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九八九年四月,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和对外友协路易·艾黎研究室编辑出版了《路易·艾黎论工合》。这本书选编艾黎从一九七九年底到一九八七年下半年,这八年间,关于中国工业合作事业的言论。艾老在华奋斗事迹是工合思想的一座宝库。他的工合思想蕴藏在实践行动中,有待人们发掘。
《路易·艾黎论工合》首先启发我思考一个问题:艾黎的工合思想是什么?也就是说,工业合作社的理论是什么?
关于工业合作,人们往往有这样的议论:“你们工合,多少年,没有什么成就啊!很渺茫啊!太缓慢了,仅仅是战时难民救济工作,没有什么理论基础啊!”如果真是这样地提问题,那就是十足地无视历史了。
中国的工合历史同中国抗日战争史、国内战争史血肉相连。工合是随着抗日战争而成立的。当时,长江中下游和沿海工业城市被日军占领,工业生产遭受破坏。工业生产者顿时成为难民,扶老携幼,成群结队,潮水般地涌向内地。工业合作社把他们组织起来,从事生产,有些产品供居民消费,有些产品供战场需要。当时,时间和空间是生存死亡的关键。只有实际办法才能克服困难。在那个时刻,抽象理论根本没有发生作用的可能。日本侵略军非但占领长江中下游和沿海地区,而且向内地推进,使得内地许多地区工合受到威胁。一九四四年,当日军推进时,韶关的工合被迫迁移到粤北山区,赣县的工合则搬到福建长汀。河南、浙江、安徽、广西等省的工合都受到过类似的威胁。工合非但受日本帝国主义的威胁,同时也遭受本国反动势力的摧残。难以详计的工合人员献出了他们的生命,有人失踪、坐牢、被处死、被活埋。在生死搏斗中,一面是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一面是人民生产者在短兵相接。与工合直接交锋的还有唯利是图的商人和衙门官吏。十年搏斗的结局,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失败了,人民胜利了。艾黎曾经说,我们是在最困难的时期走过来的,我们取得了经验。
工合不是没有理论。它的理论不是悬挂在口头上、陈述在白纸上,而是凝结在实践中。工合的理论不是太肤浅了,写不成书,说不出道理来。相反,是太丰富、太复杂了,不是一两个地区、一两代人、花一笔钱、用几吨纸张所能总结的。它不仅是无限血泪的结晶,而且是我国社会包罗万象的总结。
艾黎对中国社会的了解,无论是黑暗面还是光明面,都比我们一般中国人丰富。他遇见过缝纫合作社为警察局做制服受勒索,工合协会的总干事用工合的卡车走私,反动分子钻进工合使社员投票停办合作社,把工合财产变为私人财产。工合供应解放区的物资不下几千万美元。解放以后,艾黎个人虽得到了尊重,但工合事业却停顿了三十二年(一九五一——一九八三)。可是,艾黎尽管十分焦虑,但从不表示悲观失望。为什么?因为他有工合思想。
工合不是一个简单的生产组织,工合代表一种生产方式。它表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到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工合能把自然经济引渡到商品经济。工合能够巧妙地以容忍的态度对待各种剥削制度和他们和平共处。工合的生命力能从自然经济、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延伸到社会主义经济和共产主义社会。
工合思想极其丰富。工合的历史作用还有待研究。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由浅入深,探讨艾黎的工合思想,逐步深入,从片面到整体,从现象到本质,从个别观点到系统学科。我觉得艾黎的工合思想最显著的有五个方面,第一是工合是国际友谊贡献力量的良好园地;第二是工合是一种工业化出路,但不同于资本主义道路;第三是工合强调创造性生产技术;第四是工合注重创造就业机会;第五是工合重视生产,反对以牟利为主的投机商业。
一、工合是国际友谊贡献力量的良好园地。在世界范围内讲国际友谊,最起码的一条是民族平等。这就是说没有民族优劣的偏见。艾老在这方面真是终身力行。他知道中国社会阴暗面,比我们多得多,但他并不因此看不起中国人,从来没有表示过对中国人失望。国际友谊表现人民的思想立场,因为同是人民,所以深深理解人民的痛苦,人民的幸福,人民的前途,对别的民族人民深表同情。为别的民族人民贡献力量,成为不畏艰难险阻的动力。工合是一个广阔园地,既包括生产力又包括生产关系的许多方面。世界资源,无论是物质资源还是智能资源,都属于世界人民,属于世界的生产者所有。艾黎的一生完全证实了这一点。
二、工合是一种工业化道路但不同于资本主义道路。艾黎在一九八一年曾经写道:“通向工业化的途径不止一条,而是几条,工合也许就是其中之一。”类似的观点,马克思也表示过。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的道路并不是唯一的道路。“英国的道路是商人控制生产。这条道路极其缓慢又很痛苦。生产者控制生产才是革命的道路。”艾黎多次断言工合是社会主义的组织。实际上,艾黎很清楚:工合走的道路就是生产者管理生产实行工业化的道路。
三、工合强调创造性的生产技术。艾黎很注重生产技术。他所重视的生产技术是创造性的生产技术。他不大赞成单纯以生产技术作为例行公事的职业的工程师。他所说的创造性的生产技术是指能发现当地人民最迫切的需要,能够想出办法组织人力克服困难,组织工合进行生产满足人民的需要。在这方面,艾黎一再举出实例来说明问题。他很注重造纸和印刷。一个十多亿人口的大国,要提高文化教育,该要消费多少纸张,该要多么加强印刷能力啊。他主张工合因地制宜地制造纸张。他多次提到广东南雄的工合纸,福建的连城纸,安徽的宣纸,江西的毛边纸,四川的土纸,甘肃山丹“芨芨草”造的纸。
他强调工程师要能动地利用当地条件适合农村情况,创造新型小工业。他多次称赞福建长汀的水轮稻谷脱粒机、稻田适用的小型拖拉机、高效力风力发电机,小型冶金厂、小型轻化工厂、小玻璃厂、日光灶厂、沼气厂,造林、护林合作社,肥料专业实验室。只要能满足人民需要的都应当举办。他说,小型不一定比大型差,老式不一定比新式差。就靠我们的创造力。
四、工合注重创造就业机会。艾黎十分关注我国的人口问题。生产力不断发展,全国各地就会不断涌现出过剩劳动力。我们应当扩大就业机会,容纳待业人口,不应当等到了问题相当严重的时候,才来想办法。应当提前建立扩大就业机会的体制。工合就是一种不断扩大就业机会的体制。艾黎的工合就业思想内容是很丰富的。从根本上讲,工合造成的就业机会不单纯是个谋生职业,而是一个不断扩大再生产的组织。它是一个学习生产技术,管理生产,为人做事的学校和新社会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最有效的教育。用艾黎的话来说,就是,“价值观念不通过实践不可能有效地灌输给儿童”。艾老的教育思想是他在中国总结出来的非常宝贵的历史经验。
五、工合重视生产反对以牟利为主的投机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生产是主体。不生产就没有流通,也无从消费。生产,流通,消费是个整体。生产,流通,消费整体化,经济就繁荣,人民就富庶;三头分裂,互相矛盾,彼此冲突,经济就衰弱,人民就贫困。生产有了通畅的流通和充足的消费,生产才能顺利地进行。在流通领域牟取暴利既妨害了生产也损害了消费。艾黎不赞成工合经商做生意,坚决反对投机倒把,就是这个道理。艾黎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成长起来的,深知商人资本对人民的危害。工合正是反其道而行之。在旧社会里,贫苦的工农从事生产,商人操纵商品流通,富有阶级享受高级消费。艾黎主张生产、流通、消费合作化成为一个整体。他多次讲工合是社会主义,不是资本主义。
我觉得艾黎的工合思想很值得我们加深研究。艾黎研究室的社会影响需要扩大。据艾黎研究室编辑的《艾黎自传》所载,单是艾黎自己的著作就有六十多种,这里蕴藏着工合思想的宝库。此外,还有艾老收集的各国人士研究艾黎的著作和合作事业的著作都是稀世之宝。一九七○年威利斯·艾黎教授出版了一部路易·艾黎传记,题名为《一个在中国学习的人》。这个书名很有启发作用,说明世界上各民族都是一所学校,值得人们在那里学习,更启发我们应当学习别人的学习。
(《路易·艾黎论工合》,中国工业合作国际委员会,对外友协路易·艾黎研究室编,北京周报出版社一九八九年版,3.50元)
《路易·艾黎论工合》首先启发我思考一个问题:艾黎的工合思想是什么?也就是说,工业合作社的理论是什么?
关于工业合作,人们往往有这样的议论:“你们工合,多少年,没有什么成就啊!很渺茫啊!太缓慢了,仅仅是战时难民救济工作,没有什么理论基础啊!”如果真是这样地提问题,那就是十足地无视历史了。
中国的工合历史同中国抗日战争史、国内战争史血肉相连。工合是随着抗日战争而成立的。当时,长江中下游和沿海工业城市被日军占领,工业生产遭受破坏。工业生产者顿时成为难民,扶老携幼,成群结队,潮水般地涌向内地。工业合作社把他们组织起来,从事生产,有些产品供居民消费,有些产品供战场需要。当时,时间和空间是生存死亡的关键。只有实际办法才能克服困难。在那个时刻,抽象理论根本没有发生作用的可能。日本侵略军非但占领长江中下游和沿海地区,而且向内地推进,使得内地许多地区工合受到威胁。一九四四年,当日军推进时,韶关的工合被迫迁移到粤北山区,赣县的工合则搬到福建长汀。河南、浙江、安徽、广西等省的工合都受到过类似的威胁。工合非但受日本帝国主义的威胁,同时也遭受本国反动势力的摧残。难以详计的工合人员献出了他们的生命,有人失踪、坐牢、被处死、被活埋。在生死搏斗中,一面是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一面是人民生产者在短兵相接。与工合直接交锋的还有唯利是图的商人和衙门官吏。十年搏斗的结局,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失败了,人民胜利了。艾黎曾经说,我们是在最困难的时期走过来的,我们取得了经验。
工合不是没有理论。它的理论不是悬挂在口头上、陈述在白纸上,而是凝结在实践中。工合的理论不是太肤浅了,写不成书,说不出道理来。相反,是太丰富、太复杂了,不是一两个地区、一两代人、花一笔钱、用几吨纸张所能总结的。它不仅是无限血泪的结晶,而且是我国社会包罗万象的总结。
艾黎对中国社会的了解,无论是黑暗面还是光明面,都比我们一般中国人丰富。他遇见过缝纫合作社为警察局做制服受勒索,工合协会的总干事用工合的卡车走私,反动分子钻进工合使社员投票停办合作社,把工合财产变为私人财产。工合供应解放区的物资不下几千万美元。解放以后,艾黎个人虽得到了尊重,但工合事业却停顿了三十二年(一九五一——一九八三)。可是,艾黎尽管十分焦虑,但从不表示悲观失望。为什么?因为他有工合思想。
工合不是一个简单的生产组织,工合代表一种生产方式。它表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到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工合能把自然经济引渡到商品经济。工合能够巧妙地以容忍的态度对待各种剥削制度和他们和平共处。工合的生命力能从自然经济、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延伸到社会主义经济和共产主义社会。
工合思想极其丰富。工合的历史作用还有待研究。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由浅入深,探讨艾黎的工合思想,逐步深入,从片面到整体,从现象到本质,从个别观点到系统学科。我觉得艾黎的工合思想最显著的有五个方面,第一是工合是国际友谊贡献力量的良好园地;第二是工合是一种工业化出路,但不同于资本主义道路;第三是工合强调创造性生产技术;第四是工合注重创造就业机会;第五是工合重视生产,反对以牟利为主的投机商业。
一、工合是国际友谊贡献力量的良好园地。在世界范围内讲国际友谊,最起码的一条是民族平等。这就是说没有民族优劣的偏见。艾老在这方面真是终身力行。他知道中国社会阴暗面,比我们多得多,但他并不因此看不起中国人,从来没有表示过对中国人失望。国际友谊表现人民的思想立场,因为同是人民,所以深深理解人民的痛苦,人民的幸福,人民的前途,对别的民族人民深表同情。为别的民族人民贡献力量,成为不畏艰难险阻的动力。工合是一个广阔园地,既包括生产力又包括生产关系的许多方面。世界资源,无论是物质资源还是智能资源,都属于世界人民,属于世界的生产者所有。艾黎的一生完全证实了这一点。
二、工合是一种工业化道路但不同于资本主义道路。艾黎在一九八一年曾经写道:“通向工业化的途径不止一条,而是几条,工合也许就是其中之一。”类似的观点,马克思也表示过。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的道路并不是唯一的道路。“英国的道路是商人控制生产。这条道路极其缓慢又很痛苦。生产者控制生产才是革命的道路。”艾黎多次断言工合是社会主义的组织。实际上,艾黎很清楚:工合走的道路就是生产者管理生产实行工业化的道路。
三、工合强调创造性的生产技术。艾黎很注重生产技术。他所重视的生产技术是创造性的生产技术。他不大赞成单纯以生产技术作为例行公事的职业的工程师。他所说的创造性的生产技术是指能发现当地人民最迫切的需要,能够想出办法组织人力克服困难,组织工合进行生产满足人民的需要。在这方面,艾黎一再举出实例来说明问题。他很注重造纸和印刷。一个十多亿人口的大国,要提高文化教育,该要消费多少纸张,该要多么加强印刷能力啊。他主张工合因地制宜地制造纸张。他多次提到广东南雄的工合纸,福建的连城纸,安徽的宣纸,江西的毛边纸,四川的土纸,甘肃山丹“芨芨草”造的纸。
他强调工程师要能动地利用当地条件适合农村情况,创造新型小工业。他多次称赞福建长汀的水轮稻谷脱粒机、稻田适用的小型拖拉机、高效力风力发电机,小型冶金厂、小型轻化工厂、小玻璃厂、日光灶厂、沼气厂,造林、护林合作社,肥料专业实验室。只要能满足人民需要的都应当举办。他说,小型不一定比大型差,老式不一定比新式差。就靠我们的创造力。
四、工合注重创造就业机会。艾黎十分关注我国的人口问题。生产力不断发展,全国各地就会不断涌现出过剩劳动力。我们应当扩大就业机会,容纳待业人口,不应当等到了问题相当严重的时候,才来想办法。应当提前建立扩大就业机会的体制。工合就是一种不断扩大就业机会的体制。艾黎的工合就业思想内容是很丰富的。从根本上讲,工合造成的就业机会不单纯是个谋生职业,而是一个不断扩大再生产的组织。它是一个学习生产技术,管理生产,为人做事的学校和新社会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最有效的教育。用艾黎的话来说,就是,“价值观念不通过实践不可能有效地灌输给儿童”。艾老的教育思想是他在中国总结出来的非常宝贵的历史经验。
五、工合重视生产反对以牟利为主的投机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生产是主体。不生产就没有流通,也无从消费。生产,流通,消费是个整体。生产,流通,消费整体化,经济就繁荣,人民就富庶;三头分裂,互相矛盾,彼此冲突,经济就衰弱,人民就贫困。生产有了通畅的流通和充足的消费,生产才能顺利地进行。在流通领域牟取暴利既妨害了生产也损害了消费。艾黎不赞成工合经商做生意,坚决反对投机倒把,就是这个道理。艾黎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成长起来的,深知商人资本对人民的危害。工合正是反其道而行之。在旧社会里,贫苦的工农从事生产,商人操纵商品流通,富有阶级享受高级消费。艾黎主张生产、流通、消费合作化成为一个整体。他多次讲工合是社会主义,不是资本主义。
我觉得艾黎的工合思想很值得我们加深研究。艾黎研究室的社会影响需要扩大。据艾黎研究室编辑的《艾黎自传》所载,单是艾黎自己的著作就有六十多种,这里蕴藏着工合思想的宝库。此外,还有艾老收集的各国人士研究艾黎的著作和合作事业的著作都是稀世之宝。一九七○年威利斯·艾黎教授出版了一部路易·艾黎传记,题名为《一个在中国学习的人》。这个书名很有启发作用,说明世界上各民族都是一所学校,值得人们在那里学习,更启发我们应当学习别人的学习。
(《路易·艾黎论工合》,中国工业合作国际委员会,对外友协路易·艾黎研究室编,北京周报出版社一九八九年版,3.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