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世界园林艺术的发展史上,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和西方古典园林艺术以其分别具有的鲜明艺术特征而著称于世。中西方园林艺术由于中西文化的结构、形态,以及文化形成的哲学基础、思想观念的不同而形成了两大不同的类型。人们习惯于将以中国为代表的自然式园林称为东方古典园林,将以法国为代表的规则式园林称为西方古典园林。中国园林建筑与西方园林建筑相比,由于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文化氛围、审美追求等方面的差异,造园中使用不同的建筑材料和布局形式,表达各自不同的观念情调和审美意识,产生了东西方园林艺术的差异。
1.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园林,是把自然的和人造的山水,以及植物、建筑融为一体的游赏环境。中国园林是中国建筑中综合性最强、艺术性最高的一种类型,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珍品。
中国古典园林具有非常突出的审美特征,是一种蕴含着非常丰富和谐而又具有自然韵致的景观体系。中国古典园林还被赋予了深致的精神内涵,中国文化中的人格精神、哲学思想、宇宙观念等都可以通过园林这个艺术方式予以表现。
追求诗画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理念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自从文人参与园林设计以来,追求诗的涵义和画的构图就成为中国园林的主要特征。谢灵运、王维、白居易等著名诗人都曾自己经营园林。历代诗词歌赋中咏唱园林景物的佳句多不胜数。画家造园者更多,特别是明清时期,名园几乎全由画家布局;清朝许多皇家园林都由画师设计。园林的品题多采自著名的诗作,因而增加了它们的内涵力量;依画本设计布局使得园林的空间构图既富有自然趣味,又符合形式美的法度。
注重审美经验,通过多种手段调动审美主体的能动性是造园艺术家的不懈追求。园林毕竟是人造的景物,不可能将自然美完全逼真地再现出来,其中的诗情画意,多半是人的审美经验的发挥,即所谓借景生情,情景交融。观赏者的文化素养越高,对园林美的领会越深。
创造无穷的空间效果是园林艺术设计特别注意要达到的目标。在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中,私家园林面积都不大,而皇家宫苑又是私家园林的集锦。要表现出诗情画意的美学内涵需要某种连续委婉的曲线流动。为达此目的,必须运用曲折、断续、对比、烘托、遮挡、透漏、疏密、虚实等手法,取得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无穷效果。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综合性的空间艺术,为了达到突破视觉局限,与天地融通的要求,在造园的过程中还非常强调借景。借景包含借入与屏出两个相反相成的部分。中国园林运用借景手法创造了许多著名的美的画面,如江苏无锡寄畅园借景锡山宝塔,北京颐和园画中游、鱼藻轩借景玉泉山和西山,河北承德避暑山庄锤峰落照借景磬锤峰,等等,都是这方面最成功的例子。
2.西方古典园林的审美特征
西方园林艺术与中国园林艺术迥然不同。西方园林的造园艺术,完全排斥自然,力求体现出严谨的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是西方造园艺术的基本信条,追求一种纯净的、人工雕琢的盛装美。
西方园林的艺术特色突出体现在园林的布局构造上。体积巨大的建筑物是园林的统率,总是矗立于园林中十分突出的中轴线起点之上。园林以此建筑物为基准,构成整座园林的主轴。建筑物控制着轴线,轴线控制着园林,因此建筑也就统率着花园,花园从属于建筑。在园林的主轴线上,伸出几条副轴,布置宽阔的林荫道、花坛、河渠、水池、喷泉、雕塑等。在园林中开辟笔直的道路,在道路的纵横交叉点上形成小广场,呈点状分布水池、喷泉、雕塑或小建筑物。整个布局,体现严格的几何图案。园林花木严格剪裁成锥体、球体、圆柱体形状,草坪花圃则勾划成菱形、矩形和圆形,等等。总之,一丝不苟地按几何图形剪裁,绝不允许自然生长形状。水面被限制在整整齐齐的石砌池子里,其池子也往往砌成圆形、方形、长方形或椭圆形,池中总是布置人物雕塑和喷泉,追求整体对称性和一览无余。
在园林布局上,黑格尔曾说:“最彻底地运用建筑原则于园林艺术的是法国的园子,它们照例接近高大的宫殿,树木是栽成有规律的行列,形成林荫大道,修剪得很整齐,围墙也是用修剪整齐的篱笆造成的。这样就把大自然改造成为一座露天的广厦。”西方古典园林无论在情趣上还是构图上和古典建筑所遵循的都是同一个原则。园林设计把建筑设计的手法、原则从室内搬到室外,两者除组合要素不同外,并没有很大的差别。
综上所述,西方园林艺术提出“完整、和谐、鲜明”三要素,追求严谨的理性。欧洲人自古以来的思维习惯就倾向于探究事物的内在规律性,喜欢用明确的方式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清晰的认识。这种思维习惯表现在审美上就是对称、均衡和秩序,而对称、均衡和秩序是可以用简单的数和几何关系来确定的。“决定美和典雅的是比例,必须用数学的方法把它制定成永恒的、稳定的规则”,是西方造园艺术的最高审美标准。
3.中西方古典园林审美特征差异的根源
中西方园林在起源上有着根本不同的用途,又因为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引起了二者在发展过程中审美特征的不同发展趋向。
中国园林起源于公元11世纪的“苑囿”,所谓“苑囿”,就是“筑垣以设境界而于其中饲养禽兽”的场所,供人类进行狩猎、通神、求仙、生产等活动,后逐步转化为游憩、观赏为主。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人们更注重于对自然的山林川泽等生态环境的保护,而“君子比德”、“人化自然”的哲理更直接地强化了人们对山水的尊重,因此要求园林以自然为审美对象,从而明确了园林的风景式发展方向,形成了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整体布局。它还常与诗、画等相结合,楹联碑刻、雕梁画栋,给人以情景交融、遐想无穷之趣。中国园林的特点是将山、水、植物、建筑用绘画的法则进行设计布局,给人以含蓄典雅的艺术感染力,表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自然相处的关系。
西方园林起源于“菜圃”或“药圃”。为了农事的便利,将一块长方形平地划成若干方格,将蔬菜、药草等整整齐齐地种植于这些格子形的畦里,并在此基础上植上灌木或绿篱,这就是西方园林的雏形。受古希腊哲学思想的影响,人们本能地将人与自然区别开来,他们喜欢一些具体的事实,并将所见所闻的事物清清楚楚地表达出来。花木、草坪、水池、道路、雕塑、喷泉等构景要素按建筑的法则来设计安排,显示出园林整体的人工图案美,从而表现出人对自然的奴役和改造的关系,其特点是气势磅礴、色彩绚丽、图案精美、空间开朗,给人以宏伟华丽的艺术感。
1.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园林,是把自然的和人造的山水,以及植物、建筑融为一体的游赏环境。中国园林是中国建筑中综合性最强、艺术性最高的一种类型,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珍品。
中国古典园林具有非常突出的审美特征,是一种蕴含着非常丰富和谐而又具有自然韵致的景观体系。中国古典园林还被赋予了深致的精神内涵,中国文化中的人格精神、哲学思想、宇宙观念等都可以通过园林这个艺术方式予以表现。
追求诗画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理念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自从文人参与园林设计以来,追求诗的涵义和画的构图就成为中国园林的主要特征。谢灵运、王维、白居易等著名诗人都曾自己经营园林。历代诗词歌赋中咏唱园林景物的佳句多不胜数。画家造园者更多,特别是明清时期,名园几乎全由画家布局;清朝许多皇家园林都由画师设计。园林的品题多采自著名的诗作,因而增加了它们的内涵力量;依画本设计布局使得园林的空间构图既富有自然趣味,又符合形式美的法度。
注重审美经验,通过多种手段调动审美主体的能动性是造园艺术家的不懈追求。园林毕竟是人造的景物,不可能将自然美完全逼真地再现出来,其中的诗情画意,多半是人的审美经验的发挥,即所谓借景生情,情景交融。观赏者的文化素养越高,对园林美的领会越深。
创造无穷的空间效果是园林艺术设计特别注意要达到的目标。在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中,私家园林面积都不大,而皇家宫苑又是私家园林的集锦。要表现出诗情画意的美学内涵需要某种连续委婉的曲线流动。为达此目的,必须运用曲折、断续、对比、烘托、遮挡、透漏、疏密、虚实等手法,取得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无穷效果。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综合性的空间艺术,为了达到突破视觉局限,与天地融通的要求,在造园的过程中还非常强调借景。借景包含借入与屏出两个相反相成的部分。中国园林运用借景手法创造了许多著名的美的画面,如江苏无锡寄畅园借景锡山宝塔,北京颐和园画中游、鱼藻轩借景玉泉山和西山,河北承德避暑山庄锤峰落照借景磬锤峰,等等,都是这方面最成功的例子。
2.西方古典园林的审美特征
西方园林艺术与中国园林艺术迥然不同。西方园林的造园艺术,完全排斥自然,力求体现出严谨的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是西方造园艺术的基本信条,追求一种纯净的、人工雕琢的盛装美。
西方园林的艺术特色突出体现在园林的布局构造上。体积巨大的建筑物是园林的统率,总是矗立于园林中十分突出的中轴线起点之上。园林以此建筑物为基准,构成整座园林的主轴。建筑物控制着轴线,轴线控制着园林,因此建筑也就统率着花园,花园从属于建筑。在园林的主轴线上,伸出几条副轴,布置宽阔的林荫道、花坛、河渠、水池、喷泉、雕塑等。在园林中开辟笔直的道路,在道路的纵横交叉点上形成小广场,呈点状分布水池、喷泉、雕塑或小建筑物。整个布局,体现严格的几何图案。园林花木严格剪裁成锥体、球体、圆柱体形状,草坪花圃则勾划成菱形、矩形和圆形,等等。总之,一丝不苟地按几何图形剪裁,绝不允许自然生长形状。水面被限制在整整齐齐的石砌池子里,其池子也往往砌成圆形、方形、长方形或椭圆形,池中总是布置人物雕塑和喷泉,追求整体对称性和一览无余。
在园林布局上,黑格尔曾说:“最彻底地运用建筑原则于园林艺术的是法国的园子,它们照例接近高大的宫殿,树木是栽成有规律的行列,形成林荫大道,修剪得很整齐,围墙也是用修剪整齐的篱笆造成的。这样就把大自然改造成为一座露天的广厦。”西方古典园林无论在情趣上还是构图上和古典建筑所遵循的都是同一个原则。园林设计把建筑设计的手法、原则从室内搬到室外,两者除组合要素不同外,并没有很大的差别。
综上所述,西方园林艺术提出“完整、和谐、鲜明”三要素,追求严谨的理性。欧洲人自古以来的思维习惯就倾向于探究事物的内在规律性,喜欢用明确的方式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清晰的认识。这种思维习惯表现在审美上就是对称、均衡和秩序,而对称、均衡和秩序是可以用简单的数和几何关系来确定的。“决定美和典雅的是比例,必须用数学的方法把它制定成永恒的、稳定的规则”,是西方造园艺术的最高审美标准。
3.中西方古典园林审美特征差异的根源
中西方园林在起源上有着根本不同的用途,又因为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引起了二者在发展过程中审美特征的不同发展趋向。
中国园林起源于公元11世纪的“苑囿”,所谓“苑囿”,就是“筑垣以设境界而于其中饲养禽兽”的场所,供人类进行狩猎、通神、求仙、生产等活动,后逐步转化为游憩、观赏为主。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人们更注重于对自然的山林川泽等生态环境的保护,而“君子比德”、“人化自然”的哲理更直接地强化了人们对山水的尊重,因此要求园林以自然为审美对象,从而明确了园林的风景式发展方向,形成了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整体布局。它还常与诗、画等相结合,楹联碑刻、雕梁画栋,给人以情景交融、遐想无穷之趣。中国园林的特点是将山、水、植物、建筑用绘画的法则进行设计布局,给人以含蓄典雅的艺术感染力,表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自然相处的关系。
西方园林起源于“菜圃”或“药圃”。为了农事的便利,将一块长方形平地划成若干方格,将蔬菜、药草等整整齐齐地种植于这些格子形的畦里,并在此基础上植上灌木或绿篱,这就是西方园林的雏形。受古希腊哲学思想的影响,人们本能地将人与自然区别开来,他们喜欢一些具体的事实,并将所见所闻的事物清清楚楚地表达出来。花木、草坪、水池、道路、雕塑、喷泉等构景要素按建筑的法则来设计安排,显示出园林整体的人工图案美,从而表现出人对自然的奴役和改造的关系,其特点是气势磅礴、色彩绚丽、图案精美、空间开朗,给人以宏伟华丽的艺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