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震滑坡是地震活动中常见的地震灾害类型,其不仅发生规模大,而且对人类的生命健康构成巨大的威胁,因此分析地震滑坡灾害对于防震减灾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地震滑坡的主要类型为切入点,对地震滑坡的发育规律、动力机理以及高科技应用等进行全面的分析。
关键词:地震 滑坡灾害 类型
1 地震滑坡的主要类型及危害
1.1 地震滑坡类型。基于对我国地震所发生的滑坡地质灾害研究,其主要分为:一是崩塌。崩塌主要受到地震的震动作用而导致山体陡坡的基岩发生破碎而发生的滑塌,崩塌的形式有碎屑崩塌、碎屑流崩塌以及岩崩构成。二是滑坡。本文以玉树地震为例,通过研究分析,属于地震出现狭义滑坡的数量非常少,其主要集中在小规模浅层土体滑坡,这与玉树地区的特殊地形地貌以及气候环境相关。其主要呈现冻融型滑坡。三是土溜。根据玉树地震后的分析结果:地震后在玉树红土山垭口附近出现大规模的浅层土溜现象。
1.2 地震滑坡的危害。在我国境内,地震滑坡是地震灾害中常见的一种次生地震灾害,通常一次大规模的地震灾害会诱发上千计的滑坡,地震所诱发的地质灾害给人类所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是巨大的,并且因为滑坡所造成的损失要占到整个地震损失的一半以上,以2008年汶川大地震为例,其共造成50000余处滑坡,导致20000人死亡,占到整个地震死亡人数的25%,由此可见地震滑坡所给人类造成的巨大损失,因此地震滑坡灾害研究成为当前地质灾害研究的重要内容。
2 地震滑坡的发育特征
地震滑坡因受到地震内外因素的不同影响,而导致其发育和分布特征也具有不同性,目前对于地震滑坡的发育特征主要是从地震滑坡与地震参数以及斜坡环境参数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2.1 地震滑坡与地震参数关系研究。地震参数主要包括地震的级别、震中距、地震烈度等方面,我国学者李天池教授根据我国地质地貌的特征将我国地震高发区划为2个区域,即西南地区与华北和西北地区,并且对这2个地区的地震灾害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公式:
西南地区滑坡面积与震级关系:logS=0.9246M-3.10
华北和西北地区滑坡面积与震级关系:logS=1.0719
M-3.5899
其中:M为震级,S为滑坡面积(km2)
辛鸿博通过对强震活动中的边坡崩滑面积进行统计得出:滑坡面积随着地震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单个边坡崩滑面积与震级的关系不是绝对对应的、滑坡面积与震级存在某种规律联系,其公式为:S=24.061×(M/4)13.252,M为震级,S为滑坡最大面积(km2)。
2.2 地震滑坡与边坡环境关系研究。关于地震滑坡与边坡环境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一是边坡地质的特征。二是地形地貌的影响,我国对地震滑坡的研究时间比较晚,康来迅对昌马断裂带的地震滑坡进行研究,得出滑坡主要发生在30-50度的山坡上以及山坡地形高差为150m左右的部位中;周本钢则将地震滑坡分为推移式滑坡、牵引式滑坡、崩塌性滑坡等,并且对每个类型的滑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地震滑坡的发育不仅与地震参数有着直接关系,而且还与边坡环境有着内在的联系性,地震滑坡灾害的发生是多方因素共同耦合作用的结果,如果脱离某一因素研究地震滑坡的灾害得出的数据是不准确的,因此需要相关学者进一步深入分析地震滑坡地质灾害发生的条件因素。
3 地震滑坡的动力学机理研究
對地震滑坡动力学机理的研究已经被国内外学者所重视,因为地震滑坡动力学机理是了解、预防地震滑坡灾害的基础,尤其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所发生的高速、巨型滑坡的形成机制打破了人们的传统认知。
3.1 地震滑坡动力响应机制。要想掌握地震动力学机理,就必须要了解地震条件下斜坡动力响应规律,我们都知道地形与地震的响应是密切相关的,刘洪兵在相关文献中提出斜坡坡顶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具有明显的放大效应而且这种放大效应随着地震余震射入角度的增大而减少。
3.2 地震滑坡的预测分析方法。目前对于地震滑坡预测分析方法主要是基于地震参数的位移辨别法,建立地震滑坡预测模型,具有代表性的是拟静力法和有限动移法,拟静力法属于最早的应用与研究斜坡动力稳定性的方法,是由Terzaghi提出的,该法的应用范围比较广泛,但是其存在一定的问题;有限动移法则是当前所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并且经过相关专家学者的不断改进,其得到的数据参数已经较为准确。
4 新技术在地震滑坡中的应用
新技术主要包括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全球定位系统。随着我国近些年地震频繁所引起的滑坡地质灾害具有多群体发生的特点,需要应用新技术进行分析与辨别。首先遥感技术为滑坡的识别提供了技术支持,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全覆盖滑坡地质灾害、快速观察、快速反应的特点,从而全面掌握地震滑坡地质灾害的发生特点、规模等;其次对于地震滑坡危险性的分析研究包含多方面的因素,尤其是对群发性地质灾害滑坡需要借助GIS的统计学习方法,该方法充分综合了地形、地貌、水文、气候、人类活动等基础因子的影响,从样本中学习与掌握规律,划分不同危险等级滑坡危险区域。
参考文献:
[1]蒋瑶,吴中海,李家存,马丹,周春景,李跃华,刘艳辉.2010年玉树7.1级地震诱发滑坡特征及其地震地质意义[J].地质学报,2014(06).
[2]张铎,吴中海,李家存,蒋瑶.国内外地震滑坡研究综述[J].地质力学学报,2013(09).
[3]殷志强,陈红旗,褚宏亮,徐永强,赵无忌.2008年以来中国5次典型地震事件诱发地质灾害主控因素分析[J].地学前缘,2013(11).
关键词:地震 滑坡灾害 类型
1 地震滑坡的主要类型及危害
1.1 地震滑坡类型。基于对我国地震所发生的滑坡地质灾害研究,其主要分为:一是崩塌。崩塌主要受到地震的震动作用而导致山体陡坡的基岩发生破碎而发生的滑塌,崩塌的形式有碎屑崩塌、碎屑流崩塌以及岩崩构成。二是滑坡。本文以玉树地震为例,通过研究分析,属于地震出现狭义滑坡的数量非常少,其主要集中在小规模浅层土体滑坡,这与玉树地区的特殊地形地貌以及气候环境相关。其主要呈现冻融型滑坡。三是土溜。根据玉树地震后的分析结果:地震后在玉树红土山垭口附近出现大规模的浅层土溜现象。
1.2 地震滑坡的危害。在我国境内,地震滑坡是地震灾害中常见的一种次生地震灾害,通常一次大规模的地震灾害会诱发上千计的滑坡,地震所诱发的地质灾害给人类所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是巨大的,并且因为滑坡所造成的损失要占到整个地震损失的一半以上,以2008年汶川大地震为例,其共造成50000余处滑坡,导致20000人死亡,占到整个地震死亡人数的25%,由此可见地震滑坡所给人类造成的巨大损失,因此地震滑坡灾害研究成为当前地质灾害研究的重要内容。
2 地震滑坡的发育特征
地震滑坡因受到地震内外因素的不同影响,而导致其发育和分布特征也具有不同性,目前对于地震滑坡的发育特征主要是从地震滑坡与地震参数以及斜坡环境参数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2.1 地震滑坡与地震参数关系研究。地震参数主要包括地震的级别、震中距、地震烈度等方面,我国学者李天池教授根据我国地质地貌的特征将我国地震高发区划为2个区域,即西南地区与华北和西北地区,并且对这2个地区的地震灾害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公式:
西南地区滑坡面积与震级关系:logS=0.9246M-3.10
华北和西北地区滑坡面积与震级关系:logS=1.0719
M-3.5899
其中:M为震级,S为滑坡面积(km2)
辛鸿博通过对强震活动中的边坡崩滑面积进行统计得出:滑坡面积随着地震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单个边坡崩滑面积与震级的关系不是绝对对应的、滑坡面积与震级存在某种规律联系,其公式为:S=24.061×(M/4)13.252,M为震级,S为滑坡最大面积(km2)。
2.2 地震滑坡与边坡环境关系研究。关于地震滑坡与边坡环境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一是边坡地质的特征。二是地形地貌的影响,我国对地震滑坡的研究时间比较晚,康来迅对昌马断裂带的地震滑坡进行研究,得出滑坡主要发生在30-50度的山坡上以及山坡地形高差为150m左右的部位中;周本钢则将地震滑坡分为推移式滑坡、牵引式滑坡、崩塌性滑坡等,并且对每个类型的滑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地震滑坡的发育不仅与地震参数有着直接关系,而且还与边坡环境有着内在的联系性,地震滑坡灾害的发生是多方因素共同耦合作用的结果,如果脱离某一因素研究地震滑坡的灾害得出的数据是不准确的,因此需要相关学者进一步深入分析地震滑坡地质灾害发生的条件因素。
3 地震滑坡的动力学机理研究
對地震滑坡动力学机理的研究已经被国内外学者所重视,因为地震滑坡动力学机理是了解、预防地震滑坡灾害的基础,尤其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所发生的高速、巨型滑坡的形成机制打破了人们的传统认知。
3.1 地震滑坡动力响应机制。要想掌握地震动力学机理,就必须要了解地震条件下斜坡动力响应规律,我们都知道地形与地震的响应是密切相关的,刘洪兵在相关文献中提出斜坡坡顶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具有明显的放大效应而且这种放大效应随着地震余震射入角度的增大而减少。
3.2 地震滑坡的预测分析方法。目前对于地震滑坡预测分析方法主要是基于地震参数的位移辨别法,建立地震滑坡预测模型,具有代表性的是拟静力法和有限动移法,拟静力法属于最早的应用与研究斜坡动力稳定性的方法,是由Terzaghi提出的,该法的应用范围比较广泛,但是其存在一定的问题;有限动移法则是当前所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并且经过相关专家学者的不断改进,其得到的数据参数已经较为准确。
4 新技术在地震滑坡中的应用
新技术主要包括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全球定位系统。随着我国近些年地震频繁所引起的滑坡地质灾害具有多群体发生的特点,需要应用新技术进行分析与辨别。首先遥感技术为滑坡的识别提供了技术支持,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全覆盖滑坡地质灾害、快速观察、快速反应的特点,从而全面掌握地震滑坡地质灾害的发生特点、规模等;其次对于地震滑坡危险性的分析研究包含多方面的因素,尤其是对群发性地质灾害滑坡需要借助GIS的统计学习方法,该方法充分综合了地形、地貌、水文、气候、人类活动等基础因子的影响,从样本中学习与掌握规律,划分不同危险等级滑坡危险区域。
参考文献:
[1]蒋瑶,吴中海,李家存,马丹,周春景,李跃华,刘艳辉.2010年玉树7.1级地震诱发滑坡特征及其地震地质意义[J].地质学报,2014(06).
[2]张铎,吴中海,李家存,蒋瑶.国内外地震滑坡研究综述[J].地质力学学报,2013(09).
[3]殷志强,陈红旗,褚宏亮,徐永强,赵无忌.2008年以来中国5次典型地震事件诱发地质灾害主控因素分析[J].地学前缘,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