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考文言文阅读中,比较阅读是常见的一种方式,它符合新课标中阅读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的要求,并且以多角度有创意的方式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了阅读质量。
比较阅读可以分为类比和对比。类比是从一种已知事物的特殊属性,推测另一种事物的特殊属性的推理过程,重在寻求相似点。对比是将两种事物的属性相区分,重在寻求相异点。类比和对比的过程都是探求新知识、发现新问题的过程。通过类比和对比,可以突破原有的认知模式,获得创造性地认识。文言文比较阅读考查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文言文知识,如通假字、实词、句子翻译等,而且考查对文本内容比较性的理解。这就把我们对文言文的阅读提高到鉴赏评价的高度。那么,我们应如何应对学业水平考试中文言文的“比较阅读”呢?
1.看考点、明范围
文言文比较阅读,从选篇来讲,包括段与段的比较、段与篇的比较、篇与篇的比较、课内与课内的比较、课内与课外的比较、课外与课外的比较、文章与文章的比较、文章与诗词的比较等。题型设置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
1.1 结合文意,理解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涉及通假字、重点实词和常见虚词。考察形式以翻译为主,兼有选择,特色之处在于考察文言文中词语与常见成语中该词含义异同。
1.2 划分句子停顿,通常采用直接标注或选择的形式。
1.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重点句子,通常兼顾两篇文章。
1.4 正确领会文言文比较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并进行初步的比较分析。如:概括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等。
1.5 比较文章写法及表达方式的异同。如:描写角度、论证方法、写作手法等。
1.6 比较两篇阅读材料中作者的情感倾向,并形成个人见解。如:捕捉事物的本质特征,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等。
2.探病因、开处方
只有了解了文言文比较阅读题型,在训练过程中我们才可以针对自己的弱点进行有的放矢的强化练习。解词、断句、翻译三道常规题考查我们文言文基础知识和迁移能力。大家往往在阅读课外语段时对一些文言词句理解不当,经过对考点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解词侧重于实词,以关键词为重点,所谓关键词是指常见的、古今关联密切却又变化较大的词,通假、词类活用、一词多义为主要测试点。
备考中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文段,都要重视那些有显著的句式特征的句子,如疑问句、倒装句、对偶句、省略句等等,这是翻译的设题点。
断句考查我们的语感,日常反复诵读是十分必要的。把握句子内部的语意停顿,看似灵活,其实也是有其规律可循的。我们可以往年中考试题中的“节奏划分”试题为例,对语意停顿略作归纳:
2.1 主谓之间
例:城/非不高也;今夕/是何年
2.2 动宾之间
例:衔/远山,吞/长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2.3 发语词和关联词之后
例:夫/环而攻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3.1 利用语感迁移拓展鉴赏角度
通過对某一种知识、技能的学习可以造成对另一种知识、技能学习的影响,即平常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这种心理作用下,我们会根据以往的经验知识来对新学知识产生影响。如在学习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时大家自然会联想到曾读过的杜甫的《登岳阳楼》。在冰心的《谈生命》“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一句中我们又能品出《〈孟子〉二章》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内涵。而陆游的词《诉衷情》中“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一句又自然地勾起了我们对曾经学过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一句中诗人对“梦”境展现的回忆,进而深刻地领悟出萦绕在陆游心中那份不灭的报国之志。
2.3.2 发挥提示助读功能培养比较阅读习惯
教材每个单元前的“单元提示”,每篇课文前的“阅读提示”,都是帮助我们把握课文内容和形式的辅助材料,有利于开拓我们的视野,培养鉴赏的习惯。以教材第五册第五单元为例,单元提示中明确指出三篇古文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它们“都是山水游记”,“柳宗元、欧阳修的游记是唐宋时期山水游记的典范之作,偏重借景写怀,抒发身世之慨;袁宏道的游记则体现了明清时代山水游记的特点,偏重于表现自然之美和个人情趣。”根据这一提示在复习过程中,我们可以将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进行类比,将这两篇与袁宏道的《满井游记》进行对比。
2.3.3 巧设比较加深理解
对课内相同或相近的文言文,要从比较的角度进行阅读,通过多读增强比较能力。可以将同一类型文章如战争题材、寓言、写景等进行比较,将同一人物的不同事迹进行比较,还可将不同人物如何对待同一问题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例如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与《岳阳楼记》如何评价孟子的忧患意识和范仲淹的忧乐观?
孟子的忧患意识启迪我们,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要居安思危,这样才不至于贪图安乐,盲目乐观。才会努力充实自己,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范仲淹的忧乐观,表现他的远大政治抱负。一个人,能把自己的忧与乐同国家、人民的利益结合起来,这样的胸怀是宽广的。
总之,在做比较阅读时,我们必须明确两篇文章的相同相异之处,通过比较阅读,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的共同特点,揭示一般规律,或从现象入手,分析、剖析材料,弄清各自表达的内容,找出各自的特性,揭示个性特征。阅读时要经过初读文段把握文意;分析题目找寻突破口;联系全文整体感知三个步骤。我们在比较阅读中可以激发思维的创造性,这是文言文阅读中最高能力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重要途径。
比较阅读可以分为类比和对比。类比是从一种已知事物的特殊属性,推测另一种事物的特殊属性的推理过程,重在寻求相似点。对比是将两种事物的属性相区分,重在寻求相异点。类比和对比的过程都是探求新知识、发现新问题的过程。通过类比和对比,可以突破原有的认知模式,获得创造性地认识。文言文比较阅读考查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文言文知识,如通假字、实词、句子翻译等,而且考查对文本内容比较性的理解。这就把我们对文言文的阅读提高到鉴赏评价的高度。那么,我们应如何应对学业水平考试中文言文的“比较阅读”呢?
1.看考点、明范围
文言文比较阅读,从选篇来讲,包括段与段的比较、段与篇的比较、篇与篇的比较、课内与课内的比较、课内与课外的比较、课外与课外的比较、文章与文章的比较、文章与诗词的比较等。题型设置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
1.1 结合文意,理解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涉及通假字、重点实词和常见虚词。考察形式以翻译为主,兼有选择,特色之处在于考察文言文中词语与常见成语中该词含义异同。
1.2 划分句子停顿,通常采用直接标注或选择的形式。
1.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重点句子,通常兼顾两篇文章。
1.4 正确领会文言文比较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并进行初步的比较分析。如:概括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等。
1.5 比较文章写法及表达方式的异同。如:描写角度、论证方法、写作手法等。
1.6 比较两篇阅读材料中作者的情感倾向,并形成个人见解。如:捕捉事物的本质特征,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等。
2.探病因、开处方
只有了解了文言文比较阅读题型,在训练过程中我们才可以针对自己的弱点进行有的放矢的强化练习。解词、断句、翻译三道常规题考查我们文言文基础知识和迁移能力。大家往往在阅读课外语段时对一些文言词句理解不当,经过对考点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解词侧重于实词,以关键词为重点,所谓关键词是指常见的、古今关联密切却又变化较大的词,通假、词类活用、一词多义为主要测试点。
备考中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文段,都要重视那些有显著的句式特征的句子,如疑问句、倒装句、对偶句、省略句等等,这是翻译的设题点。
断句考查我们的语感,日常反复诵读是十分必要的。把握句子内部的语意停顿,看似灵活,其实也是有其规律可循的。我们可以往年中考试题中的“节奏划分”试题为例,对语意停顿略作归纳:
2.1 主谓之间
例:城/非不高也;今夕/是何年
2.2 动宾之间
例:衔/远山,吞/长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2.3 发语词和关联词之后
例:夫/环而攻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3.1 利用语感迁移拓展鉴赏角度
通過对某一种知识、技能的学习可以造成对另一种知识、技能学习的影响,即平常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这种心理作用下,我们会根据以往的经验知识来对新学知识产生影响。如在学习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时大家自然会联想到曾读过的杜甫的《登岳阳楼》。在冰心的《谈生命》“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一句中我们又能品出《〈孟子〉二章》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内涵。而陆游的词《诉衷情》中“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一句又自然地勾起了我们对曾经学过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一句中诗人对“梦”境展现的回忆,进而深刻地领悟出萦绕在陆游心中那份不灭的报国之志。
2.3.2 发挥提示助读功能培养比较阅读习惯
教材每个单元前的“单元提示”,每篇课文前的“阅读提示”,都是帮助我们把握课文内容和形式的辅助材料,有利于开拓我们的视野,培养鉴赏的习惯。以教材第五册第五单元为例,单元提示中明确指出三篇古文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它们“都是山水游记”,“柳宗元、欧阳修的游记是唐宋时期山水游记的典范之作,偏重借景写怀,抒发身世之慨;袁宏道的游记则体现了明清时代山水游记的特点,偏重于表现自然之美和个人情趣。”根据这一提示在复习过程中,我们可以将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进行类比,将这两篇与袁宏道的《满井游记》进行对比。
2.3.3 巧设比较加深理解
对课内相同或相近的文言文,要从比较的角度进行阅读,通过多读增强比较能力。可以将同一类型文章如战争题材、寓言、写景等进行比较,将同一人物的不同事迹进行比较,还可将不同人物如何对待同一问题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例如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与《岳阳楼记》如何评价孟子的忧患意识和范仲淹的忧乐观?
孟子的忧患意识启迪我们,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要居安思危,这样才不至于贪图安乐,盲目乐观。才会努力充实自己,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范仲淹的忧乐观,表现他的远大政治抱负。一个人,能把自己的忧与乐同国家、人民的利益结合起来,这样的胸怀是宽广的。
总之,在做比较阅读时,我们必须明确两篇文章的相同相异之处,通过比较阅读,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的共同特点,揭示一般规律,或从现象入手,分析、剖析材料,弄清各自表达的内容,找出各自的特性,揭示个性特征。阅读时要经过初读文段把握文意;分析题目找寻突破口;联系全文整体感知三个步骤。我们在比较阅读中可以激发思维的创造性,这是文言文阅读中最高能力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