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内蒙古大井铜锡多金属矿床是大兴安岭成矿带代表性矿床之一,矿区位于内蒙古东部林西县境内,成矿地质条件良好。矿床矿石中同位素特征及与成矿的关系研究薄弱。本文通过对矿体中黄铜矿Cu同位素,黄铜矿、黄铁矿S同位素和Pb同位素的研究表明,黄铜矿δ~(65)Cu 值总体范围为 -0.46‰ 至 +0.32‰,平均值为0‰,2σ误差平均值约为0.03;黄铜矿、黄铁矿δ~(34)S值总体范围为 +0.076‰至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蒙古大井铜锡多金属矿床是大兴安岭成矿带代表性矿床之一,矿区位于内蒙古东部林西县境内,成矿地质条件良好。矿床矿石中同位素特征及与成矿的关系研究薄弱。本文通过对矿体中黄铜矿Cu同位素,黄铜矿、黄铁矿S同位素和Pb同位素的研究表明,黄铜矿δ~(65)Cu 值总体范围为 -0.46‰ 至 +0.32‰,平均值为0‰,2σ误差平均值约为0.03;黄铜矿、黄铁矿δ~(34)S值总体范围为 +0.076‰至 +3.00‰,平均值为+1.83‰,且δ~(34)S值分散程度也较小,整体较均一,属于岩浆硫的同位素特征
其他文献
(目的)为了限定巴音戈壁盆地新尼乌苏凹陷含铀目的层巴音戈壁组上段沉积年限和物源,为该地区早白垩纪盆山关系及铀矿物质来源提供制约,(方法)采集该套地层中的砂岩进行岩相学、全岩地球化学和碎屑岩锆石U-Pb定年和分析。(结果)岩石薄片观察显示该套地层具有近源沉积特征。K、Rb、La、Th、Zr、Sc、Hf、REE等元素及比值特征显示源岩主要为来自不同构造背景的中酸性岩。碎屑锆石年龄峰值主要集中在430M
内蒙古正镶白旗都比地区石英斑岩脉和花岗斑岩脉位于华北板块北缘白乃庙岛弧带。本文采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方法,厘定石英斑岩和花岗斑岩的成岩年龄分别为(127.8±2.1)和(128.8±0.7) Ma,均为早白垩世岩浆活动产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石英斑岩富硅(w(SiO_2)为76.06%~77.20%)、富钾(w(K_2O)为4.66%~6.48%)、高TFeO/MgO值(10.
北山造山带北部百合山蛇绿混杂岩带南清河沟-红柳河地区新识别出一套辉长岩。通过LA-ICP-MS锆石U-Pb定年,全岩主微量及Sr-Nd同位素工作,显示辉长岩侵位于278.2 ± 1.3 Ma,具有高镁(Mg#=55-66)、低钾拉斑-钙碱性的地球化学特征,富集Rb、Ba、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辉长岩εNd(t)介于5.64~6.77,具有较高的Sm/Yb比值,暗示
成矿深度测算对于矿床学理论研究和深部找矿都有重要意义。经典的成矿深度“压力/比重”计算方法,缺乏考虑构造应力在成矿过程中的影响。前人按照“压力/比重”的计算方法,提出胶东蚀变岩金矿是6 000~8 000 m深的元古代成矿,石英脉型金矿是深度在3 000 m左右的中生代成矿,并据此建立了金矿垂直五层楼的分带模式。依据该模式指导的深部预测勘查效果不好。“成矿深度构造校正测算”是近几十年逐渐成长起来的
红旗凹陷是海拉尔盆地的二级构造单元,位于中部断陷带北段,红西断层作为凹陷的边界断裂长期控制着凹陷的形成演化与油气成藏。目前,对断层的识别刻画及生长模式的认识还存在诸多不足。因此,以地震剖面精细解释为基础,确定红旗凹陷几何学特征及边界条件,结合控制变量法进行多组构造物理模拟实验。再将实验结果与红旗凹陷基底顶面构造图各项参数进行对比,最终可确立红西断层先存构造的规模及断层的演化模式。实验结果显示,红旗
(目的)罗布泊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体硫酸盐型液体钾盐矿床,对于其矿床成因一直存在争议。(方法)本文基于大量盐泉、地下潜水及地表水的化学实测数据,从水文化学的角度探讨罗布泊富钾卤水矿床成因。(结果)结果表明,矿区富钾卤水钠氯系数为0.76~1.24,钾氯系数为38.58~60.49,主体表现为溶滤型卤水特征,指示有其它来源卤水混合参与成矿;(结论)首次在罗布泊东部断裂带发现Ca-Cl型卤水,具有典型的富
近年来,我国ICT产业频频出现了核心技术被西方国家卡脖子的现象,由此有必要对我国ICT对外贸易的时空格局和演变进行研究。本文选取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中2000-2018年的ICT贸易数据,从ICT总产品和分产品的进出口两个方面分析中国ICT产品国际贸易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从时间格局看,中国ICT的进出口贸易均为快速发展,但出口贸易发展快于进口;进口结构中以电子元件为主,出口结构
祁连山在构造上是一条经历了多期构造旋回叠加的早古生代复合型造山带,花岗质岩浆作用研究对揭示其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锆石U-Pb年代学统计结果表明,祁连地区花岗质岩浆活动可以分为七个大的阶段,包括古元古代早期(2470~2348 Ma),古元古代晚期(1778~1763 Ma),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早期(1192~888Ma),新元古代中期(853~736 Ma),中寒武世-志留纪(516~419
大洋岩石圈俯冲增生过程中可能伴随着复杂的深部板片运动过程。高压变质岩无疑是记录这些深部过程的良好载体。最近的研究提出,在特定情况下,双向俯冲中占主导的俯冲板块拖曳另一侧板块发生反向运动,从而短板片可能被另一侧长板片拖出。该研究提示我们关注俯冲增生过程中这种可能的“不正常”的板片运动方式,从而客观而全面地剖析碰撞造山带。现有高压变质岩折返模式中,除了俯冲隧道流模式,其余模式均强调单次快速折返。然而,
东北印度洋地理位置独特,其沉积物记录了青藏高原隆升及孟加拉扇的“源-汇”过程、印度季风与东亚季风的“海-气”交互作用、印-太暖池热传输的演变与高纬气候之间的相位关系等关键信息,是喜马拉雅地区“构造-气候-沉积”耦合演化的良好记录载体,是探讨多圈层相互作用、探索古气候与古环境演化的理想“窗口”。本文系统总结了近年来有关东北印度洋季风与表层环流特征、沉积物组成及物源、气候环境演化以及环境磁学记录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