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系统在通信工程监理现场管理的运用

来源 :中国新通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yewye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进入新世纪以来,信息化系统随着计算机、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持续发展不断进步,成为不同行业迈向数据新时代的重要助力。通信工程监理行业也适应大数据时代信息处理和数据管理的需要,加快推进信息化系统在现场管理的应用力度。但是目前通信工程监理现场管理的信息化系统还存在信息化程度不高、信息化利用率不够等不足。本文主要从信息化系统应用效果对通信工程监理现场管理的重要性入手,分析目前信息化系统在现场管理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优化改进信息化系统运用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字】    信息化系统    通信工程    监理    现场管理    运用
  引言:
  进入数据时代,通信工程是现代化数字科技应用的重要保障。通信工程监理能提高现场管理质量,是保證通信工程更加准确、快速地传递通信信息的重要工作。因此通信工程监理正加快推进信息化系统建设,以减少现场管理中人为因素对监理工作质量的影响,倡导绿色环保理念,不断降低现场管理的资源投入,促进监理取得更好的效果。本文从信息化系统应用效果对通信工程监理现场管理的重要性入手,分析目前信息化系统在现场管理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优化改进信息化系统运用的对策和建议。
  一、信息化系统及通信工程监理概述
  1.1信息化系统
  信息化系统是指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对机构进行全新、全方位改造的一种新型管理系统。信息化系统应用涉及到管理的理念、制度和流程等方方面面,能帮助用户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将现场信息的内容真实、准确、快速地传递给用户,为管理者进行决策判断提供第一手可靠资料。
  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对工作进行全面整体规划后的信息管理飞跃。开展信息化系统改造,首先要结合企业特点进行信息化系统选型,再结合实际工作需要进行信息化融合,利用先进的技术平台和开发平台、专业软件满足企业发展需要。
  1.2通信工程监理
  通信工程监理是指对通信工程项目建设进行监督管理,依据国家关于通信工程的相关规范和项目监理合同、工程建设合同等,对所有参与通信工程建设的执行方进行建设内容、建设标准、项目质量方面的监督。目前国家强制要求通信工程项目必须进行监理。通信工程监理需要具备丰富通信专业知识的公司开展,因为通信工程设计的设备类型比较专业而数量多,因此要求监理公司必须对通信知识、专业体现都非常熟悉,才能把握通信工程建设的阶段节点和关键环节,进行质量、安全等全方位控制,才能协调建设施工的各单位高标准、高质量完成项目建设。
  1.3信息化系统应用于通信工程监理的价值
  信息化系统主要的功能是利用信息技术、通信技术来采集、传输和分析使用信息数据,在对现场信息全面掌握基础上进行决策管理,能有效降低数据信息使用中的滞后、质量不高、效率不高的现象,便于管理人员进行数据分析,是现场管理很好的辅助工具。信息化系统应用于通信工程监理中,能利用信息技术对现场管理进行全方位无死角的同步观察,真实掌握现场管理的第一手资料,对现场工作人员的标准、流程等进行评定分析,大大提高了现场监理的范围和质量。通过随时掌握现场施工建设人员的工作进度、操作过程等情况,对符合相关不符合管理管理和标准的行为及时进行提醒和制止,极大提高了对现场管理监理的覆盖面和有效率。信息化系统还能有效降低监理公司对现场管理监理人员的成本支出,让企业的管理费用、生产成本在减少的同时,又能获得更好的管理成效。信息化系统的应用,主要来源于对现场管理采集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计算机技术能帮助信息化系统准确、高质量地完成信息数据分析。数据分析的结果及时传递给管理层,帮助监理管理人员对现场管理提出更为准确、快速的决策和指挥。可以说,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对通信工程建设单位、施工单位都有着很大的帮助,是保证通信工程建设质量、效率的现代化技术,是企业实现收益最大化的重要助力。
  二、信息化系统在通信工程监理现场管理的问题分析
  2.1信息化系统的应用流于表面成效不好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通信工程项目监理单位开始使用信息化系统进行现场管理。但是从调研中发现,监理单位对信息化系统的应用还停留在浅显的层面,信息化系统的整体功能并没有得到发挥,工作成效并不显著。比如对通信工程项目的现场还没有配套相关的数据采集设备,很多现场管理的基础数据还是需要依靠人工进行录入输入。这不仅导致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还让工作效果、数据真实性不高。
  有的监理单位信息化系统只在上级检查或者是有人参观时才使用,平时工作还是在执行线下的流程,线上流程和监控只是摆设。有的监理单位信息化系统停留在监控层面,只是个录像设备,监理管理人员并没有对采集到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对现场管理数据的利用率太低,对决策没有发挥应有的参谋作用。
  2.2监理公司管理理念更新不及时,信息化发展滞后
  现在有的监理公司管理者思想僵化、理念落后,虽然能认识到信息化技术对监理工作的好处,但是因为资金有限、管理流程改造困难等多种原因,就算是已经建设信息化系统,但是还是采用传统管理方式来使用信息化系统,导致信息化系统的正常运转难以实现。在通讯工程施工建设中,监理公司没有建立起标准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流程,导致监管的数据采集、数据处理难以得到利用。在通讯项目施工中采集到的数据无法进行技术分析、及时传递给管理层,让信息化系统在现场管理监管中无法发挥实时监控作用,信息化发展比较滞后。
  2.3监理信息化系统对复杂的施工现场适应性不好
  现在城市发展建设步伐越来越快,通信工程建设的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在通信工程的要求不断变化、施工现场日益复杂的背景下,监理公司的信息化系统因为没有及时更新升级,导致对国内工程施工要求适应性不高,面对通信工程内容增加等突发情况,无法实现有效和准确的数据采集、分析处理,这就导致监理质量和准确性受到很大影响。   2.4监理公司缺乏专业化信息人才
  监理信息化系统必须由专业信息化人才操作使用,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现在监理公司对信息化系统的系统操作、系统维护和开发人员缺口很大。这是因为信息化系统是一个多学科组成的复杂系统,人才的培养使用、接替储备都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在没有专业人才的支撑下,监理公司的信息化系统要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往往只能是空话。
  三、优化改进信息化系统在通信工程监理现场管理应用的建议
  3.1引入更加先进智能的信息化系统
  在通信工程监理现场管理中,要加快智能程度更高的信息化系统的引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智能化制造行业已经让很多自动化数据采集、处理设备量产进入工业应用。监理公司要对现有的信息化系统进行及时更新升级,丰富相关的配套数据采集设备,让系统对信息采集、分析处理的能力不断提高。要树立物联网理念,现场管理要借助5G等先进技术,减少对人工数据输入的依赖,减少人工成本支出;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形成更为全面的信息网络,增加信息传输和数据分析的效率,为提高通信工程施工质量保驾护航。
  3.2提高监理单位信息化管理水平
  监理单位在对通信工程项目现场管理监理完成信息化系统建设之后,必须加强信息化系统使用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要结合信息化系统的使用,对现有监理流程进行改造,让每个监理人员都能对信息化系统有全面的认识,不仅掌握信息化系统的操作,更理解信息化系统的工作机制、工作流程和工作特点。监理单位要结合通信工程的特点,建立完善信息化系统作业标准,要求每名监理人员都严格执行信息化操作规程和规范。管理人员要带头使用信息化系统,率先接受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化流程,加快信息化系统数据分析成果的使用。要充分发挥人机协作的高效工作优势,让数据采集、传输、分析、使用形成良性循环。从监理管理的现场操作到决策管理逐步提高信息化应用程度,实现对通信工程现场管理的信息化监控全覆盖。
  3.3增强通信工程监理现场管理监理的信息化适用性
  监理单位在通信工程开展现场管理监控中,要着力增强信息化系统的适应性。首先要结合通信工程项目的特点,对项目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掌握,针对可能出现的新变化和新问题,要及时对信息化系统进行优化改造,制定可行的应急解决方案。要联合信息化系统开发企业,对系统进行优化改造,不能因为现场环境复杂而放弃信息化功能的使用。要提高信息化系统的兼容性,不断丰富系统完整性,确保在施工现场出现变化和应对突发情况时,都能正常平稳运行。要通过信息化系统的优化,为通信工程现场监理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适应项目建设内容更加复杂多变的情况。
  3.4提高通信工程监理现场管理监理人员的信息专业素养
  监理公司要更好地发挥出信息化系统对现场管理监管的作用,必须不断提高监理人员的信息专业素养。一是要提高监理公司管理层的信息化意识和理念。信息化系统是否能得到很好应用,首先管理层必须及时更新信息化应用的理念,稳步推进监理公司内部机构、流程改革,让管理模式适应信息化管理的需要。二是要提高公司监理人员的信息化素质。监理人员作为监理工作的执行者,要树立信息化理念,将过去的监理工作内容和信息化系统更好地融合起来,不仅熟练掌握信息化系统的操作,更要利用监理专业知识为信息化系统的升级提供建议,帮助信息化系统更加适应复杂多变的现场管理需要。三是要建立监理信息化系统专业队伍。招聘使用专业的信息化系统管理人员、操作人员和开发人员,为信息化系统高质高效运行提供专业保障。
  监理公司在通信工程项目现场管理进行信息化系统监理工作,还有很多需要优化改进之处。本文建立通过引入更加先进智能的信息化系統、提高监理单位信息化管理水平、增强通信工程监理现场管理监理的信息化适用性、提高通信工程监理现场管理监理人员的信息专业素养等措施,更加有力地推动信息化系统应用,更好地保证通信工程现场施工质量。
  参  考  文  献
  [1]杨文忠.信息化管理系统在通信工程监理现场的运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9(15):39+108.
  [2]张建坤.信息化系统在通信工程监理现场管理中的运用初探[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18):47.
  [3]王春凯.信息化系统在通信工程监理现场管理的运用探讨[J].通讯世界,2019,26(02):48-49.
  [4]乔伟.探讨通信工程监理现场管理中的信息化系统的运用分析[J].科技风,2017(23):62.
其他文献
无极绳连续牵引车系统中牵引梭车在重载爬坡过程中往往存在翘头现象,牵引梭车两个前轮脱离轨面,运输作业存在较大的脱轨风险,本文通过简化模型分析常规牵引车安全运行的坡度与载荷关系,提出新型牵引梭车在重载大坡度运行中的防翘头措施,为煤矿无极绳连续牵引车系统大坡度安全运输提供参考。
根据我国当前所拥有的建设基础设施的技术,可以发现水利水电工程边坡开挖及防护技术的研究非常重要。与此同时,在现实中施工时,水利水电工程边坡开挖及防护技术要与现在的时代发展相适应。除此之外,在现实中的施工过程中,了解施工的需要后,应用新兴的施工技术,同时让这些高新技术更好地为任何一种工程服务,作用于水利水电工程边坡开挖及防护技术会有非常显著的成效。由此可见,这将极其有助于高效率地解决现阶段水利水电工程中遇到的难题,并且提高施工效率,保证施工质量,进而降低工程的风险性。综上所述,本文将着重介绍关于水利水电工程边
柴油机油为内燃机提供润滑、防锈、清洗等多种保护,受到高温、剪切、金属催化、燃烧等多种工况作用,柴油机油会发生极其复杂的化学变化并逐步失去作用,对柴油机油失效规律研究,推进按质换油、科学延长油品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应用时间序列ARMA模型建立了润滑油的失效模型,实践证明模型可较准确反映柴油机油的失效规律,对确定换油周期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无论规模大小,或是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同,都必须要使用到各种设备设施。而随着智能化、信息化的高速发展,设备也正朝着集成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开始面临设备维修难度大、维修成本高等难题。本文分析了设备点检的重要性,以陕西延长石油四川销售公司推行精细化的点检模式为例,着重介绍了如何科学的执行设备点检,以提升设备管理水平。
金属3D打印轻量化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轻量化设计可以极大的节约成本投入,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轻量化技术应用于3D打印,可以使生产出来的产品重量更加轻便。本文论述了金属3D打印轻量化技术和SLM相结合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对轻量化技术的设计标准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释,并对相关的应用领域进行了简要说明。
本文提出了钻机液压站工作运行中存在液压系统温度过高的缺陷,阐述了根据钻机液压站特点、环境因素、运行温度、液压油容量等因素,在综合考虑下,研制了钻机组合液压站冷却装置,分析了组成结构、工作原理、性能指标与应用效果,为进一步设计和改进钻机的液压系统,降低钻机液压系统的故障率提供技术参考。
本文提出利用设备智慧运维系统完善设备管理流程,及时掌握设备状态,同时借助大数据分析,提高管理效率和决策水平,倒逼设备管理提升,培养和锻炼设备管理队伍,以提高设备全寿命周期的综合效益。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的农业市场经济也在迅速发展,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工程都得到了全面的推广与应用。在迈向新型农业机械大国的道路上,我国农业生产的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这得益于现代农业机械的发展,使得农业生产模式更加智能化与现代化,提高了农业生产质量与效率。本文从分析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基础概念与基本特征入手,探讨了控制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质量的有效措施。
【摘要】 随着移动智能终端技术的不断成熟,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无论是工业生产还是日常生活,都带来了诸多便利。在电力通信管理方面,通过移动智能终端进行电力通信巡检,不仅可以降低人工巡检的工作量,而且还可以提升管理效率,让用户获得更优质的服务体验。鉴于此,本文对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电力通信巡检系统设计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 移动终端 电力通信 巡检系统 设计  引言:  城市化发展步伐不
【摘要】 本文在安卓平台上设计实现了基于GMM模型的说话人识别系统,完成了GMM模型参数的训练和识别过程。并基于TIMIT语料库,通过调整GMM阶数和测试人数,对基于GMM模型的说话人识别系统的时效性进行了验证分析。实验结果表明:①GMM模型的阶数越多,系统的识别时间越长;②测试人数越多,系统的识别时间越长。在GMM模型阶数不高以及使用人数不多的情况下,该说话人识别系统基本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