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乡村振兴战略互动探究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adonaargent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甘肃皮影艺术作为优秀地方文化的代表,囊括本地乡村社会特有的思维形态、审美取向、文化艺术,是陇上传统文化的主要承载者,也是中国优秀农耕文化一体多元化的重要构成。自2005年起甘肃各地皮影先后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以文化振兴乡村的态势逐渐形成,以环县为代表的皮影乡村振兴生态链也成为文化振兴的优势路径。本文以甘肃皮影音乐为切入,讨论皮影活态传承下进一步推进文化遗产振兴战略,以期拓宽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乡村振兴战略互动下,形成推动经济、人文、教化等多重积极效应的良性反馈。
  关键词:甘肃皮影  皮影音乐  乡村振兴  活态传承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4-0169-0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指出:“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深入挖掘农耕文化遗产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纯化民风中的作用”。皮影艺术以精美的绘画雕刻艺术、灵动的舞台操控技艺和抒情的音乐唱腔形态成为还原中国民间原始农耕文化形态的综合艺术表现形式,是我国乡村文化的宝贵遗产。甘肃皮影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与保护对我国传统文化探索与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在非遗保护的进程中,甘肃皮影艺术的挖掘保护、整理创新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尤其是以环县为代表,皮影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产业链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路径。音乐是皮影文化不可缺少的一环,也是皮影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重要体现形式。在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下,对甘肃皮影音乐的开发和多样性艺术传播形式的推广提供良好机会。契合乡村文化振兴与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互动探究,不仅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传承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也试图以全新的艺术面貌回归大众视野,增强中国传统文化自信。
   一、甘肃皮影文化遗产传承现状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对应性
   (一)不同视角的传承途径
   自2005年以来,甘肃省陇东、陇西、陇南等地皮影先后进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非遗传承保护的视域下,以政府与代表、非政府组织、个人三种传播视角为主要传播作用力,形成多样化传播途径,并呈现相互关联式的传承模式。以政府及代表层面对皮影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都比较重视。具体体现在对皮影博物馆的建立,专门的皮影戏苑与相关的展示中心、保护中心、艺术研究室、档案资料室等保护机构的设立为皮影艺术的保护工作形成全面负责的整体脉络。尤其在陇东环县,政府制定了道情皮影保护传承的相关政策,随着环县道情皮影的保护试点审批普查之后,环县政府出台了《保护传承暂行规定》《传承人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重点保护皮影的发展;非政府组织目前以班社和文化公司两种形式存在,并相互关联。他们的交织形成较为完整的皮影活态保存状态,这些艺术团是由专业皮影艺人组成的民间组织,主要进行皮影创作和影戏以及衍生剧种的演出。这些艺术团体中,每个艺人即艺术团的构成,也是十分了解皮影艺术的个体,借助新媒體的发展,这些个人与艺术团体成为皮影文化传播的主力人员;个人主要指各皮影传承人等相关地域皮影文化形成中的重要艺人。他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参与了当地皮影艺术形成的改革与完善过程,从内容与形式上都十分熟悉。很多艺人不仅了解皮影艺术的传播过程,还能够亲自制作和演绎皮影戏。以自身经历传承和传播皮影艺术,能够更好的保存皮影的原始风貌,带有个人传奇色彩的传播方式也能更好的拉近受众。
   (二)不同流布的传承现状
   影戏作为曾经被广大群众所接受的民间艺术形式,在各地均以不同程度的地方色彩艺术形式传递着。目前,在甘肃境内,大致可划分为陇西、陇东、陇南三个流布区域。并非除此之外,其他地区就没有皮影艺术,但长期各类因素造成的文化流失,令甘肃省内其他地区的皮影文化濒临失传。即便在目前区划的三大皮影传播流布区域内也存在传承不平衡的状况。其中,以环县为代表的陇东区域是目前传承现状较为良好的地区,陇西、陇南区划内虽然也也以上述提及的三大视角推进皮影文化传承工作,但由于未能形成与经济效益、相关文化互相联动的链条式承接生态,依旧存在传承受困的现状。尤其,在传承人的承接问题、剧本留存以及皮影文化的新态势传承局面上都难以得到合理规划。就剧团现状来看,陇西、陇南地区仅留存几个剧团,武威、永登等地影戏已濒临失传;剧目在流传过程中不断流失;演出也只在少有的节庆时期有零星几次。与甘肃省陇东地区相比,其他各地的皮影文化传承现状不容乐观,创新创承模式较为匮乏。
   (三)甘肃皮影文化传承现状不足成因分析
   如上所述,在不同视角与流布区域两个层面的分析中也基本呈现出目前传承现状下的优劣态势。在视角维度的传承讨论更接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想传承状态,而流布现状是接近目前甘肃省非遗文化保护现状的。就甘肃皮影文化传承而言,视角区划基本合理,也在逐步实现各视角的浸染与创新渠道开发,但在较好的陇东地区和相对薄弱的省内其他地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局限性。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是对皮影文化的推承不够全面,皮影戏艺术之所以能够在漫长的岁月中保持风采,根本是对人们精神与情感表达的艺术本质所决定的。造型、声腔、剧目、演出方式无一不蕴含着民众长久传承下来的民间文化与伦理观念。作为活态艺术,在保护推广过程中势必要遵循其合理利用和传承发展相互平衡的理念,就目前甘肃省对皮影艺术的推广现状而言,并不能真正体现对这种理念的传达。皮影艺术连带产业的开发与革新是值得肯定的,但仅仅停留在对其影件工艺化、装饰化开发的程度上,将其理解为对皮影工艺品的不断加工是教条和局限的。工艺品是最容易的传播手段与方式,但作为一种戏曲艺术的组成,在推广过程中,对其艺术内涵的负载和相关艺术形式的连带推广近乎为零。即便在目前的工艺品加工中,雕刻和着色以及造型设计都有了新的改进,但也只是在一味的追求速度,影件成为没有价值的死板摆放。曾经那些背负着文化,传递着情感的鲜活全然不见了。第二,各地区之间的联动性较为薄弱,传承手段依旧存在陈旧性的局限。放眼全国,皮影艺术文化的创承手段更多的是在保持皮影艺术本源,以传承中国民俗文化为核心,衍生出更多跨行业、跨领域的新兴传播手段。但就甘肃皮影文化而言,更多的注意力所关注的内容较为保守,投入行业的年轻力量十分有限。各个流布区域之间是近乎隔离的状态,各自独立发展,缺乏对非遗皮影文化的特征性、联动性、共通性之间的合理规划。    二、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下甘肃皮影音乐的内涵本质与开发意义
   甘肃各地皮影先后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甘肃皮影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不仅是对当地民俗文化的拓展与弘扬,更应该是通过文化带动产生乡村振兴效应的产品尝试,这一过程中本质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的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是集合非物质文化与创意产业的综合价值体现,其综合价值不仅应体现为经济价值,更应该以生动、丰富的文化价值为追求。这与总书记在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工作讲话中提倡农耕文化对乡村民众凝聚、教化的文化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具体而言,甘肃皮影作为文化创意产业,是应用创新手段、现代技术、年轻创意综合而成的多种形态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应当具备拉升乡村经济竞争力的同时,满足人們精神文明需求,成为一种综合文化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是不具有等同性的两个概念,对于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前景下的文化推进而言,我们更应关注的应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
   甘肃皮影音乐的内涵本质上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文化资源,能够以文化遗产原型支撑更多有形或无形的非遗文化遗产产业与文化产品,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所具备的文化创作价值和经济拉升的双重作用。在互联网时代,村落概念在不断淡化的过程中,人们对于民俗文化的返祖心态与新型技术支撑下的大量数字化手段能够有力实现皮影音乐衍生的多种文化形象。事实上,甘肃省陇剧与陇南影子腔都是由皮影音乐衍生发展而成的“人戏”。陇剧与陇南影子腔的成功和影响力既是甘肃皮影音乐内涵本质的拓展,也是对甘肃省皮影音乐文化开发意义的积极印证。与仅关注影件的工艺品制作相比,音乐具有更好的传播性与非限制性,结合西北声腔与地方音乐的元素,甘肃皮影音乐既具备特有的西北乡村风土人文色彩,又具有各流布区域内民俗特征的综合优势。以音乐开发作为切入点,不仅实现了对皮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形性开发,不受到硬件限制,也将开拓更多与现代性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文化产业。其最具有价值的开发意义,是拓展但不局限于皮影音乐的产品开发,为乡村文化振兴道路提供更多可能。
   三、皮影音乐创新传承助力甘肃乡村振兴
   (一)优秀民俗文化再现性
   皮影艺术作为中国农耕文化的标志性文化形式,其长久传承过程中,一直鲜活存在的是民俗性特征。民俗文化特有的在场性特征是凝结观众与艺人,村落与庙堂之间文化传递的特有表现形式。对于皮影文化而言,庙会是孕育皮影文化实体,培育民间艺人高超技艺,带动受众喜爱心理的文化共识。伴随时代发展变迁下原有民俗活动的消失,庙会近乎淡出人们的生活。对民俗文化而言,多样的舞台形式成为能够取代描绘实现民俗活动在场性的现代文化交流形式。在实现一个集中展示、表演、欣赏的场域中,舞台的参与形成民俗文化有形与无形的文化传播需求。在现代视角中,借助更多的新奇构想与技术手段实现舞台化的民俗文化传播是激活与延续民俗文化、完成社会和人民的新文化需求的必然选择。舞台承接是实现民俗文化再现性、赋予民俗文化全新生命力的时代效应。
   就皮影文化目前的传承现状而言,基于“影件——工艺品”的单一有形传播途径难以完成舞台传播的效果,完全传统的影戏方式面临受众局限的问题,均难以实现民俗文化的积极效应。以音乐为切入点对皮影文化传承的讨论,是对皮影非遗音乐文化的创新传承,将提供更多的皮影文化展示舞台选择,实现对皮影民俗文化经典再现的本质需求。
   (二)助推乡村经济
   皮影音乐的剧场性、舞台性推承手段在实现民俗文化再现性的同时,对场地、表演手段、文化技艺、欣赏者体量都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其中每一个元素的构成既是承接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链条开发过程中不容或缺的一环,也都可独立承担拉升乡村经济的全新文化经济产品的重任。拓宽乡村文化产业发展路径,增加乡村精神文化魅力与艺术风采,成就具有吸引力的闪光点。在同类文化产业中,诸如“乌镇戏剧艺术节”“又见敦煌”“平遥电影艺术节”等类型产品,都已成为主推乡村经济的范例。
   此外,音乐研究与传播的边界感弱化特性能够更好的启动新兴技术与民俗文化之间的对接。在数字化趋势下,技术与网络的粘合性直接触发经济效益。传统的展示与传播方式应当顺应时代的快速变迁与发展,准确定位皮影文化产品实现时代性传播手段的内容成为实现乡村经济提升的重要问题。皮影音乐与传统影戏和影件相比,具有更贴合的艺术形象,能够更容易实现通过文化符号、精神内涵投射为数字平台展示、声影博物馆等形态。以活态形式将皮影文化魅力传递给不同受众,以更便捷和新颖的形式通过皮影文化让人们认识甘肃。
   甘肃皮影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资源性的文化建设原型,在把握非遗文化产业对资源建设的创新转化与发展过程中,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与特色化文化产业的建设具有相互促进,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意义。“活态”创新与传承是实现这一构想的核心,“活”不仅是文化鲜活的传承形象,更是探索与研究现代经济、技术、工艺、审美之后,延续艺术性与使用性,保留民俗性与受众性的有机结合。皮影音乐作为“母体”,连接现代技术与创新手段,形成具有强大竞争力的甘肃非遗文化产品品牌,对振兴乡村旅游业、艺术业、新兴技术、乡村建设等诸多方面将以民族性与现代性共存的形式实现乡村振兴与文化振兴的双赢目标。
  参考文献:
  [1]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12.
  [2]马燕.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少数民族非遗文化资源的长期保存研究[J].图书馆学刊,2020(04):36-40.
  [3]吴伟泉.乡村振兴视域下非遗文化在工科院校中活态传承的融合考辨——以曲艺文化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0(12):28-29.
  [4]贺佳贝.乡村文化振兴中“非遗”文化的保护和利用研究[J].成才之路,2019(19):30-31.
  [5]刘德萍.传承乡贤文化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凝聚力量[J].社科纵横,2018(09).
  [6]夏红莉.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与新时代乡村振兴[J].湖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02).
其他文献
摘要:济南大学音乐学院以高校美育建设为指导,以“从实践中提炼理论,将理论指导实践”为核心,以培养规范性、示范性、师范性的中小学艺术教师为目标,建立健全音乐师范教育课程体系。本文以济南大学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为例,介绍了“乐”“思”融合的师范教育课程建设方案,阐释了欧洲三大音乐教学法理论实践化的课程设置优势,着重说明各教学法运用于实践、作用于我国音乐文化传承、作用于美育思想提升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
期刊
摘要:艺术考级已成为提高国民艺术综合素质、普及艺术教育的重要补充手段。随着艺术考级活动的日益火爆,艺术考级市场出现了鱼龙混杂、乱象丛生的局面。2018年国家机构重组后,对全国艺术考级工作进行了重拳改革。针对新形势、新问题,天津音乐学院将模块化管理理念运用到艺术考级工作中,强化主体责任,把各项考级工作进行层级化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考级管理制度,使艺术考级活动进一步朝着科学规范、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期刊
摘要:当艺术趋向成熟时,批判性的理论观点会随之出现。18世纪狄德罗对艺术的探讨,肯定了“戏剧”艺术的发展,之后20世纪的弗雷德继承发声,“戏剧性”概念的艺术具有一种理想式的自律,除去“戏剧性”艺术概念还有与之相近的艺术概念,它们在艺术发展的动力需求、深层内涵的探讨等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关键词:戏剧性概念 狄德罗 弗雷德  一、戏剧性概念   在18世纪的欧洲学者,特别是法国学者,尤为关注艺术绘
期刊
摘要:一直以来,博物馆馆藏书画的保护与开发都是业内十分关注的焦点,许多博物馆虽然认识到馆藏书画对博物馆本身的重要性,但是没有准确地找到合理的管理方法,博物馆馆藏书画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也不能顺利开展,这不仅是博物馆关注的问题,也是社会需要关注的问题。因为这些藏品都具有一定历史价值和纪念价值,也是博物馆与社会之间沟通的桥梁。因此,博物馆必须先分析自身资源和自身藏品情况,可以适当地借助社会力量进行博物
期刊
摘要:2020年初突发的新冠疫情使音乐实践课程的线上教学反映出实践平台的单调及云端资源的失衡,而以室内乐为首的音乐实践课程亟需重视音乐的技能实训及舞台呈现。面对过往实践课教学模式的单一存在的内心听觉不丰满、演奏基础不扎实、课堂反思力不足、音乐作品社会传播度低等问题,文章通过重新建构4个教学模式和2个舞台活动板块,以课堂教学良性交互舞台实践,以云端合奏新方式拓展室内乐演奏时空,或许可在后疫情时期“互
期刊
摘要:2015年以来,西安地区出现了演出校史剧的热潮。南山剧社的《庄严的审判》就是其中较优秀的剧目。该剧在内容上凸显了西北政法大学的办学特色和依法治国的时代精神,塑造了几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在舞台呈现上,该剧在编、导、演,特别是舞台美术上达到了一个校园剧社所能达到的最高艺术水平。  关键词:南山剧社 戏剧社团 校园戏剧 陕北公学 校史剧   1937年10月5日,延河河畔,一桩惨案让陕北公学一
期刊
摘要:19世纪对于钢琴艺术史来说,这是一个辉煌灿烂的黄金阶段,是一个感性逐渐战胜理性主导位置的时期,是一个幻想与希望并存的时段,是一个人们对美有着向往并且勇于面对自己内心、大胆追求理想的浪漫派主义音乐时代。本文以李斯特的一首音乐会练习曲《叹息》为例,浅析其风格特点,侧重从乐曲各部分旋律的发展角度,逐一列举乐曲中即兴伴奏的常见钢琴技巧,举例中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曲在即兴伴奏中合理的应用。  关键词:练
期刊
摘要:实践在高师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表现评价主要是根据学生在音乐教学实践中的表现而进行的综合评价,音乐课程设计、教学实施方案、教学反思等都包含了教学评价,此举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参加评价活动,让学生明白并亲身体验积极参与的重要性,通过老师的指导,然后学生注重目标,自我评价,自我调节以及非结构化的音乐学习知识,培养其实践操作能力,最终达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音乐学专业 师范生实习 表现性评价  
期刊
摘要:陕西地区作为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国乐器古筝的发源地,拥有深厚的历史音乐文化背景,同时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古筝作品以及优秀的作曲家和古筝演奏家。千年以来,陕西风格的音乐文化及风格受到了众多优秀的作曲家和演奏家的青睐,都在研究、创作、演奏古筝作品,感受陕西音乐风格的魅力。本文将以陕西传统筝曲《姜女泪》与现代筝曲《秦土情》为例,对陕西风格的传统筝曲与现代筝曲之间的联系与不同进行研究对比,从不同方面
期刊
摘要:红色舞蹈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在促进舞蹈教育的同时,把思政教育渗透给学生。结合知识技能的讲授培养,引导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在完成教学的育人目标中,实现各个方面的有机统一。对如何促进红色舞蹈文化与思政课程融合的问题,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教材进行详细地解读,认真设计教学思路,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本文主要以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为例,探讨将红色舞蹈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研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