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员训练生活写真

来源 :太空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xh7227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10月15日,随着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顺利升空,杨利伟成为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然而,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航天员呢?一名合格的航天员又是经过怎样的特殊训练被培养出来的呢?日前,记者有幸进入中国航天员训练基地,零距离感受
  了中国航天员的训练生活——
  
  “电动椅”上抗眩晕
  
  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先做个试验——用左手抓住右耳朵,低头俯身,脊梁骨和地面平行,挪动脚步快速旋转。你能转几圈?恐怕转不了10圈就头晕眼花要摔倒了。可是,和航天员要承受的抗眩晕训练比起来,这种试验就是“小儿科”了。航天员坐上测试前庭神经功能的电动椅后,蒙上眼睛就转。航天员把手放在呼叫按钮上,顶不住就按。电动椅以每分钟24圈的速度飞速旋转,航天员顿时脸色苍白、直冒虚汗。1分钟、2分钟……能坚持5分钟,就是合格。他们要经常练、经常测。因为航天员走向太空,可不像坐民航飞机那么舒服,飞船是打着旋飞速上升的,不过这关,难上太空。
  不少航天员经常“自找苦吃”,特别是前庭神经功能不过关的,还要加班训练。要知道,这些航天员本身就是优秀的歼击机或强击机驾驶员,开飞机的时候就不计其数地经受过这种“折磨”,可是为了飞上太空,他们还要成千上万次地练下去。
  


  
  征服“电动秋千”
  
  坐“电动秋千”,如同乘一艘小船在大风大浪中颠簸。攀上“电动秋千”后,航天员也要先蒙眼睛,在身上贴上电极传感器。随后,“电动秋千”就前后左右摇起来,越摆越高,前后能摆出15米!这种摆动,周期性地将人的血液一会儿送上大脑,一会儿甩向下肢,眼看飘飘悠悠到了顶,又猛地在加速度作用下“悠”下来,没有经受过专门训练的人,这一下子就可能把胃液喷出来!
  这匹让人望而生畏的“烈马”,让人难以驯服。所以坐“电动秋千”不能硬逞英雄,如果仪器显示血压太低,就要立即停止。不少航天员开始一坐就恶心呕吐。有时坐一次,好几天没有食欲,别说自己上去悠荡一番,就是看见别人训练胃里也立即翻江倒海,成了一种痛苦的条件反射。
  
  乾坤颠倒的“万向床”
  
  航天员的训练基地里,还有一种任意旋转的“万向床”,有“头盆向”、“胸背向”等4种姿势,躺在上面每种姿势都很痛苦。航天员在训练时,有时要头朝下45度;有时还要斜着身体,只能用身体某一部位作支撑;有时要持续保持15度的卧姿,再突然转到70度的立姿。上了“万向床”,航天员脖子青筋暴涨,眼睛、鼻子粘膜充血。下来后,像患了重感冒。
  这是经常要练的基础课目,有时要练一两个小时,就是为了防止“空间运动病”的发生。当年,美国“阿波罗”9号航天员就是因为发生空间运动病而延误登月活动计划,浪费掉宝贵的几个小时。
  
  低压舱里的考验
  
  苏联电影《机组乘务员》里有这样一幕——飞机在万米高空飞行,舱壁突然破裂了一条小缝。转眼间,舱里的纸张、毛巾、衣物就被吸了出去!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高空空气稀薄,气压比机舱里低许多,舱壁一旦出现破口,就形成了巨大的负压。飞船在太空飞行,外部是真空环境,为了战胜可能出现的低压和缺氧威胁,航天员必须进低压舱锻炼超强的耐受力。进低压舱,如同上到雪山高原。舱里模仿海拔5000米~10000米高度的氧气环境。但是这种训练却不像上高原那么从容,能从低到高,慢慢适应。航天员一进舱,就以相当于以每秒15米的速度,快速提升至海拔5000米高度,还不能戴氧气面罩。他们在舱里喘着粗气,人人胸闷、头痛、恶心。接着,继续上升至6000米、7000米……到10000米才能戴氧气面罩。
  30分钟的训练,如同经历一次生死考验!
  寂寞难耐的隔离舱
  茫茫太空中没有空气,不能传播声音。飞船运行在轨道上,是真正的万籁俱寂。为了训练航天员战胜寂寞和孤独的心理素质,他们要进入隔离舱经受特殊的考验。
  密闭狭小的隔离舱,航天员孤守空房,单独一个人呆在里面,一呆就是好几天,分不清昼夜交替,还要高标准完成各种工作,无人商量、无人交流。有时眼皮沉得像挂上了铁块,直想睡觉。可是只要一停下,监控铃声就响起。有时,航天员要在隔离舱里一直不停地干72小时,不能休息一分钟。吃饭时,工作人员从小窗口往里递。
  一名走出隔离舱的航天员对记者说:“头一天,抹点风油精顶一顶。最后一天,抹多少风油精都不管用了。”
  
  面对房顶“找星星”
  
  航天员的训练课目是不是都这么艰苦,有没有轻松一点儿的呢?“找星星”就是航天员最富诗意、最浪漫的训练内容。
  航天员在太空飞行,必须掌握很多天文知识。只有快速确定星星的方位,才能在太空确定自己的位置。“找星星”在一间穹顶的房间里进行,用幻灯把星空的图案投射到圆形的房顶。灯光熄灭了,圆圆的屋顶上繁星密布,这时航天员就开始仰着脖子寻找每一颗星星的方位——金星、火星、木星……看谁说得快,说得准。
  
  吃得“精细”也烦恼
  
  记者看到航天员的一份食谱,上面除了我们能看懂的食物名称外,后面还缀着很多专业人士才能看懂的内容——钙的含量有多少、钙和磷是多大的比例、各种维生素的百分比……与其说是食谱,不如说是“药单子”!
  为了保证航天员充足的营养和健康的体魄,他们的一日三餐都是这样按照“分子水平”制定的。即便航天员个人口味差别很大,也要一丝不苟地按照食谱来进餐。
  
  “晨昏颠倒”随时入眠
  
  在地球上,人们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睡眠一般都安排在晚上。可是,飞船90分钟就要环绕地球一圈,经历一个白天、一个黑夜,如果环绕地球14圈,就要经历14个白天、14个黑夜。你说,航天员该在哪个“晚上”睡觉?
  因此,航天员都要练就随时能睡觉的功夫,是否睡觉,一看工作是否有空暇,二看自己是否感到疲惫,只要这两个条件具备,闭起眼睛就要能睡着,这是恢复体力、养精蓄锐的需要。另外,要在以每秒7.9千米的速度运行的飞船上睡眠,还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绝不能够杞人忧天,要有一种天塌地陷浑然不顾的英雄气概才能睡得着。
  经过特殊训练的航天员,在睡眠方面真正做到了“令行禁止”,可以连续工作72小时目不交睫,也可以闭上眼睛就呼呼大睡,可是又不能睡个不停,到点必须醒过来,让睡多久就睡多久,好像安了一个主管睡眠的“开关”似的。
  
  ·太空飞行里程碑·
  
  1989年10月18日,美国发射的伽利略号空间探测器是世界上第一个木星专用探测器。它完全改变了科学家对木星及其卫星的认识,于2003年9月21日在人工控制下坠入木星大气层销毁。
  1989年8月下旬,经过12年的长途跋涉,美国航宇局的旅行者2号探测器逼近太阳系中第8颗行星海王星,并拍摄了6000多张海王星及其卫星的照片,揭开了这颗神秘行星的面纱。
  1990年4月24日,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携带一架重13吨的哈勃空间望远镜升空,并施放进入预定轨道。它用来探测遥远的星体,揭示宇宙的演变和起源,被认为是天文学研究的一个里程碑。
其他文献
资源二号03星转场 试验卫星二号升空 实践六号双星工作示意图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C星   2004年11月18日,“试验卫星二号”成功发射,为2004年中国航天发射划上了圆满句号。至此,中国航天完成了全年发射8次的任务,共将10颗各型卫星送入
期刊
中国航天  1-封二 航天专家和航天员与青少年面对面   /薛滔  1-14 用成功报效祖国——记中国空间技术研究  院“神舟”号载人飞船研制队伍/崔伟光  1-22 中国航天成就辉煌/尹怀勤  1-26 神缨在手傲苍穹/徐伟 高洪峰  2-12 八载心血铸神箭/高歌  2-24 六星高照 一船报捷  6-封二 2004年国际空间法研讨会在京召开  6-2 “嫦娥工程”探月情结/金兑 张 
期刊
在青少年中开展航天知识启蒙教育  □ 北礼士路第一小学 肖兰    6月28日~7月2日,我参加了由北京161中培训中心举办的全国“少年宇航技师”导师培训班的学习,通过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及制作放飞模型火箭,不仅使我了解了中国航天的发展历程、掌握了航天基础理论知识,同时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情况,使我对如何在青少年中开展航天知识启蒙教育产生了一些想法。  中国是航天大国,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几十年来
期刊
如果问两分钟的时间你能做些什么?相信对很多人而言,这还真是道难题。泡杯茶?不够;抽只烟?也不够;甚至连打个盹都不够。可是美国航宇局的科学家告诉你:两分钟,足以从北京到天津跑一个来回!这绝不是耸人听闻,2004年11月16日,美国航宇局的X-43A无人驾驶飞机试飞成功,在大约30000米的高空,它的飞行速度达到了超乎想像的9.8马赫数(约每秒3千米),刷新了去年3月X-43A第二次试飞时所创造的6.
期刊
欧洲全球导航卫星计划,又称伽利略计划,是欧盟为打破美国GPS在全球的垄断地位而与欧空局联合研制的民用导航卫星系统。该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能与GPS完全兼容,但独家运作,彼此互为备份,互为可操作性。  伽利略计划经过2年的系统方案论证后于2001年4月进入为期4年的“设计、研发和在轨验证阶段”。这个阶段主要由欧空局组织实施。如果一切顺利,2007~2008年将进入星座部署阶段,2008年以后将由一
期刊
由中国宇航学会、中国航太学会(台北)和美华航太工程师协会联合主办的第五届海内外华人航天科技研讨会于9月7日至10日在古城西安隆重召开。参加本届研讨会的有来自中国大陆、台湾以及美国的近百名航天界的领导、专家和学者。其中既有海内外的专家,也有年轻的学者,特别是涌现了一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博士生和在读博士生,他们齐聚一堂,畅所欲言,在航天器系统、航天动力学、运载系统、推进系统、结构材料与微重力科学等航天技
期刊
8月29日15时5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一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这是我国今年继“试验卫星一号”、“纳星一号”和 “探测二号”3颗卫星发射成功之后,我国航天领域又一次传来的捷报。这3次发射升空的火箭,同属我国的“金牌火箭”——长征二号丙系列运载火箭。  火箭发射约9分钟后,由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传来的数据表明,这颗返回式卫星已经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期刊
我们目前已经有足够的证据说明,在宇宙中不仅仅只有我们一个太阳系,许多的恒星都有围绕它们运转的行星。  事实:经过不断改进的望远镜和探测器在过去的10年间已经发现了10多个新的行星系统,其中还有类似于太阳系的多行星星系。限于观测技术水平,目前所发现的行星个头都比较大,个头接近于木星。但也有一些星系的大小与我们的太阳系差不多。   未加任何保护措施,一些生物可以在太空存活几年之久。
期刊
目前地面上的甚长基线干涉网以美国的甚长基线干涉阵(VLBA)和欧洲网(EVN)最为有名,它们的分辨率都是史无前例的,这两个网还常常合作组成全球网,成为世界上分辨率最高、灵敏度最高的地面射电望远镜。  但天文观测对分辨率的要求是无止境的,宇宙有探之不尽的奥秘,细节之下还有细节,突破地球大小的限制,发展空间VLBI技术成为天文学家的追求。以日本为主国际合作建成的日本甚长基线干涉空间观测站(VSOP)在
期刊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一个民族实现共同理想和发展目标的内在动力。在实现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广大科研人员在民族精神的激励下,勇攀载人航天技术新高峰,创造了中国航天发展史上新的辉煌。  首先,民族精神表现在为国争光的凌云壮志。在进行神舟飞船的方案设计阶段,设计人员决心不走苏联和美国载人航天的老路,以大无畏的气概,大胆地提出从国际上第三代飞船起步的设想,使我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