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听评课是教学工作的常规活动,其目的是为了形成教学反馈与反思,发现课堂教学问题,研究解决办法并促进教学改革。但目前很多学校的听评课笼统、主观,甚至流于形式,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帮助甚微。指向于听评课方式转换的课堂观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支持元素,客观、明确。它是一种研究,指向于课堂教学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它是一种技术,需要运用来自于课堂教学的数据和信息;它也是一种合作,需要多方持续的协调配合。
关键词:听评课课堂观察观察维度观察量表
听课、评课,是教学工作的常规活动,也是必要环节,每一位教师都经历过无数。在听评课的过程中,参与教师既可以借鉴上课教师好的想法和做法,又可以帮助上课教师发现问题,共同研讨解决办法。听评课的目的,是为所有参与教师提供一个学习、合作的平台。然而作为教师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听评课并没有能够给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支持的元素,这是因为目前的听评课大都具有非专业性:首先,教师听评课的目标不明确,有些是为了教学模仿,有些是被请去评课,有些则仅仅是为了凑听课人数;其次,听评课的关注点大多只聚焦于教师的行为分析,忽略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行为感受,也没有注意到课堂中其他因素对教学的影响;第三,传统的听评课往往是中医式的“把脉”,评价一节课的好坏优劣,凭借的是个人的听课感受和经验积累,笼统,抽象,主观性强;最后,目前的学校大多呈现孤立文化的型态,教师都习惯于单兵作战,很少有机会,也不愿主动与同事进行专业议题的探讨,没有合作,从而限制了教师专业分享与互相支持的机会。
指向于听评课方式转换的课堂观察,具备了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元素。它是一种研究,指向于课堂教学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它是一种技术,需要运用来自于课堂教学的数据和信息;它也是一种合作,需要多方持续的合作。专业的听评课,应从课堂观察开始。
一、课堂观察的意义
1.传统的听评课往往更多地关注上课教师的行为分析、单纯的评价教学,总结多于启发,是一种面向过去的研究。而课堂观察通过设立多样的观察维度,比如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和课堂文化等等,全面客观地研究课堂教学,指向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即便观察点是教师行为,最终也要通过学生是否学的有效来检验。因此,其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学生的课堂有效学习,激励新观念的形成,促进教学改革的进行,追求教学的内在价值,是一种面向未来的研究。
2.听评课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引入课堂观察的听评课,没有以往的“专家点评”,不再居高临下,双方地位平等,强调的是教师同僚之间的学术探讨,从经验型的评价向基于证据的推理转化;课堂观察不同于以往单项输入式的听评课,而是参与教师的共同探讨,是一种合作型的专业研究活动,改变了教师传统的“单兵作战”听评课方式,从总体的感受向分点观察转化,从个体独立的评价向团队合作分享转化,使观察者和被观察者都能受益,其收益是双向的,互惠的。
3.把课堂观察引入听评课,有助于学校合作文化的形成。目前很多学校呈现出的孤立文化型态使得教师在几年的教学工作后,心态逐渐趋于封闭,从而造成专业发展的过早停滞。合作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教师惯常的专业生活方式,改变由于学科本位而导致的狭隘的专业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课堂观察,正是教师合作实施教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式,当课堂观察成为教师日常的专业活动时,合作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教师专业生活的常态,学校的合作文化也就相应成长起来。
2012浅谈课堂观察在听评课中的运用第11期二、课堂观察的实施
实施课堂观察,首先要构建一个观察框架。基于对课堂教学的理解,目前最常见的,是四维框架——即由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堂性质和课堂文化各维度不同的视角构成。四者各有所指,又相互关联。学生学习维度关注的是学生怎么学和学的怎么样的问题,学生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是否有效学习是决定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教学维度关注的是怎么教的问题,教师是课堂学习活动的引领者、指导者。他们如何使用教学资源,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很大程度的影响。课堂性质维度是指教和学的内容是什么,它是课堂学习活动中师生需要共同面对的客体。这三者的联系和互动形成了课堂文化,故课堂文化维度具有整体性,关注的是整个课堂,是课堂各要素互相关联,彼此渗透的一个场域。
实施课堂观察的第二步,即确立观察点。受观察行为自身特点的限制,观察者只能观察到具体的行为表现,如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学资源的应用,教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自主学习等,而师生头脑里的思维是不可观察的。因而,所确定的观察点必须是可观察、可记录、可解释的。此外,课堂观察是为教学改革和教学发展服务的,所以还要根据观察个体或群体现阶段的研究需求来确定观察点。
在复杂的课堂环境中进行观察,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工具进行观察、记录——即课堂观察表。根据已确立的观察点,结合观察者个人能力的优势和局限,以及小组分工的需要,可以选择已有的课堂观察表,也可以自主开发新的课堂观察表;观察的角度可以是一点,也可以是多点;可以是定量表,也可以是定性表。需要注意的是,课堂观察表是为了收集课堂教学的细节以获得研究结果的证据。因此,此表应以简单明了、易于操作为宗旨。
课堂观察是一个多方持续合作的过程,为了提升专业含量,避免随意性,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或步骤:
1.课前会议,是指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在课前进行有效的商讨,根据双方的需要确定观察目的、重点以及量表制作的相关事宜。课前会议是课堂观察的起点,给参与人员提供了交流沟通的平台,便于观察者确认观察点,以进行充分准备和整体规划,以便在课堂情境中收集到尽可能多的资料。
2.课中观察,是指在课堂中依照确定的观察点,按照计划,使用量表进行观察、记录所需信息的过程。课中观察是整个活动的主体,所收集到的信息资料的科学性、可靠性决定了研究成果的信度和效度以及后续分析改进报告的质量。
3.课后会议,是指观察结束后,观察者与被观察者进行探讨、分析、总结,达成共识后,制定后续跟进行动方案的过程。被观察者结合上课的具体情况,进行反思,观察者则跟进课前会议确立的观察点,结合所收集的观察信息,提出有效的教学改进意见。课后会议结束后,被观察者写出书面的反思报告,观察者在对观察资料分析、整理后,形成观察报告。课后会议旨在给观察者与被观察者提供一个进行有效专业探讨的平台,寻求有效教学策略,实现课堂观察的目的。 三、课例分析
【观察课题】高二英语阅读课Success comes from a high EQ
【观察背景】这是一节面向全市的高中英语优质课获奖课展示,上课内容为一篇课外阅读材料。上课教师运用多种教学资源,设计、组织了各种形式的课堂活动,参赛时获得一致好评。但比赛时关注的焦点主要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上,忽视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是否有效。因此,这次课堂观察活动的观察点设定为学生的课堂活动和自主学习。
【观察者】由市区各校高二英语备课组长组成的观察小组。
【课前会议】在上课前一周,上课教师与观察小组成员进行了交流。
1.上课教师简要介绍了自己的教学设计,并提出了对于本次课堂观察的诉求——由于上课时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实施关注过多,忽略了对于学生课堂学习有效性的研究,希望通过课堂观察,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科学的解决办法。
2.针对上课教师的诉求,经过讨论,观察小组从四维框架中选取了两个观察维度: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确立了两个观察角度:教师提问和学生自主学习。
3.根据所确立的观察角度,观察小组分两组在会后进行量表设计。反复磨合,几经修改后,确定了两份课堂观察量表。
【课中观察】上课当天,两组观察小组提前进入课堂,确定观察位置后,运用观察工具进行观察和记录,使用的观察量表如下所示:
【课后会议】听课结束后,观察组立刻对课堂观察中收集到的数据和信息进行了整理、分析和总结。之后,观察组成员与上课教师再次进行交流。
1.上课教师谈了自己的教后反思,认为教学任务基本完成,但感觉学生的参与度、配合度不高,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2.观察小组一(教师提问):课堂观察量表记录的信息反映出上课教师在导入、授课、巩固三个环节的提问次数均超过5次,涉及到的学生人数还是很多的,这一点值得肯定。但由于大部分问题都是一答型,且回答方式以个人回答为主,即便小组汇报也是选取一个学生进行汇报,因此,学生的参与度不高。量表还反映出教师的候答时间过短,需要改进。
3.观察小组二(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观察量表记录的信息反映出大部分学生都有一定的学习兴趣,能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自主阅读、识记、练习,形成自己的见解,但有效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与他人的合作能力还有待提高。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较短,质疑、发现新问题和反思调整学习策略的能力无法体现。
4.本次观察形成的结论:上课教师具有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意识,给予学生一定的机会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但课堂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比较有限,问题的设计还需改进,应增加开放式的讨论,使学生的作答方式多样化,甚至能够对现有答案提出不同意见,提高学生合作的能力。此外,要真正实现学生的有效课堂学习,教师对学生的关注还应从课堂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帮助其及时调整学习策略,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四、结语
在实施的过程中,课堂观察也显现出一些局限性,具体表现在:
1.在常态教学中,大部分教师缺乏与同僚分享教学观点和心得的意愿,将课堂观察视为专业隐私被干涉,对于课堂观察以及之后的集体讨论和问题分析不习惯,甚至会有排斥的情绪。
2.课堂观察只能观察可观察、可记录、可解释的直观听课现象与行为,如教师的课堂用语、学生的课堂反应、师生的课堂活动等等,只是一种归纳的方法。
3.课堂观察程序的三步曲是由一系列的活动组成,这就要求观察者接受一定的专业培训,具备相应的观察技能,并需要一定的时间、设备和技术保障,这限制了课堂观察在实际教学上的普遍运用。
4.课堂观察需要多方持续合作,因此需要一个专业合作体来作为教师可以进行自由、分享、互惠对话与交流的教研文化基体。
但是,课堂观察是教师获得实践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教师用以分析教学方法、了解教与学行为的基本途径。对于教师而言,课堂观察不仅是一种方法,促进教学目标顺利达成、提升学生有效学习,更是一种探究,有助于教师对于教学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激励新观念的形成,促进教改的发生。开展指向于听评课方式转化的课堂观察,不只是掌握一种方法和技术,而是要倡导让教师在研究的状态下学习、工作和思考的专业习惯,营造一种合作、开发、民主、平等、富有创造精神的研修文化。
如果学校集体合作的专业文化能逐步兴起,必定会使教师的专业心态更为开放,更能接受与其他教师共同探讨专业议题。如果将课堂观察的技能落实到职前培训中,将会为未来的教师带来更多专业成长的机会,也是形成合作型学校专业文化非常重要的一股助力。
参考文献
1.崔允漷.走向专业的听评课[A].课堂观察.
2.陈美玉.一项被遗漏的教师专业能力[A].课堂观察.2012年第11期10.3969/i.issn.1003-6822(j).2012.11.011
关键词:听评课课堂观察观察维度观察量表
听课、评课,是教学工作的常规活动,也是必要环节,每一位教师都经历过无数。在听评课的过程中,参与教师既可以借鉴上课教师好的想法和做法,又可以帮助上课教师发现问题,共同研讨解决办法。听评课的目的,是为所有参与教师提供一个学习、合作的平台。然而作为教师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听评课并没有能够给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支持的元素,这是因为目前的听评课大都具有非专业性:首先,教师听评课的目标不明确,有些是为了教学模仿,有些是被请去评课,有些则仅仅是为了凑听课人数;其次,听评课的关注点大多只聚焦于教师的行为分析,忽略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行为感受,也没有注意到课堂中其他因素对教学的影响;第三,传统的听评课往往是中医式的“把脉”,评价一节课的好坏优劣,凭借的是个人的听课感受和经验积累,笼统,抽象,主观性强;最后,目前的学校大多呈现孤立文化的型态,教师都习惯于单兵作战,很少有机会,也不愿主动与同事进行专业议题的探讨,没有合作,从而限制了教师专业分享与互相支持的机会。
指向于听评课方式转换的课堂观察,具备了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元素。它是一种研究,指向于课堂教学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它是一种技术,需要运用来自于课堂教学的数据和信息;它也是一种合作,需要多方持续的合作。专业的听评课,应从课堂观察开始。
一、课堂观察的意义
1.传统的听评课往往更多地关注上课教师的行为分析、单纯的评价教学,总结多于启发,是一种面向过去的研究。而课堂观察通过设立多样的观察维度,比如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和课堂文化等等,全面客观地研究课堂教学,指向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即便观察点是教师行为,最终也要通过学生是否学的有效来检验。因此,其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学生的课堂有效学习,激励新观念的形成,促进教学改革的进行,追求教学的内在价值,是一种面向未来的研究。
2.听评课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引入课堂观察的听评课,没有以往的“专家点评”,不再居高临下,双方地位平等,强调的是教师同僚之间的学术探讨,从经验型的评价向基于证据的推理转化;课堂观察不同于以往单项输入式的听评课,而是参与教师的共同探讨,是一种合作型的专业研究活动,改变了教师传统的“单兵作战”听评课方式,从总体的感受向分点观察转化,从个体独立的评价向团队合作分享转化,使观察者和被观察者都能受益,其收益是双向的,互惠的。
3.把课堂观察引入听评课,有助于学校合作文化的形成。目前很多学校呈现出的孤立文化型态使得教师在几年的教学工作后,心态逐渐趋于封闭,从而造成专业发展的过早停滞。合作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教师惯常的专业生活方式,改变由于学科本位而导致的狭隘的专业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课堂观察,正是教师合作实施教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式,当课堂观察成为教师日常的专业活动时,合作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教师专业生活的常态,学校的合作文化也就相应成长起来。
2012浅谈课堂观察在听评课中的运用第11期二、课堂观察的实施
实施课堂观察,首先要构建一个观察框架。基于对课堂教学的理解,目前最常见的,是四维框架——即由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堂性质和课堂文化各维度不同的视角构成。四者各有所指,又相互关联。学生学习维度关注的是学生怎么学和学的怎么样的问题,学生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是否有效学习是决定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教学维度关注的是怎么教的问题,教师是课堂学习活动的引领者、指导者。他们如何使用教学资源,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很大程度的影响。课堂性质维度是指教和学的内容是什么,它是课堂学习活动中师生需要共同面对的客体。这三者的联系和互动形成了课堂文化,故课堂文化维度具有整体性,关注的是整个课堂,是课堂各要素互相关联,彼此渗透的一个场域。
实施课堂观察的第二步,即确立观察点。受观察行为自身特点的限制,观察者只能观察到具体的行为表现,如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学资源的应用,教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自主学习等,而师生头脑里的思维是不可观察的。因而,所确定的观察点必须是可观察、可记录、可解释的。此外,课堂观察是为教学改革和教学发展服务的,所以还要根据观察个体或群体现阶段的研究需求来确定观察点。
在复杂的课堂环境中进行观察,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工具进行观察、记录——即课堂观察表。根据已确立的观察点,结合观察者个人能力的优势和局限,以及小组分工的需要,可以选择已有的课堂观察表,也可以自主开发新的课堂观察表;观察的角度可以是一点,也可以是多点;可以是定量表,也可以是定性表。需要注意的是,课堂观察表是为了收集课堂教学的细节以获得研究结果的证据。因此,此表应以简单明了、易于操作为宗旨。
课堂观察是一个多方持续合作的过程,为了提升专业含量,避免随意性,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或步骤:
1.课前会议,是指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在课前进行有效的商讨,根据双方的需要确定观察目的、重点以及量表制作的相关事宜。课前会议是课堂观察的起点,给参与人员提供了交流沟通的平台,便于观察者确认观察点,以进行充分准备和整体规划,以便在课堂情境中收集到尽可能多的资料。
2.课中观察,是指在课堂中依照确定的观察点,按照计划,使用量表进行观察、记录所需信息的过程。课中观察是整个活动的主体,所收集到的信息资料的科学性、可靠性决定了研究成果的信度和效度以及后续分析改进报告的质量。
3.课后会议,是指观察结束后,观察者与被观察者进行探讨、分析、总结,达成共识后,制定后续跟进行动方案的过程。被观察者结合上课的具体情况,进行反思,观察者则跟进课前会议确立的观察点,结合所收集的观察信息,提出有效的教学改进意见。课后会议结束后,被观察者写出书面的反思报告,观察者在对观察资料分析、整理后,形成观察报告。课后会议旨在给观察者与被观察者提供一个进行有效专业探讨的平台,寻求有效教学策略,实现课堂观察的目的。 三、课例分析
【观察课题】高二英语阅读课Success comes from a high EQ
【观察背景】这是一节面向全市的高中英语优质课获奖课展示,上课内容为一篇课外阅读材料。上课教师运用多种教学资源,设计、组织了各种形式的课堂活动,参赛时获得一致好评。但比赛时关注的焦点主要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上,忽视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是否有效。因此,这次课堂观察活动的观察点设定为学生的课堂活动和自主学习。
【观察者】由市区各校高二英语备课组长组成的观察小组。
【课前会议】在上课前一周,上课教师与观察小组成员进行了交流。
1.上课教师简要介绍了自己的教学设计,并提出了对于本次课堂观察的诉求——由于上课时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实施关注过多,忽略了对于学生课堂学习有效性的研究,希望通过课堂观察,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科学的解决办法。
2.针对上课教师的诉求,经过讨论,观察小组从四维框架中选取了两个观察维度: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确立了两个观察角度:教师提问和学生自主学习。
3.根据所确立的观察角度,观察小组分两组在会后进行量表设计。反复磨合,几经修改后,确定了两份课堂观察量表。
【课中观察】上课当天,两组观察小组提前进入课堂,确定观察位置后,运用观察工具进行观察和记录,使用的观察量表如下所示:
【课后会议】听课结束后,观察组立刻对课堂观察中收集到的数据和信息进行了整理、分析和总结。之后,观察组成员与上课教师再次进行交流。
1.上课教师谈了自己的教后反思,认为教学任务基本完成,但感觉学生的参与度、配合度不高,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2.观察小组一(教师提问):课堂观察量表记录的信息反映出上课教师在导入、授课、巩固三个环节的提问次数均超过5次,涉及到的学生人数还是很多的,这一点值得肯定。但由于大部分问题都是一答型,且回答方式以个人回答为主,即便小组汇报也是选取一个学生进行汇报,因此,学生的参与度不高。量表还反映出教师的候答时间过短,需要改进。
3.观察小组二(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观察量表记录的信息反映出大部分学生都有一定的学习兴趣,能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自主阅读、识记、练习,形成自己的见解,但有效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与他人的合作能力还有待提高。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较短,质疑、发现新问题和反思调整学习策略的能力无法体现。
4.本次观察形成的结论:上课教师具有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意识,给予学生一定的机会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但课堂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比较有限,问题的设计还需改进,应增加开放式的讨论,使学生的作答方式多样化,甚至能够对现有答案提出不同意见,提高学生合作的能力。此外,要真正实现学生的有效课堂学习,教师对学生的关注还应从课堂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帮助其及时调整学习策略,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四、结语
在实施的过程中,课堂观察也显现出一些局限性,具体表现在:
1.在常态教学中,大部分教师缺乏与同僚分享教学观点和心得的意愿,将课堂观察视为专业隐私被干涉,对于课堂观察以及之后的集体讨论和问题分析不习惯,甚至会有排斥的情绪。
2.课堂观察只能观察可观察、可记录、可解释的直观听课现象与行为,如教师的课堂用语、学生的课堂反应、师生的课堂活动等等,只是一种归纳的方法。
3.课堂观察程序的三步曲是由一系列的活动组成,这就要求观察者接受一定的专业培训,具备相应的观察技能,并需要一定的时间、设备和技术保障,这限制了课堂观察在实际教学上的普遍运用。
4.课堂观察需要多方持续合作,因此需要一个专业合作体来作为教师可以进行自由、分享、互惠对话与交流的教研文化基体。
但是,课堂观察是教师获得实践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教师用以分析教学方法、了解教与学行为的基本途径。对于教师而言,课堂观察不仅是一种方法,促进教学目标顺利达成、提升学生有效学习,更是一种探究,有助于教师对于教学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激励新观念的形成,促进教改的发生。开展指向于听评课方式转化的课堂观察,不只是掌握一种方法和技术,而是要倡导让教师在研究的状态下学习、工作和思考的专业习惯,营造一种合作、开发、民主、平等、富有创造精神的研修文化。
如果学校集体合作的专业文化能逐步兴起,必定会使教师的专业心态更为开放,更能接受与其他教师共同探讨专业议题。如果将课堂观察的技能落实到职前培训中,将会为未来的教师带来更多专业成长的机会,也是形成合作型学校专业文化非常重要的一股助力。
参考文献
1.崔允漷.走向专业的听评课[A].课堂观察.
2.陈美玉.一项被遗漏的教师专业能力[A].课堂观察.2012年第11期10.3969/i.issn.1003-6822(j).2012.1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