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的明灯

来源 :大东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onyun_117_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世纪60-70年代是中阿关系蜜月期,两个新生国家选择社会主义阵营,在苏联老大哥的领导下,投身共产主义运动。然而中苏阿的关系由于1960年6月的布加勒斯特会议发生逆转。之后,中阿公开走在一起,共同抵制美苏霸权主义。中方在本国国民生计吃紧的困境下给予阿方慷慨的配套援助。除此,两国加强文化往来,50-70年代我国发行的刊物中有大量关于阿尔巴尼亚的作品译介、文章报道,包括《人民文学》《世界文学》《解放军文艺》《文艺报》等,尤其是60年代的《诗刊》译介了为数不少的阿尔巴尼亚诗人的诗歌作品。这一阶段引进的阿尔巴尼亚文学被作为政治传声筒,其承载的历史任务,意识形态输出是为坐实两国间的兄弟情义和战斗友谊的政治想象。当中方在1973年后逐渐叫停畸形援助,兄弟反目成仇,当初促使中阿走到一起的政治基础,政策支持随着新的领导人上台发生改变,国家的拨乱反正,渐入正轨也使得不对等的中阿关系无以为继,这盏社会主义明灯演变成我们的外交噩梦,这盏曾经炽烈明亮的社会主义明灯也只能停留在布满历史尘埃的纸张之中,成为纸上的明灯。
  关键词:纸上的明灯;意识形态认同;阿尔巴尼亚;中国
  一、社会主义明灯——政治主题
  欧洲社会主义的一盏明灯这个提法是毛泽东在一九六六年十月二十五日致霍查的一封贺电中提出的,贺电的主要内容是毛泽东代表中共和中国人民庆祝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第五次代表大会圆满成功。贺电颂扬“英雄的人民的阿尔巴尼亚”,“成为欧洲的一盏伟大的社会主义的明灯”。
  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中叶,报刊杂志极尽所能渲染中阿两国兄弟情谊,阿尔巴尼亚诗歌的译介也多是以政治时事入诗,歌颂意识形态。中外文学交流会中阿尔巴尼亚的排版位置相对靠前,这些都突出了我国对阿的重视。
  二、探访明灯之光——访客诗文
  这一时期文人访客的诗文主要是参会,受邀所写的旅途杂感以及纪念文章,具有代表性三篇是《“五一”前夕在德累斯顿》(冯至)《访问阿尔巴尼亚散记》(邵宇)《为民族解放而斗争的歌手一纪念阿尔巴尼亚著名爱国诗人瓦索·巴夏逝世七十周年和恩德烈·米爱达逝世二十五周年》(戈宝权)
  (1)《“五一”前夕在德累斯顿》出自冯至的《东欧杂记》,这篇文章写的是作者和其他准备参加在德累斯顿举办的“五一”节的群众大会的人员在去往德累斯顿路途中的见闻感想。到达工会招待所后,大家亲切交谈,这时人民警察带来一个客人“黑瘦的面貌,黑色的头发,穿着一身黑衣服,不会说德国话,经过翻译才知道是阿尔巴尼亚的代表,要到柏林去参加‘五一’。”接下来作者陈述阿尔巴尼亚的特殊处境,“阿尔巴尼亚很不幸,没有得到好邻居,东边是美国傀儡保皇法西斯统治着的希腊,北边是美国间谍铁托集团所统治的南斯拉夫。因此阿尔巴尼亚人民的出入就受了很大的限制,这位阿尔巴尼亚的友人不得不绕很大的一个圈子才经过捷克到了德累斯顿。对于他的意想不到的出现全场的主客表示出興奋和感谢,于是都起来向他致敬,向他敬酒,他的脸上也显露出好像到了家了似的笑容。”
  (2)继《诗刊》1962年第6期刊出了邵宇的阿尔巴尼亚写生水彩画《山镇》后,1962年10月《人民文学》刊载了邵宇写于1962年8月的《访问阿尔巴尼亚散记》。
  游记总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参观了阿尔巴尼亚国境线上的几个市镇之后对阿的敬意更深并在结尾发出“风景这边独好”的感叹;第二部分作者有感于在阿尔巴尼亚随处可见的革命烈士纪念碑以及铭记就地发生过的革命事件的石方。阿尔巴尼亚诗人恰奇对邵宇说“铭志是为了要记住!”通过恰奇的解释作者表达了对阿尔巴尼亚和阿尔巴尼亚人的性格的喜爱。讽刺的是,一篇我国援阿文章指出,阿方并不珍惜我国的援助,“他们还把我国援助的水泥、钢筋用来到处修建烈士纪念碑,在全国共修建了1万多个。”我国咬紧牙关援助阿方用于生产建设的建筑材料却被他们以这种方式浪费实在令人心痛。第三部分记录七月四日作者在施库台认识了抓特务的小英雄布希契·斯巴索。归途看到边防军和农业社社员一起翻地,有感于阿“一手拿镐,一手拿枪!”的口号;第四部分记录阿尔巴尼亚人劳作一天后有散步习惯,这一天作者加入散步队伍,队伍中人们洋溢着幸福的欢声笑语,作者想起几天前在亚得里亚海滨看到的一抹红花,遂画了一张“亚得里亚海滨的红花”,用亚得里亚海滨的红花歌颂坚强勇敢的阿尔巴尼亚人民。
  (3)1962年第十一期《文艺报》刊载了戈宝权先生于一九六二年十一月六日在北京所写的一篇文章《为民族解放而斗争的歌手——纪念阿尔巴尼亚著名爱国诗人瓦索·巴夏逝世七十周年和恩德烈·米爱达逝世二十五周年》。戈宝权先生将瓦索·巴夏和恩德烈·米爱达作为阿尔巴尼亚“民族复兴”时代的优秀的代表者,歌颂他们继承了阿尔巴尼亚文学的光荣的斗争传统,并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出了阿尔巴尼亚人民世世代代的美好愿望。文章引用了瓦索·巴夏最有名的诗歌《哦,阿尔巴尼亚!》,诗歌的最后一句尤为激动人心“要么自由地活下去,否则就做英雄战死疆场!”,恩德烈·米爱达则选录了长诗《流亡者》,诗人在作品中将阿尔巴尼亚比喻成另一个母亲,“当你教养我成人的时候,你曾对我说:‘我的儿子呀,你还有另一个母亲——那就是你的祖国阿尔巴尼亚!亲爱的祖国——亲爱的阿尔巴尼亚,是你的母亲!’”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样的文章支撑着中阿两国人民坚定理想信念,相互支持开展战后重建和新时期的建设。中国是阿尔巴尼亚倚重的大哥,阿尔巴尼亚是我们在意识形态中树立的社会主义在欧洲的一盏明灯,拥有来自远方的明灯的光明,中阿两国人民不孤单。这样的文章在当时确有鼓舞人心的作用,我们不能一味批判,遥相呼应的精神支持以及中方对阿方充满侠情豪义的援助促使两国成就患难真情。
  三、遥望明灯之光——诗文交流
  诗歌短小有力又能很好地传达主题思想,所以诗歌在记录时事,深化意识形态共识以及歌颂执政党的正确领导方面有着无可取代的优势。此一阶段的阿诗中译数量蔚为壮观,《诗刊》是阿诗中译的主要阵地。   (1)1958年一月号《诗刊》刊登了戈宝权的文章《歌唱新中国——兄弟国家诗人的作品选译》,介绍了1958年之前来华访问的兄弟国家的诗人以及他们歌唱新中国的诗歌作品,包括西白俄罗斯诗人马克西姆·唐克,保加利亚诗人伊凡·米尔切夫和姆拉登·伊萨耶夫和阿尔巴尼亚诗人阿列克斯·恰奇。
  阿列克斯·恰奇1961年生于阿尔巴尼亚西南部希马拉山区的一个贫农之家。1936年从事诗歌写作,最初的作品发表在当时的进步刊物“新世界”杂志上。1941年阿尔巴尼亚民族解放斗争时参加地下反法西斯活动。1944年阿尔巴尼亚人民获得解放之后,他积极参加建设新阿尔巴尼亚的工作。他1954@-=8月随同阿尔巴尼亚代表团来华访问。1957年5月起,他作为阿尔巴尼亚“人民之声”报记者驻京。“长江大桥的歌”(原题为“长江也为之惊奇”)就是他参加了长江大桥通车典礼之后写成的。
  《长江大桥的歌》用长江大桥比喻新中国,新世界。诗歌写长江边上的快乐的时刻,大桥像英雄,诗人也想起自己的国家“呵,大桥像一个胜利的英雄巍然屹立,我带来了阿尔巴尼亚人民的敬意”,写长江上的伟大的时刻,黎明前后,大桥似“待嫁的新娘”,“只等着娶亲的人忽然把音乐奏响”,最后诗人热情讴歌中共的领导,并展望新中国的美好未来,“谁在这时能不想起一切最珍贵的东西,我仿佛听到“长征”的歌声又从浪涛中升起。六万万人民高声歌唱伟大的共产党,社会主义的光芒照耀着四面八方。我看到了中国在飞驰,在这座壮丽辉煌的长江大桥上…”
  (2)1962年第一期《诗刊》刊载了三首关于阿尔巴尼亚的诗歌作品。
  ①第一首是韩北屏的《出国诗抄》(六首·米谷插图),这组诗歌的第一首就写阿尔巴尼亚首都机场地拉那机场,诗人满怀期待来到了梦寐以求的阿尔巴尼亚,虽然只在机场短暂停留,但片刻停留给予诗人极大满足,诗人有感于端来热咖啡的姑娘,唱着自豪歌曲的年轻的国防军中尉,不由发出感慨“我比信要快,明天就回到北京,还是买了邮票,买了邮票,它上面写着哩,写着哩,阿-尔-巴-尼-亚。”最后,分别的时刻到来,飞机即将起飞,“我将一朵花放在窗台上,敬礼,同时预约着再见。”
  ②第二首是蔡祖淼译阿尔巴尼亚诗人伊·卡达尔的诗歌作品《祖国》。诗人描写在五月鲜花盛开的春天,祖国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生机盎然,诗人不禁想起了在大地下面长眠的同志,他们为了祖国的独立牺牲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这些生命不应该被忘记,生者更应该在社会主义新时期战斗在建设战线上,为逝者歌唱,为祖国的伟大事业歌唱。
  ③第三首是蔡祖淼译阿尔巴尼亚诗人纳·克里斯朵的诗歌作品《为了你,阿尔巴尼亚!》诗歌由六小节组成,第一组开篇描绘了阿尔巴尼亚独特的自然风貌,结句抒发情感,赞美祖国“这是一切幸福的源泉——这就是我的祖国。”第二至五小节每一句的结句都是“为了你,阿尔巴尼亚”,呼应主题,层层递进,升华感情。
  (3)1964年9月号《世界文学》刊载恰奇《衷心的祝贺》,这首诗由我国翻译家山海译自一九六三年十月一日《人民之声报》庆祝我国国庆专版。
  《衷心的祝贺》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的主要意象有“火炬”、“珠穆朗玛峰”、“旗帜”等,火炬表达神圣和世代沿革,驱逐黑暗,给人希望。“你高举照耀未来的永不熄灭的火炬,迈着鉴定的步伐前进。”诗人恰奇将中国比喻成手持火炬攀登珠峰的人,火炬散发出来的是列宁思想。站在珠峰上就是站在了世界上最高的地方。“在世界的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上,列宁思想的灿烂光芒普照四方。”紧接着珠穆朗玛峰的意象之后是明喻“呵,中国站起来了,象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你向全世界宣告:革命的火焰永不熄灭。”意象“旗帜”代表继往开来,忍辱负重,坚定思想,取得胜利。“不管是罪恶滔天的背叛,还是无耻的诬蔑、挑衅和咒骂,都丝毫不能损伤你無往不胜的旗帜。那千百万无产阶级儿女用鲜血染红的旗帜,将永远迎风飘扬。马克思列宁主义必将胜利,我们的思想必将传遍整个世界。”
  诗歌的第二部分传达祝贺,“今天,我们从阿尔巴尼亚向你遥致最热烈的祝贺。衷心地祝贺中国——世界共产主义和人类幸福的坚不可摧的堡垒。更加繁荣,更加富强。从新疆到海南岛,从西藏到黑龙江,光芒万丈的太阳永远温暖着你那辽阔的山河同原野,人人喜气洋洋,心花怒放!”
  (4)1976年2、3月《诗刊》刊登了阿尔巴尼亚诗人德雷特洛·阿果里的长诗《母亲,阿尔巴尼亚》的第四章。
  诗歌将阿尔巴尼亚比为母亲,“我的母亲阿尔巴尼亚呵,你世世代代享有无上的荣光!”
  第四节歌颂“恩维尔,妈妈的好儿男!”恩维尔·霍查带领着穿梭在森林中的游击队战士打败了纳粹分子,人民的声音取代君主主义者瘫痪的时针,“在穷苦人用血汗盖起来的宫殿里,我们的大钟发出的声音多么洪亮庄严。”
  四、报道明灯之光——会议记录
  《文艺报》创办于建国前夕1949年9月25日,它是中共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喉舌之一,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生成与发展有重要影响,其办报理念和实践要求响应主流意识形态号召,契合政治权利话语声音。
  1962年第十一期的文艺报刊载了戈宝权先生于一九六二年十一月六日在北京所写的一篇文章《为民族解放而斗争的歌手——纪念阿尔巴尼亚著名爱国诗人瓦索·巴夏逝世七十周年和恩德烈·米爱达逝世二十五周年》。戈宝权先生将瓦索·巴夏和恩德烈·米爱达作为阿尔巴尼亚“民族复兴”时代的优秀的代表者,歌颂他们继承了阿尔巴尼亚文学的光荣的斗争传统,并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出了阿尔巴尼亚人民世世代代的美好愿望。文章中同样引用了两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的诗歌片段,其中引用了瓦索·巴夏最有名的诗歌《哦,阿尔巴尼亚!》,诗歌的最后一句尤为激动人心“要么自由地活下去,否则就做英雄战死疆场!”,恩德烈·米爱达则选录了长诗《流亡者》,诗人在作品中将阿尔巴尼亚比喻成另一个母亲,“当你教养我成人的时候,你曾对我说:‘我的儿子呀,你还有另一个母亲——那就是你的祖国阿尔巴尼亚!亲爱的祖国——亲爱的阿尔巴尼亚,是你的母亲!’”
  1964年4月号《世界文学》世界文艺动态(10则)中第三则为《阿尔巴尼亚文艺界为迎接解放20周年开展活动》。1964年7月号《世界文学》世界文艺动态(7则)中第二则为《阿尔巴尼亚举行第三届文艺会演》,第三则为《阿尔巴尼亚儿童文学会议》。
  五、结语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是经久不衰的讨论话题,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文学反映政治,政治指导文学十分必要。国家百废待兴之时,文学需要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品位和审美意向,并且文学也有必要起到鼓舞人心,振奋精神的作用,这样的文学才是充满人道主义色彩和人文关怀的人学。
  中阿之间的文学交流是中阿关系蜜月期巩固意识形态共识的一个手段。冷战时期,美苏争霸,弱小国家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来自友邦的支持,一个完全与世隔绝的国家很难做到国内外的平衡,毕竟,闭关锁国终害己,我们同阿方的兄弟情义在当时是真切的,我国对阿方的援助的的确确帮助阿方完成国家的基础建设。中阿蜜月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是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血气方刚之时充满理想,充满国际主义精神的时代反射,是物质条件匮乏但是人的作用和价值得到充分肯定的斗志昂扬,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的反映,那是每一个国家年轻时都可能犯下的激情澎湃的错误。我们并不需要美化错误,而是要明白国家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是一样的,需要探索,需要经验总结。
  我们今天翻开这些尘封的记忆不是为了否定和批判,而是为了铭记,铭记美好的回忆,铭记我们一路来之不易,更好地服务于未来,更好地出发在新的征途之上。
  作者简介:
  潘悦(1992-),女,汉族,河北保定市人,文学硕士,单位:西北民族大学2015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研究方向:比较文学
  基金项目:该文章是西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研究生项目(项目编号:Yxm2017045)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其他文献
摘要:高等学校作为青年的思想阵地和战斗堡垒,肩负着人才培养、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在强调活力团建的必要性时,对团建路径探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力双化”的创新模式。  关键词:上海海关学校;团建;“一力双化”模式  一、背景与概况  青年团员是国内高校基层团组织的核心力量,因此,大学生团员作为团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则发挥着基础作用。高校共青团的建设应该与大学生团员的全面发展紧密联系。近年来,关于如何提高高校
期刊
摘要:本文以昆明市云南民族村中的藏族村为调研对象,从能动性的角度来探讨城市藏族在都市旅游中的藏文化实践活动。重点描述民族村中的藏族村如何在都市中对藏文化加以改造、援引、搬演、展示的具体活动,揭示藏族人对自身文化形象的想象。  关键词:云南民族村;文化表征;能动性  一、田野点概况  云南民族村位于云南省昆明市西南郊的滇池附近,占地面积一共89公顷,是反映和展示云南26个民族社会文化风情的微缩型平台
期刊
摘要:公共娱乐场所是人流聚集地,也是火灾事故多发地,应当加强戒备,增强防火防灾预警。本文针对近几年公共娱乐场所的发生的安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安全隐患,提出相关解决策略,希望能够引起人的广泛重视,减少公共娱乐场所的火灾事故。  关键词:公共娱乐场所;消防;策略  一、引言  公共娱乐场所作为火灾事故频发地,更作为消防安全管控的重点有着特殊的性质,应当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一方面,公共娱乐场所是人们
期刊
摘要:思想政治工作效果评估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使其科学、有序、协调地开展,在运行中保持正确方向,取得实效,就需要建构一套有效的机制。本文对思想政治工作效果评估进行了探讨分析。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效果評估中国  引言  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评估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为提高评估工作的准确度,增强评估工作的科学性,应充分运用先进技术,为思想政治工作效果评估的正确、高效展开提供有力支撑。  
期刊
摘要:使用五因素正念觉知量表(FFMQ)、冗思反应量表(RRS)、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对227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干预前和干预后分别对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测量。结果发现(1)反刍人格和正念的总平均分均显著低于中等临界值.(2)正念与反刍人格呈显著负相关(r=-0.24,-0.34,P<0.01)。(3)正念在反刍人格上起着干预作用。(4)正念可以有效调节冗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群众文化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本是群众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的群众文化建设与群众实际文化需求还是存在脱节现象。本文简要分析了这种成因,提出了群众文化主体群众化、场地操场化、服务大众化等途径,并以一些实例对这些途径的优势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群众文化只要与时俱进、综合运用这三种途径,就可以与群众水乳交融,达到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关键词:群
期刊
摘要:政工工作人员构建和谐人事关系,公平公正的管理是基础,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并重是保障,促进人才的提升,培养高素质、创新性的人才是根本。只有这样,政工工作才能赢得工作人员的认同,营造和谐的人际交流氛围。  关键词:政工工作;人事关系;作用分析;制约因素  一、引言  各个领域的基层工作人员日常工作中的思想政治工作都是由政工工作人员来完成的,政工工作人员日常工作中需要在深刻理解党的政策、路线和方针的
期刊
摘要:城市垃圾治理是伴随城市发展产生,对这个问题的治理程度和水平,不仅直接关系到环境和市民健康,而且极大地形象城市的形象。课题组就沈阳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现状问题展开专题调研,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国外先进经验,提出提升沈阳市生活垃圾分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沈阳市;环境保护;垃圾分类;幸福沈阳;共同缔造  一、沈阳市生活垃圾分类现状  城市垃圾治理是伴随城市发展产生,对这个问题的治理程度和水平,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水族婚礼风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包办婚姻到以自由恋爱为主,婚礼的各种程序也在变化,向着简易的方向发展。婚礼在向现代化方向的发展,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主要探讨水族当前婚礼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水族婚礼;变化;发展  一、水族传统的婚俗  水族过去主要包办婚烟为主,择偶由父母决定。当孩子到适婚年龄时,父母就为孩子寻找婚配对象,寻找到满意的对象后,就托与女方有关
期刊
摘要:物种的进化是生物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物种与进化的关系及物种进化的历史进行了总结,希望通过本文,让我们对物种的进化与发展有更多的认识。  关键词:生物;物种;进化;历史;发展  一、物种  物种形成是生物对不同生存环境适应的结果,生物生存的环境具有变化性和异质性。环境随时间的变化导致生物的适应进化,环境在空间上的异质性导致生物的分异(性状分歧),分歧的结果是不同类型的生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