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思路分析及示例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题设计]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
  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
  胡锦涛、温家宝等党政军领导人迅速赶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
  十多万解放军、武警和公安民警,各省市的救援队、医疗队、工程抢修队迅速进入灾区。港台救援队和国际救援队飞抵灾区。志愿者从四面八方汇聚灾区。救援物资从水陆空源源不断运进灾区。
  一位中学教师趴在讲台上用生命保护了下面的四个学生。一位失去15个亲人的县民政局长连续指挥救灾五天只睡了七个小时。幸存者的生还奇迹在不断突破,100小时、150小时、196小时……
  中央电视台24小时播报。19日14时28分举国哀悼。
  一样的爱心,不一样的表达。捐款、献血、义演、关注……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分析]
  
  这是典型的材料作文,所供材料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有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伤痛,华夏儿女团结一心,全力救援,风雨同舟,共克时艰。亲民的政府,感动天地:英雄的壮举,撼人心魄;不屈的精神,可歌可泣,事件重大,发人深思;人性光辉,触发真情。考生会有话可写,会有情可诉。
  写作时要防止内容空泛,为此需注意两点:一要写具体的感人场面,二要抒发真情实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但“情”要有依托,不可空发议论。抗震救灾中可歌可泣的事例很多,不胜枚举,要善于选择最让你感动的人和事进行叙写,然后作理性的分析,或议论,或抒情,写出真切的感受。
  切入的角度,可以灵活多样。一、从所有的材料中进行归纳,提炼出一个主题,歌颂党、政府和全国人民对地震灾区的大力援助、无私奉献。二、从所给材料中选取某一项材料、某一个角度集中深刻地立意,评述。可写亲民的总理,爱民的解放军官兵和其他救援人员,写民族凝聚力或不屈的民族精神等。单一的材料和角度,只要有明确的立意都是符合要求的。三、以材料为触发点引出感悟,在更大的时空背景中去选材、立意。写历史上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意志弥坚,继而讴歌伟大的民族精神。也可赞美“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展示祖国的光明前景。总之,要写出真情实感,避免泛泛而论。
  材料作文的写作步骤一般是:引——议——联——鲒,开头择要引述材料,从所供材料巨发开来,然后作议论、分析,提出中心论点。“联”是联系生活实际,拓宽视野,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论述主题,增强说服力。最后收束呼应,总结上文。自己的材料可以用,但要能为中心服务,不可油水分离。
  
  [写作示例]
  
  例文1
  为您自豪,我的祖国!
  河南考生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个时刻——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强烈地震震裂了祖国母亲那美丽的面庞,这一时刻,时间凝固了,定格的是那一张张恐惧的脸。地震,震动了这个正在腾飞的古老民族,满脸的泪水,揪心的疼痛,然而,地震震不碎她的心灵,摧不垮她的意志。
  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这是温家宝总理赶赴灾区后发出的第一声号召。忘不了温总理看到一排排坍塌的教室时,含泪的双眼:忘不了他向人民子弟兵呼喊:是人民养育了你们,你们看着办!忘不了他抱着失去双亲的灾区孩子,动情地说;“一定要坚强地活下去!”忘不了他顶着风雨、踏着泥泞赶赴灾区时那焦急的神情……这一切的一切只因人民在他心中!一位外国球员说:“真不敢相信,那位站在瓦砾前双手沾满泥土的老人,竟是中国的总理!”这样一位时刻牵挂着人民、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总理,人民也深深地爱着他。拥有这样的总理,叫我怎么能不为我的祖国而自豪!
  一位母亲,结束生命的姿势令人不解,她双膝跪地,像是在祈祷,等到救援人员发现她时,她的身躯已僵硬,可是冥冥之中,却好像在掩护着什么,当救援人员在她的身躯下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找到了一个热睡的婴儿时,一切都明了了,医护人员马上打开婴儿身上包着的被褥,检查孩子有没有受伤时,发现了一个手机和一条醒目的信息;宝贝,如果你能活下来,一定要记住,妈妈爱你1这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留下了如此温暖的话语。拥有这样的母亲,叫我怎么能不为我的祖国而自豪!
  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地积极捐款捐物,有的人甚至推掉工作自发来到灾区救援。解放军、武警、公安干警、教师、工人、医生、护士,此刻他们都只有一个名字,那就是中国人!身边的好多同学为了捐款,为了向灾区人民表达爱心,拿出了自己身上所有的零花钱。全国各地的采血站、移动采血车的门外更是排起了长长的队伍。载着救援物资的私家车堵塞了通往灾区的道路。就在这血流和车流中,爱在浩浩荡荡地流淌着,爱是我们共同的语言,爱是人类永不沉没的诺亚方舟。一样的爱心,不一样的表达。灾难来临,人民勇于担当,无所畏惧,爱如潮水,人民伟大。拥有这样的人民,叫我怎么能不为我的祖国而自豪!
  地震,震裂了四川的河山,但震不断人民的意志和决心。在地震中,伟大祖国所表现出的公仆情、军民情、师生情、亲情、友情……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动力,推动祖国受挫愈勇,继续向前。这样伟大、坚强的祖国,叫我怎么能不为您而自豪!
  为您自豪,我的祖国!
  点评:“为您自豪,我的祖回!”立意高远,大气磅礴。文中选取了三个感人的场景,分别歌颂总理、母亲和人民,段末用“叫我怎么能不为我的祖国而自豪!”作结,上下呼应,反复咏叹,强化了爱国情感,突出了文章主题。
  
  例文2
  鸽子,捎去我的信吧!
  河南考生
  敬爱的温总理:
  我多想端一杯香茶放在您手心,总理啁,坐下来歇一歇吧!您看,那斑斑白发已浸染了您的双鬓,
  我多想抽出一张洁白的纸巾放在您手心,总理呀,擦一擦吧!您看,那晶莹的泪花已闪现在您的双颊。
  我多想捧上一束美丽的鲜花放在您手心,总理呀,人民的好总理,收下吧!这是全国人民对您的敬意。
  5月12日14时28分,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了,降临到这片美丽的土地上。一场里氏8.0级的特大地震震毁了一座座学校、一所所医院,震毁了城镇和乡村,压倒了无数汶川的兄弟姐妹。我们的好总理,温总理囝您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在第一时间毅然走向灾区。我知道,您是担心人民的生命安危啊!
  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是啊!世界上还有什么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吗?为了人民的生命,您却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您是人民的好总理,人民永远铭记着您啊!
  看到那一幕——您站在一片废墟上,拣起一个破旧的书包,拣起一只被压得不成形的鞋子,您满脸写着愁苦,眼里含着泪花,我禁不住想哭。从没见过您这样的领导,没有一点官样:从没见过您这样的领导,没有一点官架;从没见过您这样的领导,没有一点官腔。您这样的官,人民怎会不充满敬意!
  总理,您放心,我们会和汶川人民一起渡过难关的。您看啊!十多万解放军官兵、武警、公安干警都迅速赶往灾区,解救汶川人民。您看啊!各省市救援队、港台救援队和国际救援队也正赶往灾区,解救汶川人民。您看啊!四面八方的志愿者汇聚灾区,解救汶川人民。您看啊!祖国人民正捐款、捐物、献血,以多种方式奉献爱心,解救汶川人民……,
  总理,您放心,我们会和汶川人民一起渡过难关的,我们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向汶川人民伸出援助之手,给他们带去最大的关怀,相信汶川人民会坚强起来,会渡过难关的。
  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是用爱心培育出来的,相信我们的爱会温暖汶川人民的心。
  总理,您是人民的好总理,您就像天使一样守护着人民,您就像父母一样呵护着自己的儿女。
  温总理,人民永远爱您!
  点评:本文以书信的形式抒发了对温总理的热爱之情,构思新颖,立意深刻,视角独特。切入点小,小中见大,便于抒情。多处使用排比句式,文采飞扬,感情真挚。
  
  例文3
  孩子,不哭
  河南考生
  孩子,地震使我们失去了家,你也失去了爸爸妈妈。然而,地震无情,人间有爱。孩子,不要哭泣,有13亿中国人民在你身边,你不会孤独。
  孩子,不哭。因为有13亿人民的爱伴随着你,有13亿人民关心着你,你永远不会孤独。不信你看:在地震发生的当天下午,温家宝总理不顾危险,不怕劳累地赶赴灾区。他,一位60多岁的老人,三天没有合眼,他和灾区人民站在了一起。他要抚慰人们受伤的心,他要让他们看到爱的力量。他用他的行动告诉人们,要坚强地抵抗地震带来的伤害。因为有13亿人民,13亿人民把爱心和团结凝聚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无坚不摧。孩子,不要哭泣,有爱就有一切,有13亿人民的爱,我们一定能够渡过难关。孩子,不要哭泣。
  孩子,不哭。你看,灾难来临后,全国1.3亿人民都在帮助你,党政军领导人来了,十多万解放军来了,武警和公安民警来了,救援队、医疗队、工程抢修队、志愿者都来了。孩子,还有你喜欢的白衣天使。他们坚信:只要奉献爱心,精诚团结,任何困难都可以战胜。孩子,你看,他们尘土满面,他们汗流浃背,他们喉咙哑了,他们手上鲜血淋漓。但是,他们还在忘我地工作。他们坚信爱的力量,爱的伟大,有爱就有了一切,他们献出他们所有的爱,他们坚定地要挽救每一个生命,不抛弃,不放弃。孩子,你看到了吗?他们坚强的意志一定能战胜一切困难。孩子,不要哭泣,因为有他们的爱围绕着你,你一定不会孤独。
  孩子,不哭。你看,灾区人民虽然居无定所,失去了亲人,但是,他们没有退缩,他们用同样的爱投入到艰苦的斗争中去。因为他们也坚守同一个信念——有爱就会有一切。他们没有哭泣,他们树立起坚强的信念和决心。他们要重建家园,重新耕耘自己时土地。孩子,你要坚强,不要哭泣!
  孩子,不哭。有爱就有一切,你要坚强,以同样的爱心投入到抗震救灾中,有13亿中国人民的爱和战胜灾难的勇气,我们一定可以共克时艰,重建家园。
  点评:“孩子,不哭”这句话是题目,是主题,也是全文的行文线索。作者借抚慰灾区的孩子,来表达自己无尽的同情和关爱,进一步歌颂伟大的党、亲民的政府和无畏的军民。他们是灾区孩子们的靠山,“孩子,不哭”有着强有力的支撑和依傍。
  
  河南省濮阳市第一高中(457100)
其他文献
终南望余雪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祖咏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祖咏的应试之作。当时主考官出的诗题就是“终南望余雪”。前来应试的知名诗人祖咏拿到题目之后,仔细揣摩了诗题的画面和意境:一场雪后,天霁云开,长安城里和城外的平野,雪已融化,只有长安对面的终南山尚有积雪。祖咏推敲再三,便秉笔疾书了这四句诗。写罢四句,觉得已经意尽,再写便是多余。但当时朝廷的试帖诗有规定
期刊
每一段语言,每一篇课文里都渗透着作者的思想与感情。阅读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美的过程。如何去发现美?对于当前阅读教学已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孩子们都有一双美丽的眼睛,我们要做的就是引导他们用眼睛去发现课文的美,当学生真正理解了课文中的意境,美丽的眼睛定会读出美丽新世界。下面笔者通过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家》一文,来说说一年级学生的阅读启蒙方法。    一、用眼睛发现课文中的形象美    自然现象,
期刊
动静结合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动,即运动或声响;静,即静止或寂静。  动静结合的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比较复杂,笔者仅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略举几例,浅谈“动”与“静”的关系及其艺术效果。  第一,以动衬静,动中寓静。王维的《鸟鸣涧》云:“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该诗主要写春山夜静,而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景,诗人正是通过这些动景来衬托春涧的幽静。《山居秋瞑》
期刊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杜甫贬官华州后,当地发生饥荒,诗人乃弃官去了秦州。当时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战事紧张,音信不通,夜月、秋露引起了诗人对弟弟的强烈思念,于是在边塞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  全诗分为两个部分,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写对战乱中弟弟的思念。  首联描绘了
期刊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最好地体现了闻一多新诗“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原则。几乎所有的教学参考书和网上的教案,都认为这首诗在选取意象上别具匠心,和康桥这个地方及其美景告别,却避开了高楼大厦和车水马龙等这些人间烟火。诗歌写得很美,有一种淡淡的忧愁,这种淡淡的忧愁很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所以这首诗能够得到众人喜爱。  这种说法是不错的。作为离别诗,不忧愁是不可能的。那些整体情感基调忧伤的诗我们且不去
期刊
在图书销售排行榜上,励志类书籍常常名列前茅,这似乎暗示读者对来自他人的忠告存在着严重饥渴,只要不是令人讨嫌地在耳边嚼舌,而是峨冠博带地端坐在书页里,那么聆听他的开导就不失为一桩美事。励志书大致有两种,格言类和故事类,虽然故事类的励志书通常更畅销一些,但格言类的励志书也只是稍逊一筹罢了。  相对而言,格言大多是思想的精华,语言的精粹,玩味格言对谁都不是一件可以指责的事。可以指责的是在格言面前放弃思考
期刊
古中国蠢蠢的胎动  一直传到这南方  神经末端的小半岛了吗?  一阵毛细雨后  泥土被新芽咬得发痒  斜向北岸的长坡路上  随手拣一块顽石  抛向漠漠的天和海  怕都会化成呢喃的燕子  从小时的檐下  飞寻而来  这首诗是诗人执教于香港中文大学时所作。香港中文大学的校址在香港九龙半岛的沙田,这里与大陆连接成片,因而诗人生疑中国的初春有胎动来到了这南方神经末端的“小半岛”。古往今来,咏春的诗作可谓汗
期刊
2008年高考语文19套试卷(含少数民族卷)终于在人们的期待中浮出了水面,除了上海卷和福建卷外,有17份试卷考查了病句的辨析,从题干的设置上看,只有湖南卷要求选择有错误的一项,其它试卷均强调选择没有语病的一句,17套试卷总共设置了49 个错例,其错误类型及错例数目列表如下:    现将49个病句按病句类型解析如下:    一、语序不当    1.状语位置不当  (1) 1984年12月26日,中国
期刊
2008年高考语文试卷对“语言表达连贯”考点的考查非常火爆,18套试卷中有8套对该考点进行了考查,而且在考查形式上有7套都不约而同地把“抓手”锁定在了“排序”题型上,这一受到全国卷和各省市卷高考命题专家共同青睐的题型应引起广大考生的高度重视。现以2008年高考的7道试题为例,对该题型的解答要领作一简说:    一、前后的勾连性    “嵌入式”的句子,既要“勾前”,又要“连后”,只有这样,才能使句
期刊
所谓“倒装”,是指运用语言时,为了适应韵律或思想条理等方面的要求,故意在语法上或逻辑上颠倒词语的一般语序。  倒装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偏重于形式,另一类偏重于内容。  偏重于形式的倒装,主要是由于押韵、平仄、对仗、节拍的需要而有意颠倒语序。举例如下:  一、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江淹《别赋》)  “心折骨惊”,本应是“心惊骨折”,但是为了和上文的“名”“盈”,下文的“精”“英”等字押韵而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