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新近发现的出土材料中有大量禹的德化故事.西周至战国,德的观念不断演变,禹之德化故事的内容也相应地发生变化.从(燹)公盨铭文及《诗》《书》等文献中可以看出西周时期禹之德重在保民利民;《左传》《国语》则反映出春秋时期禹之德是宗法礼制之德和个人品格之德融合在一起;战国时期禹的传说丰富扩大,禹之德既表现为广泛流传的德政传说,又表现为丰富的个人德行故事.大量的出土材料一方面可以弥补传世文献记载的不足,另一方面又可以帮助我们清晰地窥见禹传说的演变发展.
【机 构】
: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近发现的出土材料中有大量禹的德化故事.西周至战国,德的观念不断演变,禹之德化故事的内容也相应地发生变化.从(燹)公盨铭文及《诗》《书》等文献中可以看出西周时期禹之德重在保民利民;《左传》《国语》则反映出春秋时期禹之德是宗法礼制之德和个人品格之德融合在一起;战国时期禹的传说丰富扩大,禹之德既表现为广泛流传的德政传说,又表现为丰富的个人德行故事.大量的出土材料一方面可以弥补传世文献记载的不足,另一方面又可以帮助我们清晰地窥见禹传说的演变发展.
其他文献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包括其博士论文中的“自我意识本质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六条对费尔巴哈的“关系本质说”的批判,以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实践本质说”.由于时间在马克思那里是人的本质在感性上的一种具体表现,因此对于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研究可以从时间这一视域进行一番有益的探究,以提供多一种理解.而马克思这三个阶段对于时间的研究是不尽相同的,所以他的人的本质的思想可以从相应阶段中对感性时间、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分析与批判、对自由时间的不同论述中得到进一步的阐明.马克思的时间观与其“
纵观《水浒传》中关于宋江的描写,似褒实贬.作者在正面塑造宋江“一心只向朝廷”的忠臣义士面貌的同时,也总是不忘背面敷粉,把他不忠、不孝、不义的一面以影子的方式涂写出来.宋江性格中有好奇冒险、谋求利益最大化的因素存在.他受儒家文化的浸染,同时也用儒家文化来谋求最大利益.既是儒家文化的信徒,又是儒家文化的叛徒.人生悲剧难以避免.
卡西尔认为所有的文化都是符号创造,不同的文化分枝是不同类型的符号形式.语言既具有符号的一般特征又有自己的独特性.它通过感性形式表现特定意义,用语音建构了一个意义世界.这个世界是主客观统一的意义整体,以表现的方式呈现出来.不同于表达符号的直接和表意符号的单纯,含混性是表现符号的独有魅力.语言中每个词语都同时是对现实的揭露与隐藏,它的优势就在于既能表达精确的科学概念,也能表达丰富的情感.这一特性赋予了文学和艺术巨大的创作空间.好的作品能够表现我们的内在感情、重塑语言的意义、更新对世界和自己的认识,让人获得精神
理查德·罗蒂通过对西方镜喻表象论的批判性考察,一举改写了笛卡尔至康德以来的欧陆先验哲学传统,亦摒弃了由弗雷格和罗素开辟的英美分析理路,旨对真理的生成机制进行通盘反思与彻底重构.罗蒂认为,滥觞自笛卡尔的近代认识论实质上是一种依赖于“视觉隐喻”的镜喻哲学:即把心看作一面硕大无朋的明镜,并预设镜子能准确无疑地表象事物本身;而肇端自弗雷格的分析哲学则无非将表象工具从心灵置换成了语言,并在语言所表象的世界与世界本身之间发生了本体混淆,从而将镜喻哲学推向了难以自洽的逻辑困境.受库恩的科学史观影响,罗蒂提出以解释学取代
余嘉锡以博雅的古典文献研究闻名学界,实际上其小说研究也别开生面.余氏将考据学特色与小说研究相结合,故其小说研究偏重考证一途,又寓较强的现实关怀于其中.尤其是作为“辅仁学派”的重镇,余氏借考证小说宣扬爱国情怀,鼓励民族气节,是抗战时期学术抗敌的重要方式.与陈垣同时期的研究相较,余嘉锡侧重在“武”的一面.他的小说研究也是对传统文史互证方法的继承与开拓.余氏小说研究新旧杂糅、文史不分的面貌,呈现出现代中国学术转型期的特色.
英国影片《法国中尉的女人》塑造出一个活在19世纪的20世纪女性萨拉形象.通过对比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的“保守”与“反叛”,揭示出萨拉的离经叛道以及虚伪的社会道德;加入男女主人公的扮演者安娜和迈克的“婚外情”故事,通过“戏中戏”的形式让两个时代互为观照,使得现代女性安娜与萨拉形成了“互文”关系,从而保留并加深了福尔斯原名小说对女性“自由”与“存在”精神的时代剖析.萨拉的形象是不确定的,更是符号化的,体现出影片对女性命题的哲学探究.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入神”说,以之为诗之极致.“入神”说系经过历时的传承与共时的演变而形成.“入神”一词由《周易》“精义入神”而来,其内涵则在唐宋之时得以扩大.宋代佛典常以“入神”来形容悟性高绝、佛法精深的僧人形象,赋予了“入神”以注重体悟与超越文字的内涵.宋代书论则以超越律度的“入神”为极致,这与画论中所言“造理入神,迥得天意”“天机所到,学者不及”的境界相一致.以宋代佛教及书论、画论中的“入神”审视严羽的“入神”说,便可知晓其“入神”是指超越了具体的诗之法、诗之品、诗之用工等律度,不借文字而能剖
马克思对文学艺术问题的阐释往往夹杂在阐述非文艺问题的其他论述,特别是政治经济学的论述之中.这些看似与文学艺术没有直接关系的经济学或哲学论述,实际上构成了理解其文论话语的知识语境,形成了其文论话语特有的互文结构.本文从文本约定性角度指出,正是这种互文结构给马克思的文艺思想赋予了极其深厚的意涵.把握这种互文结构,对深入理解马克思的文艺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鲁迅小说的“归乡”模式和卡夫卡小说的“寻找”模式集中体现了他们对传统与自我问题的探索.对于鲁迅来说,漫长、强大的文化传统既是孕育他精神人格的母体和资源,一度也曾被他作为启蒙原则的抽象对立面而成为他极力要摆脱的重负;卡夫卡则恰恰相反,他一生的惶恐不安都来自失掉了犹太文化传统、隔断了传统之根的精神折磨与痛苦.鲁迅的“归乡”三部曲——《故乡》《祝福》《在酒楼上》形象地揭示了他在与传统作别时一波三折的心路历程.卡夫卡“寻找”模式的代表作——《城堡》通过K的经历和城堡历史的闪回叙述,揭示了没有过去也就意味着没有自我
通过引入“诗化叙述”概念,可以使“诗化小说”的判定标准更明确具体,有助于准确锁定研究范围、防止将概念和考察对象无限泛化,也便于将诗化小说进行有效分类.《兔和猫》与《鸭的喜剧》都具有类诗歌的结构方式,是鲁迅别具一格的诗化小说;《故乡》和《社戏》中独特的意境营构方式使作品具有繁复的意蕴结构和丰富的审美价值,显示了鲁迅诗化小说迥异于同类作品的独特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