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对于黄土高原沟壑区建筑空间也在不断研究,
但是在研究还是发现了很多的问题,本文就从对于黄土高原沟壑区建筑空间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原沟壑区;建筑空间
中图分类号:TU972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随着社会科学的快速发展,对于沟壑区建筑空间的研究越来越完善,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解决问题是刻不容缓的,更能促使社会稳定和经济的不断的发展。
二、地貌景观类型及其结构特征
黄土高原沟壑区地貌结构由沟间地与河沟谷地两类黄土地貌形态组成。沟间地包括黄土源、黄土梁,是指由河沟谷地所围合的、由黄土所覆盖的高平地。黄土源大小不一,源面平坦开阔,坡度一般小于5“,土壤侵蚀轻微。源边地形破碎,土壤侵蚀强烈。河沟谷地泛指除沟间地以外的负地形,根据发育和开析状况可概括为浅沟、切沟、冲沟、干沟、河沟和河流。浅沟指深约0.5一1.om的“V”字形的,无明显沟边的细沟;切沟是冲沟的初级形态,指坡面浅沟切人黄土Zm以上,有明显沟形时发展为切沟。沟长100一500om,沟深10m以上;冲沟是大型切沟
在水流集中作用下,下切加强,沟壁扩展,长度延伸而形成的,宽度从几米到loom,深度10一20om;干沟多为河沟的支沟。上游横断面呈“V”形,下游呈
“U’’形,沟坡崩塌,滑坡较多。一般宽100一Zoom,长2侧洲〕一5尔义)m;河沟是一种大型侵蚀沟,常年有流水。横断面呈梯形,谷坡陡切,多崩塌、滑坡,但溯源侵蚀不活跃。河流指洛河、径河、马莲河、葫芦河等规模更大的现代河流。黄土高原沟壑区是具有相同地貌发育史、相同地表特征和相同现代地貌内外营力过程的地貌综合体。地貌结构呈明显的自相似性,宏观尺度上表现为“沟壑廊道+黄土源斑块+沟壑廊道”的重复。微观尺度上表现为每个黄土源都具有相似的“源面+沟坡+沟谷”结构。
三、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分布特征及土地利用对小流域SOC空间分布的影响
1、黄土高原沟壑区坡向在不同坡度上的分布特征
黄土高原沟壑区地形复杂,地形各因子的单一比较不足以反映其地形地貌特征,故分析研究区各坡度不同坡向土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来研究随坡度的增加,坡向的分布特征。阳坡面积比例在坡度上的分布特征高原沟壑区阳坡土地主要集中在 0°~5°,在其它坡度上均勻分布。阴坡面积比例在坡度上的分布特征与阳坡相似,高原沟壑区阴坡面积比例峰值出现在 0°~5°,但其在 35°极陡坡出现了第2个峰值,表明高原沟壑区阴坡在黄土高原溯源侵蚀发生的关键区域——梁峁坡向沟坡过渡的沟沿线附近分布较多。相对阳坡而言,阴坡的坡度值小,对比残垣沟壑区和丘二区,丘五区的阴坡的面积比例高( 54.3%)并且多分布在平缓坡,说明丘五区具备相对有利于造林的地形条件。
2、土地利用对小流域SOC空间分布的影响
地貌单元、土地利用及其二者的相互作用都是影响小流域SOC空间分布差异的重要因素,但来源于地貌单元的变异最大(表1)。本研究发现,不同地貌单元条件下土地利用方式对SOC含量和剖面分布的影响也存在明显差异。
表1王东沟小流域地貌单元与土地利用对SOC含量影响的方差分析
四、黄土高原沟壑区建筑空间增长分析
1、工程概况
黄龙县城发展现状黄龙县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南部,县城南距西安市223km,北距延安市246km,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区。2009年末县域总人口为5.15万人,城镇化水平为36.7%,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还处于缓慢的城镇化初期阶段;县城人口1.89万人,建成区面积3.2km2。
2、分析方法与计算结果
(1)黄龙县城空间增长的形态分析
以黄龙县城的发展核心(东、西、南、北大街的交叉口)为圆心,以其至2009年用地扩展的最远边界为半径,运用等扇分析法将研究区域划分为16个扇形。在ArcviewGIS3.3上叠加各时期城市建设用地的现状图,得到不同时期不同方位的建设用地现状及面积。同时运用年均扩展量与扩展动态率指标,描述城市各方位的空间扩展差异。
经现有资料计算,1990—2009年黄龙县城年均扩展量为3.11hm2。总体上,黄龙县城用地规模小,空间扩展速度非常缓慢。
(2)黄龙县城空间增长的结构分析
本文运用紧凑度指标与城市建设用地构成结构来考察黄龙县城空间扩展的合理性。1990年和2009年紧凑度分别为0.29和0.20,紧凑度下降,空间扩展的合理性降低,空间趋于离散。城镇沿过境公路长廊式蔓延,城镇空间,尤其是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无序、零乱,功能混杂。多重原因使城市的整体紧凑度下降。
3、黄龙县城空间增长建议
构建完善的城乡网络化生态格局,维护生态安全。黄龙县城位于生态环境脆弱的黄土高原沟壑区,因此城镇发展的首要任务不是追求人口规模、用地规模的扩张,而是功能的完善及整体服务水平的提高;引导与控制相结合,提升城市空间增长绩效。鉴于黄龙目前的生态禀赋特征,应控制城镇建设规模,改变粗放型的增长模式,把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城市内部景观斑块与廊道功能的多样化,打造特色城市风貌。为城镇居民提供更多亲近自然的机会和场所,并使城镇周围的人文景观作用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休闲和游憩需求。
五、黄土高原沟壑区小城镇空间增长的问题与不足
1、小城镇生态环境恶化,不断威胁城镇生态安全黄土高原沟壑区是我国生态系统最脆弱的地区之一,存在着地形破碎、干旱缺水、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等众多生态环境问题。由于受到特殊地形地貌限制,该地区小城镇空间扩展遭遇严重的用地限制瓶颈,多采用“上山入川”的措施,空间增长需求表面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但却使原本脆弱的区域与城市生态环境遭受到更大的威胁。坡、沟、梁等生态敏感度极高的地区受到城市建成区硬质人工下垫面的包裹,土壤涵养水分能力下降,更易导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不断威胁城镇安全。
2、城镇空间增长绩效低下
由于黄土高原沟壑区受到自然环境限制、经济发展水平、管理人才缺乏等诸多现实因素的影响,虽然小城镇的土地供给非常有限,但城镇发展土地浪费现象却相当严重。从城市空间结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以及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来看,很多小城镇空间布局并不紧凑,土地利用模式单一,开发建设方式粗放,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人均城市建设用地很大,但人居环境品质并不高。
3、城镇特色消失
很多黄土高原沟壑区小城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融合山水地貌、黄土风情、民俗文化等地域文化,形成了特有的城镇风貌。但伴随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原有的自然生态空间正在被城市建设用地侵占,而工业化带来的环境破坏与污染问题也使环境质量不断下降。城市空间的快速扩张,使黄土高原沟壑区小城镇基于自然地理特征的城市风貌受到强烈冲击,城市特色逐渐消褪,千城一面现象日益明显。
4、偏重于机制研究,研究方法上以定性为主在理论研究上,目前国内对黄土高原沟壑区小城镇的研究,正在建立起以生态为主导的小城镇空间增长研究框架。但研究方法大多为定性分析,描述增长的状态,剖析增长中出现的问题,对增长的定量分析不足。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就黄土高原沟壑区建筑空间研究这方面而言,为黄土高原开发提供了很多便利的条件,但是在建筑空间研究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所以,相信在以后的日子中,随着科学技术人员不断的努力,会使社会经济的发展更上一层。
参考文献
[1]陕西省水土保持局 黄土高原沟壑区综合治理开发技术与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年
[2]连纲 郭旭东 傅伯杰 虎陈霞 黄土高原小流域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及预测 生态学报 2008年
[3]王军 傅伯杰 邱扬 陈利顶 余莉 黄土高原小流域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格局插值分析 地理研究 2003年
[4]巩杰 陈利顶 傅伯杰 李延梅 黄志霖 黄奕龙 彭鸿嘉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地利用和植被恢复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04年
但是在研究还是发现了很多的问题,本文就从对于黄土高原沟壑区建筑空间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原沟壑区;建筑空间
中图分类号:TU972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随着社会科学的快速发展,对于沟壑区建筑空间的研究越来越完善,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解决问题是刻不容缓的,更能促使社会稳定和经济的不断的发展。
二、地貌景观类型及其结构特征
黄土高原沟壑区地貌结构由沟间地与河沟谷地两类黄土地貌形态组成。沟间地包括黄土源、黄土梁,是指由河沟谷地所围合的、由黄土所覆盖的高平地。黄土源大小不一,源面平坦开阔,坡度一般小于5“,土壤侵蚀轻微。源边地形破碎,土壤侵蚀强烈。河沟谷地泛指除沟间地以外的负地形,根据发育和开析状况可概括为浅沟、切沟、冲沟、干沟、河沟和河流。浅沟指深约0.5一1.om的“V”字形的,无明显沟边的细沟;切沟是冲沟的初级形态,指坡面浅沟切人黄土Zm以上,有明显沟形时发展为切沟。沟长100一500om,沟深10m以上;冲沟是大型切沟
在水流集中作用下,下切加强,沟壁扩展,长度延伸而形成的,宽度从几米到loom,深度10一20om;干沟多为河沟的支沟。上游横断面呈“V”形,下游呈
“U’’形,沟坡崩塌,滑坡较多。一般宽100一Zoom,长2侧洲〕一5尔义)m;河沟是一种大型侵蚀沟,常年有流水。横断面呈梯形,谷坡陡切,多崩塌、滑坡,但溯源侵蚀不活跃。河流指洛河、径河、马莲河、葫芦河等规模更大的现代河流。黄土高原沟壑区是具有相同地貌发育史、相同地表特征和相同现代地貌内外营力过程的地貌综合体。地貌结构呈明显的自相似性,宏观尺度上表现为“沟壑廊道+黄土源斑块+沟壑廊道”的重复。微观尺度上表现为每个黄土源都具有相似的“源面+沟坡+沟谷”结构。
三、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分布特征及土地利用对小流域SOC空间分布的影响
1、黄土高原沟壑区坡向在不同坡度上的分布特征
黄土高原沟壑区地形复杂,地形各因子的单一比较不足以反映其地形地貌特征,故分析研究区各坡度不同坡向土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来研究随坡度的增加,坡向的分布特征。阳坡面积比例在坡度上的分布特征高原沟壑区阳坡土地主要集中在 0°~5°,在其它坡度上均勻分布。阴坡面积比例在坡度上的分布特征与阳坡相似,高原沟壑区阴坡面积比例峰值出现在 0°~5°,但其在 35°极陡坡出现了第2个峰值,表明高原沟壑区阴坡在黄土高原溯源侵蚀发生的关键区域——梁峁坡向沟坡过渡的沟沿线附近分布较多。相对阳坡而言,阴坡的坡度值小,对比残垣沟壑区和丘二区,丘五区的阴坡的面积比例高( 54.3%)并且多分布在平缓坡,说明丘五区具备相对有利于造林的地形条件。
2、土地利用对小流域SOC空间分布的影响
地貌单元、土地利用及其二者的相互作用都是影响小流域SOC空间分布差异的重要因素,但来源于地貌单元的变异最大(表1)。本研究发现,不同地貌单元条件下土地利用方式对SOC含量和剖面分布的影响也存在明显差异。
表1王东沟小流域地貌单元与土地利用对SOC含量影响的方差分析
四、黄土高原沟壑区建筑空间增长分析
1、工程概况
黄龙县城发展现状黄龙县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南部,县城南距西安市223km,北距延安市246km,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区。2009年末县域总人口为5.15万人,城镇化水平为36.7%,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还处于缓慢的城镇化初期阶段;县城人口1.89万人,建成区面积3.2km2。
2、分析方法与计算结果
(1)黄龙县城空间增长的形态分析
以黄龙县城的发展核心(东、西、南、北大街的交叉口)为圆心,以其至2009年用地扩展的最远边界为半径,运用等扇分析法将研究区域划分为16个扇形。在ArcviewGIS3.3上叠加各时期城市建设用地的现状图,得到不同时期不同方位的建设用地现状及面积。同时运用年均扩展量与扩展动态率指标,描述城市各方位的空间扩展差异。
经现有资料计算,1990—2009年黄龙县城年均扩展量为3.11hm2。总体上,黄龙县城用地规模小,空间扩展速度非常缓慢。
(2)黄龙县城空间增长的结构分析
本文运用紧凑度指标与城市建设用地构成结构来考察黄龙县城空间扩展的合理性。1990年和2009年紧凑度分别为0.29和0.20,紧凑度下降,空间扩展的合理性降低,空间趋于离散。城镇沿过境公路长廊式蔓延,城镇空间,尤其是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无序、零乱,功能混杂。多重原因使城市的整体紧凑度下降。
3、黄龙县城空间增长建议
构建完善的城乡网络化生态格局,维护生态安全。黄龙县城位于生态环境脆弱的黄土高原沟壑区,因此城镇发展的首要任务不是追求人口规模、用地规模的扩张,而是功能的完善及整体服务水平的提高;引导与控制相结合,提升城市空间增长绩效。鉴于黄龙目前的生态禀赋特征,应控制城镇建设规模,改变粗放型的增长模式,把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城市内部景观斑块与廊道功能的多样化,打造特色城市风貌。为城镇居民提供更多亲近自然的机会和场所,并使城镇周围的人文景观作用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休闲和游憩需求。
五、黄土高原沟壑区小城镇空间增长的问题与不足
1、小城镇生态环境恶化,不断威胁城镇生态安全黄土高原沟壑区是我国生态系统最脆弱的地区之一,存在着地形破碎、干旱缺水、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等众多生态环境问题。由于受到特殊地形地貌限制,该地区小城镇空间扩展遭遇严重的用地限制瓶颈,多采用“上山入川”的措施,空间增长需求表面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但却使原本脆弱的区域与城市生态环境遭受到更大的威胁。坡、沟、梁等生态敏感度极高的地区受到城市建成区硬质人工下垫面的包裹,土壤涵养水分能力下降,更易导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不断威胁城镇安全。
2、城镇空间增长绩效低下
由于黄土高原沟壑区受到自然环境限制、经济发展水平、管理人才缺乏等诸多现实因素的影响,虽然小城镇的土地供给非常有限,但城镇发展土地浪费现象却相当严重。从城市空间结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以及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来看,很多小城镇空间布局并不紧凑,土地利用模式单一,开发建设方式粗放,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人均城市建设用地很大,但人居环境品质并不高。
3、城镇特色消失
很多黄土高原沟壑区小城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融合山水地貌、黄土风情、民俗文化等地域文化,形成了特有的城镇风貌。但伴随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原有的自然生态空间正在被城市建设用地侵占,而工业化带来的环境破坏与污染问题也使环境质量不断下降。城市空间的快速扩张,使黄土高原沟壑区小城镇基于自然地理特征的城市风貌受到强烈冲击,城市特色逐渐消褪,千城一面现象日益明显。
4、偏重于机制研究,研究方法上以定性为主在理论研究上,目前国内对黄土高原沟壑区小城镇的研究,正在建立起以生态为主导的小城镇空间增长研究框架。但研究方法大多为定性分析,描述增长的状态,剖析增长中出现的问题,对增长的定量分析不足。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就黄土高原沟壑区建筑空间研究这方面而言,为黄土高原开发提供了很多便利的条件,但是在建筑空间研究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所以,相信在以后的日子中,随着科学技术人员不断的努力,会使社会经济的发展更上一层。
参考文献
[1]陕西省水土保持局 黄土高原沟壑区综合治理开发技术与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年
[2]连纲 郭旭东 傅伯杰 虎陈霞 黄土高原小流域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及预测 生态学报 2008年
[3]王军 傅伯杰 邱扬 陈利顶 余莉 黄土高原小流域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格局插值分析 地理研究 2003年
[4]巩杰 陈利顶 傅伯杰 李延梅 黄志霖 黄奕龙 彭鸿嘉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地利用和植被恢复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