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民族气节的中国外交抗日九烈士

来源 :铁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sskaka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1年底,日军将战火引向太平洋。血雨腥风间,中国驻菲律宾马尼拉和北婆罗洲的杨光泩、卓还来、朱少屏、莫介恩、姚竹修、萧东明、杨庆寿、卢秉枢、王恭玮等9位外交使节身陷异域绝境,他们在日军屠刀下拒不屈服,在备受酷刑和凌辱后,于1942年4月17日惨遭杀害(卓还来烈士于1942年7月殉难)。外交官遭集体杀害,世所罕见,震惊国际。
  被害的外交官中,有的幼秉家学、出国留洋,博学多才。他们是那个时代最优秀的人才,代表国家出使他国。九位烈士中,杨光泩,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牺牲时42岁;莫介恩,毕业于耶鲁大学,牺牲时49岁;卓还来,巴黎大学法学博士,牺牲时33岁;朱少屏,与柳亚子等人组织南社,主持环球学会数十年;姚竹修,在应考外交部数百人中脱颖而出,人称“活字典”,牺牲时35岁;王恭玮,“中国奥运之父”——外交家王正廷的儿子,上海圣约翰大学文学学士,牺牲时22岁。他们有西方教育背景,通晓西方文化,但同时骨子里又有着中国传统士大夫的忠义精神。他们本可以生,但他们选择了坚守,直至牺牲。杨光泩是中国驻马尼拉总领事馆总领事,主持工作。他1938年10月受命于危难之秋,在菲律宾等地募集捐款,宣传祖国抗敌形势。杨光泩与麦克阿瑟将军相熟,但他谢绝了麦克阿瑟的好意,没有随机撤离马尼拉。坚守在陷落的东南亚群岛,9位外交使节成了当地侨胞的精神支柱。面对日方的胁迫,他们严词拒绝。日方对他们施用了种种酷刑,但没一人就范。据目击者回忆,杨光泩等人被害的那天,大义凛然,怒斥日军暴行。枪响之后,他们倒在土坑里,日军士兵又上前以刺刀向各人身上猛捅数刀,才命工人用土掩埋。
  1941年12月,菲律宾首都马尼拉陷入一片混乱。城外,一阵阵爆炸声传来,天上黑烟弥漫——美军在撤退前炸掉了大片汽油库。菲律宾局势,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就立即紧张了起来。12月8日,日军猛烈轰炸吕宋岛各主要口岸和美军在马尼拉附近的空军基地;10日,日海军大小舰艇进袭吕宋各海岸;15日,日军登陆南吕宋黎牙渊,菲律宾首都马尼拉陷入日军大包围。在中国驻菲律宾总领事馆,以杨光泩为首的外交官们面临着选择。驻菲美国远东司令麦克阿瑟宣布马尼拉为不设防城市,这意味着,各国外交官们可以撤离。然而杨光泩等外交官却毅然宣布:“身为外交官员,应负保侨重责,未奉命令之前,绝不擅离职守。”其他抗敌会、中华商会的大部分责任人也都留守阵地。
  1941年12月21日,日军在林加因湾登陆后,24日麦克阿瑟撤离,他在飞机上为杨光泩等人留了座位,但杨光泩婉言谢绝了。1942年1月2日清晨,日军占领了这座城市,杨光泩接到日驻菲副领事木原约他到瑞士领事馆会晤的电话。在瑞士领事馆,一日本军官通知他,日本政府不承认重庆政权,所以他“不再具有外交官身份”。杨光泩提出根据国际海牙公约,“交战国不杀敌国外交人员和侨民”,希望日军遵守公约。
  1942年1月4日以后,中国总领事馆外交官陆续被关押。被押初期,日军先采取怀柔手段,允许外交官们的伙食由青年会代办,准许亲属好友探视送食物等。但不久获悉领事馆曾销毁账册,并有一贯抗日行为时,即胁迫他们接受三个条件:一、通电重庆政府,劝其对日媾和,并宣布拥护南京汪伪政府;二、在三个月内,为占领当局募集相当于居菲华侨1937—1941年给重庆政府捐款1200万菲币的双倍款项,否则没收所有华侨财产;三、组织新华侨协会,与占领当局合作。如果接受这些条件,被拘人员即可获释,被封财产可以解封。日本占领当局限在两日内做出答复。杨光泩严词拒绝。日占领当局得知,马尼拉陷落前,曾有一艘船停靠,上面装了一船的法币,但后来这些法币不见了。日占领当局妄图弄到这批法币,以破坏中国金融,削弱中国抗战能力。他们要杨光泩说出存放法币的地点,也遭到了拒绝。从3月15日开始,日军断绝外交官们对外的一切联系,对他们百般凌辱,施以酷刑。不久大宗法币的下落被查清。原来,中国在美国印刷了大宗法币,在运回国内的途中,因交通阻塞,滞留在马尼拉海关。杨光泩在日军攻入马尼拉前,将其全部焚毁,以保证不被日军所用。
  1942年4月17日下午1时30分,日宪兵司令太田不顾国际公法,将杨光泩总领事等人用军车秘密押赴华侨义山,加以戕害,只留下卓还来一人。7月1日,卓还来被放回后,仍不肯逃走。他说,“自身为中国驻北婆罗洲领事,为十万侨胞之寄托”,因此不能离开。仅数日,他又被日军拘捕杀害。
  1946年2月23日,杀害杨光泩等8烈士的元凶太田伏法。同年9月20日,杀害卓还來的日军警长阿部木内中佐、芥山光谷中尉在新加坡被处以绞刑。
  1947年7月7日,在马尼拉中山路,华侨们为杨光泩等烈士举行了公祭仪式之后,将烈士忠骸送上了专机,归葬祖国。7月8日,九烈士遗骸公祭礼在南京中国殡仪馆举行,蒋介石敬赠花圈。9月3日抗战胜利纪念日,九烈士忠骸安葬菊花台,万民同悼。
  (责任编辑 李赞庭)
其他文献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鱼米之乡的四安镇,旧称“陈家酒店”,这里民风淳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苏中闻名遐迩的革命老区。在那战火纷飞、烽烟漫天的年代,一些军队将领、革命先辈、著名人物、先进教师、开明士绅等,曾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不朽的足迹。而今,触摸史页,追访实录,可在老一辈人们记忆里,难忘那抗战时期,以及有关韬奋小学名人手迹等弥足珍贵的墨宝。  1938年3月17日凌晨,日军从沿江登陆,侵占了南通城。
期刊
中国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铁军杂志社社长王清葆少将,湖北省新四军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胡中秋,武汉市文化局副局长张宏斌,武汉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副馆长周静在“重走铁军之路”启动仪式上讲话(从左至右)。  本刊讯 为迎接党的十九大召开,纪念新四军组建80周年,经中国新四军研究会批准,由中国新四军研究会铁军杂志社主办,湖北省暨武汉市新四军研究会、汉口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江西省新四军研究会、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
期刊
魁伟身材,朴素衣衫,敏捷思路,快人快语,微笑中透着睿智——这是优秀军转干部、苏中里下河水乡南莫镇党委统战委员、老促会会长徐翔给人的第一印象。  他敢闯敢试,攻坚克难,领着干部带头干,带着群众放手干,帮着困难村民治穷脱贫奔富路,赢得了“铁血扶贫先锋官”的金口碑。  政府荣誉室内,5块金灿灿的奖匾无言地诉说着徐翔带领干部群众大干扶贫的故事。  瞄准堡垒充值“先锋指数”  两年前,徐翔带着优秀军转干部的
期刊
江苏省如皋市搬经镇焦港村,位于焦港河边的王石路两侧,是2000年由原三个小村合并而成,当时村级债务70多万元。全村有26个村民小组,3500亩耕地,总人口3100人,总户数1020户,建档立卡的贫困户46户,其中低保户24户,低收入户22户。为了帮助贫困户尽早脱贫致富奔小康,村党支部、村委会干部带头发展村级经济,领办合作社、招商引资发展产业项目,坚持走整村推进扶贫工作的路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期刊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占领南京后,对放下武器的中国战俘与手无寸铁的平民实施惨绝人寰的大屠杀。随后,日军在南京建立了“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扶植了伪中央政府。南京成为侵华日军在中国的大本营与巢穴。  中共中央在南京四周农村地区的战略部署与排兵布阵  当侵华日军对南京发动进攻与实施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时,在陕北延安的中共中央,始终对之密切关注,在深刻揭露与批判日本侵华战争“特殊的野蛮性”的同时,对
期刊
一个镇武装部干事创业的舞台有多大?转业军人、蔡桥镇武装部部长刘铁军,用自己扎实的工作作出了回答。从事武装工作6年来,蔡桥镇先后获得“民兵整组”“征兵工作”“先进武装部”等荣誉称号。刘铁军个人被市委、市政府和盐城军分区联合表彰为“十佳专武干部”。  依依难舍军旅情  1972年10月,刘铁军出生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三河镇石鼓村一个普通农家,拮据的农家生活和繁重的体力劳动磨炼了刘铁军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
期刊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里,我们一行在舟山市住建局陈处长的陪同下,从定海驱车向西,到位于毛峙的海丰码头转乘快艇约半个小时就到了鱼山岛。  我曾十余次到过大鱼山岛,那个宁静、形如条大鱼的小岛让我记忆犹新。但这次上岛,映入眼中的码头已不在原址了,人们正排着队有序地通过安检门进岛,人来车往好不热闹!当我们乘车又徒步登上当年的主战场大岙岗时,一眼望去原先的南水头等一座座小山坡不见了,昔日的战斗阵地湖庄头不见了
期刊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如何使广大青少年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可靠接班人和祖国建设的强大后备军,是一项长期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系统工程,也是浦东新四军研究工作者的一贯追求和期待。  作为公益性社会组织,多年来,研究会坚持“传承历史,弘扬传统,服务现实,奉献关爱”的发展理念,以一颗拳拳责任之心、服务之心和关爱之心,深入挖掘、研究、留存、传承革命历史,发挥自身优势,寻找
期刊
抗日战争时期,在党的领导下,新四军七师和含支队在白渡区成立了游击队(武工队),他们与乡民兵中队紧密配合,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利用人员熟、地形熟、敌情熟,声东击西,神出鬼没,灵活机智地打击日伪军,谱写了一曲曲胜利的凯歌。  智夺日军枪  白渡区游击队和乡民兵中队刚建立时,武器很少,大多靠用大刀长矛作武器与日伪军战斗。为了尽快地武装自己,大家把目光瞄准了敌人。1939年夏的一天,区游击队长郭正道和游击
期刊
闻名苏中的“草鞋司令”陈玉生,其脚蹬草鞋、打着绑腿的革命军人形象深深地留在家乡人民的脑海中。抗日战争时期,他组织、领导人民群众抗击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顽固派,在苏中地区深得百姓爱戴。因而,百姓们也亲切地称呼他“瓦嘎司令”。“瓦嘎”是泰兴方言的音译,意思是“我们家的”或“我们的”,百姓对他的爱戴可见一斑。而他传奇的革命生涯也在当地广为流传。  革命意识初觉醒  1900年,陈玉生出生在泰兴县南沙乡陈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