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的,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为此我校提出并全面展开了"自主互助探究"教学模式的一些活动。并派部分教师赴山东学习杜郎口中学的教学经验,本文就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利用"自主互助探究"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来谈一点看法和体会。
一、科学划分"自主互助探究"小组
学期初学校 分配我教初二物理,这一届的学生跟以往不同的是他们的座位是三人一排,前后六人是一小组,由于他们在初一有了小组学习的经验,因此在上课时遇到有问题讨论,学生很自觉的议论起来。但个别班出于某些原因把性格活泼的编在了一起,性情安静的学生编在一块,上课的效果其实并不是很好,因此我觉得小组的划分很重要。首先将全班同学期末成绩划分成不同的四个层次,然后将每个层次的学生各出一人组成四人自主互助探究小组,同时要注意个性和性别的搭配,比如小组中有男同学和女同学,有胆子大的和小的。组内各同学分工要明确。例如甲负责操作、乙负责记录,或不同学生负责从不同信息源中寻找相关信息;另一方面,组内角色要转换,例如第一次甲操作乙记录,第二次乙操作甲记录。要注意发挥每个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作用,不能由少数学生包办代替。
二、"自主互助探究"教学模式的几个流程
(一)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就等于问题解决了一半",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展现给学生一个有趣的故事、物理现象或物理事实,尽量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当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该因势利导,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问题有价值,这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养成提出问题的习惯都有好处.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是求知的起始,也是教师展开教学的最好开端,抓住这个时机,引导学生尝试着应用实验研究、资料查询、调查访问等方法学习知识乃至创新,是帮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轨道的极好途径。
(二)猜想与假设
组织学生分组针对提出的问题根据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大胆地提出猜想或假设,要求学生畅所欲言.对一些提出与众不同的猜想或假设的学生给予表扬,并说明其观点的价值,即使观点有错误或不现实,老师也不能马上否定。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组织学生分组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的猜想或假设制定出研究计划和设计简单可行的研究方案。要求学生自己从实验室中、生活中选取实验器材或自己制作实验器材去设计研究方案。
比如:浮力大小是否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让学生回家做实验,如图:
实验器材,学生可以从家里找到,玻璃杯,水,鸡蛋,盐。
鸡蛋放在水里,然后慢慢往水中加盐,观察鸡蛋的浮沉现象。
再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方法和观察到的现象。
(四)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组织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实验数据或收集的事实进行分析论证,探求结论,使学生像科学家一样自觉主动地创造性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讨论问题.要充分利用青少年的特点:富有创造性,敢想敢为,乐意通过自己的探索掌握某一知识,渴望通过自我表现,将自我价值展示给人们看,以求得别人的理解和承认.教师要充分利用青少年这一特点,不要单纯地"抱"着学生走,也不要单纯"领"着学生走,教师的任务是"指路"、"设疑"、"质疑",也就是不断创造矛盾的情景,激发学生解决矛盾的浓厚情趣,广阔的大路让学生自己走,也只有这样,才能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比如:灯泡的电阻是不是定值?是什么原因使灯泡的电阻发生了变化?
(是电压的变化,电流的变化,灯的亮度发生变化?)学生通过实验得出以下数据:
学生分析数据得到的答案各种各样,有的答是电流的变化,有的答是电压的变化,老师可根据回答慢慢引导是灯的亮度变化引起灯温度的变化,温度的变化使灯的电阻发生了变化。
(五)综合评价
学生学过一部分知识以后,要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全面评价.应该采用笔试、实验操作与学习档案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不同的评价方式反映不同的侧面,在很多情况下它们是不可比的,所以不宜按某种权重对各种评价的结果进行合并,不宜给出一个"综合"的分数或等级。
三、不要陷入完全探究,探究惟一的误区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就是强调探究式学习,并在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探究活动,这一方面说明了探究式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也容易使人产生一切知识都应该通过探究的方式获得、在教学中探究才是唯一的方法的假象。从而在认识上形成"探究"万能论思想,在实践中走上"探究"唯一化道路。例如,密度概念引入的活动里,虽然也是探究式学习,但是就没有"收集有关资料和事实"这一步骤,而且"提出猜想或假设"也并不是只体现一次,在每完成一个子任务之前,都要提出猜想或假设。
探究是科学研究的核心,科学家也往往以探究为乐,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积极学习和利用已有的、现成的知识。事实上,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也最善于吸收前人的成果。尽管基于直接经验的、探究式的学习最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间接学习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是大量存在的,要组织有效的探究式学习活动,除了受教师、学生和教学设施条件等因素制约以外,还与所学习的科学知识内容有关。有些知识内容,不易于设计成通过探究式的学习活动去获取。
一、科学划分"自主互助探究"小组
学期初学校 分配我教初二物理,这一届的学生跟以往不同的是他们的座位是三人一排,前后六人是一小组,由于他们在初一有了小组学习的经验,因此在上课时遇到有问题讨论,学生很自觉的议论起来。但个别班出于某些原因把性格活泼的编在了一起,性情安静的学生编在一块,上课的效果其实并不是很好,因此我觉得小组的划分很重要。首先将全班同学期末成绩划分成不同的四个层次,然后将每个层次的学生各出一人组成四人自主互助探究小组,同时要注意个性和性别的搭配,比如小组中有男同学和女同学,有胆子大的和小的。组内各同学分工要明确。例如甲负责操作、乙负责记录,或不同学生负责从不同信息源中寻找相关信息;另一方面,组内角色要转换,例如第一次甲操作乙记录,第二次乙操作甲记录。要注意发挥每个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作用,不能由少数学生包办代替。
二、"自主互助探究"教学模式的几个流程
(一)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就等于问题解决了一半",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展现给学生一个有趣的故事、物理现象或物理事实,尽量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当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该因势利导,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问题有价值,这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养成提出问题的习惯都有好处.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是求知的起始,也是教师展开教学的最好开端,抓住这个时机,引导学生尝试着应用实验研究、资料查询、调查访问等方法学习知识乃至创新,是帮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轨道的极好途径。
(二)猜想与假设
组织学生分组针对提出的问题根据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大胆地提出猜想或假设,要求学生畅所欲言.对一些提出与众不同的猜想或假设的学生给予表扬,并说明其观点的价值,即使观点有错误或不现实,老师也不能马上否定。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组织学生分组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的猜想或假设制定出研究计划和设计简单可行的研究方案。要求学生自己从实验室中、生活中选取实验器材或自己制作实验器材去设计研究方案。
比如:浮力大小是否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让学生回家做实验,如图:
实验器材,学生可以从家里找到,玻璃杯,水,鸡蛋,盐。
鸡蛋放在水里,然后慢慢往水中加盐,观察鸡蛋的浮沉现象。
再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方法和观察到的现象。
(四)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组织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实验数据或收集的事实进行分析论证,探求结论,使学生像科学家一样自觉主动地创造性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讨论问题.要充分利用青少年的特点:富有创造性,敢想敢为,乐意通过自己的探索掌握某一知识,渴望通过自我表现,将自我价值展示给人们看,以求得别人的理解和承认.教师要充分利用青少年这一特点,不要单纯地"抱"着学生走,也不要单纯"领"着学生走,教师的任务是"指路"、"设疑"、"质疑",也就是不断创造矛盾的情景,激发学生解决矛盾的浓厚情趣,广阔的大路让学生自己走,也只有这样,才能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比如:灯泡的电阻是不是定值?是什么原因使灯泡的电阻发生了变化?
(是电压的变化,电流的变化,灯的亮度发生变化?)学生通过实验得出以下数据:
学生分析数据得到的答案各种各样,有的答是电流的变化,有的答是电压的变化,老师可根据回答慢慢引导是灯的亮度变化引起灯温度的变化,温度的变化使灯的电阻发生了变化。
(五)综合评价
学生学过一部分知识以后,要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全面评价.应该采用笔试、实验操作与学习档案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不同的评价方式反映不同的侧面,在很多情况下它们是不可比的,所以不宜按某种权重对各种评价的结果进行合并,不宜给出一个"综合"的分数或等级。
三、不要陷入完全探究,探究惟一的误区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就是强调探究式学习,并在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探究活动,这一方面说明了探究式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也容易使人产生一切知识都应该通过探究的方式获得、在教学中探究才是唯一的方法的假象。从而在认识上形成"探究"万能论思想,在实践中走上"探究"唯一化道路。例如,密度概念引入的活动里,虽然也是探究式学习,但是就没有"收集有关资料和事实"这一步骤,而且"提出猜想或假设"也并不是只体现一次,在每完成一个子任务之前,都要提出猜想或假设。
探究是科学研究的核心,科学家也往往以探究为乐,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积极学习和利用已有的、现成的知识。事实上,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也最善于吸收前人的成果。尽管基于直接经验的、探究式的学习最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间接学习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是大量存在的,要组织有效的探究式学习活动,除了受教师、学生和教学设施条件等因素制约以外,还与所学习的科学知识内容有关。有些知识内容,不易于设计成通过探究式的学习活动去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