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近年来,虽然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日渐受到重视,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部分教师在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新形势下我们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
农村小学教师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对教材吃不透、把不准。认为教材换汤不换药,虽然变了样子、换了名称,但还是些“空洞”“大而泛”的东西。只关注教材中的文字,忽略课题、标题、栏目、主持人、范例等构成要素,不能把握教材的整体结构和单元结构,也不会去考虑教材遵循哪些教育规律、是如何聚焦学生的生活和成长的。
说教式教学继续存在。忽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上课时总习惯道理先行,然后事例证明,最后加以总结性论述。久而久之,学生对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丧失了兴趣,甚至产生反感情绪。
脱离学生生活实际。道德内在于生活之中,是生活的构成要素,这是21世纪以来德育课程改革的主导思路。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不考虑民族差异、区域差异、生活习俗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等,只是照本宣科地讲解,完全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别说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改善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对策
教师需要深入解读教材。教师不仅需要知道教材的内容和设计意图是什么,还需要了解课程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在培育学生的素养。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教材名称发生了数次变更,由《思想品德》改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现在又更改为《道德与法治》。名称变化的背后是教育理念的变化,这要求教师深刻理解教材、深入挖掘教材。我们要认识到思想品德教育和学生、学校、家庭、社区有着密切关系,是通过对学生生活和成长中的问题的探究来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同时,也要认识到,法治教育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教师要注重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融合,把法律的约束力量、底线意识与道德教育的感化力量、提升精神紧密结合。
教师要积极探索思想品德教育活动性、主动性的学习途径。思政课教师必须明白:现在强调的“核心素养”指的是要培养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合作探索学习,现在的教育理念已经从研究课程转到了研究学习。
教师应该以學生的学习活动为核心来建构课堂,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主动观察、实践、讨论、思考。比如在上《餐桌上的浪费》一课时,先不给学生预设价值观,而是让学生自己观察和认识餐桌上的浪费现象,了解浪费食物的严重后果,在充分探究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树立“浪费可耻、节约粮食”的价值观。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活动性课程,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技能、价值判断能力、对道德原则的领悟都应该在活动中形成。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不能照本宣科,而应了解学生的实际生活和需求,据此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改造,提升教学的针对性,从而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比如《保护民间艺术》一课中讲到“凤阳花鼓戏濒临失传”时,学生因为对凤阳花鼓陌生而不容易进入情境,如果教师能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取学生知晓的民间艺术进行讲解,将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开展探究活动。
教师要当反思者、学习者。自觉的教育者,不只是倾听者,还必须是反思者,要有自己的思考。在上完一节课后,教师要进行整体教学反思:这一节课上得怎么样?哪个地方处理得精彩?哪个环节设计得欠妥?学生有没有主动参与?学生的道德认知和情感有没有得到发展?有反思,才会知不足;知不足,才会有学习的欲望和动力。另外,思想品德任课教师还应该是学习者,要不断地进行道德学习,更新道德观念,增进对学生生活的理解,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实现道德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省阳信县河流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刘洁
农村小学教师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对教材吃不透、把不准。认为教材换汤不换药,虽然变了样子、换了名称,但还是些“空洞”“大而泛”的东西。只关注教材中的文字,忽略课题、标题、栏目、主持人、范例等构成要素,不能把握教材的整体结构和单元结构,也不会去考虑教材遵循哪些教育规律、是如何聚焦学生的生活和成长的。
说教式教学继续存在。忽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上课时总习惯道理先行,然后事例证明,最后加以总结性论述。久而久之,学生对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丧失了兴趣,甚至产生反感情绪。
脱离学生生活实际。道德内在于生活之中,是生活的构成要素,这是21世纪以来德育课程改革的主导思路。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不考虑民族差异、区域差异、生活习俗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等,只是照本宣科地讲解,完全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别说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改善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对策
教师需要深入解读教材。教师不仅需要知道教材的内容和设计意图是什么,还需要了解课程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在培育学生的素养。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教材名称发生了数次变更,由《思想品德》改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现在又更改为《道德与法治》。名称变化的背后是教育理念的变化,这要求教师深刻理解教材、深入挖掘教材。我们要认识到思想品德教育和学生、学校、家庭、社区有着密切关系,是通过对学生生活和成长中的问题的探究来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同时,也要认识到,法治教育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教师要注重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融合,把法律的约束力量、底线意识与道德教育的感化力量、提升精神紧密结合。
教师要积极探索思想品德教育活动性、主动性的学习途径。思政课教师必须明白:现在强调的“核心素养”指的是要培养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合作探索学习,现在的教育理念已经从研究课程转到了研究学习。
教师应该以學生的学习活动为核心来建构课堂,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主动观察、实践、讨论、思考。比如在上《餐桌上的浪费》一课时,先不给学生预设价值观,而是让学生自己观察和认识餐桌上的浪费现象,了解浪费食物的严重后果,在充分探究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树立“浪费可耻、节约粮食”的价值观。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活动性课程,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技能、价值判断能力、对道德原则的领悟都应该在活动中形成。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不能照本宣科,而应了解学生的实际生活和需求,据此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改造,提升教学的针对性,从而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比如《保护民间艺术》一课中讲到“凤阳花鼓戏濒临失传”时,学生因为对凤阳花鼓陌生而不容易进入情境,如果教师能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取学生知晓的民间艺术进行讲解,将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开展探究活动。
教师要当反思者、学习者。自觉的教育者,不只是倾听者,还必须是反思者,要有自己的思考。在上完一节课后,教师要进行整体教学反思:这一节课上得怎么样?哪个地方处理得精彩?哪个环节设计得欠妥?学生有没有主动参与?学生的道德认知和情感有没有得到发展?有反思,才会知不足;知不足,才会有学习的欲望和动力。另外,思想品德任课教师还应该是学习者,要不断地进行道德学习,更新道德观念,增进对学生生活的理解,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实现道德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省阳信县河流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