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为: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熟练掌握国际经贸所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政策与法规, 走校企结合的道路。培养适应外经贸行业岗位群工作的高级复合应用型专门人才。
一、关于国际经济贸易培养目标
1.几乎所有的外贸企业都希望国际经贸专业的教育教学能与外贸岗位对接, 培养出实践能力强, 能独立胜任外贸岗位工作, 实现零距离上岗的毕业生。约有83%的用人单位把就业者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摆在了首要位置, 还有二分之一的单位对该专业学生的外语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说明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和外语知识能力培养极为重要。因此, 国际经贸专业的课程体系, 不仅应包括外贸岗位群直接需要的知识技能, 而且应当寻求与此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技能、关联知识技能以及综合素质教育等课程的支撑。
2.专业课程的设计与优化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需要, 要教给学生就业所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但是, 在现代社会中, 不仅职业岗位体系由于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而演化为一个动态系统, 而且就业者受利益驱动和价值取向的影响, 常使其就业经常变更。就业的经常变动也必然会影响到学生对专业及其课程的选择, 这就向专业课程结构与内容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即课程设计不仅要考虑到学生初次就业(职业入门) 所需要的知识技能, 而且要关注明日择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
3.国际经贸专业课程目标必须考虑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需要。20 世纪40 年代以来, 科技发展的速度愈来愈快, 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愈来愈短, 并且呈现技术走向综合化、精确化等特征。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应用必定会直接影响社会职业岗位的变迁。工作现场技术的持续更新会不断地促使传统低技术岗位的消亡, 高新技术岗位的增加。而技术发展的综合化与精确化特征又必然促使职业知识技术含量普遍上升, 要求技术型人才具有综合应用能力。这些都会直接或间接引起外贸岗位技能的变化, 如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必然促使外贸单证无纸化、外贸经营网络化、外贸管理信息化, 从而导致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结构与内容发生相应的变化, 使得外贸岗位实践能力的形成日益需要相关理论知识的支撑, 尤其是高技能岗位的实践能力是建立在高技能理论基础上的。
二、走校企协作培养人才的道路
1. 优化理论教学理论教学是知识传授的主要途径, 优化理论教学是校企协作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
(1) 课程体系优化。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本项目组与上海电气国际经济贸易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协作强化了课程体系的前瞻性、特色性和应用性, 确定了课程体系对于国际经贸与机电工程复合的要求, 设置了必要的机电类工程课程(如机电产品学、机械基础、机械识图等课程), 并依据装备制造业的行业特点和国际工程项目业务的快速增长需要, 协作开发了属于国内空白的“成套设备贸易实务” 等特色课程, 实现了课程体系的优化。
(2) 教材优化。本项目根据对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的要求, 在企业的协助下实施教材改革, 取得了较好效果。主要体现在: 1) 在选用优、新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教材的基础上, 编写现有教材尚未收录的“跟单、外汇核销和出口退税” 等外贸实务补充教材; 2) 根据国际经贸实验教学的需要, 编写适用的实验指导书; 3) 根据特色教学的要求, 编写“成套设备贸易实务” 等专业补充教材。
2.强化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校企协作强化了本专业的实践教学。
(1) 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本项目在企业的参与下构建了实用、合理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验体系。与一般高校的国际经贸实验体系相比较, 本项目设计的体系, 其实验内容从通常的交易成本控制扩展到生产成本控制, 从贸易业务操作扩展到物流实务与外汇实务操作, 并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验内容中引进了信息管理、企业资源管理、系统仿真实验项目, 通过提供模拟仿真的全面实验环境, 达到实验教学的要求。
(2) 实习基地建设。实习基地建设一直是校企协作的重要内容。本项目通过校企协作, 可建设一批稳定的认知实习基地。3.创新素质教育企业在长期的经营中逐渐形成了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良好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本项目通过校企协作的深入, 引入企业参与学生素质教育,使之逐渐形成素质教育基地。
4.校企互动培养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本项目通过教师到企业挂职和企业骨干到学校兼职, 以及校企合作申报课题、研究课题, 形成了校企互动的、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的师资队伍, 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教学科研的应用性、实践性。
5.加强合作,与时俱进
国际经贸合作的迅速发展为国际贸易学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随着我国进出口经营权的下放,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迫切需要一批既了解中国市场游戏规则、又掌握国际操作手法的人才。此外, 在国际贸易课程内容建设中要及时补充国际经贸领域最新进展及前沿内容, 跟踪专业学术前沿问题, 更新知识结构, 时刻关注我国对外经贸政策、措施的发展变化和国际经贸最新动态, 将国际贸易方面的最新知识反映到教学中来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关于国际经济贸易培养目标
1.几乎所有的外贸企业都希望国际经贸专业的教育教学能与外贸岗位对接, 培养出实践能力强, 能独立胜任外贸岗位工作, 实现零距离上岗的毕业生。约有83%的用人单位把就业者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摆在了首要位置, 还有二分之一的单位对该专业学生的外语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说明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和外语知识能力培养极为重要。因此, 国际经贸专业的课程体系, 不仅应包括外贸岗位群直接需要的知识技能, 而且应当寻求与此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技能、关联知识技能以及综合素质教育等课程的支撑。
2.专业课程的设计与优化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需要, 要教给学生就业所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但是, 在现代社会中, 不仅职业岗位体系由于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而演化为一个动态系统, 而且就业者受利益驱动和价值取向的影响, 常使其就业经常变更。就业的经常变动也必然会影响到学生对专业及其课程的选择, 这就向专业课程结构与内容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即课程设计不仅要考虑到学生初次就业(职业入门) 所需要的知识技能, 而且要关注明日择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
3.国际经贸专业课程目标必须考虑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需要。20 世纪40 年代以来, 科技发展的速度愈来愈快, 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愈来愈短, 并且呈现技术走向综合化、精确化等特征。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应用必定会直接影响社会职业岗位的变迁。工作现场技术的持续更新会不断地促使传统低技术岗位的消亡, 高新技术岗位的增加。而技术发展的综合化与精确化特征又必然促使职业知识技术含量普遍上升, 要求技术型人才具有综合应用能力。这些都会直接或间接引起外贸岗位技能的变化, 如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必然促使外贸单证无纸化、外贸经营网络化、外贸管理信息化, 从而导致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结构与内容发生相应的变化, 使得外贸岗位实践能力的形成日益需要相关理论知识的支撑, 尤其是高技能岗位的实践能力是建立在高技能理论基础上的。
二、走校企协作培养人才的道路
1. 优化理论教学理论教学是知识传授的主要途径, 优化理论教学是校企协作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
(1) 课程体系优化。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本项目组与上海电气国际经济贸易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协作强化了课程体系的前瞻性、特色性和应用性, 确定了课程体系对于国际经贸与机电工程复合的要求, 设置了必要的机电类工程课程(如机电产品学、机械基础、机械识图等课程), 并依据装备制造业的行业特点和国际工程项目业务的快速增长需要, 协作开发了属于国内空白的“成套设备贸易实务” 等特色课程, 实现了课程体系的优化。
(2) 教材优化。本项目根据对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的要求, 在企业的协助下实施教材改革, 取得了较好效果。主要体现在: 1) 在选用优、新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教材的基础上, 编写现有教材尚未收录的“跟单、外汇核销和出口退税” 等外贸实务补充教材; 2) 根据国际经贸实验教学的需要, 编写适用的实验指导书; 3) 根据特色教学的要求, 编写“成套设备贸易实务” 等专业补充教材。
2.强化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校企协作强化了本专业的实践教学。
(1) 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本项目在企业的参与下构建了实用、合理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验体系。与一般高校的国际经贸实验体系相比较, 本项目设计的体系, 其实验内容从通常的交易成本控制扩展到生产成本控制, 从贸易业务操作扩展到物流实务与外汇实务操作, 并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验内容中引进了信息管理、企业资源管理、系统仿真实验项目, 通过提供模拟仿真的全面实验环境, 达到实验教学的要求。
(2) 实习基地建设。实习基地建设一直是校企协作的重要内容。本项目通过校企协作, 可建设一批稳定的认知实习基地。3.创新素质教育企业在长期的经营中逐渐形成了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良好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本项目通过校企协作的深入, 引入企业参与学生素质教育,使之逐渐形成素质教育基地。
4.校企互动培养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本项目通过教师到企业挂职和企业骨干到学校兼职, 以及校企合作申报课题、研究课题, 形成了校企互动的、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的师资队伍, 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教学科研的应用性、实践性。
5.加强合作,与时俱进
国际经贸合作的迅速发展为国际贸易学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随着我国进出口经营权的下放,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迫切需要一批既了解中国市场游戏规则、又掌握国际操作手法的人才。此外, 在国际贸易课程内容建设中要及时补充国际经贸领域最新进展及前沿内容, 跟踪专业学术前沿问题, 更新知识结构, 时刻关注我国对外经贸政策、措施的发展变化和国际经贸最新动态, 将国际贸易方面的最新知识反映到教学中来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