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为什么提出“小康社会”

来源 :新湘评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mitrilyy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康”是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著作和谈话中使用频率最多的用语之一。从人民普遍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社会状况看,他称之为“小康社会”;从家庭这个社会细胞的富裕状况看,他称之为“小康之家”;从家庭和社会的富裕程度看,他称之为“小康水平”。这三个概念,他用得比较多。此外,他还用过“小康生活”“小康目标”“小康状态”等概念。
   邓小平第一次讲“小康”时讲的是“小康之家”,是1979年12月6日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来的。邓小平第一次讲“小康社会”,是1980年10月15日在一次会议上讲“到本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八百至一千美元,进入小康社会”。这也就是不久后邓小平提出的到20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小康社会”是1980年以来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用语之一。举国上下,人人皆知。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小康社会的目标在20世纪末如期实现,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在这个基础上,200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首次提出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大提出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从十六大到十九大,“小康社会”都出现在大会报告的标题上。十六大报告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十七大报告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十八大报告是《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十九大报告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正是在这20年锲而不舍的奋斗中,党领导全国人民夺得了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
   回望走过的路,探究一下邓小平为什么提出“小康社会”,无疑有重大意义。
   要让人民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这是邓小平提出“小康社会”的人民立场
   “我们现在就是做一件事情,使占人类四分之一的人口摆脱饥饿和贫困,达到小康状态。”这是1982年11月16日邓小平和王震会见日本社会党朋友时讲的一段话。这段话集中体现了邓小平提出“小康社会”的人民立场、人民情怀。邓小平曾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爱人民,就不会置人民生活于饥饿、贫困之中而不顾,就一定要竭尽全力改变这种状态。
   “文革”期间,邓小平曾被疏散到江西,亲眼目睹了老百姓生活贫困的状况。1972年11月中旬,他到三湾村看到“老表”们初冬时节大都仅仅穿着一条单裤且都是自织的土布,住房比较差,生活还是很苦,人均收入每年就是三十几块到四十几块钱。对此,邓小平讲了一句话,“今后的日子会好起来的。”这是他下定决心要改变老百姓贫困状态时说的一句话。1975年,邓小平主持党中央日常工作,把国民经济搞上去成为他心中的大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邓小平在东北考察时说:“我们太穷了,太落后了,老实说对不起人民。我们现在必须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条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主导的政策就是一门心思搞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先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再解决人民的小康问题。他愤怒地批判“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也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的论调,认为“那是荒谬的”。他坚定地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他对工人的月平均工资只有四五十元,农村的大多数地区仍处于贫困状态,忧心如焚,果断地将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要求一心一意搞建设。他说:“国家这么大,这么穷,不努力发展生产,日子怎么过?我们人民的生活如此困难,怎么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他强调:“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贫穷,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可以说,没有邓小平这么深的人民情怀,这么坚定的人民立场,是提不出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
   要让中国摆脱落后实现现代化,这是邓小平提出“小康社会”的雄心壮志
   要摆脱贫困让人民的生活好起来,必须发展生产力;要发展生产力必须改变全国绝大多数人依靠手工搞饭吃的局面。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提出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伊始就为实现国家工业化而奋斗。后来发现仅提工业化不全面,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确立了农业、工业、国防、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四届人大一次会议重申了这个奋斗目标。但是,“文化大革命”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干扰和阻碍了现代化建设,而不切实际的冒进也影响了现代化建设。对于前者,邓小平批判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对于后者,他强调欲速则不达,要脚踏实地。
   1978年秋以后,邓小平将朝着现代化目标前进的决心称作“雄心壮志”。“雄心壮志”成为他此后讲话和文章的关键词之一。他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搞现代化建设就要重视科学技术的运用和发展。1978年9月,他在东北考察时指出:“我们要以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我们要有这个雄心壮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他要求一切工作围绕着现代化建设这件事,“我们全党全民要把这个雄心壮志牢固地树立起来,扭住不放,‘顽固’一点,毫不动摇”。1978年10月、11月,邓小平先后访问了日本和东南亚的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亲眼看到当时中国的生产力水平不仅与日本比有很大的差距,就是跟东南亚的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比也有一定的差距。这促使邓小平思考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只能从中国生产力水平低的实际出发,在20世纪内只能搞一个最低目标的中国式的现代化。于是,1979年春,他提出了“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设想。这年冬,他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解释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小康之家”“小康的状态”“小康的国家”。从这时起邓小平讲的“雄心壮志”,近期目标就是“小康之家”“小康社会”,再进一步的目标就是现代化。1984年6月,他对来访的日本朋友说:“我们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最低目标,是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所谓小康,从国民生产总值来说,就是年人均达到八百美元。这同你們相比还是低水平的,但对我们来说是雄心壮志。”几个月后,他又对外国朋友说:“国民生产总值按人口平均达到八百美元,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这个目标对发达国家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对中国来说是一个雄心壮志,是一个宏伟的目标。”后来,他又称通过“三步走”来实现发展目标为雄心壮志。他说:“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的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就是我们的战略目标,这就是我们的雄心壮志。”可以说,没有邓小平执着地追求现代化、一步一步地摆脱落后的雄心壮志,是提不出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    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是邓小平提出“小康社会”的根本方法
   没有雄心壮志不行,但雄心壮志脱离了实事求是也不行。雄心壮志一定要与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结合起来。
   邓小平认为:“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作风,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是两条最根本的东西。”他在实际上成为党的十一屆三中全会主题报告的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他综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和出国考察得出的认识,深感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国民经济走到世界前列,讲了大话,不符合实事求是。1979年10月4日,他指出:“我们开了大口,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后来改了口,叫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正是从这样的实事求是的认识出发,这年12月6日他提出中国本世纪的目标是实现小康。29日,他又对来访的外宾说:我说所谓四个现代化,只能搞个“小康之家”;既要有雄心壮志,也要脚踏实地。上世纪80年代中期,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目标,第一步到二〇〇〇年建立一个小康社会。雄心壮志太大了不行,要实事求是。”上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在著名的南方谈话中坦率地说:“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可以说,没有邓小平坚定地按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办事,也是提不出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
   对“大同”“小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这是邓小平提出“小康社会”的文化基因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没有“小康社会”这个词,这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没有“实事求是”这个词一样。“实事求是”是毛泽东依据马克思主义原理,从认识论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并从认识论上接通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脉和当代中国的地气。“小康社会”是邓小平依据马克思主义原理,从发展论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并从发展论上接通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脉和当代中国的地气。
   邓小平不像毛泽东读过许多线装书,他坦言“我读的书并不多”,但“大同”“小康”的文化基因却在他身上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小康”一词,早就见于《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是《礼记·礼运》记载的孔子论说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和“立田里”“谨于礼者”的“小康”。孔子所讲的“小康”,也就是《孟子》中说的“制民之产”,使民“有恒产”,有百亩之田可耕,有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邓小平小时候上过私塾,是读过“四书五经”的,自然知道古籍上讲的“小康”。“小康”又是中国社会里代代相传、口口相传的“日子好过”的状况,邓小平自小是听到“小康”的传说的。正因为如此,1988年8月26日,邓小平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竹下登回顾提出小康目标的过程时说:“中国历史上有‘小康之家’的说法。小康社会就是还不富裕,但日子好过。”可以说,没有邓小平对“大同”“小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也是提不出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
   小康社会是一个让人民日子好过的目标,是一个雄心壮志的目标,是一个实事求是的目标,是一个浸润着“大同”“小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目标。正因为这四者集合在一起,邓小平才提出“小康社会”的目标。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剧,建筑行业整体规模不断扩大,相应地人们对建筑的抗震能力要求在提高。然而,从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的土建机构工程抗震级别不高,甚至存在没有经过抗震处理的情况,面对大型地震灾害,大部分建建筑物抵御能力较低。为了提高土建结构工程的抗震加固技术水平,相关部门应该引起重视,保证土建工程结构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不断提高,我国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工程建设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提高自动化设备的可靠性并且掌握其测试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实践经验,就如何提升电气自动化设备的可靠性方法进行思考与探究,提出了加强准备工作、实验室测试、现场测试等解决方法,仅供参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土木工程建设也取得了飞跃发展,但在部分土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由于设计、施工、原材料、混凝土养护以及地基产生不均匀沉降等诸多方面的原因,致使混凝土梁板等出现施工裂缝,施工裂缝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工程的质量,如果不能妥善处理施工裂缝,会缩短土木工程的使用寿命,影响国家的经济建设、民生建设。本文主要针对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裂缝的种类、成因及技术处理措施进行分析探究。
建筑作为我国诸多行业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领域,其发展速度之快,是一种集多专业、多主体为一体的系统化工程,本身的施工流动性较大,极易受到各种环境因素影响。但是,对建筑促进城市建设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在当前建筑施工现场中仍然存在各种因素威胁着安全管理,因此建筑部门应该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措施,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保证建筑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本文针对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与管理模式进行展开讨论。
机电安装工程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要求,实际安装涉及的技术操作较复杂,需要工程技术人员具备较高的综合能力素质。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带动机电安装工程技术水平日渐提升,对机电安装工程项目而言,施工技术和质量管理都是重要的工作内容,对企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文针对机电安装工程项目的特点、机电安装工程中的项目管理内容和管理措施、机电安装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论述,仅供参考。
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升,生活设施也在不断完善,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采暖通风也逐渐的广泛起来。但是由于采暖通风在安装过程中具有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所以在安装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问题,这些问题集中在质量问题上,只有确定问题产生的原因,才能根据实际情况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使得施工质量得以提高。本文对通风安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出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找出合理的解决问题方案,优化采暖通风施工。
在进行煤矿开采的过程当中,井下通风是一项非常繁琐的工作,为了能够满足煤矿井下通风的要求,企业必须要通过引进自动化技术来将井下通风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优化。而煤矿井下通风体系的自动化核心是PLC技术,采用自动化控制的方式下对通风体系进行完善,使得该体系能够具有较高的可靠性。我们主要针对自动化工字体数,在煤矿井下主通风体系当中的应用进行探讨,而具体阐述的内容包括自动化控制技术实现的功能,设计的要求,设备的组成以及通风系统启动停止方面的自动化控制要求等。希望本次研究的内容能够对通风体系的安全性以及可靠性进行有效提
水利工程行业在我国占据重要的地位,建筑质量提高可以促进人们生活的稳定。通过采用边坡开挖支护技术作为水利工程施工中的核心技术,可以促进水利工程行业的发展。本文通过对现实中的治理工程方案进行分析,尤其在边坡开挖支护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从而更好的应用于水利工程行业中。
在时代不断发展的同时,我国工业化的速度也逐渐提高,在这一过程中,VOCs废气污染变得越来越严重,这对于我国的生态环境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更好的保证更好的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对于VOCs废气进行科学的治理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中对VOCs废气的危害进行了简单的分析,结合VOCs废气的特点和治理现状,对如何提高固定污染源VOCs废气治理提供了一些建议。
沥青混凝土路面作为目前道路工程的重要部分,其主要承担车辆等外部荷载,确保车辆的安全行驶并保证行驶舒适性。但是由于路基基础、路基施工、基层与面层施工、后期养护与管理等因素会对路面施工的平整度造成影响。这就需要从路堤填筑与岩石、特殊地基处理、混合料配比和质量控制、摊铺、碾压等作业环节加以预防和控制,提升路面施工的平整度,全面提升道路工程路面施工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