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068-02
糖尿病足(DF)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随着糖尿病的不断增高,糖尿病足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糖尿病足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因素,所以对糖尿病足溃疡的预防和诊治至关重要。中药泡脚治疗糖尿病足在临床上使用开始逐渐增多,中药泡脚通过热和药的双重作用取得疗效,且不会出现毒副作用。本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共对48 例糖尿病足患者采用中药泡脚的治疗与护理效果, 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糖尿病足病人按WHO糖尿病诊断确诊,創面感染情况分级标准参照1995年首届糖尿病会议制定标准[1]。Ⅰ级:局部皮肤水泡。糜烂小,浅表溃疡;Ⅱ级溃疡深达肌肉、肌腱、韧带;Ⅲ级:感染形成脓及窦道深达骨质。
1.2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 月~2012 年10月我院内科共收治符合WHO 诊断标准的糖尿病足患者48 例,其中男31 例,女17 例;年龄46~75岁,平均年龄58.6岁;糖尿病史4~26 年, 空腹血糖9.2~23.0mmol/L, 糖化血红蛋白8.2%~16.0%,糖尿病足分级为0 级22 例,Ⅰ级12 例,Ⅱ级10 例,Ⅲ级8 例,Ⅳ级4 例;
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者26 例,良好3 例;下肢血管B 超显示有动脉粥样硬化者39 例; 血管重度狭窄3 例, 局部血管闭塞1例,误伤3 例,毛囊炎4 例。
1.3 方法
每天采用中药泡脚,方剂为当归20g,川芎20g,威灵仙20g,红花10g,鸡血藤30g,伸筋草20g,乳没药各15g,透骨草20g,桂枝10g,花椒10g,丹参20g,葛根15g,随症状的轻重再加减,将上述药浸泡20min,煮沸20min,待药温度在35~40℃时开始泡足,使水温维持在37℃左右,不能超过40℃,水面在踝关节20cm 以上(覆盖足三里),每天1 次,每次泡30min,15 次为1 疗程。
1.4 结果
经中药泡足及综合治疗护理15~30天 后,治愈38例,好转10例。
2 护理
2.1 常规护理 泡足时温度适宜,水温不宜过高,以37℃为宜。一般不宜饭后马上泡脚,最好在饭后1小时再泡。泡脚的时间不宜过长,以15-30分钟为宜。泡足后用软毛巾擦干, 动作轻柔以免损伤皮肤,尤其要擦干趾缝,并经常目测检查双足,如创口深度、色泽、有无渗出、渗出液的量及性质、敷料是否干燥、并及时记录有无红肿、水疱、破溃以及足背动脉搏动状况等,注意防止皮肤干燥引起的皲裂,尤其足跟周围,可以用湿敷或浴后涂裂王护脚膏来预防[2],修剪趾甲时,应该剪成弧形,趾甲过长容易损伤甲沟,诱发感染。宜选择宽松、柔软、清洁、合适的鞋子和袜子,以免妨碍趾头的血液循环。
2.2 溃疡面护理 常规局部消毒后,逐步清除坏死组织,以不损伤正常组织或不出血为宜,根据伤口渗液量调整换药间隔时间,指导患者卧床时抬高患肢,以促进肢端血液回流。同时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患者坚持穿拖鞋,少走路,尽量不压迫双足背部伤口。
2.3 加强饮食护理 正确的饮食指导是控制血糖的基础,应遵循控制总热量合理安排各种营养成分,少食多餐,摄入高纤维素、清淡、少盐饮食,多食用绿叶蔬菜、豆类、含糖低的水果,忌烟酒等。帮助患者树立信心,让患者参与治疗,提高其遵医行为,指导患者制定相应饮食方案,了解血糖或尿糖与饮食的关系,了解饮食对糖尿病的重要性。结果全部病例都执行糖尿病饮食,经1 周后血糖均在正常范围。
2.4 心理护理 糖尿病足患者面对截肢的危险和经济压力,存在不同程度的紧张、惧怕、焦虑等情绪,影响睡眠、食欲和血糖波动。对于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是很有必要的,通过疏导、安慰,帮助其了解糖尿病的基本知识,提高治疗疾病的信心。乐观的心态对调节机体免疫力有促进作用,如每次换药时将创面好转的信息反馈给患者及家属,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鼓励和支持家属陪伴患者。让患者对传统中医充满信心,消除其悲观、焦虑、惧怕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积极配合治疗。
3 小结
中药泡脚治疗糖尿病足疗效机制是:糖尿病足洗方中桂枝温经散寒,当归、红花、乳没药祛瘀止痛,大黄清热解毒、消炎杀菌,又配合活血祛瘀止痛。现代
药理学已证实,方中桂枝具有扩张血管,促进发汗、镇痛抗菌之效;红花、丹参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粘度的作用,改善局部微循环,使血流进一步通畅,改善局部供血、供氧,加强神经传导功能恢复。中药泡脚通过热、药的双重作用取得疗效,热能松张肌筋,疏松腠理,活血通络,药物能在热能的作用下通过皮肤穴位、孔穴等直接吸收入血络。输布全身而发挥作用,故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促进血液循环、扩张血管激发机体自身免疫功能。中药泡脚治疗糖尿病疗效好,安全可靠,副作用少,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资料:
[1] 陈艳.糖尿病并发症防治400问[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6:150.
[2] 彭金兰,邓红艳,丁玉峰.中药治疗糖尿病足进展[J].医药导报,2010,29(11):1447~1451.
糖尿病足(DF)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随着糖尿病的不断增高,糖尿病足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糖尿病足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因素,所以对糖尿病足溃疡的预防和诊治至关重要。中药泡脚治疗糖尿病足在临床上使用开始逐渐增多,中药泡脚通过热和药的双重作用取得疗效,且不会出现毒副作用。本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共对48 例糖尿病足患者采用中药泡脚的治疗与护理效果, 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糖尿病足病人按WHO糖尿病诊断确诊,創面感染情况分级标准参照1995年首届糖尿病会议制定标准[1]。Ⅰ级:局部皮肤水泡。糜烂小,浅表溃疡;Ⅱ级溃疡深达肌肉、肌腱、韧带;Ⅲ级:感染形成脓及窦道深达骨质。
1.2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 月~2012 年10月我院内科共收治符合WHO 诊断标准的糖尿病足患者48 例,其中男31 例,女17 例;年龄46~75岁,平均年龄58.6岁;糖尿病史4~26 年, 空腹血糖9.2~23.0mmol/L, 糖化血红蛋白8.2%~16.0%,糖尿病足分级为0 级22 例,Ⅰ级12 例,Ⅱ级10 例,Ⅲ级8 例,Ⅳ级4 例;
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者26 例,良好3 例;下肢血管B 超显示有动脉粥样硬化者39 例; 血管重度狭窄3 例, 局部血管闭塞1例,误伤3 例,毛囊炎4 例。
1.3 方法
每天采用中药泡脚,方剂为当归20g,川芎20g,威灵仙20g,红花10g,鸡血藤30g,伸筋草20g,乳没药各15g,透骨草20g,桂枝10g,花椒10g,丹参20g,葛根15g,随症状的轻重再加减,将上述药浸泡20min,煮沸20min,待药温度在35~40℃时开始泡足,使水温维持在37℃左右,不能超过40℃,水面在踝关节20cm 以上(覆盖足三里),每天1 次,每次泡30min,15 次为1 疗程。
1.4 结果
经中药泡足及综合治疗护理15~30天 后,治愈38例,好转10例。
2 护理
2.1 常规护理 泡足时温度适宜,水温不宜过高,以37℃为宜。一般不宜饭后马上泡脚,最好在饭后1小时再泡。泡脚的时间不宜过长,以15-30分钟为宜。泡足后用软毛巾擦干, 动作轻柔以免损伤皮肤,尤其要擦干趾缝,并经常目测检查双足,如创口深度、色泽、有无渗出、渗出液的量及性质、敷料是否干燥、并及时记录有无红肿、水疱、破溃以及足背动脉搏动状况等,注意防止皮肤干燥引起的皲裂,尤其足跟周围,可以用湿敷或浴后涂裂王护脚膏来预防[2],修剪趾甲时,应该剪成弧形,趾甲过长容易损伤甲沟,诱发感染。宜选择宽松、柔软、清洁、合适的鞋子和袜子,以免妨碍趾头的血液循环。
2.2 溃疡面护理 常规局部消毒后,逐步清除坏死组织,以不损伤正常组织或不出血为宜,根据伤口渗液量调整换药间隔时间,指导患者卧床时抬高患肢,以促进肢端血液回流。同时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患者坚持穿拖鞋,少走路,尽量不压迫双足背部伤口。
2.3 加强饮食护理 正确的饮食指导是控制血糖的基础,应遵循控制总热量合理安排各种营养成分,少食多餐,摄入高纤维素、清淡、少盐饮食,多食用绿叶蔬菜、豆类、含糖低的水果,忌烟酒等。帮助患者树立信心,让患者参与治疗,提高其遵医行为,指导患者制定相应饮食方案,了解血糖或尿糖与饮食的关系,了解饮食对糖尿病的重要性。结果全部病例都执行糖尿病饮食,经1 周后血糖均在正常范围。
2.4 心理护理 糖尿病足患者面对截肢的危险和经济压力,存在不同程度的紧张、惧怕、焦虑等情绪,影响睡眠、食欲和血糖波动。对于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是很有必要的,通过疏导、安慰,帮助其了解糖尿病的基本知识,提高治疗疾病的信心。乐观的心态对调节机体免疫力有促进作用,如每次换药时将创面好转的信息反馈给患者及家属,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鼓励和支持家属陪伴患者。让患者对传统中医充满信心,消除其悲观、焦虑、惧怕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积极配合治疗。
3 小结
中药泡脚治疗糖尿病足疗效机制是:糖尿病足洗方中桂枝温经散寒,当归、红花、乳没药祛瘀止痛,大黄清热解毒、消炎杀菌,又配合活血祛瘀止痛。现代
药理学已证实,方中桂枝具有扩张血管,促进发汗、镇痛抗菌之效;红花、丹参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粘度的作用,改善局部微循环,使血流进一步通畅,改善局部供血、供氧,加强神经传导功能恢复。中药泡脚通过热、药的双重作用取得疗效,热能松张肌筋,疏松腠理,活血通络,药物能在热能的作用下通过皮肤穴位、孔穴等直接吸收入血络。输布全身而发挥作用,故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促进血液循环、扩张血管激发机体自身免疫功能。中药泡脚治疗糖尿病疗效好,安全可靠,副作用少,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资料:
[1] 陈艳.糖尿病并发症防治400问[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6:150.
[2] 彭金兰,邓红艳,丁玉峰.中药治疗糖尿病足进展[J].医药导报,2010,29(11):1447~1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