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武定县教育局始终把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与部门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把人民群众的期盼作为努力方向,把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检验标准,继续深化教育改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加强教育行风建设,推进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跨越发展。
回应群众关切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县城居民越来越多,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为了有效缓解这一矛盾,武定县教育局多方奔走,争取资金、协调项目。2014年6月11日,总投资1.2亿元的思源学校落户武定县,该项目由香港言爱基金会援建、武定县人民政府全力支持并决定建设。
武定县思源实验学校为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建校选址位于武定县狮山镇北片新区,占地80亩,项目总投资1.2亿元。该项目规划办学规模为39个教学班,在校生2460名,教师120人,计划于2015年9月开始招生。武定县思源实验学校的建成将极大地缓解武定县城区群众子女就学困难,真正让城区群众子女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在武定县2008年“8·30”地震中,许多中小学校舍严重受损,其中己衣中学校址滑坡。武定县县委、县人民政府从“人人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角度出发,整合资源、集中办学。同时,考虑到地质灾害隐患,震后紧急避险的需要,于2011年秋季学期将己衣中学并入香水中学办学。
己衣中学撤并到香水中学办学3年来,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己衣中学恢复办学问题得到上级部门的高度关注,省、州教育主管部门做了充分的调研和论证。该县教育局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责任,在群众期盼亟待解决的问题上敢于面对,4次派出工作组深入学校、进村入户大走访,听取民意,大范围收集学生、老师、家长和学校、村组、乡镇的意见,按照轻重缓急和先易后难的原则,对群众期盼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分类整理,排出解决问题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并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在己衣中学恢复办学过程中,武定县采取了多项措施,提供了人才保障和组织保障。一是遵循恢复办学与深化教育改革相结合的原则,探索“1+9”办学模式,即“幼儿园+九年一贯制教学”。二是由县财政安排资金40万元用于计算机室、办公设备、课桌椅等的配套。三是切实配好班子,抓好队伍,确保学校能够平稳过渡。从武定一中、县民族中学选派4名学科骨干教师到己衣中学支教;从全县中学班子中选派两名副校长到己衣中学任职参与教学管理。这些举措是武定县教育局顺应民意,回应群众关切,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具体体现。通过教育局干部职工多方努力,己衣中学如期恢复招生。2014年9月1日,己衣中学如期开学,167名初中七年级学生欢天喜地参加了新学期的开学典礼。
巧用“加减乘除” 为大班额消肿
近年来,武定县城城区小学教育资源紧缺是一个难以突破的瓶颈。武定县近城小学“大班额”问题愈演愈烈,引起了社会和广大家长的关注和强烈反映,也给教学和安全带来了一些潜在的隐患。为此,武定县从学校、教师、学生等方面着手,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巧用“加减乘除”,着力破解近城小学“大班额”问题。
用“加法”,扩增城区学位。扩建香水小学,增加了城区学位350多个。积极推进县城北片区武定思源实验学校建设步伐,到2015年秋季学期招生时,将再增加城区小学学位600个。
用“减法”,减轻入学压力。为减轻近城小学入学压力,从2014年起,城区的新生一年级严格实行划片并限额招生,进一步为“大班额”退烧消肿,确定香水小学作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学校,满足外来学生的就读需求。在乡(镇),按照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近入学的原则,严格执行学生流动管理制度,抓好学生的生源地控制工作,尽量避免乡(镇)学生大量流向县城。
用“乘法”,挖掘内部资源。近城小学面向全县中小学流动8名骨干教师进行补充;学校内部采取合并办公室和一些功能室的办法,对二至五年级学生进行分班增班,由原来每个年级6个班分为7个班,压缩班额。
用“除法”,严格学籍管理。在一年级划片限额招生的工作基础之上,对二至六年级严格学籍管理,允许转学流出,严格控制转学流入,对不属于片区内的户籍学生,县教育局一律不办理不认可转入学生学籍。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近城小学“大班额”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2014年秋季学期在校规模为41个班(上学年为37个班)学生2511人,全校平均班额由上学年的72.8人降为今年的61.2人。其中,一年级平均班额为46人,比上学年减少了36人。
立行立改 进入云南省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县行列
近年来,武定县中小学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成绩突出。2014年,该县全面超额完成楚雄州教育局下达的预测指标,向全县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在2014年高考中,600分以上有5人,一本实际上线57人,二本237人,三本229人,总上线率95.9%,武定民族中学荣获楚雄州“质量提升先进学校”和“优生培育先进学校”两个奖项。
2014年11月4日,云南省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工作会召开。会上,武定县副县长黄玉梅与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签订了《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与武定县人民政府共同开展教育科研综合实验的合作协议》,武定县成为7个云南省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县之一。
经过3年的不懈努力,武定县初步形成了一支优秀高中学科骨干教师队伍,创建了一系列优质课堂教学活动,形成了一批优秀课堂教学案例,普通高中办学水平有了明显提升。
回应群众关切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县城居民越来越多,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为了有效缓解这一矛盾,武定县教育局多方奔走,争取资金、协调项目。2014年6月11日,总投资1.2亿元的思源学校落户武定县,该项目由香港言爱基金会援建、武定县人民政府全力支持并决定建设。
武定县思源实验学校为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建校选址位于武定县狮山镇北片新区,占地80亩,项目总投资1.2亿元。该项目规划办学规模为39个教学班,在校生2460名,教师120人,计划于2015年9月开始招生。武定县思源实验学校的建成将极大地缓解武定县城区群众子女就学困难,真正让城区群众子女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在武定县2008年“8·30”地震中,许多中小学校舍严重受损,其中己衣中学校址滑坡。武定县县委、县人民政府从“人人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角度出发,整合资源、集中办学。同时,考虑到地质灾害隐患,震后紧急避险的需要,于2011年秋季学期将己衣中学并入香水中学办学。
己衣中学撤并到香水中学办学3年来,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己衣中学恢复办学问题得到上级部门的高度关注,省、州教育主管部门做了充分的调研和论证。该县教育局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责任,在群众期盼亟待解决的问题上敢于面对,4次派出工作组深入学校、进村入户大走访,听取民意,大范围收集学生、老师、家长和学校、村组、乡镇的意见,按照轻重缓急和先易后难的原则,对群众期盼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分类整理,排出解决问题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并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在己衣中学恢复办学过程中,武定县采取了多项措施,提供了人才保障和组织保障。一是遵循恢复办学与深化教育改革相结合的原则,探索“1+9”办学模式,即“幼儿园+九年一贯制教学”。二是由县财政安排资金40万元用于计算机室、办公设备、课桌椅等的配套。三是切实配好班子,抓好队伍,确保学校能够平稳过渡。从武定一中、县民族中学选派4名学科骨干教师到己衣中学支教;从全县中学班子中选派两名副校长到己衣中学任职参与教学管理。这些举措是武定县教育局顺应民意,回应群众关切,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具体体现。通过教育局干部职工多方努力,己衣中学如期恢复招生。2014年9月1日,己衣中学如期开学,167名初中七年级学生欢天喜地参加了新学期的开学典礼。
巧用“加减乘除” 为大班额消肿
近年来,武定县城城区小学教育资源紧缺是一个难以突破的瓶颈。武定县近城小学“大班额”问题愈演愈烈,引起了社会和广大家长的关注和强烈反映,也给教学和安全带来了一些潜在的隐患。为此,武定县从学校、教师、学生等方面着手,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巧用“加减乘除”,着力破解近城小学“大班额”问题。
用“加法”,扩增城区学位。扩建香水小学,增加了城区学位350多个。积极推进县城北片区武定思源实验学校建设步伐,到2015年秋季学期招生时,将再增加城区小学学位600个。
用“减法”,减轻入学压力。为减轻近城小学入学压力,从2014年起,城区的新生一年级严格实行划片并限额招生,进一步为“大班额”退烧消肿,确定香水小学作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学校,满足外来学生的就读需求。在乡(镇),按照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近入学的原则,严格执行学生流动管理制度,抓好学生的生源地控制工作,尽量避免乡(镇)学生大量流向县城。
用“乘法”,挖掘内部资源。近城小学面向全县中小学流动8名骨干教师进行补充;学校内部采取合并办公室和一些功能室的办法,对二至五年级学生进行分班增班,由原来每个年级6个班分为7个班,压缩班额。
用“除法”,严格学籍管理。在一年级划片限额招生的工作基础之上,对二至六年级严格学籍管理,允许转学流出,严格控制转学流入,对不属于片区内的户籍学生,县教育局一律不办理不认可转入学生学籍。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近城小学“大班额”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2014年秋季学期在校规模为41个班(上学年为37个班)学生2511人,全校平均班额由上学年的72.8人降为今年的61.2人。其中,一年级平均班额为46人,比上学年减少了36人。
立行立改 进入云南省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县行列
近年来,武定县中小学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成绩突出。2014年,该县全面超额完成楚雄州教育局下达的预测指标,向全县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在2014年高考中,600分以上有5人,一本实际上线57人,二本237人,三本229人,总上线率95.9%,武定民族中学荣获楚雄州“质量提升先进学校”和“优生培育先进学校”两个奖项。
2014年11月4日,云南省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工作会召开。会上,武定县副县长黄玉梅与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签订了《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与武定县人民政府共同开展教育科研综合实验的合作协议》,武定县成为7个云南省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县之一。
经过3年的不懈努力,武定县初步形成了一支优秀高中学科骨干教师队伍,创建了一系列优质课堂教学活动,形成了一批优秀课堂教学案例,普通高中办学水平有了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