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来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itie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计算机课程操作性较强,需要教师不断地重复讲解演练的问题,提出了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引入微课教学,以期能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的层面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强化计算机知识的应用能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微课;课堂教学;计算机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02-0101-03
  目前,高校计算机课程内容多、操作性强,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地操作练习才能够扎实掌握具体操作,然而由于课时的限制,教师要想重复地给学生讲解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且,这样也会使教师和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变得疲惫不堪,进而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1]因此,笔者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过程引入微课,这样既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又能为学生提供反复观看学习的机会,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微课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的活动全过程。[2]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其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以新颖活泼的形式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能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充分利用零碎时间,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思考。[3]它最大的特点:一是以视频为呈现方式;二是凸显课程的“微”。这里的“微”是微小、碎片化,能让学习者借助移动技术和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学习。
  如今,计算机、互联网、移动设备及移动网络的普及为微课的应用提供了先决条件,特别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方面尤为明显。针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可以将其制作成微课,共享在网上或让学生拷贝到手机里,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点播观看、学习。从教与学的角度来看,微课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用于教师新授课,二是用于学生自主学习、移动学习。
  微课用于新授课
  根据教学过程划分,微课用于新授课包括五个环节,即课前预习、导入新课、知识理解、练习强化及总结拓展。
  1.课前预习
  计算机课程与其他课程比较,涉及具体的事物较多,实践性、操作性较强,如果学生没有认真预习准备,经常会造成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一知半解。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学过的基础知识及新课所需的衔接知识内容制作微课,并让学生提前观看、学习,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例如,笔者在讲解计算机硬件部分时,受实训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每位学生都能够结合实物展开学习。同时,教师在展示单个零件的内部构造及拆装步骤时,也很难顾及全部学生。因此,笔者将计算机硬件构成部分制作成微课,让学生在课前自主了解硬件的构成和形态。这样通过微课的学习,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硬件知识就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也就不会觉得课堂上教师讲授的知识过于抽象。
  2.导入新课
  由于计算机课程的应用性较强,教师可以根据授课内容以及在现实中的应用制作新颖的、启发式的微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讲解做铺垫。例如,在讲解计算机性能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观看设计好的微课,并抛出问题:在购买计算机时,你是选择内存容量大、硬盘存储大、CPU(中央处理器)主频高的计算机还是选择配置较低的呢?全部学生都会选择容量大、CPU主频高的计算机。接着,教师抛出下一个问题:你们知道衡量硬盘和CPU的依据是什么吗?通过这个问题,教师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引出计算机硬件的相关概念,即字长、时钟主频、存储单位。
  3.知识理解
  在展开计算机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详细地讲解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接着通过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当学生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结束后,教师再播放微课视频,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内容。例如,在讲授“数据库系统原理”时,触发器、存储过程、函数等概念及应用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这样通过自主探究,学生不仅可以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点,而且能够避免死记硬背相关概念而不知如何应用。同时,采用微课展现知识点的另一个优势就是,在教学中,学生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基础稍差的学生很可能不能快速地接受并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而微课为这些“慢热型”的学生提供了反复学习和课后巩固的条件。
  4.练习强化
  计算机的一些理论课程内容较抽象,需要学生反复练习、强化才能熟记于心。有些学生的知识归纳总结能力相对较差,如果课后不加强练习巩固,他们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知识的学习忘记先前所学的知识。因此,教师可以针对实际案例设计定量的、实用性较强的习题,并制作微课供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复习所学知识。例如,“计算机网络”课程,很多学生在学习网络层和运输层的时候,很可能会忘掉前面所学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等知识,而这些知识又是相关的、系统的,这样就会增加学习后续知识的难度。因此,教师要将一些练习制作成微课,即可以让学生复习、巩固已学知识,又可以使其不受课堂教学的时间束缚,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5.总结拓展
  总结拓展环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总结知识重点及学习规律,帮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体系中纳入新知识。因此,教师应设计一些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的微课,并在每节课结束之前播放,以此来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
  例如,有些学生在计算机的实训课上会表现出一个很大的缺点,即技能操作水平不够灵活、熟练。在“数据库系统原理”课上,教师通常会拿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中的数据库系统工程师的相关习题来讲解、操练。如果是平常练习时候做过的题目,学生做起来就会得心应手,但是同样的知识点变换一下题目,他们就感觉无所适从。经笔者仔细观察,发现这一部分学生很大程度上是死记硬背概念及具体操作步骤,而不是真正地掌握了知识点的应用。这样,他们的操作技能就很难再进一步提高。而教师合理地运用微课,则能够有效、及时地帮助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并将新知识转化为技能。同时,对于那些知识掌握水平较高的学生,教师也可以布置更高层次的任务,将课堂所学的知识完全应用在实际操作中,进而提高所有学生的操作技能及教学效率。   微课用于学生自主学习、移动学习
  高校计算机课程中,“计算机导论”是计算机专业的入门课程,在该课程有限的课堂教学中,不仅学生所要接受的知识点量大、分散、新旧知识交替,而且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所掌握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又参差不齐。因此,教师经常无法完成教学任务。然而,微课的出现,引发了课堂改革,即将整个教学切片,每个切片都是一个微课,且每个切片都是一个独立的知识点,之间不存在联系,形式可以是某一议题、某一重点或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碰到的疑难问题来进行设计的。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选择某一个微课自主学习,可以根据自己的掌握程度,调节、控制视频的播放进度,且可重复播放,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的层面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例如,在讲解“计算机导论”时,“计算机工程”这个模块,知识点涵盖了CPU、存储设备、输入输出设备等。因此,教师可以将每个知识点都制作成独立的微课。有的学生可能在CPU的理解上感觉吃力,有的学生可能弄不清楚哪些设备是内存、哪些设备是外存,这些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相应的微课展开学习。
  经调查发现,现在大学生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或者其他移动设备,因此,教师可将微课引进学生的视线,为学生开辟另一个学习的天地。微课的容量较小,学生可以将其存储在手机等移动设备中,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和地点展开学习,只要学生自身有学习的愿望即可实现。例如,计算机技能一类的课程,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课堂上学习结束就算完成学习任务的现象,有些学生不能透彻地理解知识原理,生搬硬套地进行操作,甚至有的学生在课堂上还没领悟透彻就下课了。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以设计多种形式的微课,并推送给学生,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需要展开移动式学习,从而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提高学习效率。
  同时,在进行全校的公共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可以与等级考试培训做得比较好的企业合作,开发计算机等级考试APP学习软件,把一些微课上传至软件系统,并增加练习功能,帮助学生复习旧知识、巩固新知识。另一方面,可以构建专业的微课实训教学平台,同时提供手机APP软件,并将一些实训的内容分解,让学生更加细致地了解实训过程,提高实践技能。
  结语
  微课作为一种在传统的教学资源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新型教学资源和应用模式,它的应用还在起步阶段。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在传统的计算机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微课,将对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进行革新,突破传统的单一的计算机授课模式。微课的教学要求教师选取恰当的教学内容,抓住微课的核心理念,凸显微课的“微”特征,并很好地与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微课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不同知识的个性化学习要求、按需学习,学生既能查缺补漏也可拓展学习空间,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微课势必会成为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时军艳,孔小婧.微课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S5):311-312.
  [2]李海英.“微课”高校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价值工程,2014(12):282-283.
  [3]王冬良.微课程视频教学系统技术浅析[J].电子测试,2015(4):153-154.
其他文献
欧盟委员会于2005年12月5日发布了关于限制全氟辛烷基磺酸(Perfluorooctane Sulforates,简称PFOS)的官方指令2005/0244(COD),即76/769/EEC指令修正案。76/769/EEC是欧共体于1976年7月27
摘要:“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是计算机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能够培养学生应用面向对象的思想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从就业角度重新定位该课程,研究了以能力培养为导向、以实践为核心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教学模式;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09-0096-0
为什么当前的计算机主要使用二进制处理信息呢?这个问题当然难不倒大家,因为电子元件处理二进制数据比较容易,“0”和“1”代表两个完全不一样的物理状态,存储和识别比较容易,转换起来方便快捷。虽然问题回答起来并不难,不过通过文字了解是一回事,亲身体验领悟又是另一回事,由于在课堂上很难直观地观察到电子元件处理数据的过程,所以不妨通过游戏让学习者真切地体验到二进制的优势。  ● 用Flappy Bird传输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电离质谱联用法(HPLC—ESI/MS),测定纺织品中五氯酚残留量。以酸化正己烷提取纺织品试样中的残留五氯酚,在Eclipse XDB-C18柱(150mm×2.1mmI.D.,5μm)上,采用5
采用中试规模(4m^3/d)悬浮生物滤池A/O/混凝沉淀/O组合工艺处理棉印染废水,考察了不同停留时间(HRT)条件下,该工艺对CODCr和色度的去除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进水CODCr1000~1600mg/L、色度30
介绍了Intracron HL系列活性染料在棉织物上的色牢度和配伍性等应用性能。试验结果表明,Intracron HL系列活性染料染色的织物具有较高的耐汗光复合色牢度,以及良好的配伍性、匀
自我管理学习(SRL:self-regulated learning)能力是信息时代下学生学习的必备能力。自我管理学习认为,学生需通过持续监测学习进程来达到控制学习的效果。学生在监测学习的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