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球面因子Q引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眼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i53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对比研究非球面因子Q引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散光的疗效.方法 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接受Q值引导LASIK患者43例(43只眼)作为试验组,同期接受常规LASIK患者41例(41只眼)作为对照组,均取右眼进行分析,对两组疗效进行比较.随访时间为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检查项目包括:视力、屈光度、角膜地形图、眼压、波阵面像差、超声角膜厚度、对比敏感度等.应用SPSS 13.0软件包,对手术前后Q值、瞳孔直径、像差、对比敏感度、切削深度等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对有效光区和术前预期矫正的有效球镜度、K值、Q值、切削深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术后3个月,试验组裸眼视力≥1.0占97.67%,对照组裸眼视力≥1.0占97.56%;试验组和对照组最佳球镜度均在-0.50~+0.50 D,试验组平均为(-0.19±0.20)D,对照组平均为(-0.17±0.17)D;试验组Q值平均为(0.50±0.28),对照组平均为(0.82±0.4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74,P=0.033);试验组球差平均为(-0.265±0.156) μm,对照组平均为(-0.487±0.159) 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72,P=0.011);试验组对比敏感度术后1个月恢复术前水平,对照组术后3个月恢复术前水平;术后3个月试验组有效光区平均(5.74±0.22)mm,对照组平均(5.34±0.2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52,P=0.013).结论 Q值引导LASIK安全、有效、具有良好的预测性;和常规LASIK相比,Q值引导LASIK矫正球差具有优势,术后视觉质量更好。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Best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BVMD)一家系的临床表型特征和相关基因VMD2的突变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BVMD一家系患者详细的临床资料,包括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图像等,并对患眼病变进行分期.同时对该家系5例患者及其家族中2名正常成员进行基因分析.采取外周血2.7 ml,制备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DNA,应用合成的特异性引物,以聚合酶链反应(PCR
目的 了解活体状态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前后角膜基质层形态学变化规律.方法 为观察型系列病例研究.选取19例(22只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在术前、术后1周、术后1、3及6个月不同时间,应用非接触型角膜内皮镜(NCSM)和共聚焦显微镜(CMTF)对角膜中央区厚度和角膜前、后基质层细胞数目进行统计学比较,并观察角膜基质层形态学变化规律.文中3组计量资料的
2008年5月12日14时25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中心的日常诊疗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门诊患者正在接受检查和治疗,部分住院患者正地接受手术。
期刊
1.诊断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vasculopathy,PCV)的必要条件是  A、吲哚氰绿脉络膜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angiography,ICGA)显示有异常分支的脉络膜血管网  B、ICGA显示有脉络膜新生血管  C、眼底检查可见视网膜下橘红色隆起  D、ICGA显示有息肉状脉络膜血管扩张  E、视网膜下出血
期刊
随着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手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眼科医务工作者和研究者不仅仅重视其临床效果的评估,更进一步把焦点集中于其基础理论的研究。近年来,眼科医务工作者在准分子激光治疗眼屈光不正方面取得了很好的经验。为能更好掌握准分子激光技术,使其更好地得到发展,
目的 探讨玻璃体手术并发周边部视网膜裂孔的危险因素及其治疗预后.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回顾性分析玻璃体手术前不伴有视网膜裂孔或视网膜脱离的379例(404只眼)患者临床资料.对手术中或手术后发现周边部视网膜裂孔的患者,记录裂孔的部位、数量、发现时间及是否伴有视网膜脱离,比较术中或术后发现裂孔的两组患者的治疗方法和视网膜复位率.采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目的 观察眼球摘除和义眼台植入对兔眼眶骨细胞凋亡的影响,初步探讨义眼台植入对眼眶畸形发育防治的作用机制.方法 实验研究.选用同龄、健康、体重相近新西兰幼兔21只,随机分为眼球摘除组、义眼台植入组及正常对照组.1个月龄时对眼球摘除组和义眼台植入组的兔分别行左侧眼球摘除或眼球摘除联合义眼台植入术,正常对照组左侧眼眶作为参照.2个月龄时处死全部兔子,采用光镜、透射电镜和TUNEL法检测其眶骨骨细胞凋亡,
亚太眼科学会主席、日本大阪大学医学院眼科学系主任、大阪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日本眼科学会继任主席YasuoTano教授于2009年1月31日因病逝世,享年60岁。
目的 探讨眼眶孤立性纤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其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进行手术并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的6例眼眶孤立性纤维瘤患者的资料,归纳其临床和影像学特点以及病理和免疫组织织化学学染色结果.结果 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19~57岁.临床表现:3例主诉为眼球突出,3例为球结膜下或眶缘肿块.影像学
干眼症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目前常用的检查方法有Schirmer试验、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荧光素染色等,但是均存在可重复性差、具有侵入性及敏感度不高等缺陷[1].泪河(tear meniscus)的检查有助于干眼症的诊断,但是传统的泪河检查方法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视频泪河测量仪(videomeniscometer)可以定量化测量泪河,其检测指标准确性较高,但是因其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