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不匹配的难题,产教融合是职业院校与地方产业进行对接,服务地方行业,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途径。同时为打破职业教育理论教学环节与实习实践环节之间隔膜的有效路径。文章以产教融合为背景,从院校和企业“双主体”层面出发,重点围绕职业院校教师和企业如何更好地进行合作教育的问题,创新提出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双主体”教育模式。
随着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和招生规模的壮大,职业院校作为教育主体,企业双方对技能人才有着旺盛需求,双方都在为各自的发展而寻求落脚点。为了实现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内在要求,产教融合作为现代职业教育的一个基本办学模式,同时也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国办在2017年底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联合行业企业办好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参与举办职业教育,以此来发挥行业企业在实施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缓解职业院校和企业两大主体之间的矛盾处境。
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中,校企“双主体”之间交互甚少,导致产教融合背景下存在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不通畅、合作协议不够规范、教育效果不佳等问题。另外,由于受制于各种内外因素,一些岗位上也出现职业院校毕业生适岗能力与企业预期的需求不匹配的现状。
职业教育要破除阻碍发展的坚冰,首先要解决职业院校这一“办学主体”和企业这一“市场竞争主体”如何进行深度合作。在两者具有相同的价值观、理念、责任和义务的前提下,校企双方可以通过签订联合培养协议来达成校企双方责任和利益共同体,积极探索“双主体”教育模式的实施途径。
1实施“双主体”教育模式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发展的国际形势下,推行“双主体”教育模式是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德国的双元制是最典型的“双主体”教育模式之一,以企业为主,院校与企业分工协作,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生既是企业学徒也是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院校还派出院校教师到企业进修锻炼,教师随时掌握本专业生产第一线的实际情况。职业院校内设置市场部,负责对人才需求市场和生源市场调查研究,企业员工定期到职业院校进行再培训。综上所述,当前国际职业教育发展形势下,各国推行“双主体”教育模式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各项资源来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职业素养等,有效提高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几率。另一方面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建立订单式培养协议,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为其定向培养人才,这样不止能够提升职业院校就业率,同时培养适岗人才。
“双主体”办学,就是作为“双主体”的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充分利用双方教育资源和教学优势,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共同完成人才培养任务。近年来校企合作力度越来越大,例如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双方共建了“院校课程+企业课程+校企联合课程”的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根据行业标准制订课程标准,将企业的生产任务转变为学生的学习内容,并按照企业员工的技能要求开展学生的实践技能培训,设立企业命名班级。在这种教育模式下,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通力合作,校企双方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和用人计划。
2.实施“双主体”教育模式的途径
2.1构建多方位产教融合不断深化校企合作
校企多层次合作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方案以“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工学结合”为指导思路,以创新创业为导向,推进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聘请企业(行业)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才担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融入企业核心课程,校企联合开发课程教材。考虑到高职院校因招生方式的多样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为此,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校企联合培养相关专业采用了分层教学模式,依据学生入学时的学业水平开展分班教学。对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涉及新工艺新技能的课程,由企业教师担任主讲教师,校内教师配合完成课程的整体教学工作。将企业真实案例引入校园活动。
为突出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适应产业升级,以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新需求为出发点,在学校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产教对接、工学交替、课证融合、层次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创新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实践“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推行“中高职衔接”等人才培养模式,对产学融合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提出并实施了“课岗对接、以赛促改”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2.2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推进产教融合
为了拓宽就业本领,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引入企业标准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认证。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从2019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即“1+X”证书制度试点)。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辅相成,在学历教育过程中融入职业证书教育,将职业证书考核和相关课程考核挂钩,课证融通,提高學生的就业竞争力。
2.3依托校企资源优势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
通过“双主体”教育模式,校企双向互动引入企业一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并将企业案例转化为优秀教学案例。职业院校骨干教师通过顶岗实习,跟踪当前技术发展动向,找准技术开发和应用的切入点,在实践中提炼潜在的技术开发和服务项目,总结形成一系列应用课题。同时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也是职业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是新时代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将劳动教育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
结语
产教融合是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为此,通过校企多层次合作,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推进产教融合;依托校企自身资源优势,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通过构建多方位产教融合体系,不断深化校企合作,解决技能型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的结构性矛盾,更好地展现了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
构建校企“双主体”教育模式,是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的重要保障,使得校企合作从单一的人才培养合作逐步发展到产品开发、技术应用、平台建设等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同时,通过校企合作深入人才培养合作、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既可以提高校企合作的黏性,又可以促进合作层次和成果的进一步提升,以此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人才需求。
作者简介:许欣,1985.02,女,汉族,安徽滁州人,硕士,讲师,从事职业教育,语言学研究。
随着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和招生规模的壮大,职业院校作为教育主体,企业双方对技能人才有着旺盛需求,双方都在为各自的发展而寻求落脚点。为了实现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内在要求,产教融合作为现代职业教育的一个基本办学模式,同时也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国办在2017年底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联合行业企业办好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参与举办职业教育,以此来发挥行业企业在实施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缓解职业院校和企业两大主体之间的矛盾处境。
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中,校企“双主体”之间交互甚少,导致产教融合背景下存在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不通畅、合作协议不够规范、教育效果不佳等问题。另外,由于受制于各种内外因素,一些岗位上也出现职业院校毕业生适岗能力与企业预期的需求不匹配的现状。
职业教育要破除阻碍发展的坚冰,首先要解决职业院校这一“办学主体”和企业这一“市场竞争主体”如何进行深度合作。在两者具有相同的价值观、理念、责任和义务的前提下,校企双方可以通过签订联合培养协议来达成校企双方责任和利益共同体,积极探索“双主体”教育模式的实施途径。
1实施“双主体”教育模式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发展的国际形势下,推行“双主体”教育模式是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德国的双元制是最典型的“双主体”教育模式之一,以企业为主,院校与企业分工协作,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生既是企业学徒也是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院校还派出院校教师到企业进修锻炼,教师随时掌握本专业生产第一线的实际情况。职业院校内设置市场部,负责对人才需求市场和生源市场调查研究,企业员工定期到职业院校进行再培训。综上所述,当前国际职业教育发展形势下,各国推行“双主体”教育模式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各项资源来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职业素养等,有效提高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几率。另一方面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建立订单式培养协议,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为其定向培养人才,这样不止能够提升职业院校就业率,同时培养适岗人才。
“双主体”办学,就是作为“双主体”的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充分利用双方教育资源和教学优势,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共同完成人才培养任务。近年来校企合作力度越来越大,例如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双方共建了“院校课程+企业课程+校企联合课程”的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根据行业标准制订课程标准,将企业的生产任务转变为学生的学习内容,并按照企业员工的技能要求开展学生的实践技能培训,设立企业命名班级。在这种教育模式下,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通力合作,校企双方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和用人计划。
2.实施“双主体”教育模式的途径
2.1构建多方位产教融合不断深化校企合作
校企多层次合作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方案以“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工学结合”为指导思路,以创新创业为导向,推进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聘请企业(行业)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才担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融入企业核心课程,校企联合开发课程教材。考虑到高职院校因招生方式的多样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为此,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校企联合培养相关专业采用了分层教学模式,依据学生入学时的学业水平开展分班教学。对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涉及新工艺新技能的课程,由企业教师担任主讲教师,校内教师配合完成课程的整体教学工作。将企业真实案例引入校园活动。
为突出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适应产业升级,以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新需求为出发点,在学校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产教对接、工学交替、课证融合、层次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创新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实践“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推行“中高职衔接”等人才培养模式,对产学融合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提出并实施了“课岗对接、以赛促改”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2.2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推进产教融合
为了拓宽就业本领,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引入企业标准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认证。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从2019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即“1+X”证书制度试点)。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辅相成,在学历教育过程中融入职业证书教育,将职业证书考核和相关课程考核挂钩,课证融通,提高學生的就业竞争力。
2.3依托校企资源优势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
通过“双主体”教育模式,校企双向互动引入企业一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并将企业案例转化为优秀教学案例。职业院校骨干教师通过顶岗实习,跟踪当前技术发展动向,找准技术开发和应用的切入点,在实践中提炼潜在的技术开发和服务项目,总结形成一系列应用课题。同时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也是职业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是新时代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将劳动教育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
结语
产教融合是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为此,通过校企多层次合作,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推进产教融合;依托校企自身资源优势,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通过构建多方位产教融合体系,不断深化校企合作,解决技能型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的结构性矛盾,更好地展现了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
构建校企“双主体”教育模式,是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的重要保障,使得校企合作从单一的人才培养合作逐步发展到产品开发、技术应用、平台建设等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同时,通过校企合作深入人才培养合作、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既可以提高校企合作的黏性,又可以促进合作层次和成果的进一步提升,以此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人才需求。
作者简介:许欣,1985.02,女,汉族,安徽滁州人,硕士,讲师,从事职业教育,语言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