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阅读是学习数学的基本途径,是积累处理数学信息的必由之路。数学阅读能力是一种重要的数学能力,它是数学思维的基础和前提。数学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数学问题的解题思路的阅读实践活动。要提高学生对数学阅读的认识,创造阅读机会,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不断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阅读中,学生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和困难,如果再缺乏兴趣,就更容易退缩、逃避。因此,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教师要提高学生对数学阅读的认识,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使学生阅读的兴趣得到激发。要使学生产生读书的欲望,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采用的方法很多。
比如,可以经常对学生讲一些关于“自学成才”的数学家的故事,树立读书的榜样;也可以在教室里经常陈列或张贴一些生动有趣的数学材料,对学生进行阅读刺激。适当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读书知识竞赛、读书报告会、读书摘录展示等活动,这样,不仅能检测阅读情况,又可对学生起到鼓励的作用。
二、提供阅读机会
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要将数学阅读训练纳入数学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多提供阅读的机会。如: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的演示题一般都是老师自行朗读,边朗读边列式或计算,其实这是训练学生自行阅读的最好机会。因此,我们应将老师的演示题改为学生读,一人读,二人读……一直到读正确为止。这时的读,学生注意力集中,效果好,而且这种机会也很多,几乎每节课都有,若把这些机会让给学生了,学生读的机会也就多了,自然而然地完成了对学生读的训练。另外,我们可以在教室数学墙报下设立一个“数学课外书屋”。图书来源于三方面:一方面是征求家长的配合,征订适合小学生看的数学课外读物和报刊;另一方面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教师做好推荐工作,介绍和搜索有利于小学生阅读的网站;还有一方面是建议学校图书室订购一些数学类的少儿图书,然后利用图书室开放时机,向图书室借一些数学图书,方便学生阅读。当然,有了书,更要有读书时间,可以将时间大部分设在中午,放学后也可借一些书回家看。在提倡“少做题,精练习”的前提下,要鼓励学生抽出时间,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读书,从而丰富自己的数学课外知识,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
三、教给阅读方法
教会学生阅读数学课本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第一步,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引导学生使用课本,养成阅读课本的良好习惯。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教材,引导学生学会自学。
第一,根据不同的年龄特征来确定要求。
低年级应从看图明意开始,会用完整的语言叙述图意,对文字部分要指导逐字逐句阅读,做到读中有思、思中有意;中年级要根据教师提出的阅读要求,一段一段地默读,做到边读、边想、边算、边议,逐步认识结论;高年级要按照教师提供的自学提纲独立阅读,做到把阅读和讨论、质疑、操作、计算、实验验证结合起来。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先设计练习题复习除法中的“商不变规律”:120÷30,12÷3,1200÷300。再让学生观察二分之一、四分之二、八分之四在相同的纸条中表示的阴影部分,再比较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观察它们各是按什么规律变化的。经过指导,学生能自己看懂从左往右看,分子、分母同时乘2;从右往左看,分子、分母同时除以2;再启发学生用自己话来表达这种规律。这样,学生不仅自己发现了规律,还学会了怎样看书找规律、得结论,从而提高了阅读、观察、推理能力。
第二,在同一时期的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阅读课本的指导可从三方面进行。
一是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课前可让学生先预习课本,对于将要学到的新知识先自学,看哪些能看懂、哪些看不懂,课堂上带着问题听课。这里要注意的是,学生看书时往往只重视回答问题、寻找答案,忽视了思考探索的过程。我们要通过提出一些关键的有探究性的问题,指导学生重点看过程。
二是指导学生在课堂上看书,一般是新授之后,让学生阅读课本,给学生留有质疑的余地。有时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创设情境,让学生质疑,以培养学生的兴趣。有的内容学生看书就能看懂理解的,教师不必讲解。对于书上的数学概念要指导学生精读,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语去理解。如教学“平行线”时,让学生找出其中的“同一平面内”、“不相交”这两个关键词,加深对这一概念的理解。
三是指导学生课后自读课本,其目的是对所学的知识消化品味,如一些文字长或难记忆的概念,则需要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另外,课后学生还可以阅读一些教师推荐的数学课外读物,以丰富自己的知识。这比较适合学有余力的学生,如果教师引导得力,则会对这些学生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如一些数学竞赛成绩突出的学生大多都有自学的兴趣和能力,这将使他们受益颇丰。
总之,通过对读图、读表、读文字材料能力的考查,可以实实在在地推进学生进行自我阅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阅读中,学生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和困难,如果再缺乏兴趣,就更容易退缩、逃避。因此,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教师要提高学生对数学阅读的认识,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使学生阅读的兴趣得到激发。要使学生产生读书的欲望,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采用的方法很多。
比如,可以经常对学生讲一些关于“自学成才”的数学家的故事,树立读书的榜样;也可以在教室里经常陈列或张贴一些生动有趣的数学材料,对学生进行阅读刺激。适当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读书知识竞赛、读书报告会、读书摘录展示等活动,这样,不仅能检测阅读情况,又可对学生起到鼓励的作用。
二、提供阅读机会
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要将数学阅读训练纳入数学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多提供阅读的机会。如: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的演示题一般都是老师自行朗读,边朗读边列式或计算,其实这是训练学生自行阅读的最好机会。因此,我们应将老师的演示题改为学生读,一人读,二人读……一直到读正确为止。这时的读,学生注意力集中,效果好,而且这种机会也很多,几乎每节课都有,若把这些机会让给学生了,学生读的机会也就多了,自然而然地完成了对学生读的训练。另外,我们可以在教室数学墙报下设立一个“数学课外书屋”。图书来源于三方面:一方面是征求家长的配合,征订适合小学生看的数学课外读物和报刊;另一方面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教师做好推荐工作,介绍和搜索有利于小学生阅读的网站;还有一方面是建议学校图书室订购一些数学类的少儿图书,然后利用图书室开放时机,向图书室借一些数学图书,方便学生阅读。当然,有了书,更要有读书时间,可以将时间大部分设在中午,放学后也可借一些书回家看。在提倡“少做题,精练习”的前提下,要鼓励学生抽出时间,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读书,从而丰富自己的数学课外知识,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
三、教给阅读方法
教会学生阅读数学课本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第一步,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引导学生使用课本,养成阅读课本的良好习惯。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教材,引导学生学会自学。
第一,根据不同的年龄特征来确定要求。
低年级应从看图明意开始,会用完整的语言叙述图意,对文字部分要指导逐字逐句阅读,做到读中有思、思中有意;中年级要根据教师提出的阅读要求,一段一段地默读,做到边读、边想、边算、边议,逐步认识结论;高年级要按照教师提供的自学提纲独立阅读,做到把阅读和讨论、质疑、操作、计算、实验验证结合起来。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先设计练习题复习除法中的“商不变规律”:120÷30,12÷3,1200÷300。再让学生观察二分之一、四分之二、八分之四在相同的纸条中表示的阴影部分,再比较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观察它们各是按什么规律变化的。经过指导,学生能自己看懂从左往右看,分子、分母同时乘2;从右往左看,分子、分母同时除以2;再启发学生用自己话来表达这种规律。这样,学生不仅自己发现了规律,还学会了怎样看书找规律、得结论,从而提高了阅读、观察、推理能力。
第二,在同一时期的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阅读课本的指导可从三方面进行。
一是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课前可让学生先预习课本,对于将要学到的新知识先自学,看哪些能看懂、哪些看不懂,课堂上带着问题听课。这里要注意的是,学生看书时往往只重视回答问题、寻找答案,忽视了思考探索的过程。我们要通过提出一些关键的有探究性的问题,指导学生重点看过程。
二是指导学生在课堂上看书,一般是新授之后,让学生阅读课本,给学生留有质疑的余地。有时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创设情境,让学生质疑,以培养学生的兴趣。有的内容学生看书就能看懂理解的,教师不必讲解。对于书上的数学概念要指导学生精读,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语去理解。如教学“平行线”时,让学生找出其中的“同一平面内”、“不相交”这两个关键词,加深对这一概念的理解。
三是指导学生课后自读课本,其目的是对所学的知识消化品味,如一些文字长或难记忆的概念,则需要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另外,课后学生还可以阅读一些教师推荐的数学课外读物,以丰富自己的知识。这比较适合学有余力的学生,如果教师引导得力,则会对这些学生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如一些数学竞赛成绩突出的学生大多都有自学的兴趣和能力,这将使他们受益颇丰。
总之,通过对读图、读表、读文字材料能力的考查,可以实实在在地推进学生进行自我阅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