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尤其是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形成,往往不是教师直接“教”的结果,而是通过在实际生活和活动中积累有关经验和体验来实现的。在当前的社会领域教学活动中,许多教师都喜欢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来展开教学。但是,有的教师只注重以情境吸引幼儿,却忽视了情境的教育功能。他们设置的情境好看、热闹、花哨,却与主题风马牛不相及。因为他们只把情境作为活动的点缀,弱化了其教育的本质。例如大班社会领域教学活动“让我们的环境永远美”,教师扮演魔法师,举着一根精美的魔法棒,对幼儿说:“我是一个神奇的魔法师,我有一根神奇的魔法棒,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神奇的魔法棒能变出什么?一、二、三,变变变,变出了小乌龟!让我们一起和小乌龟到森林里去玩吧!”紧接着,教师带着幼儿一起在音乐声中学着小乌龟爬了起来。之后,教师启发幼儿在环保方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培养幼儿自觉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而神奇的魔法师再也没有出现过。所以这一情境创设与教学主题无丝毫实质性联系,只是一个好看而不实用的“花架子”。
在社会领域教学活动中创设情境是为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教师如能恰当运用,就会使社会领域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们在创设情境时应避免盲目,注意把握两个要点,一是有必要,即教学主题确实较为抽象、难以把握,或离幼儿的已有经验较远,需要借助情境帮助幼儿理解;二是要切题,即情境设置要与教学主题相关,不要牵强附会,追求表面的热闹。有的教师为创设情境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却忽视了在情境中隐含教育线索的重要性。偏离了主题的情境即使再有吸引力,也很难对幼儿的社会领域教育产生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社会领域教学活动中的情境创设进行深入思考,以切实提高社会领域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求真
教师创设情境时不需要刻意制造,也不需要额外添加,只需再现幼儿真实的生活。真实的生活情境有利于将幼儿的原有经验与教学活动目标有机联系起来。建构主义学者十分注重情境的真实性,他们认为,如果要求幼儿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真实世界中的问题,那么幼儿学习和应用的情境必须具有真实性。
例如小班社会领域活动“做客”,教师先抛出问题:“你去过别人家做客吗?你是怎样当小客人的?”接着,让幼儿带着问题观看教师自拍的录像。录像记录的是真实生活场景中大班幼儿做客的情景。幼儿观看录像后,不由自主地将自己的行为与哥哥姐姐相比较,从而很快地了解了做客时应有的行为规则。在之后到“娃娃家”模拟做客时,幼儿自觉地把刚刚学到的良好行为应用到游戏中。在这个活动中,教师以具体生动的生活情景展示代替纯粹的说教,利用幼儿好模仿的特点使幼儿很好地掌握了一些行为规范。真实的生活情景中虽然没有复杂的情节,也没有刻意渲染,但这种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学习环境更容易使幼儿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求准
情境创设不在于新、奇、多,而在于是否准确,能否有效地为教学目标服务,是否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及年龄特点。
例如,教师发现现代社会中的独生子女大多只懂得接受来自家庭、社会的关爱,缺乏关心、帮助他人的意识。由此教师设计了社会领域教学活动“帮助盲人真快乐”,旨在引导幼儿正确对待残疾人,让幼儿从小学会关心和帮助他人。活动一开始,教师创设了“盲人来访”的情境。当幼儿看到教师扮演的戴着墨镜、拄着拐杖的“盲人”在地上敲敲打打,一步一步摸索着向前走时,他们觉得很滑稽,于是哄堂大笑。之后,教师又通过多媒体向幼儿介绍了导盲犬,并让幼儿两人一组做游戏,一人戴上眼罩扮演盲人,一人则扮演导盲犬来帮助盲人,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教师创设情境的初衷是让幼儿懂得盲人生活的艰辛,体验帮助盲人的快乐,可是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因为教师扮演盲人只会让幼儿觉得刻意而滑稽,并不能给幼儿带来真切的体验;“导盲犬”的出现也远离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幼儿扮演导盲犬帮助盲人只是形式上的体验,无法在情感上有所触动。其实,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引导幼儿换位思考,例如让幼儿戴上眼罩体验一下什么都看不见的感觉,思考一下如果自己是盲人在生活上会有多么不便,多么需要别人来帮助自己。这样的情境创设有利于幼儿把自己置于对方的处境中去认识、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使幼儿产生情感共鸣,让幼儿体验到关心、帮助他人的意义和价值。
●求简
在观摩幼儿园公开展示活动时,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感慨:活动的确很精彩,但是如此大量的活动准备只能在偶尔的公开展示活动中进行,日常教学活动中根本无法实行。其实教师每天都要组织集体活动,不可能每次都去准备大量的图片、录像、音乐、动画片、表演等,创设简单而有效的教学情境才是我们要重点关注和研究的。我们无需“作秀”,一个短小的故事,几个有价值的问题,一次简单的操作或实践,一次小型竞赛活动就会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激活幼儿的思维。
例如在一次幼儿园公开展示活动中,一位教师在组织大班社会领域活动“认识你真高兴”时,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社会性发展水平,巧妙利用当时借班上课、幼儿与自己初次见面这一实际情况,将“熟悉幼儿”这一环节融入活动过程中。教师提出了几个小问题,如“你们想认识我吗”“我和你们的老师有什么地方不一样”“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我吗”,立即拉近了和幼儿之间的心理距离。接着教师以幼儿见过却没有真正用过的名片作为载体,让幼儿感受认识新朋友的快乐,获得一些与人交往的技巧。自然的情境、简单的道具同样达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总之,根据社会领域教学活动的特点和幼儿的年龄特点合理、恰当地创设情境,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幼儿获得丰富经验和体验的重要途径,值得教师深入研究。
在社会领域教学活动中创设情境是为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教师如能恰当运用,就会使社会领域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们在创设情境时应避免盲目,注意把握两个要点,一是有必要,即教学主题确实较为抽象、难以把握,或离幼儿的已有经验较远,需要借助情境帮助幼儿理解;二是要切题,即情境设置要与教学主题相关,不要牵强附会,追求表面的热闹。有的教师为创设情境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却忽视了在情境中隐含教育线索的重要性。偏离了主题的情境即使再有吸引力,也很难对幼儿的社会领域教育产生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社会领域教学活动中的情境创设进行深入思考,以切实提高社会领域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求真
教师创设情境时不需要刻意制造,也不需要额外添加,只需再现幼儿真实的生活。真实的生活情境有利于将幼儿的原有经验与教学活动目标有机联系起来。建构主义学者十分注重情境的真实性,他们认为,如果要求幼儿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真实世界中的问题,那么幼儿学习和应用的情境必须具有真实性。
例如小班社会领域活动“做客”,教师先抛出问题:“你去过别人家做客吗?你是怎样当小客人的?”接着,让幼儿带着问题观看教师自拍的录像。录像记录的是真实生活场景中大班幼儿做客的情景。幼儿观看录像后,不由自主地将自己的行为与哥哥姐姐相比较,从而很快地了解了做客时应有的行为规则。在之后到“娃娃家”模拟做客时,幼儿自觉地把刚刚学到的良好行为应用到游戏中。在这个活动中,教师以具体生动的生活情景展示代替纯粹的说教,利用幼儿好模仿的特点使幼儿很好地掌握了一些行为规范。真实的生活情景中虽然没有复杂的情节,也没有刻意渲染,但这种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学习环境更容易使幼儿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求准
情境创设不在于新、奇、多,而在于是否准确,能否有效地为教学目标服务,是否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及年龄特点。
例如,教师发现现代社会中的独生子女大多只懂得接受来自家庭、社会的关爱,缺乏关心、帮助他人的意识。由此教师设计了社会领域教学活动“帮助盲人真快乐”,旨在引导幼儿正确对待残疾人,让幼儿从小学会关心和帮助他人。活动一开始,教师创设了“盲人来访”的情境。当幼儿看到教师扮演的戴着墨镜、拄着拐杖的“盲人”在地上敲敲打打,一步一步摸索着向前走时,他们觉得很滑稽,于是哄堂大笑。之后,教师又通过多媒体向幼儿介绍了导盲犬,并让幼儿两人一组做游戏,一人戴上眼罩扮演盲人,一人则扮演导盲犬来帮助盲人,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教师创设情境的初衷是让幼儿懂得盲人生活的艰辛,体验帮助盲人的快乐,可是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因为教师扮演盲人只会让幼儿觉得刻意而滑稽,并不能给幼儿带来真切的体验;“导盲犬”的出现也远离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幼儿扮演导盲犬帮助盲人只是形式上的体验,无法在情感上有所触动。其实,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引导幼儿换位思考,例如让幼儿戴上眼罩体验一下什么都看不见的感觉,思考一下如果自己是盲人在生活上会有多么不便,多么需要别人来帮助自己。这样的情境创设有利于幼儿把自己置于对方的处境中去认识、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使幼儿产生情感共鸣,让幼儿体验到关心、帮助他人的意义和价值。
●求简
在观摩幼儿园公开展示活动时,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感慨:活动的确很精彩,但是如此大量的活动准备只能在偶尔的公开展示活动中进行,日常教学活动中根本无法实行。其实教师每天都要组织集体活动,不可能每次都去准备大量的图片、录像、音乐、动画片、表演等,创设简单而有效的教学情境才是我们要重点关注和研究的。我们无需“作秀”,一个短小的故事,几个有价值的问题,一次简单的操作或实践,一次小型竞赛活动就会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激活幼儿的思维。
例如在一次幼儿园公开展示活动中,一位教师在组织大班社会领域活动“认识你真高兴”时,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社会性发展水平,巧妙利用当时借班上课、幼儿与自己初次见面这一实际情况,将“熟悉幼儿”这一环节融入活动过程中。教师提出了几个小问题,如“你们想认识我吗”“我和你们的老师有什么地方不一样”“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我吗”,立即拉近了和幼儿之间的心理距离。接着教师以幼儿见过却没有真正用过的名片作为载体,让幼儿感受认识新朋友的快乐,获得一些与人交往的技巧。自然的情境、简单的道具同样达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总之,根据社会领域教学活动的特点和幼儿的年龄特点合理、恰当地创设情境,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幼儿获得丰富经验和体验的重要途径,值得教师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