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表达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来源 :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nce_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其中情绪困扰最为常见。愤怒作为人类的基本情绪之一,常常在日常生活中出现,如果处理不好或没有得到适当的表达,那将对身心健康造成伤害。本文通过对88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愤怒表达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和影响关系。
  关键词:大学生;愤怒表达;心理健康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和测查的重点。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当代大学生大多生于九十年代,是整个家庭的核心,自幼生活在长辈的溺爱之中,各方面的需要都得到了父母或长辈的满足。大学生正处于心理趋于成熟,世界观和人生观逐渐完善的阶段,头脑中有许多不合理的信念,这些不合理信念有形无形中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们的行为[1]。当他们心怀对社会的美好愿景,离开父母的庇护来到大学校园,既要面对学业压力、处理各种各样生活琐事,还要维系与老师、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经历挫折失败、不公平待遇等在所难免,这时不恰当的情绪被唤起,体验最多的经常是强烈的愤怒,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有很大影响[2];如果这种愤怒情绪得不到表达或得到不恰当表达,就可能导致破坏行为、暴力犯罪,甚至酿成社会悲剧。愤怒是一切情绪中最具冲动性的,盛怒可以杀人[3];近年来,大学生校园凶杀案时有发生。所以,弄清愤怒表达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可以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有着现实意义。
  1、研究对象
  从黑龙江省四所高校抽取882名被试:哈尔滨工程大学237人,哈尔滨商业大学204人,哈尔滨学院226人,哈尔滨师范大学215人。其中,男学生392人,女学生490人;独生子女406人,非独生子女476人;农村生源学生477人,城市生源学生405人。
  2、研究工具
  (1)愤怒表达量表:本研究对愤怒表达的测量采用C.D.Spielberger在1994年修订的STAXI-2的第三部分:愤怒表达分量表,共包含4个维度32个项目,采用4级记分○4。四个维度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Z系数分别为:愤怒向内表达0.744、愤怒对外外表达0.651、控制向内发怒0.862、控制对外发怒0.872,表明具有良好的信度。
  (2)心理健康量表:本研究采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编制的《中国心理健康量表(成年版)》,此量表包括认知效能、情绪体验、自我认识、人际交往、适应能力五个维度,共计60题,使用利克特4点评分。总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Z=0.96,分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3-0.90之间。
  3、研究结果与讨论
  3.1 独立样本均值T检验
  由表1可知,(1)在P<0.01水平,男女学生在愤怒对外表达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其他因子上性别差异不显著。男生在愤怒对外表达因子上得分的均值14.90,女生为13.91,男生得分更高。即相对于女生而言,男生更易于把愤怒感受向外表达,女生则倾向于把愤怒感受憋在心里,这可能是社会文化对不同性别的社会期望不同,导致了男女两性在情绪处理上的性别差异;(2)是否独生子女在愤怒表达各因子上的差异均不显著;(3)在P<0.05水平,愤怒对外表达因子在生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其他因子上性别差异不显著。农村生源学生在愤怒对外表达因子上得分的均值14.12,城市生源学生为14.63,其中城市生源学生得分更高,他们倾向于把愤怒感受表达出去,而来自农村的学生更多地隐藏这种情绪感受,这可能是受到城市与农村在文化、风俗上的差异,以及家庭教养方式、童年经历等各种因素影响。
  3.2Pearson相关分析
  由表2可知,在P<0.01水平:(1)愤怒对外控制和愤怒向内控制与心理健康各因子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即对自己情绪的调节能力越强或控制自己不将愤怒向外表达的能力越强,个体能够全面看待问题,对自己的认识、评价也高,能较好应对生活事件,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状况好。(2)愤怒向内表达与心理健康各因子之间呈显著负相关,愤怒对外表达与心理健康情绪体验、人际交往、适应能力因子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即过多的把愤怒感受憋在心里或表达出去,都是不善于调节情绪,解决问题的能力差的表现,个体容易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看待问题,不能很好应对生活事件,交往能力和人际关系也差。
  4、结论
  愤怒对外控制和愤怒向内控制与心理健康之间呈正相关,愤怒向内表达与心理健康之间呈负相关,愤怒对外表达与心理健康情绪体验、人际交往、适应能力因子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即对自己情绪的调节能力越强或控制自己不将愤怒向外表达的能力越强,个体能够全面看待问题,对自己的认识、评价也高,能较好应对生活事件,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状况好;过多的把愤怒感受憋在心里或表达出去,都不利于心理健康[4]。这与李涛(2005)、张惠敏(2005)的研究结果相符。李涛的研究发现,情绪智力中"对自己情绪调控"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的相关;张惠敏对中学生的研究也证实自我情绪调控能力越高的学生,其心理越健康。
  5、建议
  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提出几点应对愤怒情绪的策略,以帮助我们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1、积极认知:认知理论认为,个体的情绪困扰是由他对实际情境的歪曲或错误的解释引起。认识自己的愤怒,以及引起愤怒感受的那些不合理信念。学会从多角度看待事物,接受世界的多样性,允许别人有不同于自己的看法和行为方式。
  2、宽恕:宽恕(forgiveness)就是有度量能容忍,不憎恨、不报复那些给我们带来伤害的人,宽恕体现的不是懦弱而是勇敢。总的来说,人之所以会愤怒,是因为他的情感、身体等在某种程度受到了伤害。许多研究都指出宽恕对于心理健康有积极促进作用(McCulloght, Enright,1994),高宽恕水平的个体能设身处地考虑问题,能够较好地使用认知策,他们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强,在愤怒情境中的愤怒唤醒较低,不会轻易愤怒或做出冲动行为。低宽恕水平的个体对情绪的调节能力差,容易使自己陷入愤怒的感情漩涡而不可自拔,使小问题引发大矛盾,最终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
  3、忍让:圣经上说"A soft answer tarneth away wrath"。他人的愤怒可以成为愤怒的诱因,如果不幸成为了别人愤怒的对象,我们不能恶言相向,那只会火上浇油而更加激怒对方。此时不如留点时间,等双方所积聚的怒气平息后,再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有人认为,当你多某人生气了,就让他知道你的愤怒感受。可是即使你很了解他,你也永远不能确定一个人在面对挑衅言辞时会有何种反应。十有八九,他们会因为你的发怒对你产生厌恶感,认为你存心挑衅,不怀好意。这样的后果只能是受到他们的敌意对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愤怒无关乎合理或不合理,有意义或无意义,愤怒就是愤怒。愤怒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情绪,它的存在是有价值的,它告诉我们诸多可能的信息,比如心灵受到了伤害,我们的某些权利受到了侵犯,或某些需要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愤怒可以提示我们,在生活中压抑了太多自己的情感,或在与人交往中牺牲了太多的自我。愤怒保全了自我的完整性,使我们对那些别人强加于身的、违背自己内心真实愿望的事情说"不",从而活出真正的自我。在面对自己或他人的愤怒时,要多忍让,学会调节和处理情绪,改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美) Beck J.S,瞿书涛等译: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2]Raymond W. Novaco, Anger,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3]孟昭兰主编:情绪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Spielberger CD.Manual for State-Trait Anger Expression Inventory.Odessa,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Resource.Inc,1988
  作者简介:黄明贵,四川泸州人,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09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咨询与测量;盖庆彬,山东青州人,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09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咨询与测量。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