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迈出“行走”世界第一步

来源 :科学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nej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复制室

  进入云冈石窟第12窟,美轮美奂的造像、庄生天籁的境界、博大精深的内涵,让观众震撼。不过这回,令人发出感叹的景致,并不在山西大同西郊的武周山,而是在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
  6月12日起,由浙江大学与云冈石窟研究院合作的全球首例可移动3D打印复制洞窟在浙大成功落成,并率先向校内师生开放。
  3年来,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与云冈石窟研究院联合项目组,攻克了数据采集处理、结构设计、分块打印上色等多项技术难关,云冈石窟迈出“行走”世界的第一步。

1、为什么是云冈第12窟


  在云冈石窟现存的45个主要洞窟中,第12窟又名“音乐窟”,前殿后室深14米、宽11米、高9米。这个石窟开凿于5世纪,其中雕刻的“天人”形象和各种乐器,展现出音乐风尚与时代风貌,这些“天人”也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宫廷交响乐团,在中国音乐舞蹈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如何将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可移动展示,让更多人领略中国星汉灿烂的文明?
  2016年8月起,研究人员对第12窟进行高保真三维数字化数据采集。合作团队采用浙大探索出来的一套三维激光扫描与摄影测量融合构建文物三维模型的解决方案,历时3个月对第12窟进行了52站三维激光扫描,并拍摄了55680张照片。之后,经过摄影测量计算和人工交互三维处理,合作团队建立了第12窟的高保真彩色三维模型。
  这种记录方式永久地保存了云冈石窟及其珍贵文物信息,留下了高精度三维数字化档案。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李志荣表示,对文物进行数字化记录,为其建立详实的数字档案,是文物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打印呈现出文物的实现,表明数字化记录达到了考古记录,特别是测量记录的最高标准。这是实现云冈石窟“活起来”“走出去”,使公众能够一览历史繁华的基础。
  但是,云冈石窟的洞窟和造像空间巨大,高浮雕、浅浮雕各种雕刻手法纯熟应用,各种遗迹空间深度尺度复杂,扫描和测绘难度高。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刁常宇表示,对第12窟的数字化采集触及到了这个领域的“天花板”。

2、复制难在哪儿


  海量的高精度三维扫描数据采集和大量的分析计算是数字化记录中的“拦路虎”。据刁常宇介绍,如此大体量的数据无法在一个软件系统中处理,因此要根据石窟的结构进行分块处理。怎么切分、切块的设计如何与支撑骨架吻合、最后又怎么拼成整体,每一步都是难题。
  如果说拆分难,那么合在一起数据拼接对分块间的空间精度要求更高。浙大团队在设计中精益求精,最终使三维重建误差小于2毫米,色彩还原度达到95%以上。
  万丈高楼平地起,这是人们对垒砌的一般概念,从下往上搭建是最常用的方式。但是在3D拼装的过程中,任何一个小误差都会导致错位,甚至可能出现最后无法安装的情况。合作团队另辟蹊径,选择了从上往下安装的策略,把误差往下压,用刁常宇的话说,“把累积误差留给开口的位置,误差就被消化掉了”。
  分体式3D打印,此前没有技术成形的路径,需要边摸索边突破。承担成形加工的美科图像(深圳)专门研发了可以打印1×1×1.2米的大型3D打印机,确保一次打印成形,运用3D打印铸模技術复制文物本体的所有细节。
  3、实现了形的打印,色彩赋予怎么办?当前各类3D着色或打印技术都无法在赋色的同时营造指定的质感。经过几年的比对实验,合作团队还是决定采用人工上色的方法,以寻求最大程度的原真再现。选择人工上色也同时拥有了上色的自由。既然有了可以变化的选项,为什么不能变上一点?只要这个变化是有依据的。合作团队提出了大胆的上色方案建议,而不是与现存的12窟“一模一样”。
  最终,云冈石窟研究院决定,将基于科学数据与专家对文物的理解综合考虑。“纯技术没有答案,必须在考古学的指导下来制定赋色方案,比方说,现存石窟中的颜色与过去的颜色有什么关系、哪些是有依据的变化。”
  云冈石窟研究院美术工作团队依照古法,用矿物颜料为约900多平方米的复制窟上色,历经8个月,终于完成了对第12窟形色俱佳的复制。据了解,通过手工在现代材质基底上“装銮绘色”恢复如此规模的石窟样貌,也是文物界有史以来第一次。

4、数字开启一个新世界


  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第一次山西之行,留下了对云冈石窟的思考。他说:“在云冈石窟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不同民族文化的大交流,赋予我国文化以旺盛的生命力。这是历史上最有趣的现象,也是近代史学者最重视的问题之一。”
  第12窟窟前的石柱,一面已被岁月风蚀,而另一面则清晰可见往日的繁盛。通体看是罗马柱,但仔细看还有印度的文化元素,柱子顶端又是中国的栌斗样式。这样的东西融合,打造了世界文明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远在山西的云冈如何得以“东来”?
  浙大使用了“积木式”的新技术和制作方法,开创了文物艺术品展览便捷运输、安装、展陈的新模式。
  目前复制成功的第12窟,由110块2米见方的“积木块”分6层组装而成。这些“积木块”总重量大约2吨,8辆标准集装箱车就能装得下,拉运自如行走天下,一星期即可完成组装布展。
  据介绍,“说走就走”的展览结构为轻质铝合金框架,分体式半自动化安装。现场无需搭建传统的脚手架,低空作业组在地面上组装好一层再吊到顶部安装,整个过程就像由上往下搭积木,提高了装配效率,缩短了安装周期。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楼可程说:“云冈石窟第12窟是科技与艺术结合的典范,科技因艺术而获得灵感、充满创造力,艺术因科技而获得新生与传播。”
  “这是行走的石窟、永不落幕的丝路音乐厅。”有关专家表示,该项目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及传承利用中实现了多方面的技术突破,开创了中国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及传承利用新的里程碑。
其他文献
若无某种大胆放肆的猜想,一般是不可能有知识的进展的。   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积极实践,善于总结,提高到理论水平后,才能有所发现和有所创新。   医者从善为先。   病人是一面镜子,有了他们才体现出了医生的价值;病人是一座熔炉,有了他们才使医生把理论知识冶炼成宝贵的临床经验。   在生命的余年,我愿持续做一名控烟“斗士”。   医务工作者除了要有过硬的业务技术外,更要有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期刊
6月5日,在太原北站的铁路防洪现场,二维码标牌伫立在路段两旁,无人机在空中飞上飞下,划过一道又一道漂亮弧线。  “通过无人机就能完成现场观测,还可以精确记录地形地貌,利用地理信息系统3D建模技术,还原防洪重点区段地形地貌特征,能够精准分析隐患。”太原铁路局工务段桥隧科业务主管薛涛对《科学导报社》记者说,“山西的铁路很多地处偏远山区,每年汛期都需要重点防洪,2020年,太原铁路局采取了众多科技手段,
期刊
“每一項国家科技奖背后,都是科学家们平均16年的‘坐冷板凳’。要完善与基础研究特点相适应的保障、评价和激励机制,让‘板凳甘坐十年冷’的专注得到更多褒奖。”5月24日上午9时,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举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副主委葛均波在代表九三学社中央作大会发言时,说出了上述这番话。   当前,我国科技事业正处于最好的发展时期,国家层面的重视,社会层面的支持
期刊
胡昌鹏抽查砂芯质量  修习而拥工艺专长为“工”,传承而守雕琢苦心为“匠”,十年筑梦,他与各种系列的高压柱塞泵和高端液压阀铸件死磕到底,时而静坐电脑前将数据融于三维图中设计、调整参数、模拟,时而行走于车间内每个工序检查指导产品开发过程中的生产操作。胡昌鹏和工作室成员一起研究砂芯的工艺胡昌鹏和工作室成员一起查看用砂芯制作的成品胡昌鹏查看流水线质量  一身灰色粗布工服、一副隔热手套、一顶安全帽,不善言辞
期刊
近日,《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 支持民营节能环保企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印发,提出要持续完善招投标机制,加大对民营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支持民营企业牵头或参与建设绿色技术领域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   多家民企第一时间投身到武汉雷神山、火神山医院及全国各地应急环境配套设施的建设和运行中;自主研发的烟气治理和膜技术,支持工业行业的超低排放改造,参与到长江大保护中来……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打赢污染
期刊
科学导报讯 6月19日,山西农业大学创新创业学院落地山西农谷办学揭牌仪式暨“双创”学院建设发展研讨会在山西大学生“互联网+农业”创业园举办。山西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廖允成,山西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郝建新,山西农业大学副校长(副院长)邢国明,山西农谷管委会副主任武利生出席活动。山西农业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庄法兴主持活动。   邢国明在致辞中表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
期刊
6月9日上午,山西路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杨志贵专程赴交城县政府,与交城县委副书记、县长宋志江洽谈固废资源化利用项目。集团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郭聪林,交城县副县长郭强,再生资源公司董事长张宏,交城县相关部门、单位、企业主要负责人参加洽谈。   宋志江表示,山西路桥集团是全省公路建设的龙头企业,在杨志贵董事長的带领下率先在固废资源化利用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的道路;交城县具备全要素
期刊
有媒体援引华中师范大学校方消息称,该校整合相关学院与科研资源,组建了人工智能教育学部,以推动学校进行教育变革、创新教育技术的能力。该校将建设“人工智能+教育”集成攻关大平台,构建“人工智能+教育”复合型高水平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未来教师”职前培养、职后培训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  从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使用看,必须承认的事实是,一些实践不是被用来解放学生、发展学生,而是被用来监控学生、约束学生。这一方
期刊
飞腾团队研发的FT_2000/4处理器  眼前,这枚两个指甲盖大小的中央处理器(CPU),每秒钟可完成浮点运算5880亿次。这个小小的芯片上排布了几十亿个晶体管,也凝聚了天津飞腾嵌入式CPU研发团队62名队员400多个日夜的心血。  天津飞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这支明星团队,承担着国产飞腾系列嵌入式和桌面处理器研发的科研任务,活跃在尖端技术一线。平均年龄32岁,他们已是国产CPU研发的主力军。  不
期刊
6月12日,阳泉市科技局党组书记董增寿一行深入阳煤集团新元煤矿,实地考察全国首个井下5G网络。局领导闫守琦,阳煤集团科技处处长周建斌,以及局高新科、阳煤集团科技处和新元煤矿相关人员一同参加调研。在阳煤集团相关人員带领下,董增寿一行深入新元矿井下500米机电硐室,现场观摩了无线巡检机器人通过5G网络巡查机电室环境、温度、设备等运行情况。  董增寿指出,5G技术矿井工业应用与民用场景技术要求不同,井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