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经典诵读;社会背景;时代意义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21—0062—01
也许是近些年知识爆炸的原因,也许是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围剿”的结果,几千年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日渐式微。《诗经》《大学》《论语》等曾在中国盛行两千多年的经典读物淡出了各类课堂,“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等传统的“私塾”启蒙教材逐渐消失,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许多人甚至缺乏对传统文化尊重的情感和企图了解的态度,现代人的整体语言表达水平日益下降,传媒及文化人的语言表达失去典雅与古风,变得浅白与粗俗,基本无国学素养可言,这已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认为在中小学生中提倡国学,推广经典诵读,是社会的呼唤,是时代的需要。
一 、落实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新课标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实施建议第二部分又提出: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摆在我们眼前的现实却是:虽然素质教育的号角已然吹响,而大多数地方的基础教育依然还在被功利化的应试教育裹胁着一路狂奔。强训泛练下,一篇篇美文被肢解成标准答案,教育一线的语文教师切身感受到:孩子们文学积淀太薄,文言基础太差,中学文言教学不堪重负。不少专家提出,选择一些传统经典,增强孩子们的感性认知,培养最基本的潜能和对文言的语感必不可少。
二 、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的需要
由于我国多年来形成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教育体制导致绝大多数人都是围着考试的“指挥棒”在转,我们努力在“教书”,却忽略了“育人”,对学生人格素质、道德品质培养的关注度不够,青少年道德品质暴露危机。现在虽然中小学课程都有思想品德课,但是这些课程的教育非常薄弱,千篇一律的说教使很多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很难真正起到作用。当代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日趋下降,没有远大理想,缺乏道德修养,贪图眼前利益,自以为是,唯我独尊,亲情观念淡薄,无法应对挫折与打击。
国学经典,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传统文化精粹篇章,蕴涵着深厚的人文思想,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传承仁、智、勇,兼以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标准,是提高学生道德修养的最佳学习材料和内容。
三 、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需要
如今大部分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很多青少年社会问题的出现都是家庭教育不良或不严而造成的。传统经典中有不少家庭教育方面的成功启示,如《三字经》中“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还有“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等都说明了为人父母的责任和严格要求子女的重要性。另外,在日常教学和学生相处中,我发现现在的独生子女大多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如果我们的教育从小学开始,经常给孩子讲“汉代的黄香,九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夏天为父母摇扇子,冬天以身体为父母温暖床席。孔融四岁的时候,就懂得谦让尊长,吃梨时挑小的,大的让兄长吃。”那么,这个社会还会出现那么多不和谐的现象吗?
四、传承民族知识,增强民族自信的需要
传统文化教育的断层与人文教育的缺失,使得在中小学教育这个关键阶段,家长们就让孩子苦学外国语言而丢弃国学经典,以至于很多中学生能熟练阅读泊来的英文书籍,却看不懂本土的文言文,满嘴的西方格言警句,对东方的古老智慧却知之甚少。以至于出现了大学毕业对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不能说了然于胸,甚至不知周公为何许人等种种怪现象。
现在社会各界不断呼吁加强青少年人文素养的培养,国家课程较注重知识、技能、技巧的传授,人的素质不仅是技能、技巧方面的能力,还应是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的综合表现。人文学科的学习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有力保障。技能、技巧的缺失可以通过训练弥补,人文学科的缺失是难以补回来的,它是学生文化底蕴积淀过程,能潜移默化到学生的生命个体中。
“腹有诗书气自华”,让孩子从小沐浴在经典诗文的浓郁芬芳中,视诵读经典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于己打好人生的底色,于国传承民族的精神,是每个语文教师应秉承的信念。
编辑:郭裕嘉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21—0062—01
也许是近些年知识爆炸的原因,也许是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围剿”的结果,几千年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日渐式微。《诗经》《大学》《论语》等曾在中国盛行两千多年的经典读物淡出了各类课堂,“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等传统的“私塾”启蒙教材逐渐消失,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许多人甚至缺乏对传统文化尊重的情感和企图了解的态度,现代人的整体语言表达水平日益下降,传媒及文化人的语言表达失去典雅与古风,变得浅白与粗俗,基本无国学素养可言,这已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认为在中小学生中提倡国学,推广经典诵读,是社会的呼唤,是时代的需要。
一 、落实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新课标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实施建议第二部分又提出: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摆在我们眼前的现实却是:虽然素质教育的号角已然吹响,而大多数地方的基础教育依然还在被功利化的应试教育裹胁着一路狂奔。强训泛练下,一篇篇美文被肢解成标准答案,教育一线的语文教师切身感受到:孩子们文学积淀太薄,文言基础太差,中学文言教学不堪重负。不少专家提出,选择一些传统经典,增强孩子们的感性认知,培养最基本的潜能和对文言的语感必不可少。
二 、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的需要
由于我国多年来形成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教育体制导致绝大多数人都是围着考试的“指挥棒”在转,我们努力在“教书”,却忽略了“育人”,对学生人格素质、道德品质培养的关注度不够,青少年道德品质暴露危机。现在虽然中小学课程都有思想品德课,但是这些课程的教育非常薄弱,千篇一律的说教使很多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很难真正起到作用。当代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日趋下降,没有远大理想,缺乏道德修养,贪图眼前利益,自以为是,唯我独尊,亲情观念淡薄,无法应对挫折与打击。
国学经典,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传统文化精粹篇章,蕴涵着深厚的人文思想,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传承仁、智、勇,兼以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标准,是提高学生道德修养的最佳学习材料和内容。
三 、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需要
如今大部分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很多青少年社会问题的出现都是家庭教育不良或不严而造成的。传统经典中有不少家庭教育方面的成功启示,如《三字经》中“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还有“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等都说明了为人父母的责任和严格要求子女的重要性。另外,在日常教学和学生相处中,我发现现在的独生子女大多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如果我们的教育从小学开始,经常给孩子讲“汉代的黄香,九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夏天为父母摇扇子,冬天以身体为父母温暖床席。孔融四岁的时候,就懂得谦让尊长,吃梨时挑小的,大的让兄长吃。”那么,这个社会还会出现那么多不和谐的现象吗?
四、传承民族知识,增强民族自信的需要
传统文化教育的断层与人文教育的缺失,使得在中小学教育这个关键阶段,家长们就让孩子苦学外国语言而丢弃国学经典,以至于很多中学生能熟练阅读泊来的英文书籍,却看不懂本土的文言文,满嘴的西方格言警句,对东方的古老智慧却知之甚少。以至于出现了大学毕业对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不能说了然于胸,甚至不知周公为何许人等种种怪现象。
现在社会各界不断呼吁加强青少年人文素养的培养,国家课程较注重知识、技能、技巧的传授,人的素质不仅是技能、技巧方面的能力,还应是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的综合表现。人文学科的学习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有力保障。技能、技巧的缺失可以通过训练弥补,人文学科的缺失是难以补回来的,它是学生文化底蕴积淀过程,能潜移默化到学生的生命个体中。
“腹有诗书气自华”,让孩子从小沐浴在经典诗文的浓郁芬芳中,视诵读经典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于己打好人生的底色,于国传承民族的精神,是每个语文教师应秉承的信念。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