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样读新作文

来源 :新作文·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55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圳市龙华区第三实验学校的同学们收到《新作文》1&2期同步作文精粹后,做了精细的研读,而他们将杂志借给另一个班读的故事,被老师创设了一个情境—— 一个借与读的故事,并写下相关作文。不失为一个品读书本的好范本。
  写给借书人的一封信
  ◎吴怡灵·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第三实验学校七(6)班
  邻班的同学:
  你好!
  我是七(6)班学生吴怡灵,在此我想先表示我的感谢和荣幸,谢谢你愿意与我分享这本宝藏。翻开你的《新作文》,我惊喜地发现有几页是带很多批注的,还有折了的页面,我猜你一定是一个爱读好文章的人。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我们就是“同道中人”。就在你折了的那一页后面,我发现了《针织》这篇作文,一读也被吸引住了,文中记叙了作者向母亲学习织毛衣的事件,那么《针织》这个标题就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两个字,简洁、凝练却又激发了读者阅读的兴趣,这样的拟题,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
  文章开篇是唯美的画面,“清晰可见的两道身影正紧密地依靠在一起”,自然引出了下文,接着阅读下去,发现作者学织毛衣的原因是,想让妈妈在凉爽的秋天仍有温暖。我看出了作者对母亲的孝敬和爱!
  在学习织毛衣的过程中,作者详细描写了织毛衣的动作和心理的变化。将母亲和作者织毛衣的动作进行对比,凸显作者织毛衣的艰难,但也为下文作者的心理变化做了铺垫——很想放弃,但一想到母亲,可以送给母亲一份温暖的礼物,就有了继续坚持的动力!
  中间还巧妙运用了插叙的手法:插叙了一段关于母亲的描写。母亲为了不苦了家里人,一直不怎么给自己买东西,这位母亲的善良节俭不禁令人赞赏,也很好地丰富了文章内容,避免了文章的平铺直叙。
  结尾又以环境描写总结全文,“房间里暖光似蜜糖”,借“暖光”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满足、温暖,体现了一份浓浓的母女情谊。一篇好的文章,不仅读者看了会觉得在品一杯好茶,而且作者心里肯定也会很愉快,作文需要巧构思、抓细节、抒真情,从中自然流畅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让我们一起看好文章,写美作文!祝:学习进步!
   借书人:吴怡灵
   2020年12月25日
  写给读书人的一封信
  ◎钱欣怡·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第三实验学校七(5)班
  亲爱的读书人:
  你好!
  你信中的“同道中人”,让我欣喜,咱们都是爱读书之人,志趣相投,书遇知己千页少啊,我迫不及待要与你分享我的阅读感受了。
  拿起《新作文》,翻开目录,一眼就看中那简短的两个字——《月亮》。你以为我会直接翻到那一页吗?那你可就大错特错了。首先翻到第三十七页的写作指导,通过阅读它,我们可以知道本单元的写作要求是“文从字顺”,故而,我们在阅读时也应该注意到这一点。另外,本单元的写作落脚点是“托物言志”。
  其次,我们再开始阅读。《月亮》这个标题作为整篇文章的行文线索,贯穿全文,行文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尤喜诗句开篇“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引出下文,又富有诗情画意。第二自然段再次引用诗句描绘月亮给人们带来的影响。
  这篇文章里有两个不同时期的苏轼,年少时中秋之夜与家人团聚,喝酒作诗,整个佳节都充溢着幸福、美满和希望。但自从苏轼入朝为官,被纷争牵连,一贬再贬,此时的明月是惨白的、残缺的,他只能独坐窗前思念家人、家乡,感叹着自己的人生。而苏轼并没有因此放弃,他保持自我,就像月亮一样。文章多次强调“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是苏轼历经无数次艰难后得出的人生感悟。
  我们应该像月亮一样,冷静、睿智,坦然面对一切,从容面对生活中的喜乐与无常!
  当然,在阅读时我们不能只是停留在看的层面,还要动笔头做好批注,抓住一闪即逝的灵感,把它记录下来,方便以后再次閱读。让我们一起通过这本《新作文》写作属于自己的作文吧!
  祝你
  身体健康,学有所成!
  五班同学:钱欣怡
   2020年12月25日
  写给读书人的一封信
  ◎唐熳诗·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第三实验学校七(5)班
  亲爱的同学:
  你好!
  想必我的《新作文》,一定被你迫不及待地翻开来看了吧。你也一定给予了我一封信,虽说我没看到,但你的那份感激之情我收到了。拿到这本书,我们无疑都是幸运的。我的书在四十几个人中遇见了你,而你在五十本作文书中遇见了它。同读一本书,算是《新作文》给予你我的缘分,让我们珍惜,好好谈谈它,谈谈我们的阅读体悟。
  我认为阅读分为三个阶段:览、究、品。首先览呢,就是浏览,扫读全文,大概知道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比如说《新作文》里的《那一次,我真感动》,通过览,我就得知这篇文章主要是写快递员不畏风雨将快递及时送到的敬业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
  其次就属究了。究,细细地探究。深入思考,探究这篇文章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通过究,《那一次,我真感动》这篇文章让我得知作者是为了歌颂和赞扬,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是平凡而又伟大的,也让我知晓了每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从而明确了作者的行文思路。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点:品。品是什么?就是品读、赏析、玩味。理解有的词语在特别的语境下的含义,品析有些句子的表达效果或去赏析手法的用意,还要对文章做深层次的解读。像《那一次,我真感动》的第一自然段运用景物描写的方法交代了时间、人物,还营造了氛围,并引出下文。这就是品文章的好处,能让我们受益匪浅,既积累素材,又提升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我也建议你在读文章时,在旁边做上圈点批注,可以帮助我们锁定关键词,更好地分析文章的内容,也可以把读这篇文章后的感受写在一旁,我想这是我们课内外有机结合的最好读书方法。
  以上就是我阅读的感悟,全部分享给你,让我们在美文的海洋里遨游吧!
  祝愿你心想事成,做幸福读书人!
  你的借书之人:唐熳诗
   2020年12月25日
其他文献
★特等奖★  ·白宇轩·山西省太原市新希望双语学校初二(2)班/《平淡就够了》  ·曹好·江苏省淮安市盱眙第三中学初一(16)班/《静静旁观就够了》  ·朱鹏飞·江苏省泰州市巨程学校初二年级/《谁是一个谜》  ·于迦麟·北京新东方扬州外国语学校普九(4)班/《有这土地就够了》  ·王煜景·浙江省乐清市知临中学预科班/《梦想是一个谜》  ·张旭望·浙江省瑞安市集云实验学校八(4)班/《这就够了》  
期刊
清扬:  你好!  又到9月开学季。一年中,你最喜欢夏天,可穿裙子的季节很快就过去了。记得夏至那天,你说,从今天开始,白天就一天比一天短了。想念盛夏百合花开,可是秋天里也有金菊朵朵。不再去过多留恋已经逝去的时间,认真活在当下的每一天,最为珍贵。  有一句话说,爱笑的人,运气不会太差。赞扬保持乐观心态的人,健康阳光。我觉得,认真的人,运气也不会太差。年华珍贵,拥有美丽的梦想,并认真去实现梦想的过程,
期刊
四川省特级教师,成都市学科带头人,  全国中语会理事  未来的学校是开放的,混合式学习、泛在学习等,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学习的路径。未来的写作也应是开放的,应试写作、交际写作、心情写作……都可以成为写作的渠道。  真正意义上的写作,是自我的诉求和表达。写作热情,需要自己去保持;写作个性,需要自己去呵护;写作方法,需要自己去挖掘;写作习惯,需要自己去培育。一方面,我们期待教师設计“开放”而“有序”的课堂
期刊
那文字有一种独特的清新,小诗有一抹迷人的色彩。像在暴风雨后初夏的早晨,迎接太阳送给我的早安。尘封已久的心扉,再一次被轻轻叩开。  他——东方诗圣,泰戈尔,在灿爛辉煌的人生中创造了无比绚烂的诗篇。他的每一个文字仿佛都跳跃着自然和可爱的灵动气息。  “尽管走过去,不必为了采集花朵而徘徊。因为美丽的花儿会一路开放。”对于一个经常微笑的人来说,积极的态度是至关重要的,正如泰戈尔所说。也许你会为了沿途的风景
期刊
微风吹过菩提树下,时不时掠过书页,我沉浸在仓央嘉措的世界里无法自拔。  权力、金钱和爱情流连于这个世界,每个人追求的都不一样,没有人能真正说清我们为何而生。  仓央嘉措显然放逐在爱情之中,他把一生都颠覆在整个红尘之中。  如果没有那个地位,他或许生活得很闲适,一屋一木两人即可。可佛却给了仓央嘉措最神圣的地位,那个也给了他最痛苦的煎熬的地位——达赖。  至高无上不代表幸福,有时也是一种禁锢。我不解,
期刊
清風裹挟着柳絮走遍大街小巷  凡过处  留有一地榆荚香  悄然回眸  点头展笑颜  绚烂在堂前  红紫芬芳  草木竞新妆  仰面迎风  漫天暮雪纷飞扬  无人解  树转午阴凉  生命的敬畏  本色的留恋  万般有情  只道是对春的道别与思量。且顺着铺满槲叶的山路前行  看驿站墙角的枳花,灯一样地闪  明明暗暗里,如梦中描画眉梢的素手轻抬  照罢圆镜,又拈起团扇  那时,窗棂外的新竹已齐了楼头  悄
期刊
我喜爱湖。湛蓝如玉,波光粼粼,湖是一种美丽;浩渺无际,汹涌澎湃,湖是一种庄严;為了陆地不那么干枯,为了生硬的地面活泼起来,为了短暂的焦渴的生命中不能或缺的滋润。湖是一种情意。  读湖,读湖的美丽;读湖,读湖的情韵;读湖,读湖的境界。
期刊
墙角的杂草还在疯长,却遇不见几个行走路过的脚步。倾颓的砖墙,掉漆的门窗,一个院子挨着一个院子,空空荡荡……  乡村,或孤独,或沉默,或广阔。乡村仿佛停滞了时间,却终将令我们发现,那里才是梦里的地方。于是,乡村愈显珍贵,永远地落在了人们的记忆里。  乡村印记:留存风土的温情  ·篱笆·  篱笆是乡村的另一种植物,是一道朴素的没有处心积虑的屏障,是乡村人心里的缤纷色彩。  篱笆是乡村特有的景致,代表着
期刊
斯人已远,“江湖”犹在。  近段时间,金鑫迷上了金庸。“嘿,吃我一掌,此乃‘降龙十八掌’。”接下来的对话一般分为两类:胆小的,“我要告给老师听,你又要打我”;胆大的,“来,过过招,我的‘少林罗汉拳’也绝不是吃素的”。于是教室里翻天覆地,有看热闹的,有“喊冤”的。“我的书!”“我的桌子!”……声音此起彼伏。  “接我一剑,看我的倚天剑。”仔细一看,是他的数学长尺。“着我一棒,看我的打狗棒。”转身一瞧
期刊
几千年来,中国一直是一个农耕社会,而与农田与农人相伴随的,就是乡村。如果说现代社会家庭是社会的原子,在过去,乡村就是一个社会的原子,是一个帝国最小的组成部分,是基本的税收单位。而工业化社会到现在互联网社会下,农耕对于社会以及国家的贡献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越来越多的人从乡村进入城市,也有越来越多的乡村开始消逝。乡村的未来,到底在何方?  过去的乡村  从学术角度讲,人类最开始聚居生活的聚居地,有一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