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老王的情感世界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典作品赋予我们多角度解读的广阔空间。潜入文本深处,换一个视角,我们就会对文本产生新的理解。从老王去审视杨绛的《老王》,便是深入文本、细读文本的一把金钥匙。
  以往人们解读《老王》的时候,总是趋向于两种途径。首先,老王这一人物是作者着力描述的对象,整篇文章都是围绕老王展开的,所以,人们解读《老王》的第一条途径便是揣摩老王这一人物形象,比如用心揣摩老王的生存状态、老王的为人处世、老王的性格特点。另一方面,“我”是《老王》中的叙述人,因此,第二种解读途径便是理解“我”对老王有怎样的情感态度,这一点自然又与理解文章的主旨联系起来。关于全文的主旨,人们也达成了一致的意见:全文旨在表达作为幸运者的“我”对身为不幸者的老王的深深的愧怍,同时,也表明作者深刻的自我解剖、自我批判。以上两种解读途径当然是入情入理的。可是,对《老王》这样的经典文章的理解并不能到此为止,作品的丰富性要求我们寻找新的阐释角度。
  刚才我们谈到,上面两种解读途径都是从文中主要人物出发的。当我们试图寻求新的阐释角度时,仍然要沿着老王这一主要人物往前行进,只是我们现在所要做的比起以往的解读来要更深入一些,阐释作品时我们的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尽管还是从老王入手,可是这时我们不再去揣摩老王的生存状态、为人处世这些内容了,我们要沿着另外的方向往前探索,引导学生揣摩老王对“我”所持的情感态度。
  那么,老王对“我”持什么态度呢?要准确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只能诉诸文章本身。相信这篇文章最让人震惊的就是最后老王送“我”香油和鸡蛋的那一幕了。自知不久于人世的老王,执意要送给“我”这些对他而言十分昂贵的东西,并且我们注意到他还不向“我”要钱。这件事情有些不寻常,病后的老王为什么会这么做呢?这件事有什么特殊意味呢?其中暗示着什么呢?事实上,老王和“我”非亲非故,他有两个侄儿,而我只是他的一个乘客,但是那些昂贵的东西没有送给他们而是送给了“我”。这样看来,老王对待“我”不是要胜过对待他的亲人吗?这种不寻常的举动除了显示出老王对“我”的谢意、尊敬、关心和牵挂之外还能说明其他什么呢?至此,我们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出老王对“我”的深厚的情感,那是一个不幸者对一直在帮助他的“幸运者”所能表达的复杂而又真挚的情感。
  至此,我们自然会萌生下面的问题:一生潦倒的老王何以对“我”有如此复杂的情感呢?
  试问有多少人拥有老王那样的命运呢?老王不仅要忍受身体上的病痛(瞎了一只眼睛),而且常感到失群落伍,因为他没能加入蹬三轮车的组织。这样看来,老王确乎是一个社会底层的不幸者了。借以谋生的只有一辆破旧的三轮车,乘客们又因他眼瞎而不敢冒险乘坐他的车。老王苦难的命运看来是在所难免的了。但是,天无绝人之路,老王毕竟又是一个幸运的不幸者,老王遇到了“我”。“我”不仅不嫌恶老王,而且让他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稀少而可贵的温暖,甚至可以说让他找到了继续生活下去的希望和勇气。
  我们可以看到,“我”不仅常坐老王的车,而且常和老王闲聊,在闲聊中知道了老王艰难的生活。只要读过契诃夫的《苦恼》,我们就会知道生活在下层的车夫想找到一个乐意和他闲聊的人是多么困难了。出现在《苦恼》中的主人公是一个马车夫,年迈的他还活着,可是他的儿子死去已经快一周了。他是多么苦恼啊!他想向他的乘客倾诉,可是那些老爷们才没有心思听他啰唆呢!有的甚至辱骂他。苦恼的车夫最后只能向他的马倾诉自己的悲伤了。比较起来,老王是很幸运的。“我”不仅和他闲聊,关心他的生活和身体,而且“我”的女儿还给他吃鱼肝油。在老王的心目中,难道不会把“我”当做他的亲人吗?
  这时,老王对“我”的态度就不难理解了。如果再进一步想,我们可以发现,老王对“我”的复杂的态度实际上取决于“我”对老王的态度,或者从本质上说,取决于老王和“我”相互之间的态度——平等、同情、怜悯和关怀。从老王这一方面说,一个生活中的不幸者感受到了来自一个“幸运者”的温暖,然后报以自己的关爱与感激。老王的情感世界因此更加丰富了,老王的形象也更加丰富了,“我”对老王也更加“愧怍”了。
  不难发现,文章的整体色调是感伤的,可是在文本静静流淌的潜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到一股清澈的暖流,这股暖流正是由于老王和“我”彼此理解、相互关怀而缓缓流出的,它也为整篇文章增添了一抹令人欣慰的亮色。
其他文献
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这一诗意的表达告诉我们,教育是一项“慢”事业,需要静静的陪伴,需要爱心,需要静待花开。2017年11月25日,由北京明远教育书院主办,以“面向未来的课堂教学变革”为主题的明远教育论坛在北京大学附属小学召开,共议如何用教育的思想来办有思想的教育。这期间,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北京明远教育书院名誉理事长和名誉院长顾
教学设想    《江南的冬景》是苏教版必修一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之第一板块“谛听天籁”的第一篇散文。  该文是一篇典型的写景抒情散文,语言清新淳朴,语调舒缓优美,意境恬静冲淡,是一幅情景交融的优美的江南暖冬水墨画长卷。看不出什么时代特点或政治色彩,有的是作者对江南冬景的由衷赞赏和无限热爱,读来格外令人惬意和舒坦。这样的美文,学生一看就懂,所以教学重点不在解读;这样的美文,学生一读就喜欢,所以教
对一个中国人来说,文言文这东西不花大量的时间,学不精熟。有些人自小讽诵,仍旧会被其他学者骂为不通,比如章太炎就笑话林纾不识字,叶德辉讥笑康有为典章制度还没入门。而我们知道,林纾和康有为都是现在视为国学大师的人物。当然,如果不要求精湛,不去细究每个字词的意思,一般的文言文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人基本能够读懂。只是要真正学好文言文,却势必细抠每个字的意思不可。所以,高考语文考试的内容,有一定的合理性。阅读
自2001年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三维目标”的育人理念,“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转变等许多新思想,已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但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还不尽如人意。  河北省保定师范附属小学自1896年建校以来,一直继承并发展着“尽本分,尽本能,求发达”的教育宗旨。进入21世纪,附小人抱着“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与发展奠基”的信念,在王淑英校长“以身示范,以课示范”带领下,积极开展“学案导学”自主学习
名著阅读是近年来各省市中考命题的一个要点。本文以筛选的47份样本卷为例,试图通过分析2008年全国各地中考对名著阅读的不同要求,归纳名著阅读试题的命题特点及发展趋势。    一、整体概况    梳理2008年各地中考试卷可以发现,中外文学名著试题的考查呈现以下特点:  首先,从考查比重上看,2008年较2007年的考查比重有了提高。名著阅读考查在基础知识考查中所占比重较小,有的省市甚至没有名著考查
人们在改善物质生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伴随着精神生活的需求,特别是世界观、人生观正处在形成时期的中小学生。中小学生的行动范围相对狭窄,他们接触社会较多的途径是阅读课本和课外书籍,因而中小学生的阅读书目对他们的精神发展、人格完善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什么样的著作才称得上是经典著作?什么样的经典著作才适合作为中小学的读物?经典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这些问题不仅困扰着一线语文教师,同时也备受学生家长的关
【设计理念】  《汉家寨>是一篇富有诗情画意的诗性散文,对语言的鉴赏品味是散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对散文的“神”的把握则是阅读诗性散文的更高要求。教学这篇散文,可以分成品读和探究两个步骤。品读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反复阅读,品味和感受文章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以及背后的感情。探究主要抓住一个核心问题,即作者为什么能从汉家寨人身上看到“坚守”精神。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体会感情,深入理解“坚守
辽宁省沈阳市实验学校的前身是成立于1958年的沈河区大西路第四小学,1993年更名为沈阳市实验小学,2000年中学部成立后正式更名为沈阳市实验学校,成为沈阳市第一所集幼儿园、小学、初中教育于一体的九年一贯制现代化改革示范学校。作为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的实验基地,沈阳市实验学校在多年的教育实践探索中,整体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创建了完整的教育教学体系,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和谐、扬长
2012年高考作文题一揭晓,报刊网络的评论就纷至沓来。最能表现今年特点的就是参与的人士除了中学语文界,还有培训托福考试的成功人士,连香港的大学教授都卷了进来。人们不约而同地把中国高考的命题与欧美进行对比,指出西方相关的作文题着重理性,特别是逻辑思维,不要求抒情。培训托福考试的成功人士还指出,欧美作文,尤其是美国的学术能力评估测试(简称SAT)作文评分,并不看重作者的观点是不是“正确”,而在于其论证
广东省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以下简称“松山湖中心小学”)在12年中推行的课程改革是东莞基础教育改革的标志性与典型性案例。三个阶段的课程改革也深深地映射出不同阶段教育教学改革的时代背景。第一阶段以“学校课程再造”为工作抓手,运用“整合与联动”方式方法构建起“全人课程”体系,聚焦课程理想和课程体系;第二阶段以“教师生态发展”为工作抓手,将“整合与联动”内化为课程改革的思想文化,教师群体实现了从课程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