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地区的古山寨

来源 :源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jiangdq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客家人南迁的历史长河中,人们饱受战乱和匪祸之苦。时至今天,客家地区一些险峻的山上,仍然保留着一座座古老的山寨和山寨遗址。这些古老山寨,在冷兵器时期的屯兵作战和百姓躲避“兵祸”、“匪祸”中,都起过重要作用。
  众多的古山寨中,有历代战争时期官兵或义军建造的屯兵寨,如兴建于南宋祥兴二年(1279)的丰顺县埔寨镇桐子坑古山寨,明末清初抗清志士谢志良在平远县差干镇筑建的五子(指)石兵寨,还有清咸丰九年(1859)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的义子石镇吉在兴宁县建造的马鞭岭营寨等。但大多数的山寨却是客家人为避难而合力筹资筑建的,如建于明清时五华县安流镇半径村的清龙寨,建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平远县仁居镇的鹅石寨、宝珠寨、花苑寨,上举镇的红岩寨等。
  古山寨都选建在山高林密、石壁陡峭又有水源的山顶或山腰上,以坚硬的花岗岩石块砌筑寨墙,寨墙一般高2-3米,墙基宽2米以上,寨墙设有许多瞭望孔,俯视寨外,一目了然。一寨至少设置两个寨门,寨门外必有一段弯曲陡峭的石级,想要攻进寨门,险上加难。寨门上方还建有寨楼,供哨兵住守,全天候监视寨外动向。用厚实的硬木板制作坚固的寨门,关闭寨门后,还用硬木柱横闩在石门框上加固。寨墙像铁桶一样,把整座山寨围将起来,乡勇团丁们手持大刀、长矛、木棒等兵器守在古寨高墙,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山寨内建有若干幢砖瓦房或木板房,设有议事厅、住房、厨房,还有储藏室,储备足够的粮食、干菜、油盐和柴草,以供避难或兵防时住用。较大的山寨内还开垦有菜地、旱地,供种植蔬菜、番薯、茶叶、水果。有些山寨还利用山寨里的优美环境办起私塾、书院,以免学子荒废学业,如平远县仁居鹅石寨上就办有“凤山书院”。也有些山寨内建有小寺庙,供人们烧香拜佛,祈祷平安。为抵御土匪和外敌的攻击抢掠,各山寨均集资打造了长矛、大刀、火炮,准备了檑木石块等器械。开辟练兵场、习武室,把青壮年组织起来,雇请武林高手,教习武术,日夜轮流巡逻放哨,随时准备打击来犯之敌,保护大家的生命财产安全。战乱平息或匪患过后,除少数人留守山寨管理,其余人全部离寨回村。一旦得悉兵祸、匪患消息,大家又带上粮食、日用品云集山寨躲避。
  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进步,特别是冷兵器时代的结束,古山寨逐步失却原有的功能。而且由于建筑年代久远,长年风雨剥蚀,无人修管,大多只剩断垣残壁,荒草凄凄,成为客家历史发展的一段记忆和见证。
  由于山寨一般都建在峻峭的山岭、风景秀美的地方,一些保留较好的山寨经人们修葺开发成旅游区,如平远的五子(指)石兵寨和石龙寨、鹅石寨等,供人们观光旅游,凭吊昔日刀光剑影的古战场,让人们追思客家人南迁的艰辛历史。
其他文献
《汪洋中的一条船》是根据台湾残障作家郑丰喜的自传体同名小说改编的一部电影,由著名导演李行执导。该片曾在台湾第十九届“金马奖”中,获最佳影片、编剧、导演、摄影、男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