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桥
小时候喜欢桥,喜欢桥下的流水,喜欢桥上的风景。老远见桥,就喜冲冲地跑去,上了桥,心似乎一下子高远了许多。望四周阡陌纵横,碧波涟涟,树绿岗翠,村烟袅袅,远山色黛,近山色青,大河逶迤,直接天际,小小的心儿似乎长了翅膀,欲振翮高飞,与鸟比翼。兴奋的心情无以表达,唯有张开双臂,冲下桥头,以快速飞奔释放心头的冲动。
长大了依然喜欢桥。见过赵州桥的不朽,数过卢沟桥的狮子,既感叹历史的厚重,又悲怆近代的不幸。还走过少数民族的吊桥,让人心惊胆寒;走过大渡河上的铁索桥,眼前尽现历史云烟;跨过武汉长江大桥、上海钢索斜拉桥,让人感受到气势磅礴的时代脚步;跨越洛阳黄河大桥、郑州黄河大桥,使人对“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有了更深的感触。滚滚黄河东流水,诞生了黄河文明,哺育着华夏民族,她从远古走来,流向希望的东方,汇入浩瀚的海洋,不正象征着古老的中华民族焕发青春,走向世界,与他国人民共谋世界和谐,共谋人类发展的伟大步伐吗?
出差经常去南方,南方比之于北方,水网密布,港汊纵横,桥更多、更秀、更美。古时候便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感叹,更有“春城三百七十桥,夹岸朱楼隔柳条”的盛赞。古人站在杨柳依依、风景如画的桥头,感受到“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的恬适与惬意,想想都让人陶醉。古时候桥都那么多,现在发达了,文明了,进步了,桥的数量究竟有多少,有谁能数得清?然而现在,又有几人能静下心来站在桥头看风景?
从古至今,人们建各种各样的桥。建小桥,是方便生活;建中桥,是方便沟通;建大桥,在古代,是一种探索对岸的冲动,在今天,是经济的驱动。其实,不论建什么样的桥——无论跨河大桥、跨江大桥、跨海大桥,都没有一种桥重要——人与人之间的心桥。爱站桥头的我,常常如是想。
蜗居之乐
偏居陋巷,卧室斗方,面积虽狭窄,逼促难转侧,但心宽无妨;列车奔腾过,车轮响铿锵,心静亦无妨。居有定所,乃人生一大幸事;三餐温饱,四季暖凉,无甚大忧,夫复何求?孔子云:“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鄙人云:“居有屋,冷有衣,餐有食,若宇内皆然,鄙人鼓腹而歌。”
蜗居之乐,在读书之乐,遐思之乐,会友之乐;在心游世界,赏天下美景,听四季虫声之乐。谓予不信,且听道来。
读书之乐,乃人生头等之乐。书乃天下人智慧结晶也,不读书岂不枉活此生?尽管书市良莠纷呈,品质参差,全凭慧眼识珠,若抱古今美文閱读,无疑至上心灵享受。足不出户,能纵览天下;身在茅屋,可对话名家。如蜜蜂采撷,遍咀英华;如远足深山,求禅问刹。可补思想之贫瘠,可涤心灵之尘垢,亦可随心所欲乱翻书,娱心怡神自逍遥。实可谓“书卷多情做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人说“书从读后纸无字,兰到精时香有声”,此乃读书抵达最高境界之状,极难企及。然自觉含英咀华日久,有花香在衣,竹影在心,山泉在目,清气在肺腑之间也,岂能不乐?“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读书之余,著文发表于各种报刊,又是一乐。抚摸着发表的文章,犹如抚摸自己生下的孩儿,其意绵绵,其情融融,哪有蜗居陋室之忧?
斗室遐思,尽可放松心情,天上人间,思绪恣意骋游。或阡陌田畴间,或深山幽谷处,或浩瀚戈壁上,或凌波大海中,或八荒生渺地,或奇异虚幻境,光怪陆离,无奇不备,驰目骋怀,意趣万里。神游归来,心儿轻,身子轻,宠辱皆忘也!更有翻阅画刊,遍赏天下美景,沉潜其中,其乐无穷矣。试想足不出户,又省却门票银两,亦能“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交“一松一竹真朋友”,晤“好山好鸟好兄弟”,岂不快哉!
刘禹锡之《陋室铭》乃大家气象,鄙人《陋室铭》自嘲寒舍为小农作坊:“笑谈无鸿儒,往来尽白丁”。然则陶然自乐。也时有文友来访,交谈甚欢。虽无“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之胜景,却有“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之温馨。还有电话致礼,飞燕传书,文札往来,电邮沟通,诉胸间之意气,话写作之成败,献金玉之良言,坦一家之管见。有如此面晤神交,虽居陋巷,何陋之有?
读书时,无丝竹之乱耳;写作时,有案牍之劳形。两者皆抛,闲云野鹤,耳旁尽可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昼听棋声,月下听鼓箫之声,风中听林涛之声,雨天听淅沥之声……虽车闹人喧,却心境幽雅。只要神闲气定,自有胜景在目;只要心有兰谷,自有馨香扑鼻。如此哉,有何苦何忧?
寓居陋室,尽知天下,上网浏览,万里足下。笑看红尘往事,奇观世界风云,尽在弹指间;流淌胸中文字,抒发肺腑真情,指尖在键盘上欢快舞蹈,流韵无限。陋室虽小,心在高远,何鄙之有?
古语云:“天劳我以形,吾娱吾心以补之;天苦我以境,吾乐吾神以畅之”。只要高视逸步,宠辱不惊,自处超然,处人蔼然,处事淡然,得意漠然,失意泰然,悟透了人生,天涯何处无芳草,心中何处无绿洲?蜗居之乐,实乐而乐之矣!
小时候喜欢桥,喜欢桥下的流水,喜欢桥上的风景。老远见桥,就喜冲冲地跑去,上了桥,心似乎一下子高远了许多。望四周阡陌纵横,碧波涟涟,树绿岗翠,村烟袅袅,远山色黛,近山色青,大河逶迤,直接天际,小小的心儿似乎长了翅膀,欲振翮高飞,与鸟比翼。兴奋的心情无以表达,唯有张开双臂,冲下桥头,以快速飞奔释放心头的冲动。
长大了依然喜欢桥。见过赵州桥的不朽,数过卢沟桥的狮子,既感叹历史的厚重,又悲怆近代的不幸。还走过少数民族的吊桥,让人心惊胆寒;走过大渡河上的铁索桥,眼前尽现历史云烟;跨过武汉长江大桥、上海钢索斜拉桥,让人感受到气势磅礴的时代脚步;跨越洛阳黄河大桥、郑州黄河大桥,使人对“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有了更深的感触。滚滚黄河东流水,诞生了黄河文明,哺育着华夏民族,她从远古走来,流向希望的东方,汇入浩瀚的海洋,不正象征着古老的中华民族焕发青春,走向世界,与他国人民共谋世界和谐,共谋人类发展的伟大步伐吗?
出差经常去南方,南方比之于北方,水网密布,港汊纵横,桥更多、更秀、更美。古时候便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感叹,更有“春城三百七十桥,夹岸朱楼隔柳条”的盛赞。古人站在杨柳依依、风景如画的桥头,感受到“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的恬适与惬意,想想都让人陶醉。古时候桥都那么多,现在发达了,文明了,进步了,桥的数量究竟有多少,有谁能数得清?然而现在,又有几人能静下心来站在桥头看风景?
从古至今,人们建各种各样的桥。建小桥,是方便生活;建中桥,是方便沟通;建大桥,在古代,是一种探索对岸的冲动,在今天,是经济的驱动。其实,不论建什么样的桥——无论跨河大桥、跨江大桥、跨海大桥,都没有一种桥重要——人与人之间的心桥。爱站桥头的我,常常如是想。
蜗居之乐
偏居陋巷,卧室斗方,面积虽狭窄,逼促难转侧,但心宽无妨;列车奔腾过,车轮响铿锵,心静亦无妨。居有定所,乃人生一大幸事;三餐温饱,四季暖凉,无甚大忧,夫复何求?孔子云:“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鄙人云:“居有屋,冷有衣,餐有食,若宇内皆然,鄙人鼓腹而歌。”
蜗居之乐,在读书之乐,遐思之乐,会友之乐;在心游世界,赏天下美景,听四季虫声之乐。谓予不信,且听道来。
读书之乐,乃人生头等之乐。书乃天下人智慧结晶也,不读书岂不枉活此生?尽管书市良莠纷呈,品质参差,全凭慧眼识珠,若抱古今美文閱读,无疑至上心灵享受。足不出户,能纵览天下;身在茅屋,可对话名家。如蜜蜂采撷,遍咀英华;如远足深山,求禅问刹。可补思想之贫瘠,可涤心灵之尘垢,亦可随心所欲乱翻书,娱心怡神自逍遥。实可谓“书卷多情做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人说“书从读后纸无字,兰到精时香有声”,此乃读书抵达最高境界之状,极难企及。然自觉含英咀华日久,有花香在衣,竹影在心,山泉在目,清气在肺腑之间也,岂能不乐?“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读书之余,著文发表于各种报刊,又是一乐。抚摸着发表的文章,犹如抚摸自己生下的孩儿,其意绵绵,其情融融,哪有蜗居陋室之忧?
斗室遐思,尽可放松心情,天上人间,思绪恣意骋游。或阡陌田畴间,或深山幽谷处,或浩瀚戈壁上,或凌波大海中,或八荒生渺地,或奇异虚幻境,光怪陆离,无奇不备,驰目骋怀,意趣万里。神游归来,心儿轻,身子轻,宠辱皆忘也!更有翻阅画刊,遍赏天下美景,沉潜其中,其乐无穷矣。试想足不出户,又省却门票银两,亦能“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交“一松一竹真朋友”,晤“好山好鸟好兄弟”,岂不快哉!
刘禹锡之《陋室铭》乃大家气象,鄙人《陋室铭》自嘲寒舍为小农作坊:“笑谈无鸿儒,往来尽白丁”。然则陶然自乐。也时有文友来访,交谈甚欢。虽无“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之胜景,却有“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之温馨。还有电话致礼,飞燕传书,文札往来,电邮沟通,诉胸间之意气,话写作之成败,献金玉之良言,坦一家之管见。有如此面晤神交,虽居陋巷,何陋之有?
读书时,无丝竹之乱耳;写作时,有案牍之劳形。两者皆抛,闲云野鹤,耳旁尽可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昼听棋声,月下听鼓箫之声,风中听林涛之声,雨天听淅沥之声……虽车闹人喧,却心境幽雅。只要神闲气定,自有胜景在目;只要心有兰谷,自有馨香扑鼻。如此哉,有何苦何忧?
寓居陋室,尽知天下,上网浏览,万里足下。笑看红尘往事,奇观世界风云,尽在弹指间;流淌胸中文字,抒发肺腑真情,指尖在键盘上欢快舞蹈,流韵无限。陋室虽小,心在高远,何鄙之有?
古语云:“天劳我以形,吾娱吾心以补之;天苦我以境,吾乐吾神以畅之”。只要高视逸步,宠辱不惊,自处超然,处人蔼然,处事淡然,得意漠然,失意泰然,悟透了人生,天涯何处无芳草,心中何处无绿洲?蜗居之乐,实乐而乐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