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记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mc66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窗前明月枕边书
  你问我的欢乐何在?
  窗前明月枕边书。
  这是戴望舒的诗,是诗人精神生活的写照,意境不同凡俗。
  这也是每个读书人所乐于追求的,包括我自己。因为人类有好书相伴的日子就是所谓“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如若我们的身边无“诗意”可言,我们的灵魂何以“诗意地栖居”?
  窗前明月不常有。城里的明月已被林立的高楼屏蔽,朗朗月光已被五彩缤纷的灯光杀死。枕边书却常有。那是新到的、自费订阅的报刊杂志,是刚购置的新书,更多的还是那些自己喜爱的经典名著,古今中外,诸子百家,平时总要从旧有的上千册藏书里找出几本来,放在枕边。就寝前,或夜半醒来,躺在床上随意地翻阅浏览,不只是为了消磨一段寂寞的辰光。
  夜晚是我们思考、反省的时间。这个时候,也是我们的灵魂相对安静的时候,我们才能摘掉白日的世俗面具,卸下心灵的盔甲,面对自己赤裸裸的灵魂和一个真实的自我;而阅读,也必得有这样一个自由的、随心所欲的精神状态。而“枕边书”,成了我们灵魂的托庇之所。
  静夜里,窗外星月交辉,白日里的嘈杂喧嚣早已远遁。阅读让你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与智者同行,聆听古今中外圣哲大师们倾诉对自然、生活、历史、生命、爱、友情、人格的感悟;让你的灵魂沐浴在他们高贵的精神、美好的情感烛映的光辉之中,不至于被简单粗鄙的物欲完全地占有;让你明白在世俗的逻辑之外,还有别的价值判断标准,懂得作为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应当追求什么样的幸福,或怎样做人才是无愧于这个称号的;让你把自己放逐到那个与真的世界不同的世界里,舒缓释放生活的伤痛和压力,获得内心的解放与安宁。正所谓“生活在别处”。
  阅读是一种能够培养的习惯,习惯一旦养成,静心便不再是难事。当我们的心灵沉静得像如水的月光,像寂静的沙滩,那个时候,文字就如水、如月一样,供我们细细玩赏了。既如此,与其抱怨精神世界的空虚,不如走进书香世界,去享受阅读带来的充实与快乐。
  窗前明月枕边书,是“诗意地栖居”的一种形式。
  面对日益增加的生存压力,生活态度、人生信念、历史和现实的判断,是我们生存的重要的精神力量。任何一个时代,哪怕是物欲横流、人情浇漓、世风日下的时代,只要我们还有“枕边书”相伴,人就不会变成消费的动物;只要这个人类灵魂“诗意地栖居”的园地还在,我们在那些孤独与慌乱的暗夜中行走,就不会迷失方向,就依然有生存下去并获得成功的理由与机遇。
  怀旧的一种方式
  一生看过的书读过的文章不可谓不多,但真正能让你记住忘不了的并不多,就像你一生结识交往的朋友并不少一样,而真正能成为你的良师益友的并不多。一生与书结伴前行。青少年时代求学读书,后来又从教教书,直至退休。人上了年纪容易怀旧,尤其是退休后有了闲暇,想到从前同学同事的诸多朋友,想到从前阅读过的各种书籍文章,頗多感慨。
  阿兰·德波顿说:“一本好书,应当像一个好朋友,一个分享你个人复杂思想的地方,一个摆脱孤独的避难所。”一个人的生存空间有限,一个人的思想空间也有限。交友就是为了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读书就是为了扩大自己的思想空间。读书也是交友,那是与古今中外圣哲大师思想的神交。天下事人不可件件身体力行,人这一辈子,实际上只能在极小的范围内经验生活,经验人生,个人的经验是极其有限的,是书为我们呈现了不同时空里的不同人生的经验,是读书丰富了我们的人生。
  罗曼·罗兰认为,稍有理想而不甘于庸庸碌碌的人,日常都在和周围的压力抗争。但他们彼此间隔,不能互相呼应、互相安慰和支援。因此“他们求助,求一个朋友”。读书与交友,就是因为它们能使我们有限的人生得到无限的拓展,让我们走出自己可怜的生活圈子,找到自己的朋友,找到“摆脱孤独的避难所”。生活中不能没有朋友,生活中也不能没有书。
  退休后常常想念从前同学同事的老朋友,总想跟他们见见面。能够与二三老朋友在一起叙叙旧,找回逝去了的一段美好的时光,重温极其有限的一点点人生经验,再咀嚼品味一番,实在是一种难得的精神享受。然而往日的朋友天南地北,各奔前程,早已星散,再见谈何容易。何况有的已不在人世矣,“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惟有能让我们找到并能再见的朋友,只有从前阅读过的那些好书好文章。回首艰难跋涉的人生,是它们给我们心灵的烛映和慰藉,生活的信心和力量。
  一本好书,一篇好文章,留给人的记忆是长远的。当初读它们时抵达的审美境界,产生的那种美好情感,甚至连读它们时彼时彼地的环境天气,氛围况味种种,都会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记忆深处。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地方,再读到那本书或那篇文章,记忆深处不仅会重新唤起那种美好的情感,而且当初读它们时的种种情景,也会在心版上一幕一幕地像影片似地放映起来。寻找它们,重读它们,不失为怀旧的一种方式。找回青春的感觉,激起生活的热情,抵达新的审美境界,不亚于与老朋友重逢叙旧。
  有一种幸福
  关于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有一种幸福,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世人大概都不会反对,那就是,自由自在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相信这是许多人内心深处一直想着的事,但要真正做到,并不容易。很多时候,我们为生计所迫,往往身不由己,去做你不想做的事。而当初你最想做的那件事,却被深埋在心底,而又无法忘却。
  喜欢读书写作,始自我的学生时代。那时,我由于出身不好,遭到社会的歧视,特别需要一个和实际生存的世界不一样的空间庇护,让我敏感的心灵免遭现实的伤害。阅读和写作就是这样的一个空间,给我以救赎,以生活的信念和力量,使我忘却身边的困境,忘却物质生活的匮乏,忘却孤独,让一颗年轻躁动的心走向宁静。我渴望对纷纭迷人的现实有所认识,阅读与写作就是我理解世界、沟通世界的方式之一,我用想象给自己困顿的生活抹上了几分亮色。但却因彼时为人子为人父,职责所在,身不由己,不能不有所节制,乃至放弃。生活本身是坚硬的,不恪尽职守就没收入,没收入就没饭吃。我一生没有离开过学校,先读书,后教书,舌耕以求衣食养家。生活就像流水一般,曲曲折折地总会越过坎坷向前走。吃苦、奋斗、打拼,终于熬到最后。退休之后,不再为工作所累、为生活奔忙,终于没有了压力,坚守本心,还原了最初的自己,静心修身读书,怡情文字写作。长途跋涉原只为返璞归真,寻得真爱,收获最深的快乐。生活浊浪滚滚,心灵渴望清流。   尽管我周围的世界那么繁华、喧嚣、浮躁,没有关系,有一本好书,有一个好的想法,我就可以在书桌(电脑桌)前安静下来,一头扎进语言文字中,沿着一行行文字走入内心深处,为自己构筑身体不能到达、感官无法触及的境界,在全然属于自己生命的空间,享受闲暇时光平静淡然超脱的生活。它的魅惑与滋味,可以意会而难于言传。这些文字里有我的生命体验和人生温度,对人格的滋养和灵魂的抚慰,是无法替代的。由此带来的幸福感,是最为纯净、最可信赖、最堪回味的,健康、阳光、充实,干干净净。有心理学家认为,这是一个人执著于某件事情时产生的一种“心流”,带来的高度的兴奋和充实感,一种个体心灵浑然的美好状态。顺从自己的内心,平静而自由地生活,才是最有魅力的生活。而且,按普希金“人世间没有幸福,只有平静和自由”的说法,平静和自由不就是俗世所谓的幸福之上的幸福么!
  一个人最大的满足是为了獲得尊重,所以人生的不懈努力只为了“尊重”二字。这就是我们活着的理由。在这个心浮气躁的社会里,当物质和享乐绑架了曾为社会共识认同的价值观,我尊崇与珍重的人文情怀,或许会被人视为非新潮时尚的另类,但我依然会高怀自守、不忘初心。在平淡的日子里活出光彩,也是一种不平凡,更是一种能力。人的一生学会追求鲜花和掌声不是本事,学会排遣寂寞才是大本事,阅读和写作就是重要的途径之一。如何将每天的小光芒汇聚在一起,照亮沉寂的日常,考验的是我们的心理能量,更考验我们对待这个世界的态度。在生活的激情退去之后,剩下来的每一个琐细日常,都需要有温暖来打底。不那么着急,也无需那么刺激,只有闲适方才允许的那种从容和淡然,只愿日常生出一些小小的愉悦和美感,打发一天天迎面而来的日子。或许这就是人家说的那种所谓的定力。
  人老了,就会发现,一辈子其实做不了几件事——真正对自己能安身立命、对社会也有所助益的事。想到年轻时倾心的王尔德的那句话:“美的追求是生命的真正秘密。”生命中确实有一些很美的东西,但却不是你尽了力就能追求得到的,未免不无遗憾。古稀之年读赫尔岑的《往事与随想》才让我明白,生活的意义不止是目的,生活的意义在于生活的过程,生活比任何意义都重要。在这个被快速刷新的时代,每个人心中都存在着许多无解的困惑和迷惘,然而,不管世界变得多快、多新、多精彩、多无奈,总会有一些东西是恒定不变的,比如真、善、美,在人性迷乱的纠结中能使我们不断确认着向上、向前的方向,不追风赶潮,不招摇,不张扬,有信念,有定力。
  幸福不是拥有一切,而是享受已有的一切。在倔强中保持自尊,内心和谐,永远向上生长。而热闹与虚荣是真、善、美的毒药,最终收获的只能是假、大、空。犹如一阵大风吹过,被扬上天空的尘埃落定了,是尘土的依然还是尘土。也许就是这一点灵魂的操守与心灵的自净,使我在喧嚣的泛娱乐时代,能够保持着应有的平静与坦然;在熙熙攘攘的红尘中,身体被时尚潮流裹挟不断地流浪,而心却不曾漂泊,没有迷失自己,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尽管持守自己的本分和底线并不容易,但不论成功与否,在未来的日子里,依旧“一意孤行”,以阅读与写作对抗时间的侵袭,执着守望那片文学的麦田。
其他文献
在质朴、率真、简洁的叙述中,一缕山野之风扑面而来,犹如尘埃里绽放的荆棘之花,混和着泥土的气息和自然芳香。这是我对云南剑川白族农民女作家李丽琴散文的印象。  李丽琴的散文,涉猎题材甚多,写人记事并存,山水风光与乡村物器同在,人文历史与自然生态相融,既有真性情的流露,也有客观的描摹,内容广泛,作品甚丰。李丽琴的散文,大多围绕着她的故乡小城剑川乃至她的出生地马登的小村展开,体现了一个写作者对于故乡浓郁的
期刊
杨友泉,一个诚恳实在的作家,他对你说创作时,回忆自己写作时的细致思考与长途跋涉,会诚实地告诉你他的秘密;当你们谈到社会,谈到写作的环境时,他沉吟片刻,又一条条列出有序的论点,再铺排出理据,——句句又完美分寸地切合你的心,引来你会心的笑。  他是如此一个人,长者的风范,导师的质地。  ——他的话却是没有说完,他从未说完,他将一直沉着地说下去。  在其厚重美丽的作品《杨友泉小说精品选》序言中,杨友泉说
期刊
那个冬天,抬头举目都有红花绿叶进入视线,因为我已经离开苦寒之地边远小县城剑川,抵达昆明。我的逐梦之旅终于由卷起裤脚的跋涉变成了击水行舟。是的,对我来说,昆明是一个码头,而我费尽心力跨了进去的大学以及将在这里的苦读,是我的舢板和对桨的划动。在这春深似海的省会城市,人生开始了又一次新的启程。  但我发现,昆明的春意不仅彰显在自然界,它已悄悄渗入人心的冻土。在1978年的那个冬天,一天下午,学校传达了刚
期刊
1  纪郡阌平静地看着罗笳汝。  罗笳汝,女,三十三岁,市设计院的工程师,已婚。  纪郡阌的表情不悲不喜平易近人,连同他周围的空气都是静的,一盆珍珠吊兰在他身后的书架上瀑布一样扑散下来,没有一丝风动。  纪郡阌是业内有口皆碑的优秀精神分析师,他的坐姿他的神情他的语速都镌刻着优秀的标签。  罗笳汝语速很快地说着:“三年前,我的朋友被人在闹市撕破了上衣。她的衣服全都被撕破了,撕破了,上身几乎是赤裸了。
期刊
几只麻雀翻来翻去地扑腾  想唤起某段记忆  更多的美好被农人采收回家  幸福开成扇形  湿润的部分占据着眼眶  悬在心里的五味瓶  究竟是啥子味儿  路上。一拨人日暮中相继老去  一拨人又开始临摹着生活的彩图  风雨之后  所有的脚印将会被时光抹去  梦想或将不复存在  只剩下一粒种子  等待开春  萌发新的芽口  逮回那只临空搏击的鹰  几片掉落的羽毛  和我父辈们鬓角的秋霜形成鲜明对比  時间
期刊
是炽热的阳光煨沸情感的汁液  是思念的觸须紧紧抱住的根  是糖果催开孩子般的笑脸  是爱的叶片舒展开的一亩绿  是荆棘深深扎入心灵时的一份痛  化作一滴雨的轻  一缕风的柔
期刊
夕阳回家  月光远行  相同的旅程  一个经历白天  一个承载黑暗  蟋蟀留下脚印  拥抱有点潮湿  一只萤火虫  栖身篱栅  荆棘丛中  倒刺复活  刺行走的脚  劳作的双手  带血的骨头  肚里藏着的几根花花肠子  直来直去  额头上。汗水匀速落下  澆开生活中幸福的花朵
期刊
秋收结束  田野里一片荒芜  母亲扶了一把倒塌的稻草人  (没有更多的人想起它们)  这些曾经低头的稻秆  重新获得抬头的机会  秋风给予了它们太多的自由  秋水流眸一瞥  仿佛宋词中复活的美人  抖动着纤细的腰肢  而我需要在某個黑暗的夜晚  收揽你的一路辛酸苦楚  酿制一杯幸福的酒水  与星月畅饮  和美人道别
期刊
多年来。无论身在何方  我像一粒逢春萌芽的种子  一直没有离开  生長在老家的后院  漫步在母亲抚摸过的田野  奔跑在父亲犁耕过的山坡  哦!那条洗得童年无比洁净的小河  滋润着梦  我时常从七尺男儿身上  提取牵挂和眷恋  期盼与希望  风儿总会与我相互谦让
期刊
暗夜里的蜈蚣  草叢深处的蛐蛐儿  石头变作护体的神钟  轻敲一下。慧眼。明灯。  风。二月里拨出声波  万物无邪  心生慈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