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10月15日,随着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顺利升空,杨利伟成为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然而,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航天员呢?一名合格的航天员又是经过怎样的特殊训练被培养出来的呢?日前,记者有幸进入中国航天员训练基地,零距离感受
了中国航天员的训练生活——
“电动椅”上抗眩晕
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先做个试验——用左手抓住右耳朵,低头俯身,脊梁骨和地面平行,挪动脚步快速旋转。你能转几圈?恐怕转不了10圈就头晕眼花要摔倒了。可是,和航天员要承受的抗眩晕训练比起来,这种试验就是“小儿科”了。航天员坐上测试前庭神经功能的电动椅后,蒙上眼睛就转。航天员把手放在呼叫按钮上,顶不住就按。电动椅以每分钟24圈的速度飞速旋转,航天员顿时脸色苍白、直冒虚汗。1分钟、2分钟……能坚持5分钟,就是合格。他们要经常练、经常测。因为航天员走向太空,可不像坐民航飞机那么舒服,飞船是打着旋飞速上升的,不过这关,难上太空。
不少航天员经常“自找苦吃”,特别是前庭神经功能不过关的,还要加班训练。要知道,这些航天员本身就是优秀的歼击机或强击机驾驶员,开飞机的时候就不计其数地经受过这种“折磨”,可是为了飞上太空,他们还要成千上万次地练下去。
征服“电动秋千”
坐“电动秋千”,如同乘一艘小船在大风大浪中颠簸。攀上“电动秋千”后,航天员也要先蒙眼睛,在身上贴上电极传感器。随后,“电动秋千”就前后左右摇起来,越摆越高,前后能摆出15米!这种摆动,周期性地将人的血液一会儿送上大脑,一会儿甩向下肢,眼看飘飘悠悠到了顶,又猛地在加速度作用下“悠”下来,没有经受过专门训练的人,这一下子就可能把胃液喷出来!
这匹让人望而生畏的“烈马”,让人难以驯服。所以坐“电动秋千”不能硬逞英雄,如果仪器显示血压太低,就要立即停止。不少航天员开始一坐就恶心呕吐。有时坐一次,好几天没有食欲,别说自己上去悠荡一番,就是看见别人训练胃里也立即翻江倒海,成了一种痛苦的条件反射。
乾坤颠倒的“万向床”
航天员的训练基地里,还有一种任意旋转的“万向床”,有“头盆向”、“胸背向”等4种姿势,躺在上面每种姿势都很痛苦。航天员在训练时,有时要头朝下45度;有时还要斜着身体,只能用身体某一部位作支撑;有时要持续保持15度的卧姿,再突然转到70度的立姿。上了“万向床”,航天员脖子青筋暴涨,眼睛、鼻子粘膜充血。下来后,像患了重感冒。
这是经常要练的基础课目,有时要练一两个小时,就是为了防止“空间运动病”的发生。当年,美国“阿波罗”9号航天员就是因为发生空间运动病而延误登月活动计划,浪费掉宝贵的几个小时。
低压舱里的考验
苏联电影《机组乘务员》里有这样一幕——飞机在万米高空飞行,舱壁突然破裂了一条小缝。转眼间,舱里的纸张、毛巾、衣物就被吸了出去!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高空空气稀薄,气压比机舱里低许多,舱壁一旦出现破口,就形成了巨大的负压。飞船在太空飞行,外部是真空环境,为了战胜可能出现的低压和缺氧威胁,航天员必须进低压舱锻炼超强的耐受力。进低压舱,如同上到雪山高原。舱里模仿海拔5000米~10000米高度的氧气环境。但是这种训练却不像上高原那么从容,能从低到高,慢慢适应。航天员一进舱,就以相当于以每秒15米的速度,快速提升至海拔5000米高度,还不能戴氧气面罩。他们在舱里喘着粗气,人人胸闷、头痛、恶心。接着,继续上升至6000米、7000米……到10000米才能戴氧气面罩。
30分钟的训练,如同经历一次生死考验!
寂寞难耐的隔离舱
茫茫太空中没有空气,不能传播声音。飞船运行在轨道上,是真正的万籁俱寂。为了训练航天员战胜寂寞和孤独的心理素质,他们要进入隔离舱经受特殊的考验。
密闭狭小的隔离舱,航天员孤守空房,单独一个人呆在里面,一呆就是好几天,分不清昼夜交替,还要高标准完成各种工作,无人商量、无人交流。有时眼皮沉得像挂上了铁块,直想睡觉。可是只要一停下,监控铃声就响起。有时,航天员要在隔离舱里一直不停地干72小时,不能休息一分钟。吃饭时,工作人员从小窗口往里递。
一名走出隔离舱的航天员对记者说:“头一天,抹点风油精顶一顶。最后一天,抹多少风油精都不管用了。”
面对房顶“找星星”
航天员的训练课目是不是都这么艰苦,有没有轻松一点儿的呢?“找星星”就是航天员最富诗意、最浪漫的训练内容。
航天员在太空飞行,必须掌握很多天文知识。只有快速确定星星的方位,才能在太空确定自己的位置。“找星星”在一间穹顶的房间里进行,用幻灯把星空的图案投射到圆形的房顶。灯光熄灭了,圆圆的屋顶上繁星密布,这时航天员就开始仰着脖子寻找每一颗星星的方位——金星、火星、木星……看谁说得快,说得准。
吃得“精细”也烦恼
记者看到航天员的一份食谱,上面除了我们能看懂的食物名称外,后面还缀着很多专业人士才能看懂的内容——钙的含量有多少、钙和磷是多大的比例、各种维生素的百分比……与其说是食谱,不如说是“药单子”!
为了保证航天员充足的营养和健康的体魄,他们的一日三餐都是这样按照“分子水平”制定的。即便航天员个人口味差别很大,也要一丝不苟地按照食谱来进餐。
“晨昏颠倒”随时入眠
在地球上,人们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睡眠一般都安排在晚上。可是,飞船90分钟就要环绕地球一圈,经历一个白天、一个黑夜,如果环绕地球14圈,就要经历14个白天、14个黑夜。你说,航天员该在哪个“晚上”睡觉?
因此,航天员都要练就随时能睡觉的功夫,是否睡觉,一看工作是否有空暇,二看自己是否感到疲惫,只要这两个条件具备,闭起眼睛就要能睡着,这是恢复体力、养精蓄锐的需要。另外,要在以每秒7.9千米的速度运行的飞船上睡眠,还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绝不能够杞人忧天,要有一种天塌地陷浑然不顾的英雄气概才能睡得着。
经过特殊训练的航天员,在睡眠方面真正做到了“令行禁止”,可以连续工作72小时目不交睫,也可以闭上眼睛就呼呼大睡,可是又不能睡个不停,到点必须醒过来,让睡多久就睡多久,好像安了一个主管睡眠的“开关”似的。
·太空飞行里程碑·
1989年10月18日,美国发射的伽利略号空间探测器是世界上第一个木星专用探测器。它完全改变了科学家对木星及其卫星的认识,于2003年9月21日在人工控制下坠入木星大气层销毁。
1989年8月下旬,经过12年的长途跋涉,美国航宇局的旅行者2号探测器逼近太阳系中第8颗行星海王星,并拍摄了6000多张海王星及其卫星的照片,揭开了这颗神秘行星的面纱。
1990年4月24日,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携带一架重13吨的哈勃空间望远镜升空,并施放进入预定轨道。它用来探测遥远的星体,揭示宇宙的演变和起源,被认为是天文学研究的一个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