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福利机构集中养育模式和生存环境,大龄孤残儿童的生长过程中依然面临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他们的正常发展,对他们今后融入社会产生不利影响。作为机构教育者,要充分了解他们的基本需要及所面临的问题,采取为大龄孤残儿童创设开放的支持性环境、挖掘发展潜能、帮助认识自我,制定职业发展路径,开展就业辅导服务的教育策略,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关键词】福利机构 大龄孤残儿童 社会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6-0024-02
一、福利机构大龄孤残儿童的基本需要以及所面临的问题
(一)大龄儿童的基本需要[1]
家庭生活的需要;良好的心理品质、追求情绪独立的需要;拥有社会发展技能的需要;发展人际关系的需要;建立自我价值信念,规划未来生涯。
(二)福利机构大龄孤残儿童面临的问题
1.心理与情绪问题:集中养育模式下,加之从小被父母遗弃或自身生理缺陷,导致机构内孤残儿童身上往往存在着较多的心理问题,如:自卑、缺乏安全感、敏感等,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成为既有效参与社会又能为社会所接受的人。
2.厌学问题:福利机构内的儿童大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等主观因素及特殊教育资源的匮乏,社会体制不完善和特殊教育理念偏颇等客观因素会导致儿童青少年在考试、升学方面面临很大的压力,从而产生厌学的现象。
3.缺乏自信心、社会适应差:长期的自卑心理及在与他人直接或间接的竞争中失败落后的经历常会让儿童缺乏自信;福利机构内的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也会有意无意限制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容易形成固定的行为模式、生活习惯和僵化的思维定式,这些导致儿童适应能力差,面对环境的改变时常常不知所措。
二、为大龄孤残儿童将来有效地参与、融入社会奠定良好基础采取的建议
(一)为大龄孤残儿童创设开放的支持性环境,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1.创设家环境,营造家氛围,满足大龄儿童对家庭生活的需要。
大龄孤残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处于角色统一性和角色混乱阶段,这一时期的他们不仅要考虑清楚“我是怎样的人”还要考虑“我将来要成为怎样的人”;他们需要认同社会责任与保持自我独立的协调。因此,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分别从打造家庭式教育环境、实施个性的教育管理两个层面去做:允许学生学习各种课程以及参加多种形式的社会活动,乐于接受个体和同伴团体对音乐、服饰和其他小事情的偏爱;打造家庭式环境,布置上鼓励学生个性化需求体现,尊重学生个性需求,性格喜好,增强孩子的主体意识和对“家”的认同感、归属感,体会到自己是儿童福利院的主人。
2.借势助力,为大龄孤残儿童争取社会融合教育的权利。
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孤儿保障工作的意见》的文件中,多次提到了關于落实孤残儿童教育保障政策。作为福利机构的养育教育者要充分利用政策支持,为大龄孤残儿童接受义务教育、职业技能教育、高等教育争取有利资源,使他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恢复生态系统理论中各系统中的功能和均衡关系。
3.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大龄孤残儿童的社会融入奠定良好基础。
大龄孤残学生在做好常规生活、学习、心理辅导等教育管理工作的同时,应注重学生的生活能力及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利用节假日、寒暑假,组织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丰富社会经验,提升社会适应能力,为学生步入社会奠定基础。以宁夏儿童福利院在2017年8月16日—20日举办的主题为“爱心汇聚力量,真情共享希望”的青少年成长夏令营活动为例,通过开展团队建设、文化之旅、电影之旅、健康之旅以及认识自我、共享诗会、音乐舞动疗愈等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寓意深刻的专业心理团体辅导和拓展训练,进而积极引导他们学会自立、自信、自强,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使整个夏令营活动在拥抱和感谢中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二)尊重大龄孤残儿童人格与需要,挖掘发展潜能,培养健全人格
人的发展是一个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优势发展。这一总体发展趋势上,特殊儿童表现出非特殊性。福利机构的儿童也一样,这种优势具有个性化差异。因此,在大龄孤残儿童的教育中,要挖掘每个人的发展潜能。可以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大龄孤残儿童健康心理,塑造健全人格,使大龄孤残儿童从音乐、创作中获得快乐体验;通过开展文化交流获得使孤残儿童感受到了社会给予的温暖,懂得了回报与感恩,理解了爱的真谛。
(三)帮助大龄孤残儿童认识自我,制定职业发展路径,开展就业辅导服务
孤残儿童长大成人后都将进入安置阶段,离开福利机构。因此针对年满16周岁、具有劳动能力且将来可回归社会的孤残儿童,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辅导服务。创造多元的就业辅导服务环境,开展多种就业辅导服务[2]:“社会化”就业训练服务;岗位见习服务;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开展职前技能教育。创造不同的职业体验学习环境,为大龄儿童提供能够回归社会、自食其力的技能和机会。
三、总结
大龄孤残儿童健康人格的塑造,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一定职业技能的掌握,是今后能很好地融入社会的关键因素。作为福利机构的教育工作者,要充分了解大龄儿童的发展需求,创设支持性教育环境,运用科学的教育策略,助孩子们的人生更精彩。
参考文献:
[1]李小瑞.如何帮助福利机构大龄孤残儿童立足社会[C].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暨第五届全国儿童福利院长论坛,2009.
[2]蔡屹.上海大龄孤残儿童就业辅导服务研究基于社会学习理论[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9(4):16-21.
【关键词】福利机构 大龄孤残儿童 社会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6-0024-02
一、福利机构大龄孤残儿童的基本需要以及所面临的问题
(一)大龄儿童的基本需要[1]
家庭生活的需要;良好的心理品质、追求情绪独立的需要;拥有社会发展技能的需要;发展人际关系的需要;建立自我价值信念,规划未来生涯。
(二)福利机构大龄孤残儿童面临的问题
1.心理与情绪问题:集中养育模式下,加之从小被父母遗弃或自身生理缺陷,导致机构内孤残儿童身上往往存在着较多的心理问题,如:自卑、缺乏安全感、敏感等,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成为既有效参与社会又能为社会所接受的人。
2.厌学问题:福利机构内的儿童大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等主观因素及特殊教育资源的匮乏,社会体制不完善和特殊教育理念偏颇等客观因素会导致儿童青少年在考试、升学方面面临很大的压力,从而产生厌学的现象。
3.缺乏自信心、社会适应差:长期的自卑心理及在与他人直接或间接的竞争中失败落后的经历常会让儿童缺乏自信;福利机构内的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也会有意无意限制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容易形成固定的行为模式、生活习惯和僵化的思维定式,这些导致儿童适应能力差,面对环境的改变时常常不知所措。
二、为大龄孤残儿童将来有效地参与、融入社会奠定良好基础采取的建议
(一)为大龄孤残儿童创设开放的支持性环境,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1.创设家环境,营造家氛围,满足大龄儿童对家庭生活的需要。
大龄孤残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处于角色统一性和角色混乱阶段,这一时期的他们不仅要考虑清楚“我是怎样的人”还要考虑“我将来要成为怎样的人”;他们需要认同社会责任与保持自我独立的协调。因此,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分别从打造家庭式教育环境、实施个性的教育管理两个层面去做:允许学生学习各种课程以及参加多种形式的社会活动,乐于接受个体和同伴团体对音乐、服饰和其他小事情的偏爱;打造家庭式环境,布置上鼓励学生个性化需求体现,尊重学生个性需求,性格喜好,增强孩子的主体意识和对“家”的认同感、归属感,体会到自己是儿童福利院的主人。
2.借势助力,为大龄孤残儿童争取社会融合教育的权利。
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孤儿保障工作的意见》的文件中,多次提到了關于落实孤残儿童教育保障政策。作为福利机构的养育教育者要充分利用政策支持,为大龄孤残儿童接受义务教育、职业技能教育、高等教育争取有利资源,使他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恢复生态系统理论中各系统中的功能和均衡关系。
3.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大龄孤残儿童的社会融入奠定良好基础。
大龄孤残学生在做好常规生活、学习、心理辅导等教育管理工作的同时,应注重学生的生活能力及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利用节假日、寒暑假,组织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丰富社会经验,提升社会适应能力,为学生步入社会奠定基础。以宁夏儿童福利院在2017年8月16日—20日举办的主题为“爱心汇聚力量,真情共享希望”的青少年成长夏令营活动为例,通过开展团队建设、文化之旅、电影之旅、健康之旅以及认识自我、共享诗会、音乐舞动疗愈等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寓意深刻的专业心理团体辅导和拓展训练,进而积极引导他们学会自立、自信、自强,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使整个夏令营活动在拥抱和感谢中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二)尊重大龄孤残儿童人格与需要,挖掘发展潜能,培养健全人格
人的发展是一个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优势发展。这一总体发展趋势上,特殊儿童表现出非特殊性。福利机构的儿童也一样,这种优势具有个性化差异。因此,在大龄孤残儿童的教育中,要挖掘每个人的发展潜能。可以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大龄孤残儿童健康心理,塑造健全人格,使大龄孤残儿童从音乐、创作中获得快乐体验;通过开展文化交流获得使孤残儿童感受到了社会给予的温暖,懂得了回报与感恩,理解了爱的真谛。
(三)帮助大龄孤残儿童认识自我,制定职业发展路径,开展就业辅导服务
孤残儿童长大成人后都将进入安置阶段,离开福利机构。因此针对年满16周岁、具有劳动能力且将来可回归社会的孤残儿童,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辅导服务。创造多元的就业辅导服务环境,开展多种就业辅导服务[2]:“社会化”就业训练服务;岗位见习服务;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开展职前技能教育。创造不同的职业体验学习环境,为大龄儿童提供能够回归社会、自食其力的技能和机会。
三、总结
大龄孤残儿童健康人格的塑造,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一定职业技能的掌握,是今后能很好地融入社会的关键因素。作为福利机构的教育工作者,要充分了解大龄儿童的发展需求,创设支持性教育环境,运用科学的教育策略,助孩子们的人生更精彩。
参考文献:
[1]李小瑞.如何帮助福利机构大龄孤残儿童立足社会[C].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暨第五届全国儿童福利院长论坛,2009.
[2]蔡屹.上海大龄孤残儿童就业辅导服务研究基于社会学习理论[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9(4):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