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顾过去几年A股市场周期和成长的走势,可以发现A股的投资模式已悄然转型。2005年-2009年,周期做Beta,成长做Alpha。部分A股投资者对行业投资逻辑已形成一种定势思维,即周期股属于高Beta品种,在市场上涨阶段应高配周期股,而成长股只能做Alpha收益。这在2005年-2009年经济周期波动较强的时期,确实如此。
但是从2010年至今,成长做Beta,周期做Alpha。2009年以后,随着刺激政策退出和调控政策的加码,A股市场开始处于“弱周期”环境,因此,行业表现的特征也开始发生了变化——2010年来的市场三次较长时间反弹中,成长股成为投资主流,而周期股仅有“昙花三现”。
经济预期和现实的背离
周期变Alpha、成长变Beta背后的根本原因是经济预期和现实的背离。从短期来看,一方面欧债危机的不断深化和美国经济的持续低迷使得投资者预期未来出口大幅下滑;另一方面,从2010年4月开始不断加码的房地产调控使得投资者对地方财政收入和房地产投资也早已形成了下滑预期。
而从中长期来看,由于中国的高速增长正不断受到资源、资金、人力等要素的约束,投资者预期原有的增长模式将不可持续,转型是唯一出路,因此在多方面共同作用下,投资者对经济的预期变得悲观,但实际公布的经济数据却屡超预期,经济体现出很强的韧性,这就造成悲观预期迟迟无法兑现,因此,投资者就不得不等,等经济数据下来。而在数据下滑,悲观预期兑现没有完成之前,投资品估值难以提升。
投资模式转变下的策略
既然投资模式已经发生变化,因此,就要求未来策略上牢牢把握三点:其一,成长变Beta,周期变Alpha,坚定成长淘金的信念。2010年前,周期股买卖是投资主流,2010年后,周期股仅有“昙花三现”,成长股投资成为趋势,究其根本,资本市场把握未来,转型和成长股代表未来。
其二,成长泡沫和业绩难及预期是成长淘金的最大阻碍。真正的成长股不多,成长泡沫容易产生,并且当前“国进民退”,传统力量不减反增,业绩难及预期会戳破成长泡沫,但随之起来的还是成长股。
其三,周期股的脉冲式机会取决于政策放松,更持久的投资机会来自行业兼并、集中度提升和供应环节的改善。
首先,深挖成长股。参考美国转型期间的案例:在美国经济的转型期间(1973年—1982年),股市长期窄幅波动,标普500的累积涨幅仅为19.14%,在累计涨幅排名前十的行业中,除了支持性服务业之外,几乎都是较为传统的周期品,鲜有成长品,也就是说在转型期间,周期股作为整体是跑赢成长股的。
但此期间,涨幅排名前200的公司名单里,基本看不到周期股的身影,而几乎完全被成长股所控制:旅游休闲、软件与计算机、医疗设备与服务、医药生物等新兴成长类行业,并且即使是排名第200位的股票的累计收益也有10倍,远高于周期行业第一名的涨幅。因此,从收益角度讲,从成长性行业中抓住个股性机会比大量配置周期类的行业更加值得。
其次,成长股进入泡沫产生和破灭的循环,必须坚定信念。在转型初期,成长股面临的环境未必改善,最终整体指数甚至无法跑赢周期股。譬如美国上世纪70年代,大盘窄幅波动的时期,成长性行业股票扎堆的纳斯达克指数其实整体表现就并不好,弱于标普500和道琼斯指数,但此后随着美国转型逐步深化,受益于经济转型的成长股整体表现出很高的弹性,并且往往形成泡沫、然后破灭、再增持、然后再泡沫的过程。也就是说,成长股可以通过波段操作的方式来投资,即做成长股的Beta。
在A股市场,成长股也面临同样的问题。2011年上半年,中小创业板指数整体相对主板取得了较大的溢价,而从盈利角度来看,中小创业板成分股的整体盈利相对于主板成分股的优势正在不断收窄,已趋近于零。因此,可以说A股市场中的成长股整体也已形成了“泡沫”。而进入四季度,中小创业板仍面临着业绩不及预期、大股东减持套现等压力,有泡沫破灭的风险。但是要坚定在成长泡沫破灭后,hold住精选的成长股。
再者,周期股更持续的投资机会来自并购、集中度提升和供应改善。2010年10月以来,周期股仅有“昙花三现”,并且均是由政策放松预期所引发,而随着政策放松预期的落空,反弹也戛然而止。比较这三次市场上涨的幅度可以看出,由政策放松预期所推动的行情,一次比一次弱。由于政策约束已持续很长时间,如果真的出现松动,周期股会有脉冲行情,但可能只是回光返照。
周期股更持续的机会是来自于集中度的提升,因为在经济回落和流动性紧张的环境下,中小企业的经营压力和资金压力远大于大型企业,并购事件可能增加,因此,那些享受集中度提高的行业将获得更高的超额回报。
精选消费型投资成长股
既然要坚定深挖成长股的信念,而成长股在短期并不具有系统性机会,因此就必须精选。但如果纯粹从2000多只个股中自下而上挑选,自然无法操作。我们认为,成长股的选择同样有一套自上而下选择的逻辑,即寻找那些代表经济转型的方向、并且靠市场内生增长带动而非简单政策刺激的方向——消费型投资。
随着消费转型的发生,消费品市场正在逐步扩大,从而使得消费品企业的ROE水平不断提升。消费品市场的扩大带来资本回报的提升,进而促使企业加大投资。消费品企业资本回报的提升会促使消费品制造企业不断加大资本开支,从而带动相关设备、原料和服务的需求扩张。这就是我们定义的消费型投资。
2011年1-8月投资高增速行业几乎全是消费型投资,同样,上市公司中报也显示:投资品上市公司的资本开支占收入比逐年下降,而消费品上市公司资本开支占收入比不断上升。也就是说,行业层面和公司层面的数据都印证了我们对消费性投资正在加速的判断。
从逻辑上来讲,受益于消费品企业投资加速这一趋势的行业并不是消费品企业本身,因为更大规模的产能扩张意味着未来的市场竞争格局将会加剧。真正的受益者其实是那些为消费品企业投资提供设备、原材料和服务的企业。举个例子,在20世纪80-90年代,可口可乐市场扩张迅速,盈利能力的不断改善使其股票的总市值扩张了12倍;同时由于可口可乐在不断扩张产能,因此专门为可口可乐公司生产瓶塞和瓶盖的公司CROWN CORK & SEAL也获得了高增长,其股票市值也和可口可乐一样扩张了12倍。
四季度,在看好成长股,即消费型投资的同时,我们短期也建议投资者积极参与周期品的“蜜月行情”。
周期品的“蜜月行情”
政策微调带动周期品的“蜜月行情”。10月份,调控政策效果开始明显化,表现在:国庆节以后,食品价格数据和房地产销售数据都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回落,显示通胀调控和房地产调控的政策均已取得一定效果。因此,从10月中旬开始,政策微调信号逐渐显现,同时温家宝总理的讲话也确认政策环境开始转暖。
我们认为,市场在四季度仍将处于震荡格局,虽然估值泡沫不多,但政策短期难以实质性放松是压制估值回升的首要因素。并认为合理估值的下限大约对应上证综指2300点的位置,因为从2008年的1664点底部以来,上证A股的净资产已经扩张了37%(并且假设2011年是零增长),如果市值同比例扩张,将对应2282点,因此在2300点的位置有上市公司净资产较为强力的支撑。而10月末上证综指已几乎触碰到了这个合理估值下限,超低的估值水平为市场乐观情绪的释放腾出了空间。另一方面,很多场内低仓位的机构投资者(以私募为主)将温总理讲话视为政策明确转向的信号,并开始加仓,这也将使本次市场反弹具有一定的力度。
但需警惕甜蜜后的冷淡:政策微调的幅度可能追不上经济下滑的步伐。
我们认为,接下来A股市场所面临的政策和基本面环境的大趋势应该是相对确定的——政策将由紧转松,景气将不断下行。但这两种趋势的变化速度却并不一致,并且会导致市场趋势也发生不同的变化:当景气下行趋势还不明显时,若政策放松预期很强,则会对市场形成正面推动(正如当前的“蜜月行情”);但当景气下行趋势开始明显化,而政策的实质性放松迟迟不来时,市场走势可能会受到压制。这就好比是赛跑,当政策预期修复领跑景气下行趋势时,市场反弹;而当景气下行趋势领跑政策实质性放松时,反弹动能也随之衰减。
首先,年底的政策主基调或将限于“微调”。预调和微调可能构成未来两个月的政策主基调,实质性的放松还须等待宏观数据恶化。监管层进行预调和微调的动机在于:一方面实体经济某些领域受到政策过紧的负面影响正在不断加大(如铁路建设中断、某些地区民间借贷风险高企等),政策确实需要调整;但另一方面宏观数据显示整体经济运行状况仍然健康(如工业增加值、PMI、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数据依然较为稳定),调控政策大幅转向没有必要,且前期控通胀和控房价的政策刚刚见效,成果还需巩固。因此,预计在宏观数据出现恶化之前,政策将维持“预调微调”的基调,实质性的政策放松(主要是货币政策的变化)还需要等待。
其次,经济下行风险加大。我们跟踪的高频中观数据显示最下游的需求明显回落,并且已经开始明显向中上游传导:一线城市的楼市周度销售增速明显下行,已持续两个月负增长;以空调为代表的家电销售增速已从上半年的30%-50%回落到9月的个位数增长,不排除未来有单月负增长的可能;乘用车销售增速虽然在三季度有所反弹,但在四季度销售增速可能开始回落,并且在2012年一季度有负增长风险。
我们的微观调研亦显示制造业企业已感受到“寒意”:企业反映国庆后订单有明显下降趋势。根据申万行业分析师的调研反馈,国庆以后制造业企业普遍感受到需求出现下滑。
从内需来看,化工企业反映在10月后的订单量相对前期大幅下降,企业家已开始对未来市场需求产生悲观预期;钢铁企业反映中间商几乎已停止采购,为应对需求下滑不得不“闷炉”减产;一些前两年市场高速扩张的家纺企业在今年的订货会却只收获个位数的订单增长;建筑企业反映回款速度变慢,职工工资无法按期保量下发……
从外需来看,2011年秋季广交会的一期(器材器械类)和二期(日用轻工)已经结束,但采购商累计进馆人数仍不理想,并且采购商真实的交易意向不高,欧美订单明显下滑——根据轻工商会数据,相比上届广交会,第二期来自欧洲的订单下降6.1%,来自美国的订单下降7.4%。
同时,银行信贷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在减弱,企业资金紧张格局依旧。2011年以来,贷款同比增速持续下行,在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中,贷款的比重已越来越低;并且从新增信贷的结构来看,短期贷款与票据融资的比重不断上升,而中长期贷款的占比已从60%左右下降到了9月的35%,显示实体经济资金紧张,企业不得不加大短期融资的力度以应燃眉之急。
此外,土地收入下降、平台贷款借新还旧,地方政府勒紧裤腰带过年关,基建投资项目面临断奶。2011年以来,随着房地产调控政策的不断加码,地方政府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土地出让收入正在不断缩水;而另一方面,政府投资项目得到的银行信贷支持也在不断减弱——2011年的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到期金额巨大,地方政府的新借贷款额度有大部分将不得不用于偿还旧债,从而挤占了在建基建投资项目的资金,一些项目被迫暂时停工。
再次,进入上市公司盈利预测加速下调期。三季度毛利率继续回落,上市公司盈利减速幅度扩大,不排除四季度单季负增长的可能(剔除金融服务业)。受需求回落和成本压力未实质性改善的影响,A股上市公司三季度的毛利率继续回落,由于四季度经济景气程度可能加速下行,预计四季度的毛利率将更低。从上市公司2011年前三季度的单季盈利增速情况来看,三季度盈利增速下滑的幅度大大高于二季度,受宏观经济四季度进一步下滑和2010年四季度的高基数影响,我们预计四季度的盈利增速也将继续下行,并且下行通道趋于陡峭化(不排除A股整体剔除金融服务业的四季度单季盈利增速负增长的可能性)。
从行业配置层面,在“蜜月行情”中,我们建议关注受益于政策放松的行业:水泥、铁路设备、电力设备(保证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的资金需要)。而若反弹动能衰竭的信号显现,市场开始重新担忧基本面情况的时候,建议果断减仓的同时,并转配四季度景气逆周期回升的行业:信息设备(运营商资本开支阶段性加速将带来四季度业绩大幅改善)、中药(中药材价格持续下降减轻成本端压力)、食品加工(四季度猪肉价格回落降低生产成本)。
作者为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A股策略首席分析师
但是从2010年至今,成长做Beta,周期做Alpha。2009年以后,随着刺激政策退出和调控政策的加码,A股市场开始处于“弱周期”环境,因此,行业表现的特征也开始发生了变化——2010年来的市场三次较长时间反弹中,成长股成为投资主流,而周期股仅有“昙花三现”。
经济预期和现实的背离
周期变Alpha、成长变Beta背后的根本原因是经济预期和现实的背离。从短期来看,一方面欧债危机的不断深化和美国经济的持续低迷使得投资者预期未来出口大幅下滑;另一方面,从2010年4月开始不断加码的房地产调控使得投资者对地方财政收入和房地产投资也早已形成了下滑预期。
而从中长期来看,由于中国的高速增长正不断受到资源、资金、人力等要素的约束,投资者预期原有的增长模式将不可持续,转型是唯一出路,因此在多方面共同作用下,投资者对经济的预期变得悲观,但实际公布的经济数据却屡超预期,经济体现出很强的韧性,这就造成悲观预期迟迟无法兑现,因此,投资者就不得不等,等经济数据下来。而在数据下滑,悲观预期兑现没有完成之前,投资品估值难以提升。
投资模式转变下的策略
既然投资模式已经发生变化,因此,就要求未来策略上牢牢把握三点:其一,成长变Beta,周期变Alpha,坚定成长淘金的信念。2010年前,周期股买卖是投资主流,2010年后,周期股仅有“昙花三现”,成长股投资成为趋势,究其根本,资本市场把握未来,转型和成长股代表未来。
其二,成长泡沫和业绩难及预期是成长淘金的最大阻碍。真正的成长股不多,成长泡沫容易产生,并且当前“国进民退”,传统力量不减反增,业绩难及预期会戳破成长泡沫,但随之起来的还是成长股。
其三,周期股的脉冲式机会取决于政策放松,更持久的投资机会来自行业兼并、集中度提升和供应环节的改善。
首先,深挖成长股。参考美国转型期间的案例:在美国经济的转型期间(1973年—1982年),股市长期窄幅波动,标普500的累积涨幅仅为19.14%,在累计涨幅排名前十的行业中,除了支持性服务业之外,几乎都是较为传统的周期品,鲜有成长品,也就是说在转型期间,周期股作为整体是跑赢成长股的。
但此期间,涨幅排名前200的公司名单里,基本看不到周期股的身影,而几乎完全被成长股所控制:旅游休闲、软件与计算机、医疗设备与服务、医药生物等新兴成长类行业,并且即使是排名第200位的股票的累计收益也有10倍,远高于周期行业第一名的涨幅。因此,从收益角度讲,从成长性行业中抓住个股性机会比大量配置周期类的行业更加值得。
其次,成长股进入泡沫产生和破灭的循环,必须坚定信念。在转型初期,成长股面临的环境未必改善,最终整体指数甚至无法跑赢周期股。譬如美国上世纪70年代,大盘窄幅波动的时期,成长性行业股票扎堆的纳斯达克指数其实整体表现就并不好,弱于标普500和道琼斯指数,但此后随着美国转型逐步深化,受益于经济转型的成长股整体表现出很高的弹性,并且往往形成泡沫、然后破灭、再增持、然后再泡沫的过程。也就是说,成长股可以通过波段操作的方式来投资,即做成长股的Beta。
在A股市场,成长股也面临同样的问题。2011年上半年,中小创业板指数整体相对主板取得了较大的溢价,而从盈利角度来看,中小创业板成分股的整体盈利相对于主板成分股的优势正在不断收窄,已趋近于零。因此,可以说A股市场中的成长股整体也已形成了“泡沫”。而进入四季度,中小创业板仍面临着业绩不及预期、大股东减持套现等压力,有泡沫破灭的风险。但是要坚定在成长泡沫破灭后,hold住精选的成长股。
再者,周期股更持续的投资机会来自并购、集中度提升和供应改善。2010年10月以来,周期股仅有“昙花三现”,并且均是由政策放松预期所引发,而随着政策放松预期的落空,反弹也戛然而止。比较这三次市场上涨的幅度可以看出,由政策放松预期所推动的行情,一次比一次弱。由于政策约束已持续很长时间,如果真的出现松动,周期股会有脉冲行情,但可能只是回光返照。
周期股更持续的机会是来自于集中度的提升,因为在经济回落和流动性紧张的环境下,中小企业的经营压力和资金压力远大于大型企业,并购事件可能增加,因此,那些享受集中度提高的行业将获得更高的超额回报。
精选消费型投资成长股
既然要坚定深挖成长股的信念,而成长股在短期并不具有系统性机会,因此就必须精选。但如果纯粹从2000多只个股中自下而上挑选,自然无法操作。我们认为,成长股的选择同样有一套自上而下选择的逻辑,即寻找那些代表经济转型的方向、并且靠市场内生增长带动而非简单政策刺激的方向——消费型投资。
随着消费转型的发生,消费品市场正在逐步扩大,从而使得消费品企业的ROE水平不断提升。消费品市场的扩大带来资本回报的提升,进而促使企业加大投资。消费品企业资本回报的提升会促使消费品制造企业不断加大资本开支,从而带动相关设备、原料和服务的需求扩张。这就是我们定义的消费型投资。
2011年1-8月投资高增速行业几乎全是消费型投资,同样,上市公司中报也显示:投资品上市公司的资本开支占收入比逐年下降,而消费品上市公司资本开支占收入比不断上升。也就是说,行业层面和公司层面的数据都印证了我们对消费性投资正在加速的判断。
从逻辑上来讲,受益于消费品企业投资加速这一趋势的行业并不是消费品企业本身,因为更大规模的产能扩张意味着未来的市场竞争格局将会加剧。真正的受益者其实是那些为消费品企业投资提供设备、原材料和服务的企业。举个例子,在20世纪80-90年代,可口可乐市场扩张迅速,盈利能力的不断改善使其股票的总市值扩张了12倍;同时由于可口可乐在不断扩张产能,因此专门为可口可乐公司生产瓶塞和瓶盖的公司CROWN CORK & SEAL也获得了高增长,其股票市值也和可口可乐一样扩张了12倍。
四季度,在看好成长股,即消费型投资的同时,我们短期也建议投资者积极参与周期品的“蜜月行情”。
周期品的“蜜月行情”
政策微调带动周期品的“蜜月行情”。10月份,调控政策效果开始明显化,表现在:国庆节以后,食品价格数据和房地产销售数据都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回落,显示通胀调控和房地产调控的政策均已取得一定效果。因此,从10月中旬开始,政策微调信号逐渐显现,同时温家宝总理的讲话也确认政策环境开始转暖。
我们认为,市场在四季度仍将处于震荡格局,虽然估值泡沫不多,但政策短期难以实质性放松是压制估值回升的首要因素。并认为合理估值的下限大约对应上证综指2300点的位置,因为从2008年的1664点底部以来,上证A股的净资产已经扩张了37%(并且假设2011年是零增长),如果市值同比例扩张,将对应2282点,因此在2300点的位置有上市公司净资产较为强力的支撑。而10月末上证综指已几乎触碰到了这个合理估值下限,超低的估值水平为市场乐观情绪的释放腾出了空间。另一方面,很多场内低仓位的机构投资者(以私募为主)将温总理讲话视为政策明确转向的信号,并开始加仓,这也将使本次市场反弹具有一定的力度。
但需警惕甜蜜后的冷淡:政策微调的幅度可能追不上经济下滑的步伐。
我们认为,接下来A股市场所面临的政策和基本面环境的大趋势应该是相对确定的——政策将由紧转松,景气将不断下行。但这两种趋势的变化速度却并不一致,并且会导致市场趋势也发生不同的变化:当景气下行趋势还不明显时,若政策放松预期很强,则会对市场形成正面推动(正如当前的“蜜月行情”);但当景气下行趋势开始明显化,而政策的实质性放松迟迟不来时,市场走势可能会受到压制。这就好比是赛跑,当政策预期修复领跑景气下行趋势时,市场反弹;而当景气下行趋势领跑政策实质性放松时,反弹动能也随之衰减。
首先,年底的政策主基调或将限于“微调”。预调和微调可能构成未来两个月的政策主基调,实质性的放松还须等待宏观数据恶化。监管层进行预调和微调的动机在于:一方面实体经济某些领域受到政策过紧的负面影响正在不断加大(如铁路建设中断、某些地区民间借贷风险高企等),政策确实需要调整;但另一方面宏观数据显示整体经济运行状况仍然健康(如工业增加值、PMI、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数据依然较为稳定),调控政策大幅转向没有必要,且前期控通胀和控房价的政策刚刚见效,成果还需巩固。因此,预计在宏观数据出现恶化之前,政策将维持“预调微调”的基调,实质性的政策放松(主要是货币政策的变化)还需要等待。
其次,经济下行风险加大。我们跟踪的高频中观数据显示最下游的需求明显回落,并且已经开始明显向中上游传导:一线城市的楼市周度销售增速明显下行,已持续两个月负增长;以空调为代表的家电销售增速已从上半年的30%-50%回落到9月的个位数增长,不排除未来有单月负增长的可能;乘用车销售增速虽然在三季度有所反弹,但在四季度销售增速可能开始回落,并且在2012年一季度有负增长风险。
我们的微观调研亦显示制造业企业已感受到“寒意”:企业反映国庆后订单有明显下降趋势。根据申万行业分析师的调研反馈,国庆以后制造业企业普遍感受到需求出现下滑。
从内需来看,化工企业反映在10月后的订单量相对前期大幅下降,企业家已开始对未来市场需求产生悲观预期;钢铁企业反映中间商几乎已停止采购,为应对需求下滑不得不“闷炉”减产;一些前两年市场高速扩张的家纺企业在今年的订货会却只收获个位数的订单增长;建筑企业反映回款速度变慢,职工工资无法按期保量下发……
从外需来看,2011年秋季广交会的一期(器材器械类)和二期(日用轻工)已经结束,但采购商累计进馆人数仍不理想,并且采购商真实的交易意向不高,欧美订单明显下滑——根据轻工商会数据,相比上届广交会,第二期来自欧洲的订单下降6.1%,来自美国的订单下降7.4%。
同时,银行信贷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在减弱,企业资金紧张格局依旧。2011年以来,贷款同比增速持续下行,在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中,贷款的比重已越来越低;并且从新增信贷的结构来看,短期贷款与票据融资的比重不断上升,而中长期贷款的占比已从60%左右下降到了9月的35%,显示实体经济资金紧张,企业不得不加大短期融资的力度以应燃眉之急。
此外,土地收入下降、平台贷款借新还旧,地方政府勒紧裤腰带过年关,基建投资项目面临断奶。2011年以来,随着房地产调控政策的不断加码,地方政府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土地出让收入正在不断缩水;而另一方面,政府投资项目得到的银行信贷支持也在不断减弱——2011年的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到期金额巨大,地方政府的新借贷款额度有大部分将不得不用于偿还旧债,从而挤占了在建基建投资项目的资金,一些项目被迫暂时停工。
再次,进入上市公司盈利预测加速下调期。三季度毛利率继续回落,上市公司盈利减速幅度扩大,不排除四季度单季负增长的可能(剔除金融服务业)。受需求回落和成本压力未实质性改善的影响,A股上市公司三季度的毛利率继续回落,由于四季度经济景气程度可能加速下行,预计四季度的毛利率将更低。从上市公司2011年前三季度的单季盈利增速情况来看,三季度盈利增速下滑的幅度大大高于二季度,受宏观经济四季度进一步下滑和2010年四季度的高基数影响,我们预计四季度的盈利增速也将继续下行,并且下行通道趋于陡峭化(不排除A股整体剔除金融服务业的四季度单季盈利增速负增长的可能性)。
从行业配置层面,在“蜜月行情”中,我们建议关注受益于政策放松的行业:水泥、铁路设备、电力设备(保证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的资金需要)。而若反弹动能衰竭的信号显现,市场开始重新担忧基本面情况的时候,建议果断减仓的同时,并转配四季度景气逆周期回升的行业:信息设备(运营商资本开支阶段性加速将带来四季度业绩大幅改善)、中药(中药材价格持续下降减轻成本端压力)、食品加工(四季度猪肉价格回落降低生产成本)。
作者为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A股策略首席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