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最直接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和骨干力量,当下,由于辅导员工作面临职业体系的不健全,工作职能界定模糊,社会地位不高,成就感缺乏等问题,易产生倦怠等职业认同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辅导员职业化、专家化的进程,进而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认同;思想政治教育
高等学校辅导员承担着大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心理咨询、生活辅导、社会实践及就业指导与服务等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力的组织者和实践者、是大学生成长、成才教育过程中最直接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然而,当下,还是面临着辅导员职业体系不健全,工作职能界定不清,待遇难以落实,成就感缺乏等原因导致的职业倦怠和职业期短暂等认同问题,直接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职业认同问题的提出
职业认同,是指人们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关系确定,包含了自己对该职业的看法和观点,对该职业未来发展的预期和如何处理自己与该职业之间关系的一种定位。在社会转型期,许多不良风气和精神污染,不可避免地渗人校园,抵消了辅导员辛苦工作建立起来的风气和氛围。这使得辅导员难以相信自己的行为能够有助于人才的培养和现实的改善,从而降低对工作的投人产生职业倦怠心理。此外,当前教育改革如火如荼,教育改革给辅导员提出了新的期望和要求,管理育人、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等,这些固然给他们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机会,但同时也给辅导员带来很大压力。
二、影响辅导员职业认同的成因分析
辅导员职业倦怠既与个人的人格心理特征有关,又与辅导员职业角色特征、高校和社会密切相关。
首先,社会偏见导致的社会地位不高。一方面是传统旧观念的负面影响。有些人对辅导员的工作不理解,认为辅导员是在空洞说教,对思想教育存在逆反的心理;有些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未建立对学生工作人才队伍的科学评价机制,在人才培养中形成了重智轻德观念;还有些人认为辅导员工作是任何人都可以从事的工作,轻视辅导员的地位和作用。
其次,辅导员职业体系的不健全等角色和特征影响着辅导员的职业认同。一方面,辅导员在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扮演着诸多角色:学生政治上引导的者,学习上的督导者,工作上的领航者,生活上的关照者,心理上的辅导者,人际关系上的协调者。
随着近年学生人数增加;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平等意识及法律意识增强;学生的需求不再满足于日常问题的解决,而且还有心理疏导、职业指导、学业辅导等专业性很强的要求;于是,辅导员要根据不同层面的期望和要求来扮演不同的角色,并随时根据工作的实际变换着角色。太大的工作压力和期望以及过重的角色负荷,会使辅导员产生两种反应:一是因为任务繁重造成工作质量下降或者根本完不成工作,从而导致其自尊的降低和过度的焦虑;二是为了尽力满足角色的期望而超负荷运转,缺少休息,身心俱疲。这两种反应都会直接导致辅导员职业倦怠的产生。
最后,研究表明,个体对自己所从事工作效果的自我认同与否是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如果个体从事某种他认为没有工作效果、又不得已而为之的职业,就极易产生职业倦怠心理。
辅导员从事教育工作的效果显然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使得辅导员工作好坏的绩效很难及时判断,从而也导致外界对辅导员的工作不能给予很好的认同和评价,有的人甚至认为辅导员整天无所事事。如果一个人的工作长期得不到外界的积极评价,其工作热情也很难长期维持。
三、强化辅导员职业认同的应对策略
1.构建和谐的环境,提高辅导员的社会地位
教育行政部门及高校要进一步深化对辅导员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制定具体有效的措施,营造一个人人重视、关心辅导员成长进步的良好社会氛围;构建和谐的人际环境,高校的全体教职工都是育人队伍中的一员,无论教师、管理干部、科研人员都应从自身做起,履行好岗位职责,担负起育人重任,同时要支持辅导员的工作,形成一个共同育人的良好人际氛围;构建和谐的团队环境,要加大辅导员队伍内部的沟通交流力度,做到相互支持,排忧解难,构建一个团结互助的集体。
2.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
用合理的考核指标明确学生工作的核心内容,建立科学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评价机制。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状况受中小学教育状况和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很大,在学校环境下,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较少与社会需求发生矛盾与冲突,难以在矛盾与冲突中衡量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准,因此,高等学校在评价和考核辅导员工作时,要减少一些即时性的可量化考核指标,少从显性效果方面考核辅导员工作,重点从他们的工作热情、工作态度、敬业精神、付出的实际劳动及学生的满意度等方面来考核,正确评价他们的工作。做到自我评价与学生及单位评价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显性成绩与隐性成绩相结合,岗位聘任、津贴标准和职称晋升相结合,保证考评结果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3.开展职业培训活动,提升辅导员综合素质
可以开展两种类型的培训活动:一为职业技能培训,即通过定期的专业技能培训、讲座、研讨会、参观等多种形式,将学生工作的最新研究成果、工作经验传授给接受培训的学生工作干部,以帮助其提高工作绩效,如参加心理咨询师、生涯指导师的认证学习。二为辅导员创造脱产学习和进修的机会,提高综合能力水平。辅导员队伍的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脱产学习和进修不仅可以使辅导员摆脱角色多重性而致的角色冲突困扰,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身心,而且可以使辅导员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
4.明确岗位职责,树立辅导员良好的职业形象
一种职业的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感的产生,取决于它的职业形象。辅导员的形象往往被戏称为“保姆”、“勤杂工”等,职业地位不高,职业形象不好。因此,學校、院系领导要把思政工作当成是辅导员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辅导员从学生“保姆”的角色中解放出来,将一部分不属于辅导员的工作分离出去,从而减少辅导员的工作量,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率和保障工作质量。最后,要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提升工作的内涵,树立起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实践者和研究者的职业形象。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认同;思想政治教育
高等学校辅导员承担着大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心理咨询、生活辅导、社会实践及就业指导与服务等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力的组织者和实践者、是大学生成长、成才教育过程中最直接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然而,当下,还是面临着辅导员职业体系不健全,工作职能界定不清,待遇难以落实,成就感缺乏等原因导致的职业倦怠和职业期短暂等认同问题,直接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职业认同问题的提出
职业认同,是指人们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关系确定,包含了自己对该职业的看法和观点,对该职业未来发展的预期和如何处理自己与该职业之间关系的一种定位。在社会转型期,许多不良风气和精神污染,不可避免地渗人校园,抵消了辅导员辛苦工作建立起来的风气和氛围。这使得辅导员难以相信自己的行为能够有助于人才的培养和现实的改善,从而降低对工作的投人产生职业倦怠心理。此外,当前教育改革如火如荼,教育改革给辅导员提出了新的期望和要求,管理育人、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等,这些固然给他们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机会,但同时也给辅导员带来很大压力。
二、影响辅导员职业认同的成因分析
辅导员职业倦怠既与个人的人格心理特征有关,又与辅导员职业角色特征、高校和社会密切相关。
首先,社会偏见导致的社会地位不高。一方面是传统旧观念的负面影响。有些人对辅导员的工作不理解,认为辅导员是在空洞说教,对思想教育存在逆反的心理;有些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未建立对学生工作人才队伍的科学评价机制,在人才培养中形成了重智轻德观念;还有些人认为辅导员工作是任何人都可以从事的工作,轻视辅导员的地位和作用。
其次,辅导员职业体系的不健全等角色和特征影响着辅导员的职业认同。一方面,辅导员在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扮演着诸多角色:学生政治上引导的者,学习上的督导者,工作上的领航者,生活上的关照者,心理上的辅导者,人际关系上的协调者。
随着近年学生人数增加;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平等意识及法律意识增强;学生的需求不再满足于日常问题的解决,而且还有心理疏导、职业指导、学业辅导等专业性很强的要求;于是,辅导员要根据不同层面的期望和要求来扮演不同的角色,并随时根据工作的实际变换着角色。太大的工作压力和期望以及过重的角色负荷,会使辅导员产生两种反应:一是因为任务繁重造成工作质量下降或者根本完不成工作,从而导致其自尊的降低和过度的焦虑;二是为了尽力满足角色的期望而超负荷运转,缺少休息,身心俱疲。这两种反应都会直接导致辅导员职业倦怠的产生。
最后,研究表明,个体对自己所从事工作效果的自我认同与否是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如果个体从事某种他认为没有工作效果、又不得已而为之的职业,就极易产生职业倦怠心理。
辅导员从事教育工作的效果显然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使得辅导员工作好坏的绩效很难及时判断,从而也导致外界对辅导员的工作不能给予很好的认同和评价,有的人甚至认为辅导员整天无所事事。如果一个人的工作长期得不到外界的积极评价,其工作热情也很难长期维持。
三、强化辅导员职业认同的应对策略
1.构建和谐的环境,提高辅导员的社会地位
教育行政部门及高校要进一步深化对辅导员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制定具体有效的措施,营造一个人人重视、关心辅导员成长进步的良好社会氛围;构建和谐的人际环境,高校的全体教职工都是育人队伍中的一员,无论教师、管理干部、科研人员都应从自身做起,履行好岗位职责,担负起育人重任,同时要支持辅导员的工作,形成一个共同育人的良好人际氛围;构建和谐的团队环境,要加大辅导员队伍内部的沟通交流力度,做到相互支持,排忧解难,构建一个团结互助的集体。
2.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
用合理的考核指标明确学生工作的核心内容,建立科学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评价机制。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状况受中小学教育状况和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很大,在学校环境下,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较少与社会需求发生矛盾与冲突,难以在矛盾与冲突中衡量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准,因此,高等学校在评价和考核辅导员工作时,要减少一些即时性的可量化考核指标,少从显性效果方面考核辅导员工作,重点从他们的工作热情、工作态度、敬业精神、付出的实际劳动及学生的满意度等方面来考核,正确评价他们的工作。做到自我评价与学生及单位评价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显性成绩与隐性成绩相结合,岗位聘任、津贴标准和职称晋升相结合,保证考评结果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3.开展职业培训活动,提升辅导员综合素质
可以开展两种类型的培训活动:一为职业技能培训,即通过定期的专业技能培训、讲座、研讨会、参观等多种形式,将学生工作的最新研究成果、工作经验传授给接受培训的学生工作干部,以帮助其提高工作绩效,如参加心理咨询师、生涯指导师的认证学习。二为辅导员创造脱产学习和进修的机会,提高综合能力水平。辅导员队伍的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脱产学习和进修不仅可以使辅导员摆脱角色多重性而致的角色冲突困扰,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身心,而且可以使辅导员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
4.明确岗位职责,树立辅导员良好的职业形象
一种职业的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感的产生,取决于它的职业形象。辅导员的形象往往被戏称为“保姆”、“勤杂工”等,职业地位不高,职业形象不好。因此,學校、院系领导要把思政工作当成是辅导员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辅导员从学生“保姆”的角色中解放出来,将一部分不属于辅导员的工作分离出去,从而减少辅导员的工作量,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率和保障工作质量。最后,要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提升工作的内涵,树立起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实践者和研究者的职业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