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RTK定位技术在测绘工程中的应用

来源 :科学与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anghai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GPS-RTK定位技术测绘工程中被广泛的应用,如果没有将测绘工程中应用到合理的技术,那么就会耽误测绘工程的发展。影响测绘工作的顺利进行。目前为止,测绘工程的精确度有着极高的要求,为测绘工程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便利,测绘工程的发展,让GPS-RTK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提高了测绘的准确性,让我国的国土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本文就是对GPS-RTK定位技术在测绘工程中的应用进行具体的研究,为相关的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GPS-RTK;定位技术;测绘工程;应用分析
  GPS-RTK定位技术在测绘工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对准确度有着较好的把握,尤其是在测绘上对精确度有着较高的要求,在测绘工程中利用定位技术可以将测绘工作做好,让测绘技术得到迅速的发展,利用GPS-RTK技术可以将精确到厘米级,从这些方面来看,我们就要重视GPS-RTK定位技术,只有做好地理定位,才能将测绘中会出现的地理阻碍全面的清除,将测绘工作做好。
  1 GPS-RTK定位技术的简单介绍
  GPS-RTK定位技术应该以载波相位作为观测的基础,如果没有将载波相位做好,就会影响测绘工作的进行,对测绘工作有着极其不利的影响,利用载波相位进行观测的时候,需要使用二台或者是二台以上的接收器进行信号的接受工作,将信号完整的保存,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接收器都要进行信号的接收工作,需要选择一个已经确定好的坐标进行基准站,而其他的接收器都是作为移动站来进行基本的观测的,这样就可以做好基准站的观测,确保观测的准确性。
  GPS-RTK定位技术在这样的条件下,就可以做好五颗卫星的跟踪,跟踪的结果也较为准确,而且是没有简单的进行观测,可以确保观测工作的顺利实施,让观测的数据可以顺利的传达到移动站,移动站就可以进行接收,基准站的数据就可以通过处理进行三维坐标的建立,在处理的时候主要是利用组成差分观测值进行观测,做好定位工作。
  移动站需要利用两种环境进行搜索,这两种环境主要是动态的和静态的,利用周模糊度的形式进行搜索,需要进行数解固定,将固定工作做好,可以保证每一个历元都能够及时的进行处理,但是需要有着条件的限定,需要保证有四颗以上的卫星进行观测,这样可以提高使用的效率,将移动站的精确程度做好,还要做好精确度的定位工作,将误差降到最低,使用GPS-RTK定位技术的好处就是不需要受到外部条件的限制,有时会受到外部条件的限制,但是很少,只要给定一些条件,就可以将准备工作做好,利用卫星进行定位工作,而且在准确度上也会大幅度的提高,利用仪器进行测绘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人工测绘带来的误差,对国家国土资源的利用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促进了国家的经济建设。
  2 GPS-RTK定位技术在测绘工程中使用优势
  2.1 可以减少误差
  测绘工程对精确度有着较高的要求,如果没有将测绘工作做好,就会影响着测绘工作的顺利进行,主要是体现在误差的减少的,利用GPS-RTK定位技术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误差,将测绘的精确度精确到厘米级的误差,这样对整体的测绘工作是十分有益的。
  2.2 速度高
  利用GPS-RTK定位技術进行工程的测绘,可以加快测绘的速度,因为GPS-RTK定位技术可以使用半径为5KM的范围进行测绘,这样测绘的仪器就不需要大幅度的搬动,减少了GPS-RTK定位技术中存在的误差,减少作业的时间,提高了测绘的效率。
  2.3 自动化程度高
  使用GPS-RTK定位技术主要是利用自动化的设备进行工作,这样就可以最大程度的提高测绘的速度和质量,将测绘工作做好,保证测绘工作的顺利进行,促进测绘事业的发展,利用自动化的设备进行测绘主要是利用流动站,流动站可以使用较为系统的软件进行多方测绘,使用自动化的软件是不需要使用人工的,在测绘之后数据就会传给计算机,这样测绘人员仅仅需要对传输的数据进行基本的处理就可以,既能够保证测绘的准确性,也能保证测绘的精确性,提高了测绘的工作效率。
  2.4 数据的处理能力较高
  GPS-RTK定位技术在数据处理上有着非常高的处理能力,尤其是在测绘工作中,需要将测绘工作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通过流动站和基准站的搭建工作,就可以顺利的进行数据库的处理,而且与其他的测量仪器之间可以更加便捷的通讯,在操作上也非常的简单。
  3 GPS-RTK技术在测绘工程中的应用
  使用GPS-RTK技术定位精度高,实时定位快,操作简便,可以进行全天候作业,覆盖面广,在现代化测绘工程中备受青睐。
  3.1 平面控制测量
  目前,传统的导线测量的控制方式已经被替换,实际测量中更多的运用了RTK技术进行控制网测量和部分碎部测量。使用RTK测量时,如果流动站与基准站之间的距离是在15km以内,只需要几秒钟就能完成流动站的观测。
  3.2 放样测量
  在工程测量过程中,会经常使用RTK点放样和线路放样。采用点放样时,首先将放样点坐标和静态网中的坐标转换参数一起上传到GPS流动站中,然后根据所放点标识进行实地放样。进行线路放样时首先在室内根据线路中心线的弯道元素编制线路中心线文件,将该文件和坐标转换参数上传到GPS流动站接收机,在实地依桩号和所放点与中心线关系进行现场放样。
  3.3 高程测量
  GPS测量资料与水准测量资料相结合来确定区域性大地水准面的高程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要求GPS观测点具有水准测量资料且密度适当,分布比较均匀。利用高精度GPS定位技术精密确定观测点的大地高程差,并根据建立的适当大地水准面数学模型,内插出计算点的高程异常或异常差,从而得出特定点的正常高程。利用RTK技术进行纵、横断面测量,数据点的采集工作,大大提高了作业质量和生产效率。
  4 GPS-RTK技术使用注意事项
  RTK的基础是GPS定位技术,这就要保证对GPS卫星的连续跟踪以及跟踪卫星的数目必须满足要求。如上所述,当在对山区或城区进行测量时,应该把测量控制点选在地势较高或者视野开阔的地方;另外,卫星信号在每一天的的中午时段受电离层干扰大,为了避免共用卫星少的情况下需要很长的初始化时间,测量最好是避开中午时段进行。
  在测量过程中要时刻重视电台信号的接收情况,以免发生测量数据的不正确采集,生成精度不高的测量成果,因为RTK数据链传输易受到障碍物和各种高频信号源的干扰,在传输的过程中会影响外业精度和作业半径,所以测量工作一定要满足“电磁波通视”条件,将基准站架设在较高或是空旷区域,避开雷达、信号发射塔和高压电线等的影响,确保测量结果的精度。如果需要进行高程联测,则应采用不低于四等水准测量或与其精度相当的方法进行,在平原地区联测点要控制在5个以内,丘陵或山地控制10个以内,并应均匀分布于控制网中。
  5 结论
  总之,GPS-RTK测量既有其优点,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进行实际测量时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尽量避免各种不利因素对测量结果造成干扰。
  参考文献
  [1]曲娇婷,张冬岩.浅谈测绘工程常见问题及解决措施[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3).
  [2]李翔.GPS-RTK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10(04).
其他文献
摘 要:目前,随着垦区汽车保有量,汽车维修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加,加强汽车维修行业管理,保证维修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尽快建立和完善维修市场新机制,加速培育和发展维修市场,已是摆在我们行业管理部门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关键词:汽车;维修;机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汽车维修市场的供求关系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达到相对平衡的,在充分发挥市场对维修业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同时,也应看到市场本身存在着自
该文分析了某建筑物膨胀土地基的变形特征以及裂缝出现的原因,介绍了微型桩在该地基加固中的应用。
摘 要:检验仪器在医生对病人病情进行诊断的时候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医生在后期对病人的治疗结果,为了能保证检验设备具有良好的运行效果,就需要工作人员认识到检验设备维护以及故障处理工作重要性,并能够在掌握导致检验仪器出现故障的常见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相应的措施降低检验设备发生故障的可能性。本文就医院之中检验仪器经常会出现的一些故障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医疗设备;检验仪器;故
摘 要:如今,进入了科技不断进步,社会不断发展的新时代,很多的领域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状态,各行各业都在不断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日益提高。与此同时,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带动着许多电力行业的进步。由于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所以,对于电力行业的要求也是我愈来愈高,而液压同步控制系统就是带动电力行业向前发展的重要推手之一。液压同步控制系统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有着许多的优势,电力行业可以通过
微动脉的节律性舒张收缩运动及毛细血管前括约肌交替开放和关闭总称微血管节律运动,它构成了微循环血管运动的特点,此运动特点决定了毛细血管床具有交替灌注及交替的优势灌注特
摘 要:在管壳式换热器的制造过程中,换热管与管板的焊接是一个重要步骤。本文将依据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的要求,对换热管与管板的焊接工艺评定标准进行探讨。希望能通过分析得出几点有用的结论,以供焊接工艺操作人员作为工作参考。  关键词:换热管;管板;焊接工艺;评定标准  换热管与管板间的有效焊接,将为管壳式换热器的质量提供有效保障。在管壳式换热器的焊接过程中,接头的焊接工艺并不仅限为强度
根据新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和特点,以《通信新技术》课程为例,从教学内容、授课制度、教学手段及方法三个角度,对其教学模式进行探讨。运用“四大原则”优化教学内容,结合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