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采取整群抽样方法抽取福泉市马场坪街道城南千福小区和陆坪镇移民新区两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入住搬迁户进行调查,在了解易地扶贫搬迁后农民的生存状态和工作状态的基础上,向政府提供搬迁户的真实状态信息,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易地扶贫搬迁;生存能力;技能培训
4月13日,李克强总理在“2019年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现场会”上批示:易地扶贫搬迁是精准扶贫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举措。为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课题组对福泉市两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的搬迁户进行职业能力和生存能力调查,了解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后农民的生存状态和工作状态,及时向政府提供搬迁户群众的真实信息,给政府为农民能“搬得出、稳得住、能融入,可致富”提供决策信息参考。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对福泉市两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即城南千福小区、陆坪镇移民新区)入住搬迁户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进行入户调查。本次共调查206户868人,家庭平均共同生活人数4.2±0.85人,多者8人,少者2人。城南千福小区106户425人、陆坪移民新区100户443人,两地搬迁入住时间分别为2018年6月和2017年4月,搬迁户均属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城南千福小区离市中心4公里,陆坪镇移民新区离市中心17公里;搬迁对象为建档立卡户196户821人,占95.1%,非贫困户10户47人,占4.9%。
(二)调查方法
采用自己拟定的“黔南州易地扶贫搬迁农民职业技能与生存能力调查表”,调查前,对所有调查员进行集中统一的合格培训,入户调查中要求使用统一调查用语,以户为调查单元,采用“一对一”或“二对一”方式进行调查。调查纳入标准是指家庭共同生活并能正常交流、语言表述清楚的成员作为调查对象,采集应答者们的共同意向。调查内容为家庭基本情况、搬迁时的状况、搬迁入住后的家庭生活及工作情况等。
(三)统计学处理
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庫,采用SPSSl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二、结果
(一)基本情况
以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就业、可致富”的指导思想为工作出发点,让群众不需要再购置室内物资,拎包入住就能正常生活,此行动稳定了群众能住得下来的心态与思想,两搬迁安置点免费提供的室内物资,见表1。
(二)搬迁入住后,家庭的人员就业行为、收入来源形式、现从事工作、期盼岗位和培训岗位情况
206户868人搬迁入住以来,家庭依靠政府向企业推荐的就业岗位和利用自身资源寻找工作占的比例为最大,占73.8%,其次为个人独立寻找工作,占23.8%,自己没有外出打工主要是在家务农,占2.4%。家庭收入主要以“务工加务农+务工+务农+种植经济农作物”,两者占85.9%。现从事工作以“种田土+打零工和种田土+打零工+工厂上班”,两者占71.4%。希望从事“工厂技术工人+泥水工、电工、钢筋工等”为最高,占19.4%,其次为“保安+环卫工人”,占11.2%。希望接受2种以上工种技能培训为92.7%,说明搬迁入住的居民希望通过更多的技能培训后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见表2。
(三)搬迁入住后,家庭的生活状态
搬迁户搬迁入住时,直接拎包入住占94.2%,仅有5.8%的搬迁户购置了一些家电,费用在2000元左右;领导经常到安置点慰问关心,获得100%的认同;能安下心来入住户占65.5%,还有34.5%的入住户存在有不安心状态;有17%的入住户生活不习惯;有8.7%的入住户感觉生活不方便;但在与邻里关系、管理人员关系、帮扶人关系等方面融洽度达100%;在小孩上学、就医、乘车等方面100%的认为方便;家里水电网络正常、小区环境安全认可度达100%。
三、存在的问题
(一)搬迁入住群众存在住得不稳的问题
从调查资料显示:从原居住地搬迁到安置点仍有34.5%的群众不安心,主要原因一是部分群众担心搬迁进城后没有生活来源,难以保障平时开支如水费、电费等。对于贫困家庭来说,本身搬迁就已经花费了一大笔费用,相比于原来的居住地,搬迁后所产生的费用种类和数量都有所增加。二是担心原来居住的旧房屋被拆除后,一旦到城镇无法生活下去后,回到老家有可耕种的土地但没有住处,害怕处于流浪状态;三是搬迁入住的房屋暂无房屋产权证,只有协议承诺,存在顾虑,担心能居住的时间是否长久,害怕被要求搬离。
(二)搬迁入住群众存在就业难的问题
资料显示:群众选择技术性要求不高的工作如保安、保洁等工种占15.0%,但期盼能从事技术工作的群众有38.9%;希望接受2种及以上工种技能培训占92.7%,说明搬迁入住的居民希望通过更多的技能培训后可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群众能力弱的主要原因有:一是搬迁群众主要为50、60、70后人员,他们长期生活在贫困山区,文化程度不高,对外界所需要的技能知晓甚少,导致自我生存所需要的技能较弱;二是长期劳作耕种思想严重,从务农向务工方向的思想转变仍然还需要较长的时间适应与培育,当前仍然处于被动状态;三是有部分群众认知到技能是自己就业的最大短板,希望政府提供更多的技能培训机会来改变自己的生存能力。
(三)搬迁入住群众存在就业不稳的问题
在入户交流中得知,政府有时提供的就近就业岗位,群众难以适应工厂、公益岗位等的纪律约束,思想上与行动上常表现为我行我素,如家中有事,说走就走,不服从管理,这种行为主要是长期自由涣散的固化思想养成,上班随意性大,最终有的群众选择放弃工厂上班或被工厂劝退;另外有个别群众本事不大,要求高工资,甚至要求每天结清当日工资,这种现象将对企业管理带来极大的挑战性。
四、建议
抓实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贫工作是打好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还要继续深入群众,了解期盼,仔细研判,精准做实搬迁户群众的后续扶持力度,建议:一是政府要创造优质的投资环境,鼓励各类企业到安置区域投资兴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不断提升搬迁户群众的就业率;二是不断提升搬迁安置社区的管理水平,管理者要牢固树立群众至上的服务理念,主动宣传党的扶贫方针政策,引导群众主动融入社区,通过获得感和安全感,树立主人翁意识和感恩意识;三是加大对搬迁户群众的职业技能培训,针对群众的实际能力和区域内企业的用工技能要求,合理组织不同人群开展不同岗位群的工种技能培训,以此提升搬迁户群众的就业能力;四是发挥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的办学资源优势,促进他们主动参与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帮扶中来,提升搬迁户群众靠技能致富奔小康贡献力量;五是政府管理要坚守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就业、可致富”的发展理念,常怀群众之心,让易地扶贫搬迁伟大工程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关键词:易地扶贫搬迁;生存能力;技能培训
4月13日,李克强总理在“2019年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现场会”上批示:易地扶贫搬迁是精准扶贫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举措。为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课题组对福泉市两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的搬迁户进行职业能力和生存能力调查,了解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后农民的生存状态和工作状态,及时向政府提供搬迁户群众的真实信息,给政府为农民能“搬得出、稳得住、能融入,可致富”提供决策信息参考。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对福泉市两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即城南千福小区、陆坪镇移民新区)入住搬迁户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进行入户调查。本次共调查206户868人,家庭平均共同生活人数4.2±0.85人,多者8人,少者2人。城南千福小区106户425人、陆坪移民新区100户443人,两地搬迁入住时间分别为2018年6月和2017年4月,搬迁户均属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城南千福小区离市中心4公里,陆坪镇移民新区离市中心17公里;搬迁对象为建档立卡户196户821人,占95.1%,非贫困户10户47人,占4.9%。
(二)调查方法
采用自己拟定的“黔南州易地扶贫搬迁农民职业技能与生存能力调查表”,调查前,对所有调查员进行集中统一的合格培训,入户调查中要求使用统一调查用语,以户为调查单元,采用“一对一”或“二对一”方式进行调查。调查纳入标准是指家庭共同生活并能正常交流、语言表述清楚的成员作为调查对象,采集应答者们的共同意向。调查内容为家庭基本情况、搬迁时的状况、搬迁入住后的家庭生活及工作情况等。
(三)统计学处理
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庫,采用SPSSl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二、结果
(一)基本情况
以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就业、可致富”的指导思想为工作出发点,让群众不需要再购置室内物资,拎包入住就能正常生活,此行动稳定了群众能住得下来的心态与思想,两搬迁安置点免费提供的室内物资,见表1。
(二)搬迁入住后,家庭的人员就业行为、收入来源形式、现从事工作、期盼岗位和培训岗位情况
206户868人搬迁入住以来,家庭依靠政府向企业推荐的就业岗位和利用自身资源寻找工作占的比例为最大,占73.8%,其次为个人独立寻找工作,占23.8%,自己没有外出打工主要是在家务农,占2.4%。家庭收入主要以“务工加务农+务工+务农+种植经济农作物”,两者占85.9%。现从事工作以“种田土+打零工和种田土+打零工+工厂上班”,两者占71.4%。希望从事“工厂技术工人+泥水工、电工、钢筋工等”为最高,占19.4%,其次为“保安+环卫工人”,占11.2%。希望接受2种以上工种技能培训为92.7%,说明搬迁入住的居民希望通过更多的技能培训后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见表2。
(三)搬迁入住后,家庭的生活状态
搬迁户搬迁入住时,直接拎包入住占94.2%,仅有5.8%的搬迁户购置了一些家电,费用在2000元左右;领导经常到安置点慰问关心,获得100%的认同;能安下心来入住户占65.5%,还有34.5%的入住户存在有不安心状态;有17%的入住户生活不习惯;有8.7%的入住户感觉生活不方便;但在与邻里关系、管理人员关系、帮扶人关系等方面融洽度达100%;在小孩上学、就医、乘车等方面100%的认为方便;家里水电网络正常、小区环境安全认可度达100%。
三、存在的问题
(一)搬迁入住群众存在住得不稳的问题
从调查资料显示:从原居住地搬迁到安置点仍有34.5%的群众不安心,主要原因一是部分群众担心搬迁进城后没有生活来源,难以保障平时开支如水费、电费等。对于贫困家庭来说,本身搬迁就已经花费了一大笔费用,相比于原来的居住地,搬迁后所产生的费用种类和数量都有所增加。二是担心原来居住的旧房屋被拆除后,一旦到城镇无法生活下去后,回到老家有可耕种的土地但没有住处,害怕处于流浪状态;三是搬迁入住的房屋暂无房屋产权证,只有协议承诺,存在顾虑,担心能居住的时间是否长久,害怕被要求搬离。
(二)搬迁入住群众存在就业难的问题
资料显示:群众选择技术性要求不高的工作如保安、保洁等工种占15.0%,但期盼能从事技术工作的群众有38.9%;希望接受2种及以上工种技能培训占92.7%,说明搬迁入住的居民希望通过更多的技能培训后可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群众能力弱的主要原因有:一是搬迁群众主要为50、60、70后人员,他们长期生活在贫困山区,文化程度不高,对外界所需要的技能知晓甚少,导致自我生存所需要的技能较弱;二是长期劳作耕种思想严重,从务农向务工方向的思想转变仍然还需要较长的时间适应与培育,当前仍然处于被动状态;三是有部分群众认知到技能是自己就业的最大短板,希望政府提供更多的技能培训机会来改变自己的生存能力。
(三)搬迁入住群众存在就业不稳的问题
在入户交流中得知,政府有时提供的就近就业岗位,群众难以适应工厂、公益岗位等的纪律约束,思想上与行动上常表现为我行我素,如家中有事,说走就走,不服从管理,这种行为主要是长期自由涣散的固化思想养成,上班随意性大,最终有的群众选择放弃工厂上班或被工厂劝退;另外有个别群众本事不大,要求高工资,甚至要求每天结清当日工资,这种现象将对企业管理带来极大的挑战性。
四、建议
抓实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贫工作是打好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还要继续深入群众,了解期盼,仔细研判,精准做实搬迁户群众的后续扶持力度,建议:一是政府要创造优质的投资环境,鼓励各类企业到安置区域投资兴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不断提升搬迁户群众的就业率;二是不断提升搬迁安置社区的管理水平,管理者要牢固树立群众至上的服务理念,主动宣传党的扶贫方针政策,引导群众主动融入社区,通过获得感和安全感,树立主人翁意识和感恩意识;三是加大对搬迁户群众的职业技能培训,针对群众的实际能力和区域内企业的用工技能要求,合理组织不同人群开展不同岗位群的工种技能培训,以此提升搬迁户群众的就业能力;四是发挥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的办学资源优势,促进他们主动参与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帮扶中来,提升搬迁户群众靠技能致富奔小康贡献力量;五是政府管理要坚守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就业、可致富”的发展理念,常怀群众之心,让易地扶贫搬迁伟大工程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