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材建设是高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做好教材建设工作,有助于加快教学改革进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改进教材选用体制、健全教材评估制度、优化教材管理方法等路径,逐步解决省属本科高校教材建设中产生的问题,更好地发挥教材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省属本科高校 教材建设 路径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吉林省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国外高水平教材的引进与‘校本化’改造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GH14143)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6)22-0101-03
省属本科高校教材建设工作是高校教学改革、课程改革和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是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知识体系的物化体现,直接服务或服从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教材的质量直接体现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发展水平,也直接影响本科教学的质量。”笔者对吉林省内六所高校的部分工作人员、教师和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试图对省属高校的教材建设工作提出智力支持。研究认为,省属高校的教材建设工作应立足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需要,充分考虑学校特色与发展实际,通过建立教材选用机制、自编教材的监控机制等路径加强教材建设,以期更好地促进学校教学改革,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一、省属本科高校教材建设现存的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省属高校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优质教材选用率、自编教材质量、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之间的关联、教材管理制度等方面,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质量的保障与提升。
1.优质教材选用率不高。优质教材指使用范围广、授课效果好、影响力大、总体评价高的教材,教师通过优质教材能够系统地、有重点地引导学生去掌握专业知识及学习方法。伴随着学分制、选修制、双学位、辅修等制度的实施,优质教材的选用关系到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选用教材时,部分省属本科院校的授课教师因受利益关系影响不顾及教材质量,选用人情教材和职称教材。同时,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学术视野一定程度上决定其关注教材的水平。部分教师因循自己固有的教学思路与方法,认为重新选择教材是对自己教学方式的挑战,会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不愿更换教材,从而缺乏对优质教材的关注与使用。此外,一些省属高校对某些学科前沿研究领域的外文原版优秀教材引进不足,不能保证学科与学术研究前沿成果为教学所用。
2.自编教材质量堪忧。编写教材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实现教学成果的外显化;有助于促进学校课程与学科建设。部分教师认为理论课教材不同于“专著”,前者只具有“通识性”,忽视其作为知识载体的本质属性与要求,即权威性与专业性;忽视其对启发学生思考本门课程的学术概念、逻辑架构等问题的引领作用。部分省属本科高校教师在编写实践课程教材的过程中,忽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致使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缺乏应用性。
教材编写质量同时受到教师教学能力和知识水平的制约。有些教师甚至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与职称评审需要,短时间内通过合著、拼凑等方式“产出”教材。访谈中,部分教师在这方面的意见是一致的,“不客气地说,自编教材多数是质量很差的,不看别的,编写的老师没有几篇论文,学术水平低,就靠编教材评职,你想教材不靠拼凑能写出来吗?”
从出版角度来看,教材出版时,编辑往往是从专业角度把握教材的整体结构,无法保证教材的内在质量;出版社更多是从市场盈利的角度决定教材是否出版。各种因素导致出现“凡是能出版的教材均能被采用”的乱象,这是当下教材出版的现实情况,需要认真面对并加以解决。
3.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脱节。高校内部教学改革主要表现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这需要以教材改革为依托,以不断创新的教材为蓝本。目前,省属本科高校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相脱离。省属本科高校多是由地方专科院校合并升级而来,加之地理位置的局限性,教材建设往往滞后于就业市场需求,难以满足人才培养需要。同时,教材使用滞后于出版市场速度,难以体现精品教材特点。
省属本科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速度相对缓慢,师资的专业水平难以充分发挥选用教材的优势。在教学观念上,仍有教师停留在“教教材,而非用教材教”的层面,仅把教材简单地当成授课工具,没有认识到教材在建构完善的学科知识结构、促进学科建设中的作用,将教材演变为教师教学的“救命稻草”和学生考试的“必备法宝”。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仍过于追求体现教材知识层面的静态目标,强调知识的逻辑系统性。这样的教学虽然能清晰传授学科体系的基本原理,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探究能力。在教材研究上,由于教师习惯于对教材知识的搬运,缺少对教材的思考和研究,更缺少对教材的批判和质疑,导致选用的优质教材难以发挥其对教学改革的促动作用。
4.教材管理制度不完善。首先,教材立项监管制度缺乏系统性。目前,地方高校一般均有不同形式的教材建设规划及相应的经费支持,基本保障了教材建设经费,但立项教材选定之前缺乏经过各层级教学组织机构的科学论证,导致立项教材水平不高,针对性不强。访谈中,一位教材管理人员谈到:“我们学校二万多学生,就几名教材管理人员,说句心里话,我们能把教材正常发下去,这个工作量就很大,哪还有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和管理教材建设。”
其次,教材的重复性建设问题严重。教材选用、教材建设和教材研究是高校教材管理工作的三大要点。由于一些省属本科高校缺乏科学的教材管理知识与能力,对教材选用与建设缺少监管,导致某门课程教材出现重复建设问题。
最后,教材评价制度流于形式。现有的教材评价多是采用教材主管部门领导下的专家评价体制或是以出版社为主导的评价体制,这样的评价体制与省属本科高校实践性、应用性的人才培养目标相脱节,无法将教材与区域社会改革实践和人才培养需要有机结合。同时,学生评教中不包括对教材的意见及改进建议,仅是对教师教学的反馈与评价。例如,调研中部分学生反映:“在教材选用方面,我们是没有发言权的,学校定什么教材我们就学什么教材,等学完了也没有人征求我们的意见。” 二、省属本科高校教材建设的四重路径
1.完善教材选用过程。省属高校教材建设工作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基于现实考量,省属高校教材建设工作的关键在于对优质教材的选用。
首先,理性思考教材选用和编写之间的关系。现今编写教材工作呈现“繁荣”景象之际,我们需要意识到,教材编写需要教师长期浸润于某学科领域,思考学科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深度掌握本学科理论流派的演化过程后,才能用专业话语加以表达。囿于教材编写团队水平的局限,省属高校教师与其东拼西凑编写教材,不如在使用优质教材时多思考教材的编写体系和编写特点,多思考如何通过适合的教育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内容,多思考教材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其次,明确教材选用目的。教材选用目的可按从宏观到微观的次序进行层级化排序。宏观层面,教材选用需要考虑区域经济和文化发展需要;中观层面,教材选用需要考虑学校定位和培养目标;微观层面,教材选用需要考虑教师教学和学生发展需要。教材选用要充分考虑三个层级要素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宏观要素是导引省属高校教材选用的方向;中观要素是凸显学校服务于地方人才培养的标杆;微观要素是决定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心,也是教材选用需要考虑的第一要素。
2.深化教材研究活动。教材研究工作是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材质量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深化省属本科高校的教材研究,主要有三个立足点:(1)立足于对地方发展和学校发展的科学剖析。省属本科高校的教材研究应摆脱单一对教材本身的研究范式,而立足于更加宏观的层面研究教材,促进教材建设。高校应针对自己所处区域,分析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优势与特色,形成凸显学校办学特色的教材建设取向和教材专业出版体系。(2)立足于对领域内系列教材的深刻剖析。参与教材研究活动的人员应该多元化,广泛吸纳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高校教学一线的广大普通教师、学生代表等。充分分析教材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对比同类教材的不同特点等。(3)立足于学科及专业的知识体系。在教材研究过程中,高校教师要做到充分理解学科及专业的学理知识、逻辑与因果关系,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合理设计教材内容;熟悉相近的学科知识体系,根据自己“实践的逻辑”、自己的从教经验,逐步形成课程与教材的认识观;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盘活教材中的教学资源,对教学内容做适当的延伸,以教材为中介创造性地开展教学。
3.健全教材评估制度。对于省属本科高校而言,在实现优选教材、鼓励教师自编教材、引进优秀外文教材的基础上,如何建立合理的评价制度,使教材的内涵和外延达到理想的使用效果,是每位教学管理者必须深刻思考的问题。具体来说:(1)制定学校教材编写规划。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和学科专业建设规划为指导,研究制定出教材建设的指导思想、现状与分析、目标与任务和具体措施等。同时,建立教材质量评定指标体系。各层级教学管理部门应组织相关领域专家,根据评价指标对教材进行评价,若不合格则不予征订或停止使用。例如,自编教材的申报与立项、编撰与审查、出版发行、评优鉴定、修订再版等各个环节需要教学管理部门予以全程协助和跟踪,特别要关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在实践教学环节所需实验(实践)教材的编写。此外,必须建立自编教材退出机制,通过教材管理部门考核、同行评议及学生反馈,对质量较低及使用情况不理想的教材予以退出。(2)教师应明确各项评价指标内涵,在使用教材过程中持续进行检测。(3)扩大教材质量评价主体范围。教材管理部门对通过评价的优选教材、优秀自编教材和编写者以文件形式予以认定和奖励。同时,按程序向上级教育管理部门推荐较为优秀的教材和国家规划教材。
4.优化教材管理方法。建立以教材管理机构为核心的多层次、多主体,为学校发展、教师教学与科研和学生成长服务的教材管理体系,是省属高校教材建设工作的重要保障。学校领导在观念上应重视教材建设工作,并在学校财政开支预算中划拨固定经费,用于设立教材建设专项基金,重点扶持具有办学优势和特色的专业教材建设。教材管理人员提升自身素质,完善教材管理工作的制度与程序,追踪国内各高校教材发展情况和出版前沿信息,为学校的教材建设和出版工作提出可行性建议。高校内部应建立合作机制,教材管理部门与图书馆、校园网信息中心合作,设立相关自编教材专架,逐步推进教材库建设。
[参考文献]
[1]王恬,阎燕.加强教材建设助力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3(9).
[2]孙伟.地方高校教材建设的发展路径探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6).
[3]檀坤华.科学定位特色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4).
[4]杜茂康.对我国高校教材建设的几点思考[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5]屈晓阳.加强地方高校教材建设工作探析[J].教学研究,2011(4).
[关键词]省属本科高校 教材建设 路径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吉林省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国外高水平教材的引进与‘校本化’改造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GH14143)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6)22-0101-03
省属本科高校教材建设工作是高校教学改革、课程改革和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是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知识体系的物化体现,直接服务或服从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教材的质量直接体现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发展水平,也直接影响本科教学的质量。”笔者对吉林省内六所高校的部分工作人员、教师和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试图对省属高校的教材建设工作提出智力支持。研究认为,省属高校的教材建设工作应立足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需要,充分考虑学校特色与发展实际,通过建立教材选用机制、自编教材的监控机制等路径加强教材建设,以期更好地促进学校教学改革,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一、省属本科高校教材建设现存的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省属高校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优质教材选用率、自编教材质量、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之间的关联、教材管理制度等方面,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质量的保障与提升。
1.优质教材选用率不高。优质教材指使用范围广、授课效果好、影响力大、总体评价高的教材,教师通过优质教材能够系统地、有重点地引导学生去掌握专业知识及学习方法。伴随着学分制、选修制、双学位、辅修等制度的实施,优质教材的选用关系到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选用教材时,部分省属本科院校的授课教师因受利益关系影响不顾及教材质量,选用人情教材和职称教材。同时,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学术视野一定程度上决定其关注教材的水平。部分教师因循自己固有的教学思路与方法,认为重新选择教材是对自己教学方式的挑战,会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不愿更换教材,从而缺乏对优质教材的关注与使用。此外,一些省属高校对某些学科前沿研究领域的外文原版优秀教材引进不足,不能保证学科与学术研究前沿成果为教学所用。
2.自编教材质量堪忧。编写教材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实现教学成果的外显化;有助于促进学校课程与学科建设。部分教师认为理论课教材不同于“专著”,前者只具有“通识性”,忽视其作为知识载体的本质属性与要求,即权威性与专业性;忽视其对启发学生思考本门课程的学术概念、逻辑架构等问题的引领作用。部分省属本科高校教师在编写实践课程教材的过程中,忽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致使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缺乏应用性。
教材编写质量同时受到教师教学能力和知识水平的制约。有些教师甚至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与职称评审需要,短时间内通过合著、拼凑等方式“产出”教材。访谈中,部分教师在这方面的意见是一致的,“不客气地说,自编教材多数是质量很差的,不看别的,编写的老师没有几篇论文,学术水平低,就靠编教材评职,你想教材不靠拼凑能写出来吗?”
从出版角度来看,教材出版时,编辑往往是从专业角度把握教材的整体结构,无法保证教材的内在质量;出版社更多是从市场盈利的角度决定教材是否出版。各种因素导致出现“凡是能出版的教材均能被采用”的乱象,这是当下教材出版的现实情况,需要认真面对并加以解决。
3.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脱节。高校内部教学改革主要表现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这需要以教材改革为依托,以不断创新的教材为蓝本。目前,省属本科高校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相脱离。省属本科高校多是由地方专科院校合并升级而来,加之地理位置的局限性,教材建设往往滞后于就业市场需求,难以满足人才培养需要。同时,教材使用滞后于出版市场速度,难以体现精品教材特点。
省属本科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速度相对缓慢,师资的专业水平难以充分发挥选用教材的优势。在教学观念上,仍有教师停留在“教教材,而非用教材教”的层面,仅把教材简单地当成授课工具,没有认识到教材在建构完善的学科知识结构、促进学科建设中的作用,将教材演变为教师教学的“救命稻草”和学生考试的“必备法宝”。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仍过于追求体现教材知识层面的静态目标,强调知识的逻辑系统性。这样的教学虽然能清晰传授学科体系的基本原理,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探究能力。在教材研究上,由于教师习惯于对教材知识的搬运,缺少对教材的思考和研究,更缺少对教材的批判和质疑,导致选用的优质教材难以发挥其对教学改革的促动作用。
4.教材管理制度不完善。首先,教材立项监管制度缺乏系统性。目前,地方高校一般均有不同形式的教材建设规划及相应的经费支持,基本保障了教材建设经费,但立项教材选定之前缺乏经过各层级教学组织机构的科学论证,导致立项教材水平不高,针对性不强。访谈中,一位教材管理人员谈到:“我们学校二万多学生,就几名教材管理人员,说句心里话,我们能把教材正常发下去,这个工作量就很大,哪还有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和管理教材建设。”
其次,教材的重复性建设问题严重。教材选用、教材建设和教材研究是高校教材管理工作的三大要点。由于一些省属本科高校缺乏科学的教材管理知识与能力,对教材选用与建设缺少监管,导致某门课程教材出现重复建设问题。
最后,教材评价制度流于形式。现有的教材评价多是采用教材主管部门领导下的专家评价体制或是以出版社为主导的评价体制,这样的评价体制与省属本科高校实践性、应用性的人才培养目标相脱节,无法将教材与区域社会改革实践和人才培养需要有机结合。同时,学生评教中不包括对教材的意见及改进建议,仅是对教师教学的反馈与评价。例如,调研中部分学生反映:“在教材选用方面,我们是没有发言权的,学校定什么教材我们就学什么教材,等学完了也没有人征求我们的意见。” 二、省属本科高校教材建设的四重路径
1.完善教材选用过程。省属高校教材建设工作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基于现实考量,省属高校教材建设工作的关键在于对优质教材的选用。
首先,理性思考教材选用和编写之间的关系。现今编写教材工作呈现“繁荣”景象之际,我们需要意识到,教材编写需要教师长期浸润于某学科领域,思考学科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深度掌握本学科理论流派的演化过程后,才能用专业话语加以表达。囿于教材编写团队水平的局限,省属高校教师与其东拼西凑编写教材,不如在使用优质教材时多思考教材的编写体系和编写特点,多思考如何通过适合的教育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内容,多思考教材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其次,明确教材选用目的。教材选用目的可按从宏观到微观的次序进行层级化排序。宏观层面,教材选用需要考虑区域经济和文化发展需要;中观层面,教材选用需要考虑学校定位和培养目标;微观层面,教材选用需要考虑教师教学和学生发展需要。教材选用要充分考虑三个层级要素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宏观要素是导引省属高校教材选用的方向;中观要素是凸显学校服务于地方人才培养的标杆;微观要素是决定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心,也是教材选用需要考虑的第一要素。
2.深化教材研究活动。教材研究工作是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材质量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深化省属本科高校的教材研究,主要有三个立足点:(1)立足于对地方发展和学校发展的科学剖析。省属本科高校的教材研究应摆脱单一对教材本身的研究范式,而立足于更加宏观的层面研究教材,促进教材建设。高校应针对自己所处区域,分析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优势与特色,形成凸显学校办学特色的教材建设取向和教材专业出版体系。(2)立足于对领域内系列教材的深刻剖析。参与教材研究活动的人员应该多元化,广泛吸纳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高校教学一线的广大普通教师、学生代表等。充分分析教材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对比同类教材的不同特点等。(3)立足于学科及专业的知识体系。在教材研究过程中,高校教师要做到充分理解学科及专业的学理知识、逻辑与因果关系,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合理设计教材内容;熟悉相近的学科知识体系,根据自己“实践的逻辑”、自己的从教经验,逐步形成课程与教材的认识观;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盘活教材中的教学资源,对教学内容做适当的延伸,以教材为中介创造性地开展教学。
3.健全教材评估制度。对于省属本科高校而言,在实现优选教材、鼓励教师自编教材、引进优秀外文教材的基础上,如何建立合理的评价制度,使教材的内涵和外延达到理想的使用效果,是每位教学管理者必须深刻思考的问题。具体来说:(1)制定学校教材编写规划。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和学科专业建设规划为指导,研究制定出教材建设的指导思想、现状与分析、目标与任务和具体措施等。同时,建立教材质量评定指标体系。各层级教学管理部门应组织相关领域专家,根据评价指标对教材进行评价,若不合格则不予征订或停止使用。例如,自编教材的申报与立项、编撰与审查、出版发行、评优鉴定、修订再版等各个环节需要教学管理部门予以全程协助和跟踪,特别要关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在实践教学环节所需实验(实践)教材的编写。此外,必须建立自编教材退出机制,通过教材管理部门考核、同行评议及学生反馈,对质量较低及使用情况不理想的教材予以退出。(2)教师应明确各项评价指标内涵,在使用教材过程中持续进行检测。(3)扩大教材质量评价主体范围。教材管理部门对通过评价的优选教材、优秀自编教材和编写者以文件形式予以认定和奖励。同时,按程序向上级教育管理部门推荐较为优秀的教材和国家规划教材。
4.优化教材管理方法。建立以教材管理机构为核心的多层次、多主体,为学校发展、教师教学与科研和学生成长服务的教材管理体系,是省属高校教材建设工作的重要保障。学校领导在观念上应重视教材建设工作,并在学校财政开支预算中划拨固定经费,用于设立教材建设专项基金,重点扶持具有办学优势和特色的专业教材建设。教材管理人员提升自身素质,完善教材管理工作的制度与程序,追踪国内各高校教材发展情况和出版前沿信息,为学校的教材建设和出版工作提出可行性建议。高校内部应建立合作机制,教材管理部门与图书馆、校园网信息中心合作,设立相关自编教材专架,逐步推进教材库建设。
[参考文献]
[1]王恬,阎燕.加强教材建设助力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3(9).
[2]孙伟.地方高校教材建设的发展路径探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6).
[3]檀坤华.科学定位特色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4).
[4]杜茂康.对我国高校教材建设的几点思考[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5]屈晓阳.加强地方高校教材建设工作探析[J].教学研究,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