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绿视率模型的探索与算法研究

来源 :城市发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3290603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空间的绿视水平与城市居民的日常行为联系紧密,对其身心健康也具有显著影响.绿视率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判断绿视水平最有效的指标.围绕人绿视体验行为的动态性特点,在青木阳二的绿视率理论(1987)基础上,建构两种动态绿视率模型——路径型绿视率和定点环视型绿视率,结合数学算法优化传统绿视率指标的测算方式,并通过样本测试进行不同绿视率模型的对比分析.从动态绿视水平的角度拓展了绿视率算法,计算结果更贴近真实情况,更有效表述人的绿视体验效果,为城市空间的景观设计和优化提供参考和依据.
其他文献
当前我国政府主导的公共服务体系存在均等化不足、可及性不高和社会力量参与度有限等问题,应围绕公众需求,以公私合作的方式高效利用城市空间开展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城市综合体是开展协同营建的重要载体.以公共文化服务为切入点,结合日本案例、国内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针对各层级城市综合体公共服务提出协同营建策略.我国发展公共服务协同营建需借助制度优势,发挥政府引领作用,与企业和社会组织协作,实现共建共享共赢.
法官员额制是司法改革的重要部分,通过“以案定员”的方式可以解决“需要多少法官”这一突出性问题.通常法官员额的确定首先参考法院辖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人口数量、案件数量等基础数据,再结合法院审计职能、法官工作量、人员配置、办案保障条件等因素.通过数据分析建模的方法测算法官员额,为法官员额的确定提供科学有效的计算方法,可以提高法官员额配置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是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重要内容,其针对文化空间保护体系的构建尚处于探索阶段.通过对我国原有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体系发展历程的梳理研究,总结原体系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存在的局限性,并以《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的任务要求为指导,基于山东聊城市域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专项研究,初步探索市城历史文化空间保护体系构建方法,以期为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市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全面分析我国城市排水系统发展状况,从系统、绿色、协同的顶层设计角度,研究提出城市绿色排水系统规划技术路线;以安全、低碳、节约、生态、智慧为基准,建立城市排水系统绿色核心指标体系,为排水系统规划提供指引;明确排水管网、城市雨水、城市污水、城市水系等涉水要素生态化发展规划技术要点与实施途径;形成城市绿色排水系统规划技术体系,支撑排水系统绿色发展规划,助推城市市政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进程.
避难场所空间供需匹配是城市应急避难管理的至高准则,但人口异动使得避难场所空间供需时常出现实时性错位,构成城市应急的一大挑战.借助人口热力数据、避难场所POI数据,构建避难需求与避难服务的空间分布度量方法,以重庆市渝中区为例求解山地城市避难场所供需关系.研究表明:避难需求具有动态聚集效应;避难场所空间分布呈现非均质性;供需错位体现在避难服务的区域性供给真空、供给重叠与高聚集区供给缺口.对此,有必要建立避难场所供需协同机制,通过智慧应急为山地城市防灾避难科学管理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历程,遵循比较优势的制造业转移与承接是全球制造业生产布局的客观规律.对于中国来说,依靠要素投入维持的经济高速发展难以为继,制造业跨国转移的趋势难以避免.过去十二年间,中国制造业外迁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家具制造、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劳动密集型和矿产资源加工品行业.通过研究中国制造业外迁与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关系,认为市场终端需求和要素供给所导致的制造业外迁可有效提升制造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产业布局和融入全球价值链所导致的制造业外迁可有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控
根据所处地区气候环境,研究城市内部空间通风环境优化,作为城市建筑空间形态控制指引要素,有利于提高建筑形态决策的科学性.结合标准化风温指数、地表通风潜力和夏季热岛强度,对北京中心城区建筑空间形态设计进行了气候分区.通过气象数值模拟,得到不同气候分区中典型城市单元的近地面风速和气温,构建出城市单元风温数据样本,经回归分析确定了单元建筑高度、密度和容积率与标准化气候指数之间的关系.以单元建设后的标准化气候指数更优化为原则,计算给出不同气候分区内的建筑空间形态控制指引.
近年来,广州城市更新致力实现“老城区,新活力”的发展目标,深入认识旧城社区活力特征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基础.依托哲学社会学领域、历史研究领域及建成环境领域的经典理论回顾,通过中国知网及Web of Science进行近15年来“日常生活空间”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阐述与城市更新实践结合的新指向,并结合“社区街市”概念从多元服务价值、典型功能要素及建成环境量化三方面,梳理提出“社区街市日常生活空间”的研究述评与展望.
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城乡规划管理的核心依据,自诞生以来在我国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因控规的先天不足,长期以来也饱受争议.以宁波市重点区域(高桥地段)地下空间详细规划为例,探讨了重点区域地下空间管控与控规的衔接内容、方式及方法,以及其对控规改革所带来的启示.提出当前控规所面临的刚性管控与弹性开发之间的矛盾、简单化的指标确定(精度)与土地成本经济压力的矛盾、粗放式的控制指标体系(深度)与城市精细化管控的矛盾三大矛盾.进而提出未来控规的转型和发展需要由普适性规划向精准规划转变、由终极管控向阶段性目
街景更新是城市转型提质的重要路径,也是城市更新中的基本单元和重点难点所在,因其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对接多个部门,其目标存在着固有的模糊性,其实施过程面临着困境.上海以基层治理创新与精细化管理改革为契机,展开了一系列行动计划进行更新,以处理制度惯性所导致的诸多问题.首先对我国街景的“治理困境”进行定位,然后归纳出上海街景更新的不同阶段及其制度背景,并总结其实施路径,认为街景有机更新的实施关键在于从管理到治理的思维转化,进而构建地方性治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