一旦看到好的东西,一传一就都知道,纷纷来店里买。
  北京玩户外的很多老驴友都知道老特和小特。老特曾经营一家户外用品店,小特为其店员。小特真名并不叫小特,只是因为当年跟随老特打工,来店里的顾客都喊他小特,在江湖上,便有了小特。
  从2003~2005年,在和老特一起做了两年后,小特出来单干。2005年,北环极星户外用品商店创立,但它更为人熟知的名字是“小特户外店”,一直到如今。当年,无论是马甸地区,还是现在的大厦地下,都曾一派热闹。北京第一家宜家商场就落在马甸小特户外的楼上,商场从楼上贯穿到地下二层,曾经也人流不息。
  北京马甸商圈鼎盛时期,也正是当年北京户外运动发展的最盛之时。
  2001年,三夫马甸西店开业,成为马甸地区第一家户外店铺,到2004年,三夫西店周围开始出现了几家小店,随后马甸地区陆陆续续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多家户外店,马甸开始成为北京户外产品集散地。
  小特自己并不玩户外,但耳濡目染中,对户外装备知识早已参透。当年马甸户外商圈不仅北京背包客众多,还经常有外国户外人来店选购。这些顾客给小特带来了不少新鲜知识,小小店铺里仿佛是一场老友分享会,好不热闹。
  “当年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这样的浪漫不只是在爱情故事里,也曾在当年的店主和顾客间流转在小特店里,从来都是根据顾客实际需求进货,由于货源不对称,通常顾客要的装备几个月甚至半年后才到店,但顾客往往是付款后一心一意地等待,人与人如此的信任,现在看来宝贵而又稀缺。
  如今网购盛行,店主与顾客隔着屏幕机械般的互动。而当年不同,人和物、人和人之间都更紧密。“有些顾客买着聊着就成了情侣,现在看来难以相信,但这在当年很常见。”小特笑着说道。
  电商兴起,加之大型连锁店纷纷开张,马甸商圈中小型户外店的生存发展更为艰难。老店逐年慢慢地关闭了。新生代的户外人,如果不是闲来听老驴友侃侃大山,甚至都不知道马甸户外商圈和这些老店的存在。
  “当年店里也常有北京大学登山社团的学生来买,买不起贵的就买便宜的,现在几乎没有了。”小特说。
  如今,唐朝依旧在马甸地下坚守,同时也在顾着网店。小特更常在燕郊,从仓库向各地发货,生意不好也不坏。无论是小特,还是唐朝,都说:如果不是迫不得已,希望小店一直开着。

香港 沙木尼


  做生意,但攀登理想不能丢
  30年1990年至今
  在香港九龙旺角奶路臣街6号,一家名叫沙木尼的户外用品商店,已有30年的历史。老店最初是在油麻地上海街,在1990年,由首位登上世界七大洲最高峰,并完成南北极点探险的香港登山家钟建民创立。
  如今已67岁的钟先生每周仍会抽出4天时间去店里,货品选购、检查,给员工开会,虽然有员工在,很多事情他还是要尽可能多亲力亲为,尤其是对装备质量的把控。店里装备基本都来自欧洲,所以钟先生经常需要去欧洲亲自选货。
  欧洲,也是钟建民攀登开始的地方。少年时的他就曾仰望香港狮子山,渴望一爬到顶,后来在国外电影中看到攀登雪山的场景,便从此在心中埋下雪山情愫。六七十年代的香港,登山装备和知识都还十分稀缺。而正值20岁的钟建民,正是想要闯出一番天地的年龄。于是经过亲戚介绍,钟建民来到了比利时,趁读书、打工之余,学习登山技术。
  在欧洲闯荡期间,他登上法国勃朗峰,也知道了法国霞慕尼(Chamonix)小镇,并且十分中意这个名字。1985年,钟建民决定回香港打拼事业,先是创立了香港攀山训练中心,教授攀岩,后又在1990年,开设第一间户外用品商店,并用香港话谐音为商店取名沙木尼。

  30年间,沙木尼曾扩展至5间店铺,最终又都合并为一家。在钟建民看来,香港地界小,地铁方便,而租金成本又很高,实际上没有必要开多家分店。
  店铺位于全香港最中心最热闹的地段,人来人往,也很热闹。但当年刚开业的时候,沙木尼的生意却非常惨淡,不仅是因为位置没有现在好,也因为没有摸清香港顾客的购物习惯。
  当年的香港并没有如今这么多登山徒步或攀岩的人群,香港本身也没有高山可爬,因此店里极为专业的登山攀岩用品没有销路。后来,迎合香港人的运动习惯,钟建民在专业装备之外,又加入了大众休闲用品,店才慢慢火起来。
  钟建民在日本登山时发现,日本登山爱好者在登山时总是穿得既专业又漂亮,而在香港,人们却只爱穿着舒适普通的衣服登山,但对鞋子却很在意。所以如今登山徒步鞋也一直都是沙木尼店里的主打产品。
  当年从欧洲回香港时,钟建民最真切的想法是,以店铺事业成全自己攀登事业。如果为别人打工,不可能经常请假去做自己热爱的事,那么,做起自己的事业,有钱有闲时,才能去攀登。
  事业初见规模后,他按捺不住攀登的心,再次踏上征途,法国、俄国、中国西藏……经常一别数月的他,店里生意只能靠员工和妻子照看。“有时出去两个月,回来后看店还在呢,就很安心了。”他说。
  从1982~2003年,钟建民用21年的时间完成了七大洲最高峰的攀登。在他看来,做生意,但理想不能丢。在热闹的旺角街边,如果你走进这家老店,也许你会幸运遇到钟先生,和他聊聊那些攀登的故事。   但更多时候,他可能不在,或许是陪着家人在郊外远足,或许是独自行山骑行。

沈阳 绿色空气


  东北户外老友大本营
  18年2003年至今
  2000年,一部登山主题电影《垂直极限》上映,这部电影在当年曾让很多中国青年爱上攀登、走进户外。当时刚20多岁的许宁,就是其中一个。
  21世纪初,户外运动在东北还没有得到普及,人们对户外装备更是没有概念。许宁回忆,当时曾在一个商店里遇见一个户外品牌老板,老板手里拿着的产品折页上,一个头灯500多,而许宁那时候的工资,一个月也才几百块钱。
  那时候信息闭塞,而很多牌子的装备只有国外有,于是这群青年们只能通过一些电影、网站去了解,再想办法购买。许宁本身就是做服装外贸出身,喜欢户外,自己玩户外也有装备需求,自然就想到了开一家户外用品商店,他取名叫绿色空气。
  2003年,正是非典时期,需要去北京进货,许宁一个月跑了三四趟北京。“当时进货数量也很大,第一次去北京进货,带了5万块钱,结果装备还没铺满半面墙。”
  非典之后,户外运动在全国大爆发,人们开始出去玩,户外运动在沈阳也欣欣向荣。那时候在马路上看到背着大包的人,大家都觉得很酷很帅,也都想要那种感觉。
  “那时来店里的背包客非常多,很多人进店之前可能不是背包客,进店聊几回,塞满背包,再出店就是背包客了。”许宁笑道。“甚至很多人因为玩户外都辞职了。”
  许宁感慨,当年50升以上的登山包厂个月能卖出40个,而现在一年只能卖三四个。“现在在东北重装的人少了,自驾游多了。”
  慢慢地,来店的人少了,平常的日子里,店里一天最多也许只有五六人光顾。慢慢地,很多老店也关了。一些交情比较好的同样开店的朋友,甚至把货放在自己店里甩卖。
  “之前有老朋友来我店里,穿着好几年前在我这里买的鞋,向我炫耀‘你看,这鞋我穿了好多年了,真结实!’”许宁笑着回忆道:“我当时恨不得拿刀给它划上一刀!”户外产品只有在户外才能出现损耗,店铺里的装备才能得到良性循环。人们出去的少了,装备自然卖的就少了。
  东北天气冷,大品牌商的秋冬订货会,主阵营都会在东北。许宁每年也都会去看看新品,顺便订货。“但这两年少了,品牌商订货会在北方也不太好很多户外店都在萎缩”许宁说。
  如今在许宁的店里,迎合沈阳人的户外习惯,产品也分季节性,冬季多卖厚衣服、帽子、手套这些辅配件,从4月份到9月份,基本以露营轻装备为主。东北以大众休闲户外运动为主,所以产品也偏向如此。许宁和朋友也筹划着,在沈阳周边盘下一个大院作为活动基地,以体验式活动带动产品销售,迎合当地人偏休闲的户外模式。
  十多年来,许宁换了3个门店,但依旧坚守着“绿色空气”。总有一些情怀在里面,很多年沉淀下来的老顾客依旧捧场,许宁不喜欢拘束感,来到小店里的朋友通常志同道合,老顾客最终变成老朋友。
  店铺冷清了,小院热闹了。许宁当年特意在商店的门口设置一个门廊,门前一个小院。夏天的傍晚,老朋友们你买菜我买酒,在小店门口吃起烧烤,聊天闲扯。
  “你身边的所有老顾客老朋友,都是你最好的推销员。在你没钱的时候,甚至众筹帮助你。大家都希望你生存下去、过得好,他们也希望一直有这样一个‘大本营’。”许宁微笑着说。
  但有时多年不见的老友路过店铺时,打招呼时也不忘幽默地调侃一句——“您还干着呢?!”
  “对,我还干着!”许宁说。

杭州 风雪户外


  再忆那年雪屋
  31年1990年至今
  当我还未与风雪户外的联合创始人罗锡评对话,只是打开品牌网站,精致而又富有年代氣息的页面,就已将我带入那段风雪历程。
  1999年,在杭州西子湖畔,最初的风雪户外成立。在当时,那是一家非常小众的店铺,门店简单朴素,顾客也寥寥无几,它最初的名字叫风雪屋。
  为什么叫风雪屋呢?风雪户外的联合创始人老罗(罗锡评)讲道,以前GORE-TEX和The North Face在测试产品防水性能时,会在一个房子里用花洒喷洒产品,这个房间就叫风雪屋。小小店名中寄托着大大关怀。
  最初,老罗开设户外店是为了方便收集户外装备,和老友们以及更多的户外爱好者去最美的地方看最美的风景。也是在1999年,为了散散心,老罗去四川阿坝州松潘县,参加一个叫HappyTrail的活动。当年那里很多地方不通车,只能骑马同行,老罗在路上就感慨,如果身体足够好,那么我们就能看到很多人看不到的风景。
  二十几年来,运动之于老罗,就像每天晨起的咖啡一样,早已是一种生活方式。2002年,他开始接触越野跑,参加过国内外无数场越野赛事。2001年,他创办杭州西湖跑山赛,赛事一直延续至今,并将跑山(越野)这项运动一手推进杭州。而这想法的开端,只是老罗为了推广店铺里的越野鞋。
  从老罗的言谈中,你能感受到他在生活和事业上的冲劲。随着时代的发展,老罗的抱负也在变大。2003年,后来成立的狂野之风、快步天下分店与风雪屋合并为一家,成立风雪户外,在商业上也获得过不少成绩。
  实际上在江浙一带,存在着很多大型线上店铺,现在开店未必要开实体店。而如今在杭州,很多新的户外店铺,已经向城市露营、精致露营转换,像ABC camping这样的体验式店铺越来越多。
  在一些新兴的户外用品店里,店主将帐篷搭得很漂亮,将户外产品摆得像家具一样,创造出很多场景,并且鼓励大家拍照,这样大家就会很愿意将它分享给身边人。
  这些都是时代新陈代谢出的新形态。老罗也认同,户外店不只要情怀,如果想要吸引人,还需要营造视觉氛围,没有颜值的东西/运动可能会消亡。
  当年那些户外老店如今很多都不在了,但风雪户外还在,并且还保持着那份初心:和最好的朋友,去最美的地方。

成都 高山户外


  从西南门到武侯祠
  20年2001年至今
  在成都武侯祠,张磊经营着一家户外用品商店,名叫高山户外,但实际上,“我对四姑娘山都没有去的欲望。”
  喝点茶,喝点酒,跟家人看看电视,出门溜达溜达,日子过得还算“巴适”,张磊称自己是个典型的成都人。
  2001年3月,机缘巧合,也因为生活所迫,张磊盘下朋友的户外用品商店。那时候,信息还很闭塞,对于户外店,张磊只在杂志上看过几眼,其他的一概不知。
  当年,店铺还没有搬到成都中心地带,仍在临江中路6号交通饭店大门口的一个7平米小屋里,店小,但十分热闹。
  交通饭店的隔壁就是成都新南门汽车站,长途汽车川流不息,那里曾是很多当年前往川西或进藏驴友的中转站。交通饭店也是當时周边唯一有涉外资格的饭店,有专门为背包客提供的低价位住处,是外国背包客最爱住的店。
  即便是后来的武侯祠店,也难敌当年的热闹。

  张磊说,当年外国背包客就占了店内三分之一左右的销售额。外国背包客的光临也为张磊带了新鲜的国外装备咨询,他们告诉对户外一知半解的张磊每个品牌都是来自哪个国家。除此之外,对真正走进户外并不感冒的张磊,硬是靠自己啃读《登山圣经》完成了户外启蒙之路。
  “我们的经营模式在当年也不像现在这么商业化,跟顾客的交流非常频繁,他们没事的时候都会到我店里聊聊天喝喝茶。”张磊说。到现在他还和当年的第一批顾客保持着联系,每年都要聚两三次,早已经变成老朋友了。
  张磊虽不玩户外,但十分喜爱户外人。他回想起,他这家小店竟也曾经“不自量力”地支持过很多大型活动,比如当年四川探险队漂流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他都以装备支持过。“现在回忆起来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张磊笑着说。
  城市改造,张磊在2007年将高山户外搬迁到武侯祠大街244号。张磊心中对成都户外划了这样一个时间界限,成都人在2003年非典后开始愿意走进户外,但在2008年地震后,转变了消费习惯,自驾游明显增多,在这之后,电商兴起,店铺就较以前冷清了不少。
  当年来店里的顾客以30岁以下居多,而如今据张磊观察,来店里的年轻人真的不多,或者说几乎没有。现在很多顾客,并不是以户外需求为主,而只是生活需求。
  武侯祠横街周边有一个藏族聚集区,如今张磊店里的生意很多就要靠这些消费群体支撑。这些藏族人比内地人更清楚户外服装的功能性,他们即便不去登山徒步,对这类衣服也有需求。张磊苦笑着说:“如果我的店不是在武侯祠,可能就要倒闭了。而如果没有这些藏族主力客户,我的店也早就倒闭了。”
  身边一家家当年的老店都已消失,如今,张磊虽不是成都历史上第一家户外店,却可能是仅留下来的最老的几家店之一了。
其他文献
愚公移山  何川、孙斌、Rocker  线路:布达拉峰北壁“加油”  攀登线路长度:600米  难度:15段/A2/5.9   时间:2020年8月24日  提名理由  布达拉峰高耸垂直的岩壁,一次次磨灭着何川、孙斌内心的斗志,然而有志者事竟成,2020年何川、孙斌、Rocker 三人终于沿布达拉峰北壁上的“加油”路线完成了这面令他们魂牵梦绕的高海拔大岩壁,成就了国人首登。  在如今的中国攀登界,
潮西藏疾驰的青藏铁路列车。摄影/ Henry Chen病毒号列车  列车停靠在西安。西安是个大站,停靠时间时间9分钟。  “咳-咳-”轻咳了几声,3000滴飞沫粒子在车厢里浮动,50万颗病毒在空气中寻找新的宿主。  10个小时前,“他”从家乡随州来到武汉,在武昌火车站上车。上车的时候已近半夜,躺在铺位上,头枕着咣当咣当的铁轨声。  后天就是除夕了,他将要度过人生中的第34个春节。没人会选择在除夕前
关键词:亲子跑  关键词出处:越来越多的跑步赛事设置(增加)亲子跑项目,跑步不再是大人的专属。    要说如今的跑步项目有多火爆,从我身边的人就可见一斑。我的同事有个5岁的可爱女儿,一家三口都去参加了7月中旬的Columbia崇礼168国际超级越野赛:爸爸参加70公里组,妈妈带着女儿参加萌娃酷跑(亲子组)。母女俩先陪着爸爸的70公里组出发,送上赛道之后再回去参加3公里的萌娃酷跑,完赛后在终点等着爸
7月1日,广东鸡枕山,7名徒步爱好者刚到山顶,雷雨骤然袭来。7人抱头蹲下,但等了十几分钟未见雨停,决定起身下山。然而就在此时,一道电光落下,3人倒地,1人被雷电击伤……  这不是今年第一起雷击事件,更不是今年第一起因雷雨而发生的事故。风谲云诡,天气,是户外活动中最复杂又最危险的因素之一,而雷雨,更是在危险天气排行榜中排在首列。它不仅意味着你会被淋个透心凉,被耳际的雷鸣电闪震得胸腔发颤,雷击、失温以
惯性迟到背后的真相  无论是上学上班,还是约会小聚,“不好意思,我迟到了”可能是我们最常听到的一句话。也许我们是那个匆匆赶来、满脸歉意的人,也许我们是那个望眼欲穿、久坐焦躁的人。有的人时间观念很强,大小场合都会早早赶到,对迟到者深感厌恶;而有的人则总是迟到,且习以为常,反而对早到者嗤之以鼻。迟到者与早到者各持理由,据理力争。究竟我们该如何把握好时间呢?
2017年11月25日,2017“龙建杯”国际冰雪爬走公开赛赛事新闻发布会在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隆重举行。“龙建杯”国际冰雪爬走公开赛是全国首个爬走运动的正式赛事,由黑龙江省冰雪产业研究院、黑龙江省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主办,龙建路桥股份有限公司全程冠名和支持,并获卡宾滑雪协助。本次比赛将分别在伊春桃山、哈尔滨万达、哈尔滨亚布力等地区举办,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爬走运动爱好者参加。2016年7月,黑龙江省冰雪
经过数天行车颠簸,最终驶入喀喇昆仑山脉深处的一个小村庄—— 新疆叶城县伊力克西合休乡苦鲁勒村。这里的村民主要以畜牧业为主,近几年,随着政府对乔戈里峰地区的不断开放,苦鲁勒村饲养骆驼和驼工向导队伍渐渐兴起。因为从中国境内北坡攀登乔戈里峰使用的交通工具必须依托骆驼来完成,而驼工则成为了村民们一项重要的工作。    事实上,在新疆地区,骆驼自古以来就是非常重要的交通工具。据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逸周书》记载
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1943- ):英国当代著名学者、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他1961年人剑桥大学,思想与学术受到雷蒙·威廉斯的巨大影响,同时积极投身政治运动。毕业后留剑桥大学研究,后又在多所著名院校任教。他的理论著述风格独特,在文化研究领域有开创性的建树,所著《文学理论导论》(LiteraryTheory:AnIntroduction,1983)享誉世界,并对当代中
一直以来,西方人把绿绒蒿称为喜马拉雅蓝罂粟,直到漫长的两百年过去后,人们才将绿绒蒿属和罂粟属的科属区别开来。绿绒蒿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及横断山脉。大多数绿绒蒿多年生,且一生只开一次花,它生长于高寒地带,喜欢寒冷湿润的环境,目前在国内几乎无法进行人工栽培。因此想要看它,只能走进高原。    初见传奇植物绿绒蒿是在雅家埂。雅家埂属于贡嘎山保护区,从摩西经雅家埂到康定50多公里,这里曾经是茶马古道的一
攀岩,在2018年正式宣布成为奥运项目。近几年,攀岩在中国的发展也非常迅速,无论是入奥的竞技攀岩,还是享受自然的野外自然岩壁攀岩,人群都在逐步增加。另外,攀冰与攀岩同源,且参与者有较大交叉,因此我们也把攀冰和混合攀与2018年中国的攀岩成就,一起在此呈现给大家。竞技攀岩  2018年,在竞技攀岩中,中国的几位小将脱颖而出;而在速度攀岩上一直取得不错成绩的中国攀岩队,依然保持着这方面的强劲力量,在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