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十六届全国中小学生绘画书法作品比赛开始了。
关于主题,在比赛通知中是这样说的:本届比赛以“阳光·成长”为主题,旨在引导少年儿童以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为契机,学习党的光荣历史,描绘祖国的发展变化,展示少年儿童在党的阳光照耀下幸福生活、快乐成长的精神风貌,激发少年儿童爱党爱国的高尚情怀,提升审美情趣,在活动中受到教育,享受艺术创造的快乐。
通知明确地告诉我们这样几个信息:首先,是本次比赛“阳光·成长”的主题是仅仅契合201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的;第二,比赛的主题虽然契合建党90周年,但是仍然希望和鼓励同学们围绕自己的生活进行创作;第三,比赛的作品能够提升创作者的审美情趣,享受创作的快乐,而不仅仅是以获奖为目的。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的90年里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件,涌现了许多值得尊重的人物。这些事件和人物也是艺术家们创作的最好素材,艺术家们以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创作了众多优秀的艺术作品。
作为切合比赛主题的内容,可以回望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在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发现和选择适合少年儿童表现特色的内容。在这方面,艺术家们也早已做出了典范。
潘鹤的雕塑《艰苦岁月》创作于1956年,表现的是当年海南游击队的生活。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却一直被当做表现红军长征的作品。艺术家为什么要表现这样一个内容呢?潘鹤说当年他到海南体验生活,了解到一支几万人的游击队,为了胜利顽强斗争到最后只剩下23人。海南岛游击战士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深深地打动了艺术家,潘鹤从对“艰苦”与众不同的角度表现了这段历史。老战士在入神地吹笛子,而小战士偎依在他身旁倾听,体现出他们在艰苦年代的乐观主义精神。潘鹤说:“熟悉地理环境特征的人都可以看得清楚,地上的芭蕉叶,身上背着的椰子杯,还有短裤和赤脚,《艰苦岁月》所表现的都是海南的地方特色。”
秦大虎与张定钊合作创作的《在战斗中成长》是一幅油画作品,所表现的时代一目了然。想想与很多人熟悉的小兵张嘎,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呢?画家既借助了环境特点——青纱帐——抗日战争时期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最好的战场之一,又以此寓意了“成长”。而一大一小两位游击队员身上的“家伙”,很容易让观众想到一句著名的歌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其实,这幅油画作者之一的秦大虎本身就曾经是一名小战士。亲身的经历当然对作品的成功有极大的帮助。
你发现了吗?这两幅作品有一个共同点:以大带小。其实这正寓意了和我们的比赛相同的意思——“阳光·成长”在和平年代,阳光下的生活更加五彩斑斓。艺术家们的创作所表现的角度也同样丰富多彩。对艺术家来说,他们表现的都是自己身边关注、发现、认识、了解的生活,对我们今天的少年儿童来说,能够通过欣赏美术作品、观看电影、阅读故事,特别是在那些历史年代我们同龄人的生活经历,一定能够从对历史的回望中找到适合我们表现的创作题材。
从历史回到现实,我们的创作如何切合本次比赛的主题呢?请先欣赏几幅2010年由教育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三届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小学绘画获奖作品。这次展演活动的主题是“阳光下成长”,和十六届比赛的主题如此吻合,看看展演活动的获奖同学们是如何表现自己生活的,一定对我们的创作有所启发。
比赛主题中的“成长”主要是指少年儿童的学习生活,以及用自己的眼光观察、认识和理解的周边生活。再细细分析这些作品,同学们对生活的表现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的“轰轰烈烈”,而是抓住生活中最能打动自己的细节进行表现,而能打动创作者的细节,往往会很容易地打动欣赏者,当然包括比赛的评委了。
如何抓住能够打动人心的细节呢?首先要立足于表现自己喜欢和熟悉的生活。只有自己喜欢的生活才有可能从中发现与众不同的表现题材。只有自己熟悉的生活才有可能发现与众不同的表现角度。而“与众不同”可是艺术创作成功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第二,在获得表现题材之后,千万不能“大包大揽”,希望把所有的内容都表现出来,这样做的结果搞好了“事倍功半”,搞不好就可能“前功尽弃”。所以一定要学会选择,从自己要表现的内容里选择适合表现、适于用造型语言和色彩语言表现的部分。第三是尽可能多地考虑几种表现方式,看看哪一种方式最适合表现这个题材。在这里请大家欣赏的这几幅作品就包括了彩色水笔、油画棒、水墨画、线描、木刻、拼贴、剪刻等多种表现方式。
从具体表现的结果来说,一味地追求“照相式”的“像”是绘画创作的大忌。从字面上就可以理解,照相式的“像”对于摄影来说本是“理所应当”的,而对绘画来说,不顾内容和实力地追求这种“像”肯定会严重影响创作的结果。绘画创作作为艺术创作中重要的门类,当然需要“像”,但是这“像”可不是仅仅靠眼睛的观察,而是需要内心的感受,正所谓“像”从心生。绘画艺术最关注的是你的创作是否很好地表现出了你内心的感受。对于不同年龄的少年儿童来说,表现出符合自己年龄特点的内容和形象是作品成功的又一个基本条件。有时候超出年龄特点的“完整”和“像”会严重影响少年儿童绘画创作独特的表现魅力,一定要珍视自己的眼睛对生活的发现,一定要珍视自己的内心列生活的感受。
对于未采,一万个人应该有一万个想法。但是,漫无边际的空想是最令人反感的。人们更期待贴近自己生活的畅想。
如何懂憬和畅想未来呢?这可没有灵丹妙药,但是,我们也不妨借鉴一些方法激发自己的想象。比如借鉴思维导图的方法。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科学研究已经充分证明:人类的思维特征是呈放射性的,进入大脑的每一条信息、每一种感觉、记忆或思想(包括每一个词汇、数字、代码、食物、香味、线条、色彩、图像、节拍、音符和纹路),都可作为一个思维分支表现出采,它呈现出来的就是放射性立体结构。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
请先在一张纸的中间写上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名词,比如“越野车”、“公园”、“厨房”……然后“越野车”分出不同的枝权,只要这些枝权能帮助你继续想象,如“形状”、“功能”、“色彩”、“材质”等等。进一步再沿着这些枝杈继续想象,比如从“颜色”想到的你认为最应该的具体色彩,比如“伪装色”、“中国红”等等,或者“形状”下有趣的具体形状,比如“电脑”、“云朵”……每一层都努力做到自己觉得没法再细分了,然后尝试这些词之间的形象组合,比如“电脑形状带伪装色由再生塑料合成以太阳能和风力驱动的越野车”,至于细节嘛,只要你真心喜欢,从现在有的任何东西上转移和变化过来都可以。
作为憧憬未来的绘画作品,想象的真实性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只要你想得开心,想得与众不同,怎和想都不为过。但是,不管你如何想象,有两样东西是必须的——形状和颜色。有了合适的形状(包括在空间中不可能存在的形状)和合适的色彩(包括黑白灰色),你憧憬的未来一定会跃然纸上。
祝同学们创作成功!
关于主题,在比赛通知中是这样说的:本届比赛以“阳光·成长”为主题,旨在引导少年儿童以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为契机,学习党的光荣历史,描绘祖国的发展变化,展示少年儿童在党的阳光照耀下幸福生活、快乐成长的精神风貌,激发少年儿童爱党爱国的高尚情怀,提升审美情趣,在活动中受到教育,享受艺术创造的快乐。
通知明确地告诉我们这样几个信息:首先,是本次比赛“阳光·成长”的主题是仅仅契合201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的;第二,比赛的主题虽然契合建党90周年,但是仍然希望和鼓励同学们围绕自己的生活进行创作;第三,比赛的作品能够提升创作者的审美情趣,享受创作的快乐,而不仅仅是以获奖为目的。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的90年里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件,涌现了许多值得尊重的人物。这些事件和人物也是艺术家们创作的最好素材,艺术家们以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创作了众多优秀的艺术作品。
作为切合比赛主题的内容,可以回望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在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发现和选择适合少年儿童表现特色的内容。在这方面,艺术家们也早已做出了典范。
潘鹤的雕塑《艰苦岁月》创作于1956年,表现的是当年海南游击队的生活。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却一直被当做表现红军长征的作品。艺术家为什么要表现这样一个内容呢?潘鹤说当年他到海南体验生活,了解到一支几万人的游击队,为了胜利顽强斗争到最后只剩下23人。海南岛游击战士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深深地打动了艺术家,潘鹤从对“艰苦”与众不同的角度表现了这段历史。老战士在入神地吹笛子,而小战士偎依在他身旁倾听,体现出他们在艰苦年代的乐观主义精神。潘鹤说:“熟悉地理环境特征的人都可以看得清楚,地上的芭蕉叶,身上背着的椰子杯,还有短裤和赤脚,《艰苦岁月》所表现的都是海南的地方特色。”
秦大虎与张定钊合作创作的《在战斗中成长》是一幅油画作品,所表现的时代一目了然。想想与很多人熟悉的小兵张嘎,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呢?画家既借助了环境特点——青纱帐——抗日战争时期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最好的战场之一,又以此寓意了“成长”。而一大一小两位游击队员身上的“家伙”,很容易让观众想到一句著名的歌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其实,这幅油画作者之一的秦大虎本身就曾经是一名小战士。亲身的经历当然对作品的成功有极大的帮助。
你发现了吗?这两幅作品有一个共同点:以大带小。其实这正寓意了和我们的比赛相同的意思——“阳光·成长”在和平年代,阳光下的生活更加五彩斑斓。艺术家们的创作所表现的角度也同样丰富多彩。对艺术家来说,他们表现的都是自己身边关注、发现、认识、了解的生活,对我们今天的少年儿童来说,能够通过欣赏美术作品、观看电影、阅读故事,特别是在那些历史年代我们同龄人的生活经历,一定能够从对历史的回望中找到适合我们表现的创作题材。
从历史回到现实,我们的创作如何切合本次比赛的主题呢?请先欣赏几幅2010年由教育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三届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小学绘画获奖作品。这次展演活动的主题是“阳光下成长”,和十六届比赛的主题如此吻合,看看展演活动的获奖同学们是如何表现自己生活的,一定对我们的创作有所启发。
比赛主题中的“成长”主要是指少年儿童的学习生活,以及用自己的眼光观察、认识和理解的周边生活。再细细分析这些作品,同学们对生活的表现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的“轰轰烈烈”,而是抓住生活中最能打动自己的细节进行表现,而能打动创作者的细节,往往会很容易地打动欣赏者,当然包括比赛的评委了。
如何抓住能够打动人心的细节呢?首先要立足于表现自己喜欢和熟悉的生活。只有自己喜欢的生活才有可能从中发现与众不同的表现题材。只有自己熟悉的生活才有可能发现与众不同的表现角度。而“与众不同”可是艺术创作成功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第二,在获得表现题材之后,千万不能“大包大揽”,希望把所有的内容都表现出来,这样做的结果搞好了“事倍功半”,搞不好就可能“前功尽弃”。所以一定要学会选择,从自己要表现的内容里选择适合表现、适于用造型语言和色彩语言表现的部分。第三是尽可能多地考虑几种表现方式,看看哪一种方式最适合表现这个题材。在这里请大家欣赏的这几幅作品就包括了彩色水笔、油画棒、水墨画、线描、木刻、拼贴、剪刻等多种表现方式。
从具体表现的结果来说,一味地追求“照相式”的“像”是绘画创作的大忌。从字面上就可以理解,照相式的“像”对于摄影来说本是“理所应当”的,而对绘画来说,不顾内容和实力地追求这种“像”肯定会严重影响创作的结果。绘画创作作为艺术创作中重要的门类,当然需要“像”,但是这“像”可不是仅仅靠眼睛的观察,而是需要内心的感受,正所谓“像”从心生。绘画艺术最关注的是你的创作是否很好地表现出了你内心的感受。对于不同年龄的少年儿童来说,表现出符合自己年龄特点的内容和形象是作品成功的又一个基本条件。有时候超出年龄特点的“完整”和“像”会严重影响少年儿童绘画创作独特的表现魅力,一定要珍视自己的眼睛对生活的发现,一定要珍视自己的内心列生活的感受。
对于未采,一万个人应该有一万个想法。但是,漫无边际的空想是最令人反感的。人们更期待贴近自己生活的畅想。
如何懂憬和畅想未来呢?这可没有灵丹妙药,但是,我们也不妨借鉴一些方法激发自己的想象。比如借鉴思维导图的方法。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科学研究已经充分证明:人类的思维特征是呈放射性的,进入大脑的每一条信息、每一种感觉、记忆或思想(包括每一个词汇、数字、代码、食物、香味、线条、色彩、图像、节拍、音符和纹路),都可作为一个思维分支表现出采,它呈现出来的就是放射性立体结构。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
请先在一张纸的中间写上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名词,比如“越野车”、“公园”、“厨房”……然后“越野车”分出不同的枝权,只要这些枝权能帮助你继续想象,如“形状”、“功能”、“色彩”、“材质”等等。进一步再沿着这些枝杈继续想象,比如从“颜色”想到的你认为最应该的具体色彩,比如“伪装色”、“中国红”等等,或者“形状”下有趣的具体形状,比如“电脑”、“云朵”……每一层都努力做到自己觉得没法再细分了,然后尝试这些词之间的形象组合,比如“电脑形状带伪装色由再生塑料合成以太阳能和风力驱动的越野车”,至于细节嘛,只要你真心喜欢,从现在有的任何东西上转移和变化过来都可以。
作为憧憬未来的绘画作品,想象的真实性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只要你想得开心,想得与众不同,怎和想都不为过。但是,不管你如何想象,有两样东西是必须的——形状和颜色。有了合适的形状(包括在空间中不可能存在的形状)和合适的色彩(包括黑白灰色),你憧憬的未来一定会跃然纸上。
祝同学们创作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