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课堂互动的直接体现,是教师课堂中使用最多的教学手段。教师要善于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积极活动状态,这样学生才能更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只有把课堂问题设置得巧妙精致,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让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关键词]课堂教学 问题情景 有意义 认知水平 层次性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8-041
想必很多教师在上课时常常遇到这样的情景:无论自己如何卖力地讲解,学生就是启而不发,或是没有一点激情,死气沉沉。为什么你的学生不回答问题?为什么你的课堂让人觉得漫长无比?我认为,课堂问题的设置是一节课的“骨髓”,它起着造血的功能,它决定着一节课的“死活”。
一、问题的设置要有意义
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置必须是有意义的,且要具有目的性,不能是表面热闹,华而不实。有意义的问题设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推动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同时也能为学生带来愉悦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反之,随心所欲、毫无意义的课堂提问,则会淡化课堂教学的效果,使课堂教学繁杂、无效。
【课例】(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师:大家喜欢跳绳吗?跳绳可以强身健体,操场上正好有三位小朋友在跳绳,想不想去看看?(出示三个小朋友在操场跳绳的图片)
师:想不想给这三位小朋友起个名字?
生:想!(听说起名字,学生都很兴奋,争先恐后说什么小红、小丽、小刚……于是课堂热闹起来了,教师可满意了。但几分钟过去了,学生也没说出个所以然。)
师:想不想看看他们到底叫什么名字?(大屏幕出现三个名字)你起对名字了吗?
(学生争先恐后地说自己刚才起的名字。题目中三个小朋友的跳绳成绩也终于出现在大屏幕上了。)
师:想不想跟他们比赛啊?
(问题一出,学生可兴奋了,都争着要跳绳,于是教室成了操场,学生哗啦啦地跳起绳来。看看时间,已经十多分钟过去了,导入新课还没有结束。)
课听到这里,让人不禁感叹:问题的设置固然要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是设置一些毫无意义,只为了增加课堂氛围的问题,只是哗众取宠,让课堂教学南辕北辙。我认为,课堂问题的设置在考虑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更要把问题设置得有意义、有针对性,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高效,学生更有兴趣学习。
二、问题的设置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
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由于学生的知识和思维存在差异,因此课堂教学问题的设置要做到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实际认知水平,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的课堂问题。太简单的问题学生不屑一顾,太难的问题学生又不知所措,所以要设置的问题要难易适中。难易适中,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还得费一番工夫。因为不仅要考虑教材本身的内容特点、编排特色、编写意图,更要关注学生的理解、接受及认知水平,这也就是所谓的“备学生”,如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备学生”呢?
下面给出两位教师同课异构的一年级“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课堂小结。
【课例一】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生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师: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要注意什么?
生2: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向……
师:今天大家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而且大家在这节课上表现也特别棒,老师给你们鼓鼓掌,希望在以后学习中大家都这么棒,能做到吗?
【课例二】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都没有反应)
师:大家没有收获吗?
生:有。
师:有什么收获?谁来说给大家听听。
(还是没有学生回答)
师:我听见你说有收获了,你来说给大家听听。
(学生还是低头不语,教师有些恼怒)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你收获了什么”作为结束语,似乎成了每节课不成文的“条例”,可是让一年级的学生谈收获,他根本无法理解,甚至“收获”是什么意思他或许都不知道。为什么第一位教师的小结这么顺利?因为第一位教师能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在备课的同时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真正做到了“备学生”。
三、问题的设置要体现层次性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一节数学课的成功与否在于教师对问题的设置是否有层次性。因此在设计课堂问题时教师要针对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循序渐进,做到知识点环环相扣,以此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从而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课例】在执教“露在外面的面”时,课前导入部分我设计了4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关于正方体,你知道什么?”复习正方体的知识,重点是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为后续学习做第一次铺垫。
第二个问题:“同学们,你知道这里有几个正方体的箱子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同时,也为求“露在外面的面积”做进一步的铺垫。
第三个问题:“摆在墙角的这四个正方体的纸箱,它们一共有几个面露在外面呢?”
第四个问题:“露在外面的面的面积又是多少呢?同学们想知道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露在外面的面’中的数学知识。”水到渠成地引出了本节课的课题。
四个问题的设置,无一不是围绕课题,既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又目的明确、简洁明了。
在一节课上,问题的设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一套问题的设置,就如同把一颗颗零散的珍珠穿成一串晶莹剔透而又价值不菲的项链。 四、问题的设置要充满童趣
儿童的数学应该是五彩缤纷、绚丽多彩的,而儿童只有对自己喜欢的事情才会用心去做,数学也应该像童话故事一样充满充满神秘的色彩,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探究的欲望。因此教师在设置课堂问题的时候要掌握教育的艺术性,要设置充满童趣的数学问题,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爱上数学,走进数学!
例如,在教学“同样多”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小明很喜欢小兔子,他家养了4只兔子(出示兔子图)。今天,他到菜园里拔了4个萝卜(出示萝卜图)给兔子吃,一只兔子吃一个萝卜(边说边用线将兔子和萝卜一对一地连起来)。小朋友们看看,有没有多余的萝卜?有没有还没分到萝卜的兔子?兔子的只数和萝卜的个数有什么关系呢?”这样,根据教学内容和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充满童趣的问题情境,既激发了学生对新知的向往,又让学生对要解决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给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总之,充满童趣的问题设置不仅使课堂气氛高涨,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感到既轻松有趣又特别难忘。
五、问题的设置要吸引学生
学生的思维是在教师启发性问题的设置下升华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思维,要吸引学生,就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问题的设置则要让学生找到突破口,即“了解什么?发现什么?”从而吸引学生解决问题。
例如,三位教师同课异构的五年级下册“包装的学问”小结部分的问题设置。
【课例一】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收获”貌似课堂小结的流行语)
生1:我知道包装的时候要注意节约。
生2:我还会计算需要多少包装纸。
师:看来大家在这节课上收获真不少。
(就在平淡无奇的对话中,教师例行公事般地结束了本节课的教学)
【课例二】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包装的学问,你觉得我们在包装的时候除了节约用纸,还应该注意什么?
生:节约用纸。
师:除了节约用纸还要注意什么?
师(着急了):再想一想。
师:看看包装是不是方便携带或者是不是漂亮啊,同学们说是不是啊?
生:是。
(教师摇摇头,感叹着:“启而不发,启而不发啊!”带着无可奈何的情绪下课了)
【课例三】
师:同学们,又到了这节课的尾声,最后的这一点时间老师想请大家欣赏一组美丽的包装盒。请看大屏幕。(舒缓的音乐响起,图片慢慢呈现)
师:看到这些图片,你想说什么?
生1:包装的时候不仅要节约用纸,还要讲究美观。
生2:还要看包装是否携带方便。
生3:图片太美了,我想说,原来包装中有这么多的学问啊!
……
师:这个周末就是父亲节了,到时候咱们比一比,看哪位同学送给爸爸的礼物包装最实用、方便、漂亮。行吗?
同一课的小结,课例一比较传统,而课例二、三的课堂小结形似而神不似,课例二只有形,而没有神,因此在课堂上收到的效果差强人意。所以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想着如何吸引学生,在要求学生上课勤动脑的同时,自己在设置问题的时候也要做到勤动脑,这也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问题的设置,除了以上列举的几种方式外,还有很多,但无论是哪种问题设置,形式都要为教学内容服务,内容都要为目标服务,教师要紧扣目标,做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不要为提问而提问,为创情境而创情境,否则就达不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总之,教师要善于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的思维总是处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积极活动状态,始终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他们积极思考的过程,当学生充满热情、全身心地投入思考,才有可能获得良好的探求问题、解决问题的效果。
(责编 金 铃)
[关键词]课堂教学 问题情景 有意义 认知水平 层次性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8-041
想必很多教师在上课时常常遇到这样的情景:无论自己如何卖力地讲解,学生就是启而不发,或是没有一点激情,死气沉沉。为什么你的学生不回答问题?为什么你的课堂让人觉得漫长无比?我认为,课堂问题的设置是一节课的“骨髓”,它起着造血的功能,它决定着一节课的“死活”。
一、问题的设置要有意义
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置必须是有意义的,且要具有目的性,不能是表面热闹,华而不实。有意义的问题设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推动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同时也能为学生带来愉悦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反之,随心所欲、毫无意义的课堂提问,则会淡化课堂教学的效果,使课堂教学繁杂、无效。
【课例】(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师:大家喜欢跳绳吗?跳绳可以强身健体,操场上正好有三位小朋友在跳绳,想不想去看看?(出示三个小朋友在操场跳绳的图片)
师:想不想给这三位小朋友起个名字?
生:想!(听说起名字,学生都很兴奋,争先恐后说什么小红、小丽、小刚……于是课堂热闹起来了,教师可满意了。但几分钟过去了,学生也没说出个所以然。)
师:想不想看看他们到底叫什么名字?(大屏幕出现三个名字)你起对名字了吗?
(学生争先恐后地说自己刚才起的名字。题目中三个小朋友的跳绳成绩也终于出现在大屏幕上了。)
师:想不想跟他们比赛啊?
(问题一出,学生可兴奋了,都争着要跳绳,于是教室成了操场,学生哗啦啦地跳起绳来。看看时间,已经十多分钟过去了,导入新课还没有结束。)
课听到这里,让人不禁感叹:问题的设置固然要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是设置一些毫无意义,只为了增加课堂氛围的问题,只是哗众取宠,让课堂教学南辕北辙。我认为,课堂问题的设置在考虑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更要把问题设置得有意义、有针对性,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高效,学生更有兴趣学习。
二、问题的设置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
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由于学生的知识和思维存在差异,因此课堂教学问题的设置要做到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实际认知水平,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的课堂问题。太简单的问题学生不屑一顾,太难的问题学生又不知所措,所以要设置的问题要难易适中。难易适中,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还得费一番工夫。因为不仅要考虑教材本身的内容特点、编排特色、编写意图,更要关注学生的理解、接受及认知水平,这也就是所谓的“备学生”,如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备学生”呢?
下面给出两位教师同课异构的一年级“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课堂小结。
【课例一】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生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师: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要注意什么?
生2: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向……
师:今天大家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而且大家在这节课上表现也特别棒,老师给你们鼓鼓掌,希望在以后学习中大家都这么棒,能做到吗?
【课例二】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都没有反应)
师:大家没有收获吗?
生:有。
师:有什么收获?谁来说给大家听听。
(还是没有学生回答)
师:我听见你说有收获了,你来说给大家听听。
(学生还是低头不语,教师有些恼怒)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你收获了什么”作为结束语,似乎成了每节课不成文的“条例”,可是让一年级的学生谈收获,他根本无法理解,甚至“收获”是什么意思他或许都不知道。为什么第一位教师的小结这么顺利?因为第一位教师能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在备课的同时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真正做到了“备学生”。
三、问题的设置要体现层次性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一节数学课的成功与否在于教师对问题的设置是否有层次性。因此在设计课堂问题时教师要针对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循序渐进,做到知识点环环相扣,以此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从而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课例】在执教“露在外面的面”时,课前导入部分我设计了4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关于正方体,你知道什么?”复习正方体的知识,重点是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为后续学习做第一次铺垫。
第二个问题:“同学们,你知道这里有几个正方体的箱子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同时,也为求“露在外面的面积”做进一步的铺垫。
第三个问题:“摆在墙角的这四个正方体的纸箱,它们一共有几个面露在外面呢?”
第四个问题:“露在外面的面的面积又是多少呢?同学们想知道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露在外面的面’中的数学知识。”水到渠成地引出了本节课的课题。
四个问题的设置,无一不是围绕课题,既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又目的明确、简洁明了。
在一节课上,问题的设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一套问题的设置,就如同把一颗颗零散的珍珠穿成一串晶莹剔透而又价值不菲的项链。 四、问题的设置要充满童趣
儿童的数学应该是五彩缤纷、绚丽多彩的,而儿童只有对自己喜欢的事情才会用心去做,数学也应该像童话故事一样充满充满神秘的色彩,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探究的欲望。因此教师在设置课堂问题的时候要掌握教育的艺术性,要设置充满童趣的数学问题,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爱上数学,走进数学!
例如,在教学“同样多”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小明很喜欢小兔子,他家养了4只兔子(出示兔子图)。今天,他到菜园里拔了4个萝卜(出示萝卜图)给兔子吃,一只兔子吃一个萝卜(边说边用线将兔子和萝卜一对一地连起来)。小朋友们看看,有没有多余的萝卜?有没有还没分到萝卜的兔子?兔子的只数和萝卜的个数有什么关系呢?”这样,根据教学内容和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充满童趣的问题情境,既激发了学生对新知的向往,又让学生对要解决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给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总之,充满童趣的问题设置不仅使课堂气氛高涨,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感到既轻松有趣又特别难忘。
五、问题的设置要吸引学生
学生的思维是在教师启发性问题的设置下升华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思维,要吸引学生,就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问题的设置则要让学生找到突破口,即“了解什么?发现什么?”从而吸引学生解决问题。
例如,三位教师同课异构的五年级下册“包装的学问”小结部分的问题设置。
【课例一】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收获”貌似课堂小结的流行语)
生1:我知道包装的时候要注意节约。
生2:我还会计算需要多少包装纸。
师:看来大家在这节课上收获真不少。
(就在平淡无奇的对话中,教师例行公事般地结束了本节课的教学)
【课例二】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包装的学问,你觉得我们在包装的时候除了节约用纸,还应该注意什么?
生:节约用纸。
师:除了节约用纸还要注意什么?
师(着急了):再想一想。
师:看看包装是不是方便携带或者是不是漂亮啊,同学们说是不是啊?
生:是。
(教师摇摇头,感叹着:“启而不发,启而不发啊!”带着无可奈何的情绪下课了)
【课例三】
师:同学们,又到了这节课的尾声,最后的这一点时间老师想请大家欣赏一组美丽的包装盒。请看大屏幕。(舒缓的音乐响起,图片慢慢呈现)
师:看到这些图片,你想说什么?
生1:包装的时候不仅要节约用纸,还要讲究美观。
生2:还要看包装是否携带方便。
生3:图片太美了,我想说,原来包装中有这么多的学问啊!
……
师:这个周末就是父亲节了,到时候咱们比一比,看哪位同学送给爸爸的礼物包装最实用、方便、漂亮。行吗?
同一课的小结,课例一比较传统,而课例二、三的课堂小结形似而神不似,课例二只有形,而没有神,因此在课堂上收到的效果差强人意。所以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想着如何吸引学生,在要求学生上课勤动脑的同时,自己在设置问题的时候也要做到勤动脑,这也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问题的设置,除了以上列举的几种方式外,还有很多,但无论是哪种问题设置,形式都要为教学内容服务,内容都要为目标服务,教师要紧扣目标,做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不要为提问而提问,为创情境而创情境,否则就达不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总之,教师要善于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的思维总是处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积极活动状态,始终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他们积极思考的过程,当学生充满热情、全身心地投入思考,才有可能获得良好的探求问题、解决问题的效果。
(责编 金 铃)