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经营者集中审查是保障市场竞争秩序的预防性制度,是涉案数最高的反垄断行政执法,它是一种行政许可行为,而后续可能引发行政强制、行政处罚,相比于其他垄断行为,涉及的执法环节多、裁量类型广、幅度大,因此执法机关遵守比例原则至关重要。从行政法学基本原理、反垄断法理论机制和执法实践情况进行反思,应当对现行《反垄断法》中有关经营者集中的限制性条件规则和违法责任制度进行修正。
【基金项目】
:
2018年度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反垄断经营者集中审查中附条件制度研究”(18FXB013)的研究成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营者集中审查是保障市场竞争秩序的预防性制度,是涉案数最高的反垄断行政执法,它是一种行政许可行为,而后续可能引发行政强制、行政处罚,相比于其他垄断行为,涉及的执法环节多、裁量类型广、幅度大,因此执法机关遵守比例原则至关重要。从行政法学基本原理、反垄断法理论机制和执法实践情况进行反思,应当对现行《反垄断法》中有关经营者集中的限制性条件规则和违法责任制度进行修正。
其他文献
教育公平问题一直是受学术界和社会大众广泛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以往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多是在“城市”和“乡村”二元格局的宏观层面进行考察,鲜有从“县域社会”这一层面进行探讨。深度访谈发现,在家庭教育方面,县城儿童和村庄儿童具有异质性的家庭文化资本,具体体现在父母的文化教育程度、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投资态度和动机、父母的教育期望、父母自身的阅读习惯和兴趣爱好、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投入(时间和金钱)、父母与子女的代际互动以及父母与学校教育的互动等方面;在“影子教育”方面,县城儿童是“圈养”和“规训”的童年,而村庄儿童
连续7届被湖北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单位”;多次被省、市院评为先进基层检察院;连续15年实现执法办案零投诉、检察队伍零违纪“双零”目标;多次被保康县委、县政府评为“
当前的网络世界是链接交织的意义世界。随着智能手机、电脑、互联网等工具媒介不断便利,广大青年参与到网络社会的运行和发展中,一个为了达到自身目的,通过微信、微博、抖音等互联网媒介,制作、转载和评价链接的“链接青年”群体日渐形成。对此,有必要厘清“链接青年”的意涵和主要行为类型,反思如何避免“链接青年”受到不良链接内容的利诱和控制,形塑具有正能量的链接行为,强化新时代网络的社会治理。
刑法分则“明知”要件在限制犯罪处罚范围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刑法修正案(十一)》删除了原《刑法》第191条中的“明知”要件,意味着上游犯罪本犯也被纳入洗钱罪主体范围,洗钱罪处罚范围扩大且惩治力度加强。然而,自洗钱定罪自然不需要“明知”,他洗钱定罪仍应根据行为人主观上是否“明知”予以判断。根据修正后的刑法条文文字表述,基于自洗钱与他洗钱性质与方式的不同,同时也是为了遵守联合国国际公约对他洗钱“明知”的基本要求,应确立“明知”为他洗钱的出罪条件。通过刑事推定完成事实认定,实现对"明知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性暴发给置身异国他乡的海外学子带来重大影响。他们不仅因国内疫情为家人担忧,还要面对海外疫情带给自己的生存危机。海外中国留学生被公共媒体塑造的形象多呈现负面化倾向,个别留学生的不当言论甚至引来铺天盖地的批评。通过海外中国留学生所拍摄的疫情相关Vlog及对其的深度访谈,结合梅洛维茨的媒介情境论,从“前前区”“中区”“深后区”三个层面归纳分析,还原了海外中国留学生生活独立但风险意识不强、爱国思乡具有社会责任感等媒介形象。
通过对近5年大学生犯罪案件裁判文书的梳理发现:大学生犯罪数量呈上升趋势,犯罪案件类型广泛、多元,犯罪已经不再局限于几种罪名;大学生犯罪被判处刑罚多为6个月以上3年以下
作为贯穿未成年人司法程序始终的配套机制,风险需求评估量表于全球诸多法域予以适用,其根基于深厚的犯罪学理论,并历经循证研究与司法实践的反复验证,业已凸显了其对未成年人犯罪及再犯之可能性预测的行之有效性。反观我国目前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陷入了调查内容非规范化的实务性发展瓶颈,亟待引入高效度的未成年人风险需求评估量表予以构建科学化的配套机制,但近年学术界与司法实务部门尚未填补其适用性的研究空白。鉴于此,针对业已发展成熟与运行完备的域外未成年人多样化差异性评估量表予以多维度剖析甚为必要,以期为我国未成年人社会调查
“空巢青年”的兴起与城市化息息相关。“空巢青年”,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是家庭核心化后家庭资源聚集的可行性产物,是青年个性发展和主体选择的结果。在城市化进程中助推“空巢青年”的健康成长与发展,需要我们打破标签,树立对“空巢青年”的理性认知和正确态度,正视“空巢青年”面临的困难及潜在的风险,构建城市共同体,推动“空巢青年”向“筑巢青年”转变。
去年以来,湖北省咸宁市通山县推行“一村一辅”警务机制,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提升农村社会治理能力,有效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提高了群众安全感满意度。8月20日,副省长、公安厅厅
苏南农村调研发现,当地婚姻仪式中盛行“叫礼”,而非彩礼。叫礼仪式下,代际财产转移由男女双方共同承担,从夫居住形式逐步消亡,妇女与男性在家庭权利和责任义务上是一种对等关系,妇女有命姓权和人情规则制定权。新的婚姻仪式的形成深嵌在当地村庄社会经济基础中,并家婚姻模式、较强的代际能力和妇女财产权的发展是叫礼形成的根本原因。叫礼预示着父权、男权的极大削弱,苏南地区形成的这种性别互惠关系值得关注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